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楓
百科
百科
字典
成語
找字
文字樹
文字通
知識樹
漢英
英漢
互譯
時光隧道
朝政
國度
今日是何年
讀書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搜索
用戶
密碼
登陸
註册
English
簡體
繁體
pīnyīn
我的
圖片
我的地圖
北美枫文集
似曾相識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北美枫
意見反饋
關於我們
頁面幫助
幫助
歌曲
外国诗歌
现代诗
自由诗
辞赋
套数
小令
戏文
散曲
杂剧
一丛花(一丝花令)
一剪梅
一叶落
一斛珠(一斛夜明珠、醉落魄、醉落拓、怨春风、章台月)
一落索(玉连环、上林春令、洛阳春)
上行杯(三十九字)
上行杯(三十八字)
上行杯(四十一字)
东风第一枝
临江仙(双调五十四字)
临江仙(双调六十字)
乌夜啼(圣无忧、乌啼月、锦堂春)
九张机
二郎神(转调二郎神、十二郎)
人月圆(青衫湿)
伴云来(天香、楼下柳)
倦寻芳(倦寻芳慢)
倾杯乐(倾杯、倾杯序、古倾杯、倾杯令)
八六子
八声甘州(甘州、潇潇雨)
八拍蛮(三平韵)
八拍蛮(两平韵)
六丑
六么令(宛溪柳)
六州歌头(鼓吹曲)
兰陵王
凌歊(金人捧露盘、上西平、上平西、天宁乐)
减字木兰花(减兰)
凤凰台上忆吹箫
凤归云
凭阑人(二十五字)
凭阑人(二十四字)
剔银灯
加字抛球乐(加字莫思归)
十样花(五仄韵)
十样花(四仄韵)
千年调(相思会)
千秋岁(千秋节)
南乡子(二十七字)
南乡子(二十八字)
南乡子(五十八字)
南乡子(五十六字)
南乡子(五十四字)
南乡子(单调三十字)
南乡子(单调二十八字)
南乡子(双调五十八字)
南乡子(双调五十六字)
南歌子(二十三字,春宵曲、水晶帘、碧窗梦、十爱词)
南歌子(二十六字,春宵曲、水晶帘、碧窗梦、十爱词)
南歌子(五十三字平韵,南柯子、望秦川、风蝶令)
南歌子(五十二字仄韵,南柯子、望秦川、风蝶令)
南歌子(五十二字平韵,南柯子、望秦川、风蝶令)
南歌子(五十二字平韵,南柯子、望秦川、风蝶令)
南歌子(五十四字平韵,南柯子、望秦川、风蝶令)
卜算子二(眉峰碧)
卜算子(百尺楼)
双双燕
双声子
古词
古调笑(宫中调笑、打嫌调笑易、转应曲、三台令)
后庭宴
后庭花破子(三十三字)
后庭花破子(三十二字)
品令
唐多令
啰唝曲(两平韵)
啰唝曲(二十八字三平韵)
啰唝曲(二十字三平韵)
喜春来(三十一字,阳春曲)
喜春来(三十字,阳春曲)
喜春来(二十九字一叶韵四平韵,阳春曲)
喜春来(二十九字两叶韵三平韵,阳春曲)
喜迁莺慢
喜迁莺(早梅芳、喜迁莺令、燕归来)
回波乐(三仄韵)
回波乐(三平韵)
塞姑
声声慢
多丽(绿头鸭、陇头泉)
夜半乐
夜游宫(念彩云、新念别)
大酺
天仙子(两仄韵三平韵,万斯年)
天仙子(五仄韵,万斯年)
天仙子(五平韵,万斯年)
天仙子(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万斯年)
天仙子(四仄韵,万斯年)
天净沙(一叶韵,塞上秋)
天净沙(两叶韵,塞上秋)
天门谣
太常引(太清引、腊前梅)
夺锦标(清溪怨)
女冠子(双调一百十二字)
好事近
如梦令
如梦令(双调各五仄韵一叠韵,忆仙姿、宴桃源、不见、比梅、古记、无梦令、如意令)
婆罗门令
字字双
安公子
定西番(前后段各四句一仄韵两平韵)
定西番(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
定西番(前段四句一仄韵两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定西番(前段四句两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定西番(四十一字)
定风波(双调九十六字,定风波令、卷春空、醉琼枝)
定风波(双调六十二字,定风流、定风波令、卷春空、醉琼枝)
宴清都(四代好)
导引(双调一百字)
导引(双调五十字)
寿阳曲(三十二字,落梅风)
寿阳曲(二十七字,落梅风)
寿阳曲(二十八字,落梅风)
尉迟杯(东吴乐)
小重山(小重山令)
少年游(小阑干)
山亭柳
巫山一段云
干荷叶(三十字)
干荷叶(二十九字)
庆宣和(叶儿乐府、小山乐府)
庆春泽
庆清朝(庆清朝慢)
应天长(双调四十九字,应天长令、应天长慢)
归国谣(单调三十四字,归平谣、归国遥)
归字谣(苍梧谣、十六字令)
归朝欢
归田乐(归田乐引、归田乐令)
归自谣(风光子、思佳客)
御街行(双调七十八字,孤雁儿)
忆少年(十二时、忆少年令、陇首山、桃花曲)
忆帝京
忆旧游
忆汉月(望汉月)
忆江南(二十七字,梦江南、望江南、谢秋娘、江南好、春去也、梦江口、望江梅)
忆江南(五十九字,安阳好、梦仙游、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归塞北)
忆江南(五十四字,安阳好、梦仙游、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归塞北)
忆王孙(三十一字三平韵两叶韵,忆君王、怨王孙、阑干万里心、画娥眉、怨王孙、豆叶黄、独脚令)
忆王孙(三十一字五平韵,忆君王、怨王孙、阑干万里心、画娥眉、怨王孙、豆叶黄、独脚令)
忆王孙(双调五十四字,忆君王、怨王孙、阑干万里心、画娥眉、怨王孙、豆叶黄、独脚令)
忆秦娥(秦楼月)
念奴娇(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
