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百團大戰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國抗日戰爭

事件類型: 軍事

日期: 1940年   八月

地點: 華北

參與者: 八路軍

事件經過:

  8月,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
  
  作戰背景
  抗日戰爭時期在抗日根據地,由於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日本侵華的戰略要地華北的發展日漸壯大,日本軍隊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長城、華北、東北的部分軍隊,以鐵路、公路等交通綫為依托,對華北地區的抗日力量連續發動大規模掃蕩,
  在荒原挖溝築堡試圖阻礙抗日力量的進攻,實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據點為鎖”的“囚籠政策”,藉此控製並逐漸縮小抗日力量。但1939、1940夏季兩次掃蕩,將集中於華北地區30餘萬日軍、滿洲國軍隊的分佈點不斷增加,力量分散。這對華北地區的八路軍集中優勢力量展開大規模進攻提供了有利條件。
  
  戰役情況
  
  版本一: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傢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為打擊日軍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並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八路軍總部决定破襲華北日軍交通綫。戰役發起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4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版本二: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二九師和晉察軍區等共一百零五個團二十餘萬力,對華北地區的日偽軍發動了一次進攻戰役。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鬥1800餘次,攻剋據點2900餘個,殲滅日偽軍45000餘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志,增強了必勝的信心。
  自1939年鼕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蕩,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繫,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决定發動交通破擊戰,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給日本華北方面軍以有力打擊。在華北交通綫中,正太鐵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橫越太行山,是連接平漢、同蒲兩條鐵路的紐帶,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綫之一。八路軍的進攻戰役首先在正太鐵路發起,因此開始稱為正太路戰役。
  
  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副參謀長左權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同時要求對同蒲、平漢、津浦、北寧、德石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綫,也部署適當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8月8日,朱德、彭德懷、左權下達《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石傢莊至陽泉(不含)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陽泉(含)至榆次段;第120師破擊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陽)離(石)公路,並以重置於陽麯南北地區,阻擊日軍嚮正太鐵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擊交通綫的同時,相繼收復日軍占領的一些據點。在這些地區和交通綫上,駐有日軍3個師團全部、2個師團的各2個聯隊、5個獨立混成旅團全部、4個獨立混成旅團的各2個大隊、1個騎旅團的2個大隊,共20餘萬人,另有飛機150架和偽軍約15萬人。
  按八路軍總部原來規定,參戰力不少於22個團。但戰役發起後,由於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衆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加破擊戰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决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决死隊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許多地方遊擊隊和民參加作戰。(全部加起來可能200個團都不止)
  當彭德懷、左權在八路軍總部作戰室聽取戰役情況匯報、得知實際參戰力達到105個團時,左權興奮地說:“好!這是百團大戰。”彭德懷說:“不管一百多少個團,幹脆就把這次戰役叫做百團大戰好了!” 由此,正太戰役就發展成為百團大戰。
  
  戰役過程
  百團大戰經歷了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蕩”階段。
  
  第一階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軍在正太、同蒲、平漢、津浦等主要交通綫發動總攻擊,重點破壞了正太鐵路。經過20天的戰鬥,預定計劃全部完成。正太鐵路綫的路軌、橋梁、隧道、水塔、車站等均被破壞;平漢、同蒲(北段)、石德、北寧鐵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斷;華北各交通綫陷於癱瘓。
  第二階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務是繼續擴大戰果,摧毀交通綫兩側和深入各抗日根據地的敵偽據點。在這段時間裏,我晉察冀軍區主要進行了淶靈戰役,第129師主要進行了榆遼戰役,第120師主要破襲了同蒲路。在這些戰鬥中,八路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但是,我軍計劃要拔除的敵據點未能全部拔除。
  第三階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務是反擊日偽軍的報復掃蕩。在這段時間裏,八路軍先後粉碎了日偽軍對太行、太嶽、平西、北嶽、晉西北等抗日根據地的大規模掃蕩。
  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從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鬥1825 次,共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達46480人。其中包括:斃、傷日軍35612人,偽軍6000人;俘虜日軍300人,偽軍89560人;日軍自動攜械投誠者47人,偽軍反正者1845人。同時,繳獲各種槍5942支(挺),各種炮53門;破壞鐵路474公裏,公路1502公裏,橋梁213座,火車站 37個,隧道11個;破壞煤礦5個,倉庫11所。此外,還繳獲和破壞了其他大量軍用物資。
  
