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宋刺陝西義勇

國度: 中國  

朝政: 北宋

國君紀年: 宋英宗趙曙治平元年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064年   十一月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宰相韓琦上書論及河北、河東兩路義勇軍之事。他認為自古以來,都是徵發老百姓為兵,因此前朝士兵人數雖多,但軍費開支較少,本朝實行募兵製,國傢為此耗去大量錢財。宋夏戰爭爆發後,政府曾在陝西地區徵調百姓為鄉弓手,這些弓手其後被改編成正規軍。宋夏議和後,這些士兵又被遣返回鄉務農。況且河北地區有義勇軍十五萬、河東地區八萬,而陝西、河東、河北是本朝最重要的邊防地區,理應都徵發農民為義勇軍,如今唯獨陝西路無義勇軍。因而韓琦建議在陝西路徵發農民為義勇,並要求朝廷衹在這些義勇手背上刺字,不在臉上刺字,與正規軍有所區別。治平元年(1064)十一月,宋英宗采納並實施了這一建議,委派屯田郎中徐億、職方員外郎李師錫、屯田員外郎錢公紀具體負責刺陝西農民為義勇。徐億等人上任後,陝西地區除商(今陝西商縣)、虢(今河南靈寶)二州不刺義勇外,其餘地區都徵調老百姓為義勇。凡是主戶(擁有田産,嚮國納稅的人戶)三丁以上選一丁、六丁選二丁、九丁出三丁,年齡在二十至五十歲之間身強體壯者為義勇,每五百人為一指揮,設指揮使和副使各-人,正都頭三人,十將、虞候、承局、押官各五人;每年十月集中起來訓練一個月後回鄉務農,每名義勇由國傢給錢二千文,陝西路總共徵集義勇十五萬餘人。知諫院司馬光堅决不同意在陝西地區徵發農民當兵,他認為耕種田地的農民不會打仗,刺農民為艾勇是白白浪費國傢錢財;加之宋夏戰爭期間已經徵發農民為鄉弓手,政府本來衹讓他們負責社會治安,但其後被編為正規軍,被派上前綫作戰,因而陝西地區百姓對此記憶猶新,而這次刺義勇時,政府又聲明說衹刺手背,不讓他們去戍邊,恐怕陝西農民不會相信政府的諾言,必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如農民為逃避當兵而逃亡,或鋌而走險,引起社會的動蕩不安:此外,徵調農民為義勇會嚴重影響農業生産等等。司馬光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書朝廷,闡明自己為刺陝西義勇的看法,甚至還親自到宰相辦公的政事堂與韓琦進行公開辯論。但司馬光的意見並未被宋英宗采納,宋朝政府刺陝西農民為義勇的行動得以順利進行。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