思帝乡(三十三字)
思帝乡(三十六字)
思帝乡(三十四字)
思远人
怨回纥(单调、回纥)
怨回纥(双调、回纥)
惜分飞(惜双双、《惜双双令、惜芳菲)
惜分飞(惜双双、惜双双令、惜芳菲)
感恩多(三十九字)
感恩多(四十字)
感皇恩
戚氏(梦游仙)
扬州慢
抛球乐(一百八十七字,莫思归)
抛球乐(三十三字,莫思归)
抛球乐(三十字,莫思归)
抛球乐(四十字,莫思归)
拜新月
拜星月慢(拜新月)
换巢鸾凤
捣练子(三十八字,捣练子令、深院月)
捣练子(二十七字,深院月、夜捣衣、杵声齐、夜如年、翦征袍、望书归)
接贤宾(集贤宾)
摊破浣溪沙(山花子)
摘得新
摸鱼儿(摸鱼子、买陂塘、迈陂塘、安庆模)
撼庭秋(感庭秋)
斗百花(夏州)
新雁过妆楼(雁过妆楼、瑶台聚八仙、八宝妆、百宝妆)
春光好(四十一字前三平后三平韵,愁倚栏、愁倚阑令、愁倚阑、倚阑令)
春光好(四十一字前三平后两平韵,愁倚栏、愁倚阑令、愁倚阑、倚阑令)
春光好(四十一字前四平后两平韵,愁倚栏、愁倚阑令、愁倚阑、倚阑令)
春光好(四十三字,愁倚栏、愁倚阑令、愁倚阑、倚阑令)
春光好(四十二字前五句,愁倚栏、愁倚阑令、愁倚阑、倚阑令)
春光好(四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愁倚栏、愁倚阑令、愁倚阑、倚阑令)
春光好(四十八字,愁倚栏、愁倚阑令、愁倚阑、倚阑令)
春光好(四十字,愁倚栏、愁倚阑令、愁倚阑、倚阑令)
春晓曲(五句,西楼月)
春晓曲(四句,西楼月)
昭君怨
昼夜乐
晴偏好
暗香(红情)
曲玉管
更漏子(隔浦莲、隔浦莲近)
最高楼
望梅花(七十二字,望梅花令)
望梅花(七十字,望梅花令)
望梅花(八十二字,望梅花令)
望梅花(单调三十八字仄韵,望梅花令)
望梅花(双调三十八字平韵,望梅花令)
望江东
望江怨
望海潮
望湘人
朝中措
木兰花令(木兰花、玉楼春、步蟾宫)
木兰花慢
杨柳枝(二十八字,折杨柳、柳枝)
杨柳枝(四十一字,折杨柳、柳枝)
柘枝引
柳梢青
桂枝香(疏帘淡月)
桂殿秋
桃花源忆故人(虞美人影)
梅花引(将进酒、小梅花、贫也乐)
梧叶儿(三十七字)
梧叶儿(三十三字)
梧叶儿(三十二字)
梧叶儿(二十七字)
梧叶儿(二十六字)
梧桐影
欸乃曲
武陵春(花想容)
氐州第一(熙州摘遍)
水调歌头
水龙吟(龙吟曲)
永遇乐(消息)
汉宫春(汉宫春慢)
江南柳
江城子(七十字,江神子、村意远)
江城子(三十七字,江神子、村意远)
江城子(三十五字,江神子、村意远)
江城子(三十六字七句,江神子、村意远)
江城子(三十六字八句,江神子、村意远)
沁园春(寿星明)
河传二(双调五十五字,月照梨花、庆同天)
河传(双调五十一字,月照梨花、庆同天)
河渎神
河满子(七十三字,何满子)
河满子(七十四字各六句三平韵,何满子)
河满子(七十四字各六句四仄韵,何满子)
河满子(三十七字,何满子)
河满子(三十六字,何满子)
法驾道引
洞仙歌
浣溪沙(浣沙溪、负心期、醉中真、频载酒、掩箫斋、杨柳陌、换追风、最多宜、锦缠头)
浪淘沙
浪淘沙(单调二十八字,浪淘沙近、过龙门)
淡黄柳
添声杨柳枝(四十四字,柳枝、杨柳枝、添声杨柳枝、贺圣朝影、太平时)
添声杨柳枝(四十字后段三平韵,柳枝、杨柳枝、添声杨柳枝、贺圣朝影、太平时)
添声杨柳枝(四十字后段两仄两平韵,柳枝、杨柳枝、添声杨柳枝、贺圣朝影、太平时)
清商怨(关河令、伤情怨)
清平乐(忆萝月、醉东风)
渔家傲
渔歌子(二十七字三平韵,渔歌、渔父歌、渔父、渔父乐)
渔歌子(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渔歌、渔父歌、渔父、渔父乐)
渔歌子(二十七字四平韵,渔歌、渔父歌、渔父、渔父乐)
渔歌子(二十五字三仄韵,渔歌、渔父歌、渔父、渔父乐)
渔歌子(五十字各三仄韵,渔歌、渔父歌、渔父、渔父乐)
渔歌子(五十字各四仄韵,渔歌、渔父歌、渔父、渔父乐)
渔父引
渡江云(渡江云三犯、三犯渡江云)
满庭芳(锁阳台、满庭霜)
满江红
滴滴金
潇湘神(潇湘曲)
点绛唇(南浦月、点樱桃)
烛影摇红(双调五十字,忆故人、归去曲、玉珥坠金环、秋色横空)
烛影摇红(忆故人、归去曲、玉珥坠金环、秋色横空)
燕山亭
燕归梁
玉楼春(木兰花)
玉漏迟
玉蝴蝶(玉蝴蝶慢)
玲珑四犯
琐窗寒
瑞鹤仙(一捻红)
瑞鹧鸪(瑞鹧鸪慢、吹柳絮、舞春风、桃花落、鹧鸪词、拾菜娘、天下乐、太平乐)
瑞龙吟
甘州曲(三十三字,甘州子)
甘州曲(二十九字,甘州子)
甘州遍
甘草子
生查子(四十一字,楚云深、梅和柳、晴色入青山、晴色入青山)
生查子(四十二字各五句三仄韵,楚云深、梅和柳、晴色入青山、晴色入青山)
生查子(四十二字各四句两仄韵,楚云深、梅和柳、晴色入青山、晴色入青山)
生查子(四十字前两仄后三仄韵,楚云深、梅和柳、晴色入青山、晴色入青山)
生查子(四十字各四句两仄韵,楚云深、梅和柳、晴色入青山、晴色入青山)
画堂春(双调四十七字,画堂春令)
画堂春(双调四十九,画堂春令)
留春令
疏影
相见欢(后段三句两平韵,秋夜月、上西楼、西楼子、忆真妃、月上瓜州、乌夜啼)
相见欢(后段四句一叶韵一叠韵两平韵,秋夜月、上西楼、西楼子、忆真妃、月上瓜州、乌夜啼)
相见欢(后段四句三平韵,秋夜月、上西楼、西楼子、忆真妃、月上瓜州、乌夜啼)
相见欢(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秋夜月、上西楼、西楼子、忆真妃、月上瓜州、乌夜啼)
相见欢(后段四句两平韵,秋夜月、上西楼、西楼子、忆真妃、月上瓜州、乌夜啼)
眉妩(百宜娇)
眼儿媚(秋波媚)
石州慢(石州引、石州词、柳色黄)
破阵乐
破阵乐(双调一百三十三字)
