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宋立碑三學戒議國政

國度: 中國  

朝政: 南宋

國君紀年: 宋理宗趙昀寶佑四年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256年   九月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理宗後期,權臣相繼,國事日非。朝中官員追於權勢,多閉口不語。而太學、武學,宗學諸生卻多次上書請願,指陳失政,學校一時被視為“正論”所在。淳祐四年(1244)九月,右丞相史嵩之父喪,按禮應守喪三年,朝廷卻下詔起復,要馬上恢復相位,內外大臣無人敢談論此事。太學生黃愷伯、金九萬、孫翼鳳等一百四十四人叩閽上書,指控史嵩之心術不正、和議亂軍、結黨營私。接着,武學生翁日善等六十七人,京學生劉時舉、王元野、黃道等九十四人,宗學生輿寰等三十四人也相繼上書。理宗不理睬學生的要求,諸生便在太學齋廊帖榜示衆:“丞相朝入,諸生夕出”。當時範鐘、劉伯正代行相權,認為諸生鬧事是“遊士”鼓動的,指使臨安府尹驅逐所謂“遊士”,開除學籍。諸生聽說後,作《捲堂文》離開學校。事態趨於嚴重。十一月,將作監徐元傑建議,應當找人代替史嵩之。理宗說,學校雖然是“正論”,但說得太嚴重了。徐元傑又說;正論是國傢的元氣,現在正論幸好還在學校,應當珍惜它。最後,史嵩之自知不為公論所容,衹得離職守喪。淳祐十二年 (1252),武學生聯名為一病故學生求棺木,臨安府尹餘晦派人強行驗屍,暴露兩日。武學-太學、宗學學生伏闕上書,表示抗議,並“捲堂散去”,離開學齋,舉行罷課。終於迫使餘晦辭職。在此前後,因臨安府不準使用青蓋和皂蓋,太學生又群起控告府尹程覃。宰相認為太學生“動以掃學(罷課)要挾朝廷”,未免太放肆,置之不理。於是太學生置綾牒(學生證)於崇仕堂,盡出太學。理宗免程覃官職,諸生纔返齋復學。寶祐四年(1256)六月,丁大全擅自調兵驅逐丞相董槐,引起朝野極大震動。太學生又上書控告丁大全所為。理宗雖然覺得丁大全的行為不對,卻不滿學生上書,下詔宣佈:進退大臣,權在人主,不在學校;學官要勸諭學生安心肄業。董槐罷相後,丁大全更力口專橫。十一月,太學生陳宜中、劉黼、黃鏞、林則祖、曾唯、陳宗等六人再次上書指責他。丁大全惱怒至極,通過理宗下詔,嚴令學官申嚴“祖宗學法”,在三學內立碑,戒禁學生不得妄議國政。又指使黨羽御史吳衍彈劾六人,開除學籍,流放遠州。但人們稱贊陳宜中等人,號為“六君子”。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