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雅樂成為官方禮樂
| 事件經過:
周朝的建立使奴隸製經濟空前發展,音樂文化顯著提高,西周初期的統治者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完整的宮廷禮樂制度。統治階級在宗教、政治等儀式典禮中所用的音樂和樂舞,後世稱為雅樂。雅樂的黃金時代在西周,到春秋時期,它漸趨衰落,雅樂的首倡者是周武王姬發,在他興師伐殷的過程中,軍中常表演歌舞以鼓舞士氣,滅殷後又作了《象》和《大武》等大型歌舞慶祝勝利。雅樂的主要形式包括:一是六代樂舞,包括黃帝、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武王留下的最高規格的樂舞,用於祭祀神明天地祖先;二是小舞,有羽舞、皇舞、幹舞、人舞等名目;三是詩樂,大都載於《詩經》中的“大雅”、“小雅”、“頌”;四是宗教性樂舞。雅樂所用樂器如編鐘、編磬的製造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衹有貴族才能配置。湖北隨州出土的各種樂器124件,其中一套65件的編鐘最為精美,從實物上印證了周朝雅樂的奢侈和輝煌,反映了春秋時代我國古代音樂所達到的高度水平。周王室為了推行雅樂,設置了專門機構大司樂,掌管音樂行政和貴族子弟的音樂教育,目是的培養大批音樂專職人員。承擔各種儀式典禮的表演任務。西周成熟的禮樂制度之一,這對於鞏固奴隸製宗法統治和積纍音樂藝術實踐的經驗,發展樂器、樂製等音樂文化方面無疑是有利的,西周禮樂制度和音樂教育體係的完備和成就,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絶無僅有的。但其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禮的呆板森嚴,束縛了音樂藝術本身的發展,阻礙了音樂審美的大衆化,因而雅樂的制度和體係隨着周朝中央政權的瓦解而衰落,形成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局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