祝英台近(月底修箫谱)
离亭宴(双调七十七字,离亭燕)
离亭宴(双调七十二字,离亭燕)
秋蕊香
秋风清(三平韵,秋风引、江南春、新安路)
秋风清(四仄韵,秋风引、江南春、新安路)
秋风清(四平韵,秋风引、江南春、新安路)
章台柳(三仄韵一叠韵)
章台柳(三仄韵)
竹枝(两仄韵)
竹枝(两平韵)
竹枝(四句三平韵)
竹马儿(竹马子)
粉蝶儿
纥那曲
绮罗香
翠楼吟
翦牡丹
舞马词(三平韵)
舞马词(两平韵)
花心动(花心动慢)
花犯(绣鸾凤花犯)
花非花
芳草渡(系裙腰)
芳草(凤箫吟)
苏幕遮
茶瓶儿
荆州亭
荷叶杯(二十三字)
荷叶杯(二十六字)
荷叶杯(五十字)
荷叶铺水面
莺啼序
菩萨蛮(子夜歌、巫山一片云)
蓦山溪(上阳春、蓦溪山)
蕃女怨
薄幸
虞美人
蝴蝶儿
蝶恋花
行香子
西平乐(西平乐慢)
西江月
西河(西河慢、西湖)
西溪子(三十三字)
西溪子(三十五字)
解佩令
解红
解语花
解连环(望梅)
诉衷情近(双调七十五字)
诉衷情(三十三字九句六平韵两仄韵,桃花水)
诉衷情(三十三字十一句五仄韵六平韵,桃花水)
诉衷情(单调三十七字)
诉衷情(双调四十一字后段四平韵,桃花水)
诉衷情(双调四十五字,桃花水)
诉衷情(双调四十四字)
诉衷情(四十一字后段三平韵,桃花水)
误桃源
调笑令
谒金门
谢池春慢
谢池春(风中柳、风中柳令、玉莲花、卖花声)
贺圣朝
贺新郎(乳燕飞、贺新凉、貂裘换酒、金缕歌、金缕曲、唱金缕、金缕词、金缕衣)
赤枣子
踏歌词(踏歌)
踏莎行
过秦楼
还京乐
迷神引
遐方怨(三十二字)
遐方怨(六十字)
酒泉子(双调四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两平韵)
酒泉子(双调四十四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一平韵)
酒泉子(双调四十字前两仄韵一平韵)
酒泉子(双调四十字前两平韵两仄韵)
酒泉子(双调四十字前两平韵两仄韵)
酒泉子(双调四十字各两平韵两仄韵)
酒泉子(四十一字各五句两平韵两仄韵)
酒泉子(四十一字后三仄韵一平韵)
酒泉子(四十三字前五句两仄两平韵后四句三平韵)
酒泉子(四十三字前四句一仄两平韵后四句三平一仄韵)
酒泉子(四十三字前四句两平韵后四句三平韵)
酒泉子(四十三字前段五句两平韵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一平韵)
酒泉子(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两平韵后段五句两平韵)
酒泉子(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两平韵后段四句三平韵)
酒泉子(四十三字各五句两平韵两仄韵)
酒泉子(四十二字前五句两平韵后四句三叶一平韵)
酒泉子(四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两平韵)
酒泉子(四十二字前段五句两平韵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一平韵)
酒泉子(四十二字前段四句两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酒泉子(四十二字各五句两平韵一仄韵)
酒泉子(四十五字前段五句一仄韵两平韵后段四句一仄韵三平韵)
酒泉子(四十五字前段四句两平韵后段四句三平韵)
酒泉子(忆余杭)
醉公子(四换头)
醉吟商(胡渭州)
醉太平(三十八字,四字令、醉思凡、凌波曲)
醉太平(四十五字,四字令、醉思凡、凌波曲)
醉太平(四十六字,四字令、醉思凡、凌波曲)
醉妆词
醉翁操
醉花间
醉花阴
醉蓬莱(雪月交光、冰玉风月)
采桑子添字(丑奴儿令、罗敷媚)
采桑子(丑奴儿、罗敷媚、丑奴儿令、醉梦迷、忍泪吟、伴登临、苗而秀、罗敷歌)
采莲子
金字经(三十一字,阅金经)
金字经(三十二字,阅金经)
金字经(三十四字,阅金经)
钗头凤(撷芳词)
锦堂春(锦堂春慢)
锦缠道(锦缠绊)
长命女(平词、高平调、长命女令、薄命女)
长相思慢(望扬州)
长相思(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吴山青、山渐青、青山相送迎、长相思令、相思令)
长相思(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吴山青、山渐青、青山相送迎、长相思令、相思令)
长相思(前后段各四平韵,吴山青、山渐青、青山相送迎、长相思令、相思令)
长相思(后段三平韵,吴山青、山渐青、青山相送迎、长相思令、相思令)
长相思(后段换韵,吴山青、山渐青、青山相送迎、长相思令、相思令)
闲中好(仄韵)
闲中好(平韵)
阮郎归
阮郎归(醉桃源、碧桃春、宴桃源、濯缨曲)
阳关引(古阳关)
阳关曲(渭城曲、小秦王)
陌上花
隔浦莲近拍(隔浦莲、隔浦莲近)
雨霖铃
霜天晓角(月当窗、踏月、长桥月)
青玉案
青门饮(青门引)
风光好
风入松(远横山)
风流子(一百九字)
风流子(一百八字)
风流子(一百十一字各五平韵)
风流子(一百十一字各四平韵)
风流子(一百十字后段十一句)
风流子(一百十字后段十二句)
风流子(一百十字后段十句)
风流子(三十四字)
风流子(双调一百九字)
饮马歌
驻马听
高阳台
鹊桥仙
鹧鸪天
黄莺儿
齐天乐(台城路)
七言乐府
七言古诗
七言律诗
七言绝句
七言诗
三言诗
五言乐府
五言古诗
五言律诗
五言绝句
五言诗
古诗
古风
四言诗
对联
近体诗
长律
上古歌谣
骚体
歌曲
閱讀 作品!!!
