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东建 魏东建:《东方之韵》之韵   魏東建
魏東建 魏东建:《东方之韵》之韵
    
 
  魏東建:《東方之韻》之韻
  
  
  中西文化之比較這個話題,應該是從晚清,國門打開後,發現自己並不是“四方之中、唯我獨尊”的“中”國。於是知識分子就開始了這個意義在過程的無結論課題的思考與研究。
  
  所以當接到雅尚藝術中心 王玲女士的邀請時,就因為“東方之韻—中國著名藝術傢八人展”這個名字,我就欣然應諾,推卻案牘,攜兩個小美女前行。因為是小範圍品鑒,就很悠然,能夠自在讀畫。
  
  吳冠中先生是長不大的孩子,是不設防的,但是要走進去,卻是需要觀者費些許周折的,當然這讀畫之樂趣也就在走進去的這個過程。他的書畫之美在於他把西方的“魅”與東方的“媚”水乳交融在一塊,這次畫展的好處是有經典的兩幅原作,與冠中先生絲網版畫中的精品,勾勒出吳老的藝術之路。最撥動我心弦的是《躍》,混沌宇宙中一條五彩魚逆流躍起,默視久了,發現這黑暗的好恰恰是魚一生的五彩了。恍然明白冠中先生“荼”這一筆名的內涵。展出作品中的《易主人》《飛盡堂前燕》還有一幅展出了畫册上卻沒有的,名字好像叫《房東傢》。國畫的留白,小說創作的結構盡在其中可以讀出。難得是意境之美與藝術之美的結合。
  
  韓美林的畫都是打開的,讀者熟門熟路的走進去,驚喜也是不斷出現的。帶給我更大快樂的是韓美林這個人,或者說他的人比他的畫讓我感興趣。砸碎規則的人,走不出自己的規則,這不止是韓美林的癥狀,我們這個老國度的新政體也是這樣,成了迷途的孩子的我們,有韓美林的院子走走也不錯。
  
  對於王沂東的畫,我是最愛讀的,而且百讀不厭,在今天這個時代,畫中的境地與清純的女子是心靈牧場。之所以用女子,是因為“美女”這個詞,在今天已經用濫了。
  
  艾軒的作品與王沂東相比,就內斂得多了,畫面的陰鬱與人物的眼神表現出人在自然面前或者說自然在面前的驚恐。這是需要靜觀的畫作,衹能在展覽中。帶回傢的衹要王沂東的作品了。
  
  閆平的畫作與我不對路,就不說了。倒是王剋舉的《秋風裏的柏樹》,讀者可以從作品中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情緒,這是感人的,也是最值得感動的。
  
  夏俊娜的畫,在學員中的突破就是自己的規範,讓旁置者衹用眼睛與環境對話,有的作品眼神也被忽略了。對於一個七零後的畫傢,畫面表現出的心理恰恰與吳冠中和韓美林的狀態陰鬱,這該是新社會最大的收穫了。如果單看七零後作者的文藝作品(應命作品除外),感覺沉悶的新社會看不到希望。
  
  在這個八人展中,彭斯是唯一的八零後藝術傢,沒有希望的他們,開始了內尋,《秋天的紅樹》與《孤》都是他們眼中的世界,與世界無關。
  
  這個八人展,策展人的成功在於考慮藝術、作品多元性的同時,無意間,展示了中國現代文化界的狀態。吳冠中先生作品因為自然與非自然的災害而讓作品在空靈植下了厚重。韓美林因為潛意識的躲避而程式化成為市場的成功者。中國寫實畫派其實還是在逃避,畫出一個世外桃源來,或者把自己的憂慮畫出來。學院派的模仿、七零後的灰暗。八零後呢,看不到希望,當然他們也不看,為什麽呢?作為身體與精神的雙重裸居者,內尋的堅持又能多久呢。
  
  這個八人展中,東方文化吳冠中先生有所傳承,與西方文化的結合也是很好的。韓美林就是得其東西方文化之皮毛。幾個學院派都是生吞活剝西化,一生樂在其中,不願走出。七零後的絶望是死路一條。八零後呢。這樣的情況下東西文化比較就沒有了可能。
  
  東方文化的斷裂是從1949年開始的,“破四舊”之後的毀滅是滅頂之災,修復卻一直是停滯,文化藝術界都是這樣。
  
  友情提示:東方之韻—中國著名藝術傢八人展
  
  2010年9月4日—8日山東省美術館
  
  2010年9月9日—16日濟南美術館
貢獻者: 魏东建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