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曾鞏論國用
| 事件經過:
元豐三年(1080)十一月,直竜圖閣曾鞏上書論國傢財政問題。他認為從古至今國傢的財政開支總是有計劃的,都是節省開支,使國傢財政收支達到平衡,如果無限製地支出,即使國傢財政收入再大,也會出現財政危機。宋朝建立後,與民休養生息,註意財政收支平衡,因而雖然人口逐年增加,但國傢財政一直綽綽有餘。他舉例說宋真宗景德年間,全國總計七百三十萬戶,墾田一百七十萬頃,宋仁宗皇祐年間,全國一千O九十萬戶,墾田面積二百二十五萬頃;宋英宗治平年間全國一千二百七十萬戶,墾田四百三十萬頃。全國財政收入在皇祐、治平年間都超過一億萬以上,財政開支也在一億萬以上,收支相當平衡。景德年間全國官員總數為一萬餘名,皇祐年間二萬餘名,治平年間二萬四千餘名,比較而言,官員人數增加一倍有餘;景德年間國傢郊祀之費六百萬貫,皇祐年間達一千二百萬貫,治平年間一千三百餘萬貫,比較起來,郊祀之費也增長了一倍多,足以說明皇祐、治平年間國傢財政支出過多。因此曾鞏建議宋神宗節省那些不必要的財政開支,裁省冗官,使之達到景德年間的標準,同時在其它部門也照樣實行節省開支的辦法,這樣國傢財政危機就會得以緩解,更何況宋朝是歷代以來財政收入最多的王朝,倘若開源節流,國傢一定比前朝更為富庶。因而他建議宋神宗以節省國傢財政支出為當務之急,同時他還認為節省開支是理財的最關鍵的環節,而現在一些空談理財的政治傢卻未能達到這一步。他還舉出冗官為例,以自己任職的三班院來說,宋初三班院吏官員僅有三百人,甚至還不到這個數目,宋真宗天禧末年卻增至一萬一千餘人,而且還在繼續增加。這樣無限增加下去,勢必造成冗官之患,依此類推,其它部門也是如此,倘若陛下留意這些情況,國傢財政自然會好轉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