評論
(3)
hepingdao
寫到
(2007-12-09 10:40:31)
:
[prose;essay]
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
一種文學體裁,包括雜文、隨筆、遊記等。
【散文】
(一)散文概述:
文學體裁之一,散文這個名稱,隨着文學的發展,它的含義和範圍也在不斷的演變。我國古代把與韻文、駢體文相對的散體文章稱為“散文”,即除詩、詞、麯、賦之外,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非文學作品,都一概稱之為“散文”。現代的散文指除詩歌、戲劇、小說以外的文學作品,包括雜文、小品文、隨筆、遊記、傳記、見聞錄、回憶錄、報告文學等。近年來,由於傳記、報告文學、雜文等已發展為獨具特色的文體,所以人們又趨於把散文的範圍縮小。
(二)散文的古今概況:
1.古代散文:我國古代,為區別於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一律稱之為散文。
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歷程:
(1)先秦散文: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歷史散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是歷史散文,如《左傳》。
(2)兩漢散文: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東漢以後,開始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復,出現了文學散文,産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遊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傢”也在此時涌現。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後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註重“義理”的體現。桐城派的代表作傢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說、箴銘、頌贊、辭賦、哀奠。
2.現代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文學樣式。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斷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並揭示其社會意義,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工創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於表現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具有選材、構思的靈活性和較強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語言不受韻律的限製,表達方式多樣,可將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融為一體,也可以有所側重;根據內容和主題的需要,可以像小說那樣,通過對典型性的細節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寫、心理刻畫、環境渲染、氣氛烘托等,也可像詩歌那樣運用象徵等藝術手法,創設一定的藝術意境。散文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雜文、短評、小品、隨筆、速寫、特寫、遊記、通訊、書信、日記、回憶錄等都屬於散文。總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廣泛、寫法靈活、語言優美,能比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們喜愛。
(三)散文的分類:
根據散文的內容和性質可分為以下幾類:
(1)敘事散文: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這類散文對人和事的敘述和描繪較為具體、突出,同時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也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字裏行間充滿飽滿的感情。敘事散文側重於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吳伯簫的《記一輛紡車》、朱德的《母親的回憶》。
(2)抒情散文:註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這類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其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洋溢着濃烈的詩情畫意,即使描寫的是自然風物,也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感情。優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還常常運用象徵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於形象之中,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贊》、魏巍的《依依惜別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櫻花贊》。
寫景散文:以描繪景物為主的散文。這類文章多是在描繪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或藉景抒情,或寓情於景,抓住景物的特徵,按照空間的變換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的變化作為全文的脈絡。生動的景物描繪,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現主題。例如:劉白羽的《長江三峽》。
(3)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參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結晶。它縱貫古今,橫亙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會,寄寓於人生百態傢長裏短,閃現在思維領域萬千景觀。 高明的作者,善於抓住哲理閃光的瞬間,形諸筆墨,寫就內涵豐厚、耐人尋味的美文。時常涵詠這類美文,自然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啓迪和熏陶,洗禮和升華,這種內化作用無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種種形象來參與生命的真理,從而揭露萬物之間的永恆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靈透闢的整合,給我們一種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底藴、觀念具有震撼性的審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體現出的思維方式,去體悟哲理散文所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藴和文化積澱。1.哲理散文中的象徵思維:哲理散文因為超越日常經驗的意義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質,構成了本體的象徵表達。它摒棄的是淺薄,而是達到一種與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靈氣往來的境界,我們從象徵中獲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暢快,由心靈的平靜轉到靈魂的震顫,超越一般情感反應而居於精神的頂端。2.哲理散文的聯想思維:由於哲理散文是個立體的、綜合的思維體係,經過聯想,文章擁有更豐富的內涵,不至於顯得單薄,把自然、社會、人生多個角度進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維:哲理散文在本質意義上是思想表達對情感的一種依賴。“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由於作者對生活的感悟過程中有情感參與,理解的結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幹巴巴的議論,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滿了審美情感液汁的思想。從哲理散文的字裏行間去讀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義。這就是哲理散文藝術美之所在。