  歷史評價
  1. 積極方面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産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赴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百團大戰嚴重地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綫,收復了被日軍占領的部分地區,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給了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百團大戰對堅持抗戰、遏製當時國民黨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鼓舞和增強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用事實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共産黨、八路軍“遊而不擊”的誣衊,百團大戰對堅持抗戰、遏製當時國民黨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鼓舞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産黨和八路軍的聲威。百團大戰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2. 消極方面
  也有史傢後來分析,“百團大戰”過早地暴露了共産黨的軍事力量,後來“皖南事變” 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源於此。因為在蔣介石宣佈正式進行“第二次國共合作”聯合抗日期間,可能是中共方面的故意有所保留,蔣介石政府衹給了中共方面一個軍的編製和武器配備,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八路軍”(“新四軍”是後來由散落在南方的中共方面的遊擊部隊編製而成)。1938年前後,抗日戰爭進行到最激烈的時期,中共延安方面請求蔣介石政府增設一個師的編製,遭到蔣介石的直接拒絶,此舉可看作是蔣介石方面對中共發展軍備的有意遏製。
  
  “百團大戰”勝利的消息傳到蔣介石的耳朵裏時,國民黨方面許多高級將領恍若夢中驚醒,無不驚呼:“共産黨在西北怎麽會有100多個團?再加上山東、冀南等地的遊擊武裝,其數量就更加驚人了!”為了讓全中國的民衆看到蔣政府的大度,蔣例行性地給延安中共中央發去了嘉奬電,另一方面卻憂心忡忡地召集國民黨高級將領召開軍事會議,緊急部署“防共、反共”計劃。從此,“邊抗戰邊反共”成了蔣介石和國民黨中多數軍官的共識和一貫作為。可以說,整個8年抗戰期間,國共雙方不斷發生摩擦,共産黨方面都伴隨着抗日與反國民黨“圍剿”雙重鬥爭。可以說,“百團大戰”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國共摩擦的升級,給後來的“皖南事變”埋下了隱患。
  3.“百團大戰”的戰術評價
  劉伯承一貫主張部隊要有正規的戰略戰術素養,要有不斷發展創新的軍事理念,但彭德懷對此卻不那麽認為;1942年4月30日,在晉冀魯豫區和相關軍隊係統的座談會上,劉伯承作了《晉冀魯豫抗日民主根據地現狀的報告》,全面、係統地總結了晉冀魯豫地區抗戰七年來的工作。它無可避免地提到了“百團大戰”問題。
  劉伯承的報告肯定了成績,也毫不諱言地指出了缺點。他認為百團大戰前後,由於對“從內戰轉到抗日遊擊戰之舵掌握不緊,過分強調正規軍,犯了編並與放任地方武裝的錯誤”,一度影響了根據地的建設。同時,他還指出,百團大戰總的來講是一場打了勝仗的大戰役,但存在着不少戰略戰術上的錯誤,如敵衆我寡之下,沒有以弱示敵,過早暴露了我們的真實實力;沒有充分發揚正規戰與遊擊戰相結合的傳統優勢,有些倉促上陣的意味,為了片面取得政治影響甚至矯枉過正。
  劉伯承提出這些問題,並未針對彭德懷,他衹是對自己執掌的一二九師和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工作作了自我批評。
  歷來主張獨立自主地開展山地“遊擊戰”的毛澤東覺得劉伯承對百團大戰失誤的認知是準確和恰如其分的。以八路軍的實力來看,打一個這樣的大戰未免太過冒險,同時,至關重要的也是毛澤東一直憂慮的一點,是過早暴露實力會引來國民黨蔣介石的忌憚。此外,他對彭德懷在百團大戰上的臨機專斷是有不同看法的。隨即,毛澤東在整風運動中,把劉伯承的那份報告交與大傢討論。
  打了勝仗的彭德懷對此當然想不通,也完全沒有思想準備。後來,他還是就百團大戰的戰略戰術作了一些檢討和認識,中央對此也未有什麽異議。
  
