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百团大战

国度: 中国  

朝代: 中国抗日战争

事件类型: 军情

日期: 1940年   8月

地点: 华北

参与者: 八路军

事件经过:

  8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作战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本侵华的战略要地华北的发展日渐壮大,日本军队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长城、华北、东北的部分军队,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并
  在荒原挖沟筑堡试图阻碍抗日力量的进攻,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但1939、1940夏季两次扫荡,将集中于华北地区30余万日军、满洲国军队的分布点不断增加,力量分散。这对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集中优势力量展开大规模进攻提供了有利条件。
  
  战役情况
  
  版本一:1940年8月20日夜,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为打击日军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八路军总部决定破袭华北日军交通线。战役发起第3天,参战部队已达104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版本二: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在华北交通线中,正太铁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平汉、同蒲两条铁路的纽带,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八路军的进攻战役首先在正太铁路发起,因此开始称为正太路战役。
  
  7月2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副参谋长左权下达《战役预备命令》,规定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击正太铁路。同时要求对同蒲、平汉、津浦、北宁、德石等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要公路线,也部署适当兵力展开广泛的破击,以配合正太铁路的破击战。8月8日,朱德、彭德怀、左权下达《战役行动命令》,规定:晋察冀军区破击正太铁路石家庄至阳泉(不含)段;第129师破击正太铁路阳泉(含)至榆次段;第120师破击忻县以北的同蒲铁路和汾(阳)离(石)公路,并以重兵置于阳曲南北地区,阻击日军向正太铁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击交通线的同时,相继收复日军占领的一些据点。在这些地区和交通线上,驻有日军3个师团全部、2个师团的各2个联队、5个独立混成旅团全部、4个独立混成旅团的各2个大队、1个骑兵旅团的2个大队,共20余万人,另有飞机150架和伪军约15万人。
  按八路军总部原来规定,参战兵力不少于22个团。但战役发起后,由于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和抗日根据地民众痛恨日军的“囚笼政策”,参加破击战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计晋察冀军区39个团、第129师(含决死队第1、第3纵队等)46个团、第120师(含决死队第2、第4纵队等)20个团,共105个团20余万人,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参加作战。(全部加起来可能200个团都不止)
  当彭德怀、左权在八路军总部作战室听取战役情况汇报、得知实际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时,左权兴奋地说:“好!这是百团大战。”彭德怀说:“不管一百多少个团,干脆就把这次战役叫做百团大战好了!” 由此,正太战役就发展成为百团大战。
  
  战役过程
  百团大战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
  
  第一阶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军在正太、同蒲、平汉、津浦等主要交通线发动总攻击,重点破坏了正太铁路。经过20天的战斗,预定计划全部完成。正太铁路线的路轨、桥梁、隧道、水塔、车站等均被破坏;平汉、同蒲(北段)、石德、北宁铁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断;华北各交通线陷于瘫痪。
  第二阶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务是继续扩大战果,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抗日根据地的敌伪据点。在这段时间里,我晋察冀军区主要进行了涞灵战役,第129师主要进行了榆辽战役,第120师主要破袭了同蒲路。在这些战斗中,八路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是,我军计划要拔除的敌据点未能全部拔除。
  第三阶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在这段时间里,八路军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太行、太岳、平西、北岳、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
  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从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5 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达46480人。其中包括:毙、伤日军35612人,伪军6000人;俘虏日军300人,伪军89560人;日军自动携械投诚者47人,伪军反正者1845人。同时,缴获各种枪5942支(挺),各种炮53门;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火车站 37个,隧道11个;破坏煤矿5个,仓库11所。此外,还缴获和破坏了其他大量军用物资。
  
  历史评价
  1. 积极方面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赴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百团大战严重地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给了侵华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百团大战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进一步鼓舞和增强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诬蔑,百团大战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进一步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百团大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 消极方面
  也有史家后来分析,“百团大战”过早地暴露了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后来“皖南事变” 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源于此。因为在蒋介石宣布正式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联合抗日期间,可能是中共方面的故意有所保留,蒋介石政府只给了中共方面一个军的编制和武器配备,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八路军”(“新四军”是后来由散落在南方的中共方面的游击部队编制而成)。1938年前后,抗日战争进行到最激烈的时期,中共延安方面请求蒋介石政府增设一个师的编制,遭到蒋介石的直接拒绝,此举可看作是蒋介石方面对中共发展军备的有意遏制。
  