(四)散文的主要特點: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麽廣泛,表現手法多麽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選材上應註意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內在聯繫,在結構上藉助一定的綫索把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整體,散文中常見的綫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義或象徵意義的事物為綫索;⑵以作品中的“我”來作綫索,以“我”為綫索,由於寫的都是“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侃侃而談,自由暢達,使讀者覺得更加真實可信、親切感人。
2.意境深邃,註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藉助想象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3.語言優美凝練,富於文采。
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生動活潑,富於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美的意境外,還有清新雋永、質樸無華的文采。經常讀一些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佈局和遣詞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散文的鑒賞技法:
散文鑒賞,重點是把握其“形”與“神”的關係。散文鑒賞應註意以下幾點:
1.讀散文要識得“文眼”。
凡是構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寫得含蓄的詩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鑒賞散文時,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畫竜點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領會作者為文的緣由與目的。“文眼”的設置因文而異,可以是一個字、一句話、一個細節、一縷情絲,乃至一景一物。並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讀散文要抓住綫索,理清作者思路,準確把握文章的立意。
結構是文章的骨架,綫索是文章的脈絡,二者是緊密聯繫的。抓住散文中的綫索,便可對作品的思路瞭然於胸,不僅有助於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也是對作者謀篇佈局本領的鑒賞,從而透過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傳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綫索通常有以下幾種:⑴以事物的形象為綫索,如巴金的《燈》;⑵以感情的發展為綫索,如楊朔的《荔枝蜜》;⑶以時間順序為綫索,如劉白羽的《長江三日》;⑷以空間順序為綫索,如朱自清的《緑》;⑸以人物活動為綫索,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6)以事理為綫索,如唐韜的《瑣憶》。
3.註意散文表現手法的特點,深入體會文章的內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為了使讀者具體感受到所寄寓的豐富內涵,作者常常對所寫的事物作細緻的描繪和精心的刻畫,就是所謂的“形得而神自來焉”。我們讀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點,由“形”見“神”,深入體會文章內容。
4.註意展開聯想,領會文章的神韻。
聯想的方式有:①串聯式:如《獵戶》“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輻射式:如《土地》以“土地”為中心生發開去,寫“熱愛生活,保衛土地,建設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楊禮贊》;④屏風式:如《風景談》。註意豐富的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到虛,這樣才能體會到文章的神韻,領會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語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語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語言凝練、優美,又自由靈活,接近口語。優美的散文,更是富於哲理、詩情、畫意。傑出的散文傢的語言又各具不同的語言風格:魯迅的散文語言精練深邃,茅盾的散文語言細膩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語言氣勢磅礴,巴金的散文語言樸素優美,朱自清的散文語言清新雋永,冰心的散文語言委婉明麗,孫犁的散文語言質樸,劉白羽的散文語言奔放,楊朔的散文語言精巧。何為的散文語言雅緻。一些散文大傢的語言,又常常因內容而異。如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的語言,鋒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語言,絢麗如雲錦;《風箏》的語言,凝重如深潭。體味散文的語言風格,就可以對散文的內容體味地更加深刻。
【散文概述】
殷商時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記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諸侯國的史官進一步以樸素的語言、簡潔的文字記錄了列國間的史實,如《春秋》。以後,隨着時代的需求,産生了描述現實的歷史文學,這就有了《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萬字,記載了春秋240年間列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言論以及天道、鬼神、災祥、占卜之事。這部書敘事富於戲劇性,情節緊湊,戰事描寫尤為出色,語言精煉、富於形象。
《國語》是一種國別史,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諸侯各國(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記言多於記事,所記大多為當時較有遠見的開明貴族的話。
《戰國策》作者不可考,現在版本為西漢劉嚮輯成。它同《國語》一樣,也是分國記事,記載了西、東周及秦、齊、楚、趙等諸國之事,記載內容是謀臣策士的種種活動及辭說。《戰國策》文章的特點是長於說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極為生動。
先秦歷史散文為中國的歷史文學奠定了基礎,對後世歷史傢和古文傢都産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春秋戰國之交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各種學術流派紛紛著書立說,爭論不休,形成百傢爭鳴的局面。代表不同階級或階層的思想傢的著作,促進了說理散文的發展。這些思想傢有儒傢、墨傢、道傢、法傢等。記載他們言論的書流傳到現在的有《論語》、《孟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
《論語》和《孟子》是儒傢詮釋“仁”的著作。《論語》是記錄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孟子》是記載孟軻言論的。孟軻長於辯論,因此書中語言明快,富於鼓動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愛”的主張,語言樸素,說理明確,邏輯性很強,《兼愛》、《非攻》等篇極有代表性。
《莊子》代表道傢莊周“無為而治”的主張。莊子散文在諸子中獨具魅力。這表現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善用民間寓言,長於譬喻,使文章富於文學趣味。
《韓非子》代表法傢“因時製宜”的主張。韓非散文結構嚴謹,鋒芒銳利,說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況的學說,現有32篇,多長篇。荀子散文特點:論點明確、層次清楚、句法整練、詞彙豐富。
《呂氏春秋》是秦丞相呂不韋門客的集體創作。它包括八覽、六論、十二紀,兼有儒、道、墨、法、農諸傢學說。書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時代的文獻和佚事。它是一種係統化的、集合許多單篇的說理文,層層深入,最見條理。和諸子散文一樣,它往往以寓言故事為譬喻,因而文章富於形象性。
先秦諸子的說理散文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風格上,都對後世散文的發展産生了顯而易見的影響。
漢初,政論散文有所發展。賈誼(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漢初年傑出的文學家,他的文章《過秦》總結了秦代滅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教訓,發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語言富於形象性。
除賈誼外,漢初還有不少散文傢,他們的文章大多或論秦之得失,或針對時弊,提出自己的主張,其中以 錯和鄒陽成就較高。 錯以主張募民備塞的《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兩篇散文最為著名。