  後世評論
  1940年,日本再次組成好戰的近衛內閣。為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做準備。侵華日軍一面積極推行對蔣介石的誘降活動,一面以大規模軍事行動和對成都、重慶的狂轟濫炸逼蔣求和。“東方慕尼黑”的烏雲籠罩着中國大地。為了剋服投降危險,振奮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粉碎日寇對我抗日根據地施行的“囚籠政策”,我華北軍民在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的直接指揮下,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
  
  中國共産黨對外一直對百團大戰完全肯定,但在內部對於百團大戰的評價卻因歷史的進程出現一定的出入。
  百團大仗剛勝利時,中共中央對此十分肯定,毛澤東還要求彭德懷有機會再多組織幾次。但在1941年、1942日軍大掃蕩導致八路軍極端睏難後,彭德懷一度受到毛澤東等人的批評,被指責沒有完全執行毛澤東的抗戰相持時期的軍事戰略(即“山地遊擊戰為主,可能條件下進行陣地戰,避免决戰”),打成了大規模的“消耗戰”,過早的暴露和不必要的犧牲了中共領導的一些抗日力量。
  1943年鄧小平:“百團大戰中本區軍事力量過於突出暴露,不僅自己傷亡很大,元氣不易恢復。且警惕了敵人對我們的嚴重註意,也産生了不利的影響。”
  1945年劉伯承在中共“七大”發言:百團大戰不打不行,但是打,也不是使用百團大戰的打法,更不是運動戰,尤其是陣地戰這樣的打法,而是要用全面遊擊戰爭的打法。
  在1945年“華北座談會”上,彭德懷被迫做了檢討:1940年的百團大戰……在政治上也是錯誤的。過早暴露了自己的力量,把日本軍隊主力從正面戰場吸引過來,有利於國民黨……這很明顯是民族義憤模糊了階級立場。
  
  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這也是彭德懷橫遭批判的罪名之一;毛澤東在廬山會議上說:主動出擊日軍是幫了蔣介石。當時是共産黨、國民黨和日本人三國鼎立,我們就是要讓國民黨和日本人鬥個你死我活,而我們從中發展壯大。一些同志認為日本占地越少越好,後來纔統一認識:讓日本多占地,纔愛國。否則變成愛蔣介石的國了。百團過早暴露了我們的力量,引起了日本軍對我們力量的註意;同時,使得蔣介石增加了對我們的警惕。
  有人認為百團大戰是蔣介石决定發動皖南事變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大革命”時期也有紅衛依照這個理由對彭德懷進行批鬥。
  彭德懷在自傳中寫到:這次戰役大大提高了華北人民群衆敵後抗日的勝利信心,對日寇當時的誘降政策以及東方慕尼黑陰謀以很大打擊,給蔣管區人民以很大興奮。此役也給了投降派又一次打擊,提高了共産黨領導的抗日軍隊的聲威,打擊了國民黨製造所謂八路軍“遊而不擊”的謠言。
  1979年,彭德懷完全平反後,對百團大戰基本持完全肯定的態度。
  如今各方均認為:當時日軍的反撲確實給根據地帶來很大睏難,但中華民族的對日抗戰本身就準備着巨大睏難和犧牲,因“招來”睏難而被指責是不正確的。
  
