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蘇軾與司馬光論免役法

國度: 中國  

朝政: 北宋

國君紀年: 宋哲宗趙煦元佑元年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086年   二月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元祐元年(1086)二月,司馬光嚮宣仁太後提出免役法有五害,要求廢除免役法,恢復差役法。蘇軾在王安石變法期間一直反對免役法,但司馬光想全部廢除免役法,蘇軾認為這是不明智的舉動。蘇軾、蘇轍兄弟認為免役法已推行十餘年,收到了一定效果,不能廢除。蘇軾在上書宋哲宗的同時,還同司馬光進行了面對面的討論。蘇軾說:司馬相公所要實施的政策都是上應天心、下合人望的事情,唯有役法一事,不敢苟同。差役、免役兩法各有利弊,免役之害是要百姓出現錢,聚斂民財,百姓窮睏不堪。差役法之弊病在於老百姓幾乎長時間為官府服徭役,沒有更多的空閑時間從事農業生産,加之下等吏人從中漁利,老百姓深受其害。兩相比較權衡,利弊相差無幾。現在要改變現行的免役法,實施差役法,百姓未必歡迎。司馬光反問道:按你的意見,該怎麽辦好呢?蘇軾回顧了中國古代制度的變遷,認為三代之法,兵農合一,到秦時才分為二,唐中葉以後,府兵製被迫廢除,民不知兵,兵不知農,農民拿出錢財養兵,兵士以身傢性命保障農民的安全。現行的免役法就與這種情況相同,司馬相公要想驟然改變免役法,實施差役法,與恢復兵農合一製一樣,睏難重重,不可能實現。蘇軾還進一步說宋神宗本意是按民戶資産的多寡出錢雇役,使老百姓能專心從事農業生産,即使有一些貪贓枉法的小人想從中漁利也不可能了,而一些坊場,河渡則由官府統一收稅,用這筆錢來雇人充任衙前等等,這是萬世之利,决不可變。不過,蘇軾也承認免役法有兩大弊端:其一是將農民所繳免役錢移作他用,不真正用人雇人充役;其二是徵收免役寬剩錢過多,並用這筆錢來購買坊場、河渡等等。但這僅僅是王安石和呂惠卿的辦法,並非神宗本意。司馬相公如能徹底消滅此兩項弊病,用不着改變免役法,老百姓就十分擁護你了,而且事情很容易辦成。司馬光聽後默不作聲。蘇軾又談及熙寧年間曾實行的給田募役法,用官田或免役寬剩錢購買田戶來雇人服役,與邊境地區弓箭手辦法一樣。蘇軾說自己曾在密州推行過此法,效果極好。所以蘇軾勸司馬光恢復給田募役法,先在河北、河東、陝西之路試點,然後再推廣至全國各地。數年之後,全國役人可減少一大半。司馬光聽了蘇軾的這些看法,極為反感。因而這次談話沒有得到任何結果。第二天蘇軾又直接找到司馬光的政事堂,陳述自己反對恢復差役法的意見。司馬光十分惱火,臉色十分難看,蘇軾也毫不退讓,並將韓琦與司馬光因為刺陝西義官一事的爭論重新提起。司馬光惱羞成怒,但表面上仍強作歡顔。政事堂的爭論使蘇軾與司馬光之間的關係不斷惡化。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