漢武帝時,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封建王朝迫切需求總結古代文化,給予大一統的統治局面以哲學和歷史的解釋,司馬遷的《史記》應運而生。它的出現將先秦歷史散文又大大嚮前發展了一步。在《史記》的影響下,東漢産生了不少歷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漢書》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漢代出現了一種新的文體“賦”。賦的名稱始於戰國趙人荀卿的《賦篇》,到後代形成了特定的體製。講究文采、韻節,兼具詩歌和散文的雙重性質。接近散文的稱“文賦”,接近於駢文的稱“駢賦”。漢初賈誼的《吊屈原賦》、《鵩鳥賦》,司馬相如(前179--前118)的《子虛》、《上林》,西漢末年楊雄(公元前53--18)的《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河東賦》,班固的《兩都賦》,東漢張衡(78--139)的《二京賦》,都是漢賦的名篇。
魏晉南北朝時期,駢文盛行,散文衰落。但在酈道元的《水經註》和楊衡之的《洛陽伽藍記》等學術著作中仍有一些質樸的敘事、抒情、寫景的優美文字。
唐朝韓愈大力反對浮華的駢儷文,提倡作古文,一時從者甚衆,後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創作業績大增,影響更大,成為文壇的主要風尚,文學史上稱其為古文運動。以韓柳為首的古文運動的勝利,樹立了一種擺脫陳言俗套,自由抒寫的新文風,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敘事、議論、諷刺的藝術功能。
中唐以後,古文運動一度衰落,到了宋代,歐陽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運動,此後的王安石、曾鞏、蘇軾、蘇洵、蘇轍等人都在古文革新運動的影響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後人將他們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合稱為“唐宋八大傢”。
北宋的歷史文學家司馬光編有一部歷史巨著《資治通鑒》,它除具有史學價值外,還非常具有文學價值。
南宋散文傢在北宋諸位大傢影響下,産生了一部分上書言事的政論文,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政治態度,鬍銓、陳亮、葉適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傢。古文運動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實用,南宋時大量出現的筆記雜文便是一個明證。洪邁的《容齋隨筆》、王明清的《揮塵錄》是筆記雜文中的佳作,此外,朱熹(1130--1200)的古文長於說理,造詣非淺。
明初的宋濂(1310--1381)是“開國文臣之首”,他的一部分傳記文很有現實意義,比較著名的作品有《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等。明中葉以後,針對程朱理學、八股文的束縛,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發起“復古運動”,倡導文必秦漢。他們在對掃蕩八股文風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的同時,又走上了盲目摸擬古人的路子。後來的李攀竜、王世貞為代表的“後七子”復古運動,也再一次重複了他們的錯誤。
歸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來反對復古派,進而是萬歷年間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擊擬古主義的隊伍。
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為代表,時稱“三袁”,袁宏道(1568--1610)最為著名。他們認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學,因此反對貴古賤今,模擬古人。袁宏道更出於作傢的主觀要求提出了“性靈說”。公安派的散文創作特點是:衝破傳統古文的陳規舊律,自然流露個性,語言不事雕琢。
與公安派存在的同時還有以鐘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他們也主張獨抒性靈。
公安派與竟陵派革新的直接産物是晚明大量出現的小品散文,這是傳統散文的一個發展,張岱(1597--?)是小品散文作者中比較有成就的一位。他的小品散文題材較廣,山水名勝、風俗世情、戲麯技藝乃至古董玩具等等都可以入他的文。他的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廣覽簡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明末清初,晚節不保的侯方域(1618--1654)的散文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代表作有《李姬傳》、《馬伶傳》、《任源邃傳》等。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葉最著名的一個流派,主要作傢方苞、劉大槐鬥、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而得名。方苞(1668--1749)繼承歸有光的傳統,提出“義法”主張,並使之成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論。桐城派古文作品選材用語衹重闡明立意,而不期堆砌材料,因而文章一般簡潔自然,但缺乏生氣,代表作品有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
與桐城派對立存在的是提倡“駢文”的復社作傢,汪中(1744--1794)是其中成就最大者。
清初有不少成績突出的散文傢,如王猷定、魏禧。王猷定(1599--約1661)的傳奇性散文以小說傳奇體打破了傳統古文寫法,代表作有《李一足傳》、《湯琵琶記》、《義虎記》等。魏禧(1624--1680)以人物傳記最為突出,代表作是《大鐵椎傳》。
康有為(1858--1927)、梁啓超(1873--1929)為清末改良運動的代表人物,也是學術上改良派的代表作傢。他們的散文無視傳統古文的程式,直抒己見,暢所欲言,是政治鬥爭的有效工具。梁啓超的新體散文更是對一切傳統古文的猛烈衝擊,為晚清的文體解放和“五四”的白話文運動開闢了道路,他的《少年中國說》即是這樣一篇典型作品。
伴隨着對封建主義文學和文言文的批判,最早的一批現代新文學作品誕生了,議論性散文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現代散文的源頭。
新文學誕生的初期,在報刊雜志上發表議論散文影響最大的有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等。他們的作品以隨感錄為主要形式,內容包羅廣泛,重點在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上。魯迅是寫作議論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傢。
誕生期的議論性散文擔任了反封建的先鋒,它所議論的對象緊貼生活,具體而且細微;它的形式自由,可長可短;它的語言可剛烈悲壯,也可幽默諷喻。議論散文之後,記敘性散文、小品文也相繼問世,現代散文進入蓬勃發展階段。
發展期的散文風格各異、樣式不一,呈現一派繁榮景象。就形式而言,有記敘、寫景、抒懷、言志、評述;風格上形成了魯迅的峻冷峭拔,周作人的平和衝淡,朱自清、冰心等的清新雅緻,郭沫若、鬱達夫等人的豪邁揮灑,葉聖陶、許地山的樸素平直,徐志摩的濃豔絢麗等。
語絲社周作人是小品文的開拓者之一,代表作《故鄉的野菜》、《烏篷船》、《菱角》、《夏之夢》等多以小題材為描述對象,筆調從容、閑逸,於趣味性、知識性中潛移默化地培育着對生活的熱愛。他的議論性散文在當時也占有重要地位。與周作人藝術風格相近的是同為語絲社的林語堂。他的代表作《翦拂集》着力諷刺時弊,批判傳統的中庸哲學,強調與舊世界的鬥爭。俞平伯的《雜拌兒》、《燕知草》等集子也帶有與周作人類似的雅緻,但同時又多了些晦澀的味道。
郭沫若與鬱達夫同屬奔放瀟灑一派。郭沫若的散文詩集《小品六章》文筆精美,語言雕飾,設景味道深長;鬱達夫的遊記散文中《屐痕處處》和《釣臺的春晝》是代表他風格的作品,尤其是後一篇,寫出了富春江秀麗的景色,於憑古懷悼之間,抒發了對現實的憤懣之情。
何其芳的抒情散文在30年代別有風姿,被稱為“詩人的散文”。做為現代派詩人,他將現代派的一些方法滲入散文創作,以達抒寫情感之目的,代表作為《畫夢錄》。何其芳散文的語言同他的詩一樣,精雕細琢,有很強的可感性。
記敘性散文中,李廣田(1906--1968)記人的篇章很有代表性。他筆下的人物描寫沒有故事情節,衹截取一些生活片斷,加以抒情的寥寥幾筆,以達傳神之效。
抗戰爆發,尤其是皖南事變之後,富有戰鬥性的雜文發出時代的最強音。郭沫若的《新繆司九神禮贊》、《斥反動文藝》等文成為國統區思想戰綫、文化戰綫的重要文獻;聞一多《最後一次的講演》表現了一個堅強的民主戰士面對手槍的英勇氣概;馮雪峰的雜文側重於人的心靈剖析,表現出較強的理論力量;聶紺弩(1900--1986)的雜文在藝術上作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他善用令人興趣盎然的古代故事巧妙抨擊現實。此外,豐子愷(1898--1975)、林默涵(1909-- )等許多作傢也都寫了大量雜文。
記敘與抒情相結合的散文在國統區成績突出。茅盾的《白楊禮贊》、《風景談》,巴金的《廢園外》、《燈》、《竜》都是名篇,瀋從文的《湘西散記》是記敘自然與人文狀況的美文。
