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上官均官冗官

國度: 中國  

朝政: 北宋

國君紀年: 宋哲宗趙煦元佑二年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087年   二月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監察御史上官均曾在元祐元年(1086)上書朝廷,陳述冗官之弊。朝廷采納了他的意見,將他的奏札轉交給給事中、中書捨人、吏部等有關部門加以討論執行。次年二月,朝廷冗官有增無減;於是上官均再次上書要求朝廷下大力氣抓一抓冗官問題。他認為消除冗官的弊端首先應該正本清源,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問題是選拔合格的人才。那些幹練豁達的官僚才能表率一方,治理好所轄地區。而要選拔人才,必須註意挑選途徑。本朝選拔人才的方式有很多,有進士、資蔭、攝官、特奏名、胥吏、納粟等名目。上官均認為科舉進士自幼飽讀詩書,知曉義理,通達吏事,三年一次科舉,每次錄取僅僅五百人左右,加上老年舉子被錄取的又是五百餘人。但是資蔭、胥吏之類在三年之內進入仕途的更多,因而特奏名、資蔭等方式進入仕途者比由進士進入仕途的多得多,無論有無真纔實學均可到吏部登記做官。因而哲宗朝京官,從承務郎到朝議大夫共計二千八百餘名,選人一萬餘人、大使臣二千五百餘人、小使臣一萬三千餘人,全國官職總數遠遠小於官員實際人數,因此在吏部等候差遣官職的人極多,往往至少需要一年方能輪上空缺,有的甚至長達二年或三年。由此可見,入流(入官)的人真是太多了。正是由於沒有正本清源、清理入仕的途徑,纔造成了上述弊端。因而上官均建議廢除納粟授官製,裁減任子(資蔭)人數,減少特奏名數量,增加攝官的薦舉官員人數,使攝官不易被授予正式差遣。這樣就可以使進士出身的官員多幹些實際的事情,少浪費些時間,更何況資蔭、特奏名等名目的進士並非有真纔實學,而是皇帝的恩惠。其後上官均嚮太皇太後面陳冗官的危害,太皇太後高興地接受了他的建議。上官均又建議裁省冗官應該從一些親貴近臣開始,太皇太後滿口答應,她對上官均說:就從我傢(太皇太後)開始吧。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