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孫甫言議和得失

國度: 中國  

朝政: 北宋

國君紀年: 宋仁宗趙禎慶歷三年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043年   十一月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慶歷三年(1043)十一月,擔任諫官的孫甫,針對宋夏和議,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自宋夏戰爭爆發以來,耗去宋朝大量人力、物力,全國老百姓愈益貧睏。宋夏達成和議以後,可以減少宋朝邊境地區士兵數量,節省軍費,僅此一利可言。但宋夏議和弊端太多,遼朝曾聲稱宋夏和議是遼朝的功勞,遼興宗曾規勸元昊與宋朝議和,這樣,宋朝增加歲幣與西夏議和,倘若遼朝又提出無理要求,朝廷將如何處置?這是第一大害處。宋夏戰爭前,宋朝在和平環境裏度過四十餘年,沒有嚴格訓練士兵,將領也多屬昏庸無能之輩,因而在宋夏戰爭中屢戰屢敗。宋夏開戰以後,宋朝涌現出一大批有勇有謀的將帥,士兵戰鬥力逐漸提高,一旦議和,宋朝將士又會出現戰爭前的那種情況,自然會削弱宋朝的軍事力量,這是第二大害處。元昊反宋幾年來,一直不敢深入宋朝領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有沙州回鶻、唃廝囉等族部落的牽製,擔心腹背受敵的緣故。倘若宋夏議和,拱手送給西夏大量錢財,西夏必然會全力對付唃廝囉等少數民族,在消除後顧之憂後,元昊力量勢必更為強大,這是第三大害處。在宋夏戰爭前,朝野上下苟且偷安,法製廢壞,姦臣屢屢擅權,而且鋪張浪費現象極為嚴重,耗去大量錢財。宋夏戰爭爆發後,朝廷上下同心同德,開始改弦更張,竭力輓回敗局,一旦議和,將又會出現戰爭前的局面。這是議和的第四大害處。因而孫甫主張不與西夏議和,派兵進攻西夏,徵服西夏統治者,但宋仁宗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