建國初期,作傢和戰鬥在各條戰綫上的業餘作者們,運用散文自覺地高唱反映新時代、新人物、新事物、新風貌的贊歌。因為作者隊伍龐大,所以反映的生活面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寬廣程度。作品所呈現出的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如巴金的熱烈凝重,冰心的細膩柔婉,靳以的熱情澎湃,劉白羽的激越高亢,華山的幽默氣派,風格雖各不相同,但他們都以真實純樸的感情塗抹着新生活的絢麗色彩。
這時期散文創作一大特色是,抗美援朝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兩項內容交相輝映。抗美援朝題材的作品影響較大的是:劉白羽的《朝鮮在戰鬥中前進》、靳以的《祖國棗我的母親》、菡子的《和平博物館》、巴金的《生活在英雄們中間》等;寫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名篇有:柳青的《1955年在皇甫村》、秦兆陽的《王永淮》、沙汀的《盧傢秀》、靳以的《到佛子嶺去》、華山的《童話的時代》、李若冰的《在柴達木盆地》、臧剋傢的《毛主席嚮着黃河笑》、楊朔的《石油城》等。
形式多樣也是本時期散文創作的收穫之一。遊記、小品、隨筆和雜文都不同程度地發揮了它們在新時代的作用,不少作品受到讀者的歡迎。遊記有賀敬之的《重回延安棗母親的懷抱》,方紀的《歌聲與笛聲》,楊朔的《香山紅葉》,碧野的《天山景物記》,葉聖陶的《遊了三個湖》,茅盾的《斯德哥爾摩雜記》,峻青的《歐行書簡》等;隨筆有菡子的《小牛秧子》,何為的《兩姊妹》;雜文有茅盾的《剝落蒙面強盜們的嘴臉》,巴人的《況鐘的筆》,任晦的《“廢名論”存疑》以及馬鐵丁的《思想雜談》等。
雖然本時期散文創作收穫豐厚,但從整個文學領域來看,散文相比其他文學體裁受重視不夠,尤其雜文顯得更為薄弱。另外,有時由於受到不正常政治生活的影響,整個文藝界普遍存在着不敢大膽揭露現實矛盾衝突的現象,散文創作也不例外。
1957年以後,散文創作受到各界重視,作品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大大超過了上一時期,名傢俊作競相涌現。老作傢葉聖陶發表的《記金華的兩個洞》是繼《遊了三個湖》之後又一篇耐看的遊記作品;冰心的《櫻花贊》和巴金的《從鐮倉帶回的照片》是兩支國際主義友情的贊歌;吳伯簫的《歌聲》、《記一輛紡車》,是對延安艱苦歲月的追憶;方紀的《揮手之間》記錄了歷史的緊要關頭,偉人毛澤東從容不迫的風采;陶鑄的《松樹的風格》詠物抒懷,意味深長;碧野的《雪路雲程》、《武當山記》在蔥山麗水雪路雲程之間洋溢着濃情畫意;陳殘雲的《珠江岸邊》、《沙田水秀》描繪了珠江岸邊人民的變化;於敏的《西湖即景》、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將人帶入迷朦的畫境,詩意盎然;翦伯贊的《內蒙訪古》以歷史學家豐厚的文化底藴將遊記散文寫得充實而辭采飛揚;瀋從文的《新湘行記》中一如往日的山水煥發出了新生活的新氣象;韓少華的《序麯》和徐開壘的《雕塑傢傳奇》是描寫人物散文中的優秀篇章。此外,菡子的《黃山小記》,嚴陣的《牡丹園記》、馮牧的《沿着瀾滄江的激流》、宗璞的《西湖漫筆》、峻青的《秋色賦》、李若冰的《祁連雪紛紛》都是遊記和抒情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這一時期的散文園地進入成熟的收穫期,冰心、巴金、葉聖陶等老作傢以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更為可喜的是,以楊朔、劉白羽和秦牧為代表的中青年散文傢日漸成熟,形成了各自的藝術風格。楊朔的散文似輕風撫柳般清新優美、婉轉動人,劉白羽散文如同熔岩爆發般恣肆汪洋、熾熱如火,秦牧的散文則將知識性、趣味性融合起來,如數傢常、娓娓道來。其他的散文傢也各具特色,個性鮮明,如碧野的明豔動人,陳殘雲的輕盈秀麗,鄧拓的深刻犀利,吳伯簫的簡練真誠,曹靖華的平易樸素,峻青的高遠深闊,李若冰的豪邁冷峻,陶鑄的坦率峭拔,菡子的溫婉細膩,宗璞的娟雅清秀……傢傢都亮出了寫作散文的真功夫。
文化革命中,文化遭到浩劫,沒有了文化,也就沒有了散文。
文革後,天開雲霽,人們被壓抑了十年的情感噴涌而出,在散文創作領域,首先匯成的是一麯哀輓的悼歌。這支歌以高亢的旋律、悲壯的色彩、樸素的風格,開拓了一代文風。
懷念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的散文有何為的《臨江樓記》、毛岸青、邵華的《我愛韶山的紅杜鵑》,劉白羽的《巍巍太行》,袁鷹的《飛》,張長的《潑水節的懷念》,菡子的《長江橫渡》,薛明的《嚮黨和人民的報告》,陶斯亮的《一封終於發出的信》等;追憶緬懷被迫害致死的文學家、藝術傢、科學家和其它民族精英的優秀作品有:丁寧的悼念楊朔的《幽燕詩魂》,黃宗英悼念上官雲珠的《星》,金山悼念戲劇傢孫維世的《莫將血恨付秋風》,丁一嵐的《憶鄧拓》,荒煤的《憶何其芳》,巴金追念愛妻的《懷念蕭珊》,樓適夷的《庸悼傅雪》和悼念柳青的《創業詩篇猶待續,千秋遺恨在人間》等。
這些作品中的人物是人們所熟悉和敬仰的,他們的事跡都是鮮為人知的,作品所抒發的情感不僅感人肺腑,而且催人警醒,促人奮進。
新時期的散文,如同一隻報春的燕子,靈巧、敏捷地最先帶着時代的氣息飛進人們的心裏。改革開放後,全社會沸騰的生活首先在散文中得以體現。此外,反映生活各方面,如回顧個人經歷和情懷、揭示生活哲理的散文亦重展笑顔,綻放光彩。這類作品中的優秀之作有丁玲的記敘與丈夫的牛棚生活的《牛棚小品》,嚴陣追憶女教授高風亮節的《水仙》,張抗抗的歌頌群衆中藴藉的無窮力量的《地下森林斷想》,管樺和丁寧托物言志,寄托氣節與嚮往的《竹》和《仙女開花》等。
遊記散文也日漸繁榮,它們大多繼承古典散文中寄情於景的傳統手法,於一山一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懷。這當中,國際題材的作品風采獨具,丁玲的《我看到的美國》、蕭乾的《美國之行》、王蒙的《德美兩國紀行》、穆青的《在斜塔下》、劉白羽的《一麯清清塞納河》、韋君宜的《故國情》等都是鼎力之作。
hepingdao
寫到
(2007-12-09 10:53:36)
:
⒈較強的紀實性
散文具有較強的紀實性質。但對紀實性的理解,至今仍有較大分歧,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見有三種。
一是主張絶對真實:“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徵。散文傢們要靠旅行訪問,調查研究了積蓄豐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經過,人物的真實,場地的實景,審察清楚了,然後纔提筆伸紙。散文特寫决不能仰仗虛構。它和小說、戲劇的主要區別就是在這裏。”(周立波《散文特寫選·序》,《散文特寫選(1959-1962)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二是主張“大實小虛”:“散文寫作,在選材上也並不是絶對地排斥任何虛構的。也就是說,在保持題材上大體真實(請註意,這裏的概念並不等同於文學科學中的‘真實性’的含義,故稱之為‘題材的紀實性質’)的前提下,某些細節的虛構,乃至某個次要人物的虛擬,不但在創作實踐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許的,而且有時甚至是很必要的。……關鍵則是要‘大實小虛’。”(韓少華《散文散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寫作論》)
三是供實用的散文,要嚴格地寫實;供欣賞的散文,允許有虛構的成分存在:“談散文創作,我們還不能不談虛構。虛構是文藝創作普遍采用的一種方法,它對於概括社會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作品主題均有不容忽視的作用。散文創作也不一味地排斥這種方法。具有寫實特點的散文體裁之所以不排斥虛構,是因為人們寫散文,自古以來就有供實用和供欣賞的分別。供實用的散文,衹能嚴格地寫實,不允許有任何虛構;而供欣賞的散文,在寫實上就不那麽嚴格,允許有虛構成分存在。”(冠顯《散文寫實說》)
在這三種意見中,我們認為第二種意見是可取的。首先,“大實小虛”說在實踐上反映了散文創作的客觀實際。以冰心《小桔燈》為例,據散文傢韓少華說:“前不久,在拜訪冰心同志的時候,得到了她的指教,得知文章中的小孩一傢,以及作者同他們的接觸,包括女孩父親的姓氏都是確鑿的,是實有其人、實有其事的。”“衹是在個別次要之處做了一點虛構。”冰心在《漫談〈小桔燈〉的寫作經過》一文中,對該文“個別次要之處做了一點虛構”作了補充說明,即“我的朋友”這個次要人物是虛構的。“大實小虛”說在理論上也是順理成章的,散文是文學作品,而虛構是文學作品常用的一種手法,所以散文不可能與虛構無關,但這種虛構又不能破壞散文的紀實性原則,所以它衹能是“大實小虛”了。
儘管散文的細節可以虛構,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絶對真實的,這一點也應該是散文真實性的一個重要側面。
⒉取材的廣泛性。
散文的取材範圍十分廣泛,大千世界幾乎無不可寫,所以鬱達夫說:“散文清淡易為,並且包括很廣,人間天上,草木蟲魚,無不可談。”(《<達夫自選集>》魯迅說,散文的“題材應聽其十分自由選擇,風景靜物,蟲魚,即一花一葉均可。”(《緻羅清楨》,《魯迅書信》P241),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周立波說:“舉凡國際國內大事,社會家庭的細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歷史,一絲感觸,一撮悲歡,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歡快,都可以移於紙上,貢獻讀者。”(《散文特寫選·序言》)駱文說,散文“作為一種文體,好處甚多。一石之嶙,可以為文。一水之波,可以寫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題。實在自由。”(《我的散文觀》)