  日軍對百團大戰的記載
  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率共産軍對日軍華北一帶交通及生産區發動奇襲,同時破壞鐵路、橋梁及通信設施
  池田龜市中尉排級分隊(駐娘子關警備隊)
  第八混成旅團(旅團長水原義重少將)第三十四大隊(駐井陘附近)
  獨立第四混成步旅團(旅團長片山省太郎中將)〔駐陽泉(第十五大隊德江光中佐)、壽陽(第十四大隊原田寅良中佐)、榆次(第十二大隊)〕該旅團傷亡最為嚴重,陣亡總數276名。
  獨立第九混成步旅團(旅團長池上賢吉少將)〔駐太原(第四十大隊)、忻縣(第三十九大隊)〕
  獨立第三混成旅團(察南南部)
  獨立第二混成旅團(北部同蒲路)
  日軍華北方面力密度為一平方公裏0.37人,各師團力平均分散在約200處,百團大戰後日軍正式實施對八路軍的剿滅戰。 戰爭期間日軍發動反擊
  第一次反擊戰(1940年9月1日—9月18日第一期晉中作戰)
  獨立第九混成旅自太𠔌、榆次地區與獨立第四混成旅由平定、和順地區相互策應前進,至鬆塔鎮附近,摧毀敵人後方設施,並掃蕩周圍潛伏之敵軍。
  晉察冀邊區肅清作戰(1940年10月3-11月2日)
  臨時第101混成旅團(駐蒙軍、第1軍、第110師團、獨立第十五混成旅團)
  第二次反擊戰
  1940年9月23日—10月11日察南南境
  10月11日-12月4日第二期晉中作戰
  10月13日-11月26日晉察冀邊區
  根據日軍戰史上社鎮撤退時戰死44人、陽泉與盂縣戰死66人、榆社與遼寧戰死80人、晉中地區戰死71人負傷66名失蹤2名、淶源地區戰死133人、插箭嶺戰死1人負傷1人、第二次反擊戰(察南南境失蹤31名),皇協軍(偽軍)傷亡失蹤1202 人。百團之戰是遊擊的戰略進攻,平漢鐵路於8月25日恢復通車,同蒲路9月8日全綫通車,石太路9月20日勉強可通車,井陘煤礦區機器修復仍可使用。
  
  電視連續劇《百團大戰》
  
  編劇:郭慶豐、許元上、孫偉
  導演:孫偉
  製片主任:徐重民、趙小平
  製片人:段成明
  攝像:張和平、王祖田
  美工:許俊海
  作麯:楚興元
  主演:丁笑宜、孫飛虎、傅學誠、盧奇等
  製片主任:徐重民 趙小平
  製片人:段成明
  《百團大戰》8集;山西電視臺、陽泉電視臺、晉中電視臺合拍。
  劇情介紹
  1940年,日本再次組成好戰的近衛內閣,為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做準備,侵華日軍一面積極推行對蔣介石的誘降活動,一面以大規模軍事行動和對成都、重慶的狂轟濫炸逼蔣求和。
  “東方慕尼黑”的烏雲籠罩着中國大地。為了剋服投降危險,振奮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粉碎日寇對我抗日根據地施行的“囚籠政策”,我華北軍民在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的直接指揮下,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
  
  紀錄片《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華北要據地的偉大勝利》
  1940年以後,日本軍國主義一面加緊誘迫國民黨投降,一面加強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肅正”討伐,企圖徹底摧毀抗日根據地。為了粉碎日軍的圖謀,打破其“囚籠政策”,剋服國民黨頑固派對日妥協投降的危險,華北八路軍所屬部隊乘青紗帳和雨季,對日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破襲作戰。八路軍參戰部隊達到105個團約20餘萬人,故稱”百團大戰”。
  本片詳細講述了中國戰場所處的時代背景及黨中央領導人對這場戰爭形勢的分析討論,並使用了大量的素材、資料和熙片,對這場戰役進行了詳細的回顧及權威的評述。
   华北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