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王安石與司馬光論理財

國度: 中國  

朝政: 北宋

國君紀年: 宋神宗趙頊熙寧元年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068年   九月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王安石與司馬光在如何理財問題上發生了根本分歧。王安石認為宋代“積貧”的主要原因不在於財政支出過多,而在於生産甚少,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這篇萬言書裏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論點。他認為理財的最好辦法就是廣開財源,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從而扭轉政府財政虧空的局面。而司馬光在嘉祐七年(1062)的《論理財疏》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財方針,他認為自然界所能生産的物質財富一般都保持在一定的數量上,衹會因為水旱等自然災害而增産或減産。而政府財政支出過多,冗兵、冗官、冗費等是造成國傢財政緊張的直接原因。因而司馬光的理財方針是節流,即節省一切不必要的財政開支。這樣就能解决國傢財政危機問題。熙寧元年(1068)九月,王安石與司馬光同時被任命為翰林學士時,司馬光、王硅,王安石三人將《郊賚札子》遞呈給宋神宗,其中談到郊祀之禮時賞賜過濫,耗去了政府大量財産。於是關於理財問題,王安石、司馬光二人又發生了一場爭論。司馬光說:目前國傢財政緊張,自然災害頻仍,政府應節省一切不必要的開支 (冗費),而節省冗費應該從皇帝身邊的親貴、權臣開始。王安石回答說:本朝版圖遼闊,皇帝在郊祀之禮時賞賜大臣點兒東西算不了什麽,節約這一筆開支也未必能使國傢財政富裕起來,況且理財並非當務之急。司馬光又說:本朝從宋真宗未年以來財政發生危機,國用不足,近年以來,財政虧空局面越來越嚴重,節省冗費難道不是當務之急嗎?王安石反駁說:國傢財政支出不足,主要原因在於沒有一個善於理財的大臣。司馬光針鋒相對道:善於理財的大臣不過是千方百計地搜刮老百姓的錢財,這樣全國人民衹會越來越窮,從而被迫流離失所,然後起而為盜賊,這對國傢難道是有利的嗎?王安石回答說:這種人並不是善於理財之人,善於理財者應該不增加老百姓負擔而使國傢財政日益富裕。司馬光說:這是漢代桑弘羊欺騙漢武帝的說法,純屬欺人之談,況且天地所産的財富有一定的數額,這些財富不是儲藏在民間,便是儲藏在國傢的倉庫之中,果真如桑弘羊所說,那麽漢武帝末年盜賊公行的現象又當作何解釋呢?難道不是老百姓窮睏不堪而起而為盜嗎?這次爭論後不久,王安石升任參知政事,設置製置三司條例司機構,開始了變法運動。變法派所實施的一切措施都遭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一些官僚的反對,司馬光還接二連三地寫信給王安石,大談孔孟之道,攻擊王安石大談理財之事,違背了孔孟之道。王安石對司馬光的詰難進行了有力的反駁,這就是有名的《答司馬諫議書》。上述即是王安石與司馬光在理財問題上的重大分歧。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