  “百团大战”胜利的消息传到蒋介石的耳朵里时,国民党方面许多高级将领恍若梦中惊醒,无不惊呼:“共产党在西北么会有100多个团?再加上山东、冀南等地的游击武装,其数量就更加惊人了!”为了让全中国的民众看到蒋政府的大度,蒋例行性地给延安中共中央发去了嘉奖电,另一方面却忧心忡忡地召集国民党高级将领召开军事会议,紧急部署“防共、反共”计划。从此,“边抗战边反共”成了蒋介石和国民党中多数军官的共识和一贯作为。可以说,整个8年抗战期间,国共双方不断发生摩擦,共产党方面都伴随着抗日与反国民党“围剿”双重斗争。可以说,“百团大战”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国共摩擦的升级,给后来的“皖南事变”埋下了隐患。
  3.“百团大战”的战术评价
  刘伯承一贯主张部队要有正规的战略战术素养,要有不断发展创新的军事理念,但彭德怀对此却不那么认为;1942年4月30日,在晋冀鲁豫区和相关军队系统的座谈会上,刘伯承作了《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现状的报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晋冀鲁豫地区抗战七年来的工作。它无可避免地提到了“百团大战”问题。
  刘伯承的报告肯定了成绩,也毫不讳言地指出了缺点。他认为百团大战前后,由于对“从内战转到抗日游击战之舵掌握不紧,过分强调正规军,犯了编并与放任地方武装的错误”,一度影响了根据地的建设。同时,他还指出,百团大战总的来讲是一场打了胜仗的大战役,但存在着不少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如敌众我寡之下,没有以弱示敌,过早暴露了我们的真实实力;没有充分发扬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传统优势,有些仓促上阵的意味,为了片面取得政治影响甚至矫枉过正。
  刘伯承提出这些问题,并未针对彭德怀,他只是对自己执掌的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工作作了自我批评。
  历来主张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毛泽东觉得刘伯承对百团大战失误的认知是准确和恰如其分的。以八路军的实力来看,打一个这样的大战未免太过冒险,同时,至关重要的也是毛泽东一直忧虑的一点,是过早暴露实力会引来国民党蒋介石的忌惮。此外,他对彭德怀在百团大战上的临机专断是有不同看法的。随即,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中,把刘伯承的那份报告交与大家讨论。
  打了胜仗的彭德怀对此当然想不通,也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后来,他还是就百团大战的战略战术作了一些检讨和认识,中央对此也未有什么异议。
  
  后世评论
  1940年,日本再次组成好战的近卫内阁。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做准备。侵华日军一面积极推行对蒋介石的诱降活动,一面以大规模军事行动和对成都、重庆的狂轰滥炸逼蒋求和。“东方慕尼黑”的乌云笼罩着中国大地。为了克服投降危险,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粉碎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施行的“囚笼政策”,我华北军民在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中国共产党对外一直对百团大战完全肯定,但在内部对于百团大战的评价却因历史的进程出现一定的出入。
  百团大仗刚胜利时,中共中央对此十分肯定,毛泽东还要求彭德怀有机会再多组织几次。但在1941年、1942日军大扫荡导致八路军极端困难后,彭德怀一度受到毛泽东等人的批评,被指责没有完全执行毛泽东的抗战相持时期的军事战略(即“山地游击战为主,可能条件下进行阵地战,避免决战”),打成了大规模的“消耗战”,过早的暴露和不必要的牺牲了中共领导的一些抗日力量。
  1943年邓小平:“百团大战中本区军事力量过于突出暴露,不仅自己伤亡很大,元气不易恢复。且警惕了敌人对我们的严重注意,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945年刘伯承在中共“七大”发言:百团大战不打不行,但是打,也不是使用百团大战的打法,更不是运动战,尤其是阵地战这样的打法,而是要用全面游击战争的打法。
  在1945年“华北座谈会”上,彭德怀被迫做了检讨:1940年的百团大战……在政治上也是错误的。过早暴露了自己的力量,把日本军队主力从正面战场吸引过来,有利于国民党……这很明显是民族义愤模糊了阶级立场。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这也是彭德怀横遭批判的罪名之一;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说:主动出击日军是帮了蒋介石。当时是共产党、国民党和日本人三国鼎立,我们就是要让国民党和日本人斗个你死我活,而我们从中发展壮大。一些同志认为日本占地越少越好,后来才统一认识:让日本多占地,才爱国。否则变成爱蒋介石的国了。百团过早暴露了我们的力量,引起了日本军对我们力量的注意;同时,使得蒋介石增加了对我们的警惕。
  有人认为百团大战是蒋介石决定发动皖南事变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有红卫兵依照这个理由对彭德怀进行批斗。
  彭德怀在自传中写到: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此役也给了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1979年,彭德怀完全平反后,对百团大战基本持完全肯定的态度。
  如今各方均认为:当时日军的反扑确实给根据地带来很大困难,但中华民族的对日抗战本身就准备着巨大困难和牺牲,因“招来”困难而被指责是不正确的。
  