正因如此,有人講散文作者“觸目聞聲,隨處可感。魯迅目閱白雪紛飛而抒懷,形成《雪》的精魂;茅盾見白楊挺拔而命筆,緻成《白楊禮贊》;巴金觀朝暾乍涌而心吟,因有《海上的日出》;吳伯蕭憶紡車聲韻而揮毫,寫下名篇《記一輛紡車》;楊朔賞茶花絢麗引起創作衝動,留下膾炙人口的《茶花賦》。總之,一個作者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都有可能被取來作為寫散文的材料。”(漢基《關於散文取材種種》))。
散文的內容涉及自然萬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無所不 有的。可以寫國內外和社會上的矛盾、鬥爭,寫經濟建設,寫文藝論爭,寫倫理道德,也可 以寫文藝隨筆,讀書筆記,日記書簡;既可以是風土人物志、遊記和偶感錄,也可以是知識 小品、文壇軼事;它能夠談天說地,更可以抒情寫趣。凡是能給人以思想啓迪、美的感受、 情操的陶治,使人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心曠神怡的,都可選作散文的題材。
在取材領域上,小說、戲劇、詩歌都不能與散文相比。小說的題材,要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戲劇的題材,要有激動人心的矛盾衝突。詩歌的題材,要有深鬱的情韻。而散文卻沒有這些限製,可以寫小說、戲劇、詩歌的材料。都可以寫散文,不可寫小說、戲劇、詩歌的題材,亦可寫散文。
取材廣泛,首先表現在它選擇題材可以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大小上下,凡能給人以知識、美感,陶冶人的情操的東西都可信手寫來,綴成優美的篇什。其次,表現在寫作散文時,可以在一個主題的統率下選取不同時間、空間的材料,十分自由。如秦牧的《土地》。
我們承認和強調散文取材的廣泛性,但也不是說什麽東西都可寫成散文。那種不分青紅皂白,挖到籃裏就是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寫散文要選取揭示“人類
那種崇高感和莊嚴感”的材料,要選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靈活性
散文取材廣泛,內容豐富,為其服務的形式也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①結構多種多樣
首先散文的結構中心多樣。既可以用人物為結構中心,如《藤野先生》;可以用典型的細節為結構中心,朱自清《背影》;可以用景物為結構中心,鬱達夫《故都的秋》;也可以用某一象徵事物作結構中心,如《茶花賦》。
其次,散文的結構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時間發展先後順序或以空間轉移為序組織材料,如《小桔燈》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認識和感情變化為序,如張潔《挖薺菜》和楊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為統帥,把材料分別組織在幾個不同的側面之內,如《土地》。
②表達方式自由靈活。
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敘述、描寫等五種最基本的表達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徵、比興、聯想等手法。記敘散文以敘述、描寫和議論;議論散文以議論為主,間用敘述、描寫和抒情。
③語言運用自如。
現代散文的語言主要是現代漢語,但有時為了表達的需要,可以藉用文言詞語和用法,方言俚語、歌謠諺語等語言形式。文言語辭如陶鑄《松樹的風格》中:“松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松樹要求於人的可謂少矣。”用歌謠諺語的如:朱可楨《大自然的語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酈道元《巫峽》中“長江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⒋詩意濃郁。
散文不象小說、戲劇靠虛構的故事情節、矛盾衝突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吸引讀者,而是靠濃郁的詩意和理趣來感染讀者。在抒情、敘事類散文中要追求詩意。有的散文傢說,真正的散文是充滿詩意的,就象蘋果飽含果汁一樣。毫無詩意的散文是沒有生命力的。因此,散文作者努力在生活中尋求詩意,並使自己的作品富有詩意。楊朔說:“不要從狹義方面來理解詩意兩個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詩,鐵馬金戈的英雄氣概更富有詩意。你在鬥爭中,勞動中,生活中時常會有些東西觸動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歡樂,使你憂愁,使你深思……凡是遇到這種動情的事,我就要反復思索,到後來往往形成我文章裏的思想意境。”“我在寫每篇文章時,總是拿着當詩一樣寫。”“總要象寫詩那樣,再三剪裁材料,安排佈局,推敲字句。”(《<東風第一枝>小跋》,轉引自《現代散文序跋選》P190,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
散文的詩意與它是一種長於抒情的文體分不開的,其詩意的濃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總是成正比的。為什麽散文長於抒情呢?因為:a、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稱,寫“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無論寫到什麽,其目的都是為了抒發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見解,帶有濃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靈的歌聲”(高爾基)。b、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筆調,即所謂散文筆調。散文筆調,首先是語言凝練,優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筆法靈活疏放,揮灑自如。
議論性散文中,追求文章的理趣也是散文富有詩意的一種表現。朱自清評魯迅的雜感說:“這裏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還有別的,那就是傳統的理趣,現在我們可以說是理智的結晶,而這也是詩。”這類文章讓我們為作者深邃的思想所震撼,被其中精闢的論辯所折服。如韓愈的《馬說》,朱自清的《匆匆》。散文的說理與議論文不同,它必須藉助形象來說理(蘇軾《赤壁賦》),將情與理交融起來,使之“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普列漢諾夫語)
⒌語言優美
優美的語言是散文所以成為美文的一個重要方面。散文語言具有以下特徵:
①講究文采。
常用多種手法,或濃墨重彩、或淡筆輕彩,着力表現事物的“畫意”,再現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傢有意識地化常語為奇語,以更好地表現散文的“詩情”和“畫意”。如朱自清先生《春》中開頭幾句: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再如《赤壁賦》中寫簫聲一段: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絶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散文講究文采,但並非衹使用華美的語言,有的散文傢使用最平常的語言,寫出極美的文章來。即所謂的“傢常風”。如魏巍《我的老師》。
②靈活疏放。
作者可以浮想聯翩,隨意點染,任情穿插,時而敘,時而議,時而抒情,或將它們水乳交融起來。可謂騰挪翻飛,無不隨心應手。
③註重節奏。
句式富於變化,有時駢散相間,平仄相調;有時長短交錯,張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樂美。請看袁鷹《青山翠竹》中的一節:血雨腥風裏,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嚮殘暴低頭,不嚮敵人彎腰,竹子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坎了,還有深埋於地下的竹根。
學習散文寫作,既要掌握華麗的文采,也要掌握樸素的文采。寫得華麗並不容易,寫得樸素更難。徐遲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賦的方法兼用比、興修辭,使得文采華美。但是他說:“衹有寫得樸素了,才能顯出真正的文采來。古今大散文傢,都是這樣寫作的。越是大作傢,越到成熟之時,越是寫得樸素。而文采閃耀在樸素的篇頁之上。”我們還要看到,不管是華麗的還是樸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語言都是從新鮮、活潑的口語中來的,也是對優秀的古代散文創造性的繼承,也是作者仔細選擇、錘煉和加工的結果。
⒍(篇幅)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層次較少,結構不很復雜,但又具有選材精要,言簡意賅,立意深邃的特點。鬱達夫“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裏說人情。”(《現代散文序跋選》)秦牧說:“像蘇州的園林,小是小了,然而卻境界深邃,天地開闊。(《園林 扇畫 散文》見《筆談散文》)
冷巉
寫到
(2010-09-22 22:18:27)
:
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