事件: 石敬瑭反,與唐大戰於晉陽
| 事件經過:
後唐清泰三年(936)五月,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後唐以建雄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義武節度使楊光遠為副,率安國節度使安審琦、保義節度使相裏金等駐紮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南)城南的晉安鄉。後唐軍先鋒安審信、代北戍將安重榮、虎北口戍將張萬迪等紛紛率部叛附河東。石敬瑭見後唐大軍壓境,派掌書記桑維翰草擬表,嚮契丹稱臣,並以父禮事契丹帝耶律德光,以事成之後割盧竜及雁門以北之地入契丹的條件,爭取了契丹仲秋之後傾國相助的承諾。後唐得知契丹將出兵的消息,欲促張敬達速戰,其時張敬達修築長圍攻晉陽,接命令後更是猛攻,但未奏效,又值當年秋季多雨,後唐軍所修長圍一直未能合竜,晉陽城中的糧食儲備也遭雨水浸泡。九月,耶律德光率五萬鐵騎,號稱三十萬大軍南下,十五日到晉陽,列陣於汾河之北的虎北口,與後唐騎兵高行周、符彥卿等交戰,後軍步兵則列陣於城西北山之下。契丹先以三千贏弱的騎兵誘唐軍追擊,從東北方向發伏兵將唐軍攔腰斷為二截,在南邊的唐軍騎兵大多返回營地,而北邊的步兵則大敗,損失近萬人。次日,河東兵與契丹兵會合圍攻後唐晉安寨,於晉安寨之南設延綿百餘裏、厚五十裏的營地,將後唐軍圍的水泄不通。張敬達等雖然尚有五萬士兵,一萬戰馬,卻無法突破對方的銅墻鐵壁。兩天以後,後唐晉安寨與外界失去聯繫。後唐調天雄節度使範延光、盧竜節度使趙德鈞、耀州防御使潘環分別自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幽州(今北京)、河西分三路由東、北、西分別救援晉安,阻擊契丹軍,另派彰聖都指揮使符彥饒領洛陽步騎兵駐守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以防河東,契丹南下。但契丹遊騎到石會關(今山西平遙以東)尚未見後唐援軍蹤影。後唐末帝下詔親徵,但離開洛陽不遠,剛行至河陽就遲疑不前,幾天後又往懷州(今河南沁陽)。至閏十一月,晉安寨被圍數月,高行周,符彥卿雖率騎兵突圍,但幾次均未成功,營中糧草殆盡,將士衹能分食死馬。援軍遲遲不至,楊光遠、安審琦勸張敬達投降契丹,張敬達斷然拒絶。高行周暗中派人保護張敬達,反受責難。二十六日晨,楊光遠乘例行點卯,高、符二將未至之際,殺張敬達,率衆降契丹。寨中尚有五千馬匹,五萬副鎧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