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宋行公田法
| 事件經過:
南宋末,財政經濟危機日益加深。執政的賈似道想解决“造楮(濫發紙幣)、“和糴”造成的睏難,一時未得良策。晨定四年(1263)二月,臨安知府劉良貴、浙西轉運使吳勢卿獻策買公田,賈似道讓臺諫官上書請行祖宗限田制度,即按官品規定占田限額,官戶過限田地,抽三分之一買充公田。如買得一千萬畝,年收租米六、七百萬石,可免和糴、可以餉軍、可以停造楮幣、可平抑物價、可安富室,一事行而五利興。理宗同意,下詔買公田,設置官田所,由劉良貴提領,負責執行,先在浙西四路實行。公田法一出,便有官員上書指陳其弊病。理宗見事關重大,下詔緩期施行。賈似道以辭職相要挾,並獻出自己在浙西的一萬畝為公田,以為提倡。接着貴族大臣中也有人獻田或自動投買,於是朝廷無人再敢反對。至六月,浙西平江、嘉興、安吉、常州、鎮江、江陰六郡,共買得公田三百五十餘萬畝。最初,衹買官戶過限之田的三分之一,後來擴大範圍,並轉為攤派,除二百畝以下者免買外,其餘各買田地總額的三分之一,最後連百畝之傢也不能免。地價按地租數折算,租一石,付給第十七界會子二百貫,後來付給十八界會子四十貫。浙西良田有值一千貫者,也按四十貫收買。或者衹給一些毫不值錢的度牒和官誥折價。因此,浙中民戶破産失業者很多。一些買田官吏為多買邀功,不惜“肉刑從事”,害民尤甚。次年三月,公田收買完畢後,設立四個分司,平江、嘉興、安吉各一司,鎮江、常州、江陰合為一司專門管理公田。每鄉置官莊一所,莊官以富豪擔任,負責收租和發運租米。官佃戶交租,規定每一石可以少交二鬥,實際上租米負擔仍然很重。當初買田時為求數量,往往把租米六點七鬥虛報為一石,現在按一石收租交不夠數,硬要佃戶補足。又不管現在田地肥瘠和原來租額多少,一律畝收八鬥,名為減租,實際反增。遇上災荒,不許報荒。原納糙米,現改交白米。七月,臺諫士庶紛紛上書,批評公田法施行導致民間愁怨,災異發生。賈似道又以辭職要挾朝廷。理宗支持賈似道,使公論頓沮。度宗鹹淳四年(1268)六月,改革公田管理辦法,廢公田莊,募民承佃,由佃主代行莊官任務。租額減少十分之三,佃主不得私自易田,違者以盜賣官田定罪。這不過是將官府遇到的麻煩轉交給佃主。德祐元年(1275),南宋亡在旦夕,罷免賈似道後,為了安定民心,朝廷不得不在三月把公田盡還原主,而且“免索原錢”,希望田主率租戶為兵,抵抗元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