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学土院风波

国度: 中国  

朝代: 北宋

国君纪年: 宋哲宗赵煦元佑二年

事件类型: 热门

日期: 1087年   12月1日

地点: 中国

事件经过:

  元祐元年(1086)十二月,苏轼任中书舍人不到半年时间内,高太后又擢升他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一升迁反倒使苏轼大难临头。他上任后,第一次主办“试馆职”考试,这次考试的策问题共拟三道,前两道是由翰林学士承旨邓温伯拟定的,第三道题目是“师仁祖之忠厚,法神考之励精”,是由苏轼拟定的。宋哲宗御笔亲点让进士们答苏轼所拟之题目。不料这道题题目却发生了极大风波。首先发难的是左正言朱光庭,他将苏轼的题目割裂开来,断章取义,将苏轼题目进行曲,注释为“今朝廷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愈;欲法神考之励精,而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流入于刻”。于是朱光庭弹劾苏轼为臣不忠,讥讽先朝政治,控告苏轼有诽谤仁宗、神宗两朝皇帝的大罪,从而朱光庭建议将苏轼定罪。宣仁太后知道后,估计是台谏官员挑剔,于是特别下诏免除苏轼之罪。但苏轼认为自己本身无罪,而遭诬蔑,乃于同年十二月上书辩护。当时吕陶为右司谏,颇为苏轼鸣不平,于是上书弹劾朱光庭,说朱光庭是公报私仇,并揭露朱光庭这番用心的背景是苏轼曾经戏谑过朱光庭的老师程颐。朱光庭及其他程氏弟子怀恨在心,寻机报复。本来此事至此便可结束,但有人造谣说朝廷因朱光庭弹劾苏轼不当,要贬逐朱光庭。于是司马光门下的一些官僚,惧怕苏轼得势,便乘机群起而攻之。御史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等上书,请求治苏轼之罪。元祐二年(1087)正月,太皇太后召见傅尧俞、王岩叟二人,准备进行调停。而王、傅二人却竭力在太皇太后面前攻击苏轼,强调苏轼所出题目不当。宣仁太后十分愤慨,对二人说:这是朱光庭的私意,你们也愿与朱光庭结为一党吗?此时苏轼才明白学士院风波已不是讲道理的时候了,只好上书太皇太后,要求解除职务。苏轼决心已定,便不再去翰林院上班,在家恭候诏旨。事态逐渐扩大,最后宰相吕公著出面调停,朝廷特地下达一道诏书说苏轼无诽谤先帝之意,只是小有失误,而命令傅尧俞、王岩叟、朱光庭等人依旧充任台谏官。苏轼从此以后不再提及此事。但事态并未就此平息。傅尧俞、朱光庭等人转而猛烈攻击吕陶。朱光庭因为吕陶曾弹劾他是程氏弟子,是洛党的代表人物,而苏轼、吕陶均为蜀人,于是蜀党、洛党之说不胫而走。这样,蜀党、洛党便在朝野上下逐渐形成了。右司谏王觌上书言苏轼拟策问题目之事小,朱光庭、吕陶等人的相互攻击也不足挂齿,唯有朋党之争才是大害。太皇太后鉴于这种情况,在范纯仁的劝告下,下诏各予安抚。至元祐二年五月,任命孔文仲为左谏议大夫,吕陶为左司谏,贾易为右司谏,王岩叟、傅尧俞迁任他职,学士院风波才最终平息。但洛党人物上官均和蜀党人物吕陶之间的互相攻击一日也未停止,宣仁太后十分反感,只好将二人同时调离台谏职位,上官均为礼部员外郎,吕陶出任京西转运副使。这个结果使洛党分子贾易甚是不满,他认为上官均与吕陶之间的争论根源在于苏轼兄弟和程颐关系恶化所致,应同时将这些人都驱逐出朝廷,同时贾易还指责宰相范纯仁,说他偏袒苏轼兄弟,全是无稽之谈。太皇太后大怒,决心严惩贾易。宰相吕公著多次劝解,太皇太后才同意将贾易从轻发落,罢知怀州。
   中国 关键词: 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