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东建 秋园红果   魏東建
魏東建 秋园红果
    
 
  秋園紅果
  
  魏東建
  
   這個菜園。是在今年春末,和朋友駕車經過時發現的,當時就約定再來。可是隨後的相約,是三次有事、五次爽約,總是不湊手,便沒有成行。隨後也就淡忘了,這次北京之行相伴我的是一本清人瀋三白的《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我百看不厭的一本書,除了文筆的輕妙淡雅,關鍵是瀋復與陳蕓的相知,這該是我們這個民族第一部沒有性別歧視的文學作品。由於是自傳體形式,更呈現出“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的特點,之於我國傳統文學重技巧、多俗套的文風是種突破。
  百讀不厭的我就在心底發有癡念:“一日可得‘浮生’居,便是無憾一世足”。
   回濟的車上,讀到瀋復與陳蕓夏園卜居的篇章,被遺忘的春日菜園就又浮上心頭。
  於是沒有陳蕓可約的我,衹得獨訪。選在這個“九月九,涼臉手”後一日的秋末,也該有其冥冥中的機緣。
   於是在晨霧裏穿行,沿着記憶的路徑。
  走進如夢浮生。
   這就到了。
  枯葉衰藤,在晨霧中立了,微風把枯葉上唯一與之親近的晨露抖落,滴在我的手足上,這秋涼就嚮着心頭洇染開來,晨霧便彌漫了我的雙眼。
  這是我本屬於的秋園。
  於是蹲下來,枯藤柔韌,衰草難斷,直扯得我手疼,纔揪下少許秋草莖葉,捂在臉上片刻,就塞進口中,咀嚼,研磨,如反芻的老牛,讓草汁的青澀合了唾液在口腔裏把自然中童年的味蕾叫醒。
  蹲着仰視,樹枝搭起的瓜架,已是搖搖欲墜,卻還是依憑了幾根脆硬的脊骨堅強的立着,原來與之親近的天空高遠了。攀沿的瓜秧,雖然已經消磨沒了雄心壯志,卻竭盡全力的與唇齒相依的瓜架耳鬢廝磨。
  看着竟想起來傢中的父母,他們恩愛的眼神,好似禪語的交流,無意有心的肢體動作都一一再現在眼前。沒有了輕飄浮躁之氣的摯愛,卻是這麽耐看,讓人心動。
  在瓜架間穿行,就如行走在父輩的目光裏,心底泛起的暖意在手臂上的秋露相遇。清爽心靈,明亮眼睛。
  牽引我目光的還有作為秋園圍墻而用的樹,粗大的樹幹上,柔軟綿長的枝條,枝葉還是鬱鬱的,衹是疏朗了些許,夾雜點綴期間,一嘟嘟的小紅果,如我心底莫名的相思,隱現浮動,於是強忍了手軟,折下三支,供養進寶瓶,來插扮我的秋情。
  在小紅果浮現的夢裏,清晰的在心底說,原來你我還可以再相愛八百年。
  
   2010年10月17日九月初九後一日
貢獻者: 魏东建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