  日军对百团大战的记载
  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率共产军对日军华北一带交通及生产区发动奇袭,同时破坏铁路、桥梁及通信设施
  池田龟市中尉排级分队(驻娘子关警备队)
  第八混成旅团(旅团长水原义重少将)第三十四大队(驻井陉附近)
  独立第四混成步兵旅团(旅团长片山省太郎中将)〔驻阳泉(第十五大队德江光中佐)、寿阳(第十四大队原田寅良中佐)、榆次(第十二大队)〕该旅团伤亡最为严重,阵亡总数276名。
  独立第九混成步兵旅团(旅团长池上贤吉少将)〔驻太原(第四十大队)、忻县(第三十九大队)〕
  独立第三混成旅团(察南南部)
  独立第二混成旅团(北部同蒲路)
  日军华北方面兵力密度为一平方公里0.37人,各师团兵力平均分散在约200处,百团大战后日军正式实施对八路军的剿灭战。 战争期间日军发动反击
  第一次反击战(1940年9月1日—9月18日第一期晋中作战)
  独立第九混成旅自太谷、榆次地区与独立第四混成旅由平定、和顺地区相互策应前进,至松塔镇附近,摧毁敌人后方设施,并扫荡周围潜伏之敌军。
  晋察冀边区肃清作战(1940年10月3-11月2日)
  临时第101混成旅团(驻蒙军、第1军、第110师团、独立第十五混成旅团)
  第二次反击战
  1940年9月23日—10月11日察南南境
  10月11日-12月4日第二期晋中作战
  10月13日-11月26日晋察冀边区
  根据日军战史上社镇撤退时战死44人、阳泉与盂县战死66人、榆社与辽宁战死80人、晋中地区战死71人负伤66名失踪2名、涞源地区战死133人、插箭岭战死1人负伤1人、第二次反击战(察南南境失踪31名),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 人。百团之战是游击的战略进攻,平汉铁路于8月25日恢复通车,同蒲路9月8日全线通车,石太路9月20日勉强可通车,井陉煤矿区机器修复仍可使用。
  
  电视连续剧《百团大战》
  
  编剧:郭庆丰、许元上、孙伟
  导演:孙伟
  制片主任:徐重民、赵小平
  制片人:段成明
  摄像:张和平、王祖田
  美工:许俊海
  作曲:楚兴元
  主演:丁笑宜、孙飞虎、傅学诚、卢奇等
  制片主任:徐重民 赵小平
  制片人:段成明
  《百团大战》8集;山西电视台、阳泉电视台、晋中电视台合拍。
  剧情介绍
  1940年,日本再次组成好战的近卫内阁,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做准备,侵华日军一面积极推行对蒋介石的诱降活动,一面以大规模军事行动和对成都、重庆的狂轰滥炸逼蒋求和。
  “东方慕尼黑”的乌云笼罩着中国大地。为了克服投降危险,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粉碎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施行的“囚笼政策”,我华北军民在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纪录片《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华北要据地的伟大胜利》
  1940年以后,日本军国主义一面加紧诱迫国民党投降,一面加强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肃正”讨伐,企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为了粉碎日军的图谋,打破其“囚笼政策”,克服国民党顽固派对日妥协投降的危险,华北八路军所属部队乘青纱帐和雨季,对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破袭作战。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约20余万人,故称”百团大战”。
  本片详细讲述了中国战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党中央领导人对这场战争形势的分析讨论,并使用了大量的素材、资料和熙片,对这场战役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及权威的评述。
   华北 关键词: 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