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各抗日根據地開展大生産運動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國抗日戰爭

事件類型: 經濟

日期: 1942年   十二月

地點: 抗日根據地

事件經過:

  12月,各抗日根據地開展大生産運動
  
  大生産運動,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以自給為目標的大規模生産自救運動。主要開展農業生産,兼辦工業、手工業、運輸業、畜牧業和商業。黨政機關、部隊、學校普遍參加生産運動,逐步達到糧食、經費自給、半自給或部分自給。同時,實行公私兼顧,軍民兼顧,組織勞動互助,發展人民經濟,以改善人民生活和保障供給。
  
  1938年10月日本軍隊占領武漢後,改變其侵華政策,逐步將主要軍事力量轉嚮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實行滅絶人性的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國民黨在日本帝國主義誘降面前,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破壞抗日統一戰綫,包圍封鎖陝甘寧邊區及各抗日根據地,停發八路軍、新四軍經費,加之華北等地連年遭受自然災荒,致使整個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發生極大睏難,軍隊供給瀕於斷絶,陷入沒糧吃、沒衣穿、沒被蓋、沒經費的睏境。
  
  大生産運動
  
  為了支持長期抗戰,戰勝日本侵略者,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動員抗日根據地全體黨政軍民,自力更生,剋服睏難,渡過難關。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産動員大會,毛澤東號召陝甘寧邊區軍民“自己動手,生産自給”,要求部隊在不妨礙作戰的條件下參加生産運動。1942年12月,毛澤東發表的《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各抗日根據地生産運動。此後,又發表了《開展根據地減租、生産和擁政愛民運動》、《組織起來》、《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遊擊區也能夠進行生産》等文章和講話,成為當時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生産運動的基本綱領。
  
  陝甘寧邊區黨政機關、部隊、學校和群衆響應號召,首先開展起大規模的生産運動。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親自動手,種菜紡紗。毛澤東在楊傢嶺窯洞對面的山溝裏,開墾了一塊長方形的地,種上蔬菜,一有空就去澆水、拔草。從而極大地鼓舞了邊區軍民的生産熱情。隨即,華北、華中各抗日根據地相繼開展起轟轟烈烈的生産運動。
  
  大生産運動
  
  黨、政、軍、民、學參加的大生産運動是從軍隊開始的。當時,朱德首先提出“屯田軍墾”的建議,得到毛澤東的支持。1940年2月,中共中央軍委嚮全軍發出《關於開展生産運動的指示》,要求各部隊“一面戰鬥,一面生産,一面學習”。1939年秋從華北調回陝甘寧邊區擔負保衛黨中央和保衛邊區任務的第120師第 359旅,在旅長王震率領下於1940年底開赴荒無人煙的南泥灣,實行屯田政策,很快成為大生産運動的一面旗幟。經過幾年艱苦奮鬥,南泥灣的面貌發生深刻變化,成為“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江南”。軍隊參加大生産運動,改善了物質生活,減輕了人民負擔,並對密切官兵關係和軍政、軍民關係,增強勞動觀念和組織紀律性,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大生産運動取得了巨大成績。到1943年,僅晉綏、北嶽、膠東、太行、太嶽、皖中等六區就擴大耕地600萬畝以上。陝甘寧邊區機關和部隊每年需細糧(小米)3900萬公斤,自己生産達1500萬公斤。邊區許多部隊糧食、經費達到全部自給,實現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目標。毛澤東指出:“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未有的奇跡,這是我們不可徵服的物質基礎。”並把它與1942年整風運動一起稱為當時整個革命鏈條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兩個環子。它不僅支持了艱苦的抗戰,而且積纍了經濟建設的經驗,培養了一批幹部,這是不能拿數字來計算的無價之寶。
   抗日根据地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