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簡單解釋·詳細解釋
·更多簡解·康熙字典·說文解字

簡異體:  ()拼音: diān, tián, tiàn部首: 總筆畫: 19部外筆畫: 10
 
UTF-8: E9 A1 9AUTF-16: 985AUTF-32: 0000985A倉頡: PCMBC一字全碼: dian1zhenye
 
一字雙碼: dizeye一字單碼: dzy漢字結構: 左(中)右漢字層次: 7筆畫: 丿乚丨????一一一????丿㇏一丿丨????一一一丿㇏
 
筆順編號: 3525111534132511134筆順讀寫: 撇折竪折橫橫橫折撇捺橫撇竪折橫橫橫撇捺他人筆順: 3525111534132511134
 
部件組構: 眞(匕(丿乚)????(目(冂(丨????)三(一二(一一)))????乂(丿㇏)))頁(丆(一丿)貝(目(冂(丨????)三(一二(一一)))八(丿㇏)))
簡單解釋
  
  diān
  同“顛”。
  
  筆畫數:19;
  部首:頁;
  筆順編號:3525111534132511134
詳細解釋
  1.頭頂。 2.泛指物體頂部。 3.本;始。 4.下。 5.墜落;殞落。 6.通「蹎」。倒僕。 7.顛倒;倒置。 8.顛簸。 9.通「瘨(癲)」。瘋,狂。 10.古縣名。指滇池縣,西漢置。治所在今雲南省晉寧縣東。兩漢為益州郡治所。後作「滇」。南朝梁廢。 11.姓。 12.[]憂思貌。也單用作「」。 13.通「闐」。充滿。 14.同「瑱」。古代冠冕的玉飾,自兩側垂於耳旁,用來塞耳,故又名「充耳」。
更多簡解
  顚diān
  ⒈同顛”。
康熙字典
戌集下  【唐韻】都年切【集韻】【韻會】【正韻】多年切,????音????。【說文】頂也。【爾雅·釋言】,頂也。【疏】謂頭上也。【詩·秦風】有馬白。【傳】白,的顙也。【疏】額有白毛,今之戴星馬也。 又【玉篇】山頂曰。【蘇軾·琴操】山有時而童。 又本末曰末。【陸機·文賦】如失機而後會,恆操末以續。【註】言先後失序也。 又【小爾雅】殞也。【釋名】倒也。【書·微子】告予隮。【疏】謂從上而隕。【莊子·人閒世】形就而入,且爲爲滅。【郭註】若遂與同,則是危而不扶持。【正字通】別作傎。 又與癲同。狂也。【唐書·張旭傳】旭大醉,呼叫狂走,以頭濡墨而書,世號張。 又地名。【左傳·僖二年】冀爲不道,入自軨。伐鄍三門。杜註:河東大陽縣東北有軨阪。 又縣名。與滇同。【司馬相如·上林賦】文成歌。【註】文穎曰:文成,遼西縣名。,益州縣。其人能作西南夷歌。,卽滇字。 又專一也。【莊子·馬蹄篇】至德之世,其行塡塡,其視。【陸德明·音義】,丁田反。崔雲:專一也。 又姓。晉有頡。見【左傳】。 又人名。【書·君奭】有若泰。 又【集韻】亭年切,音田。,憂思貌。【禮·玉藻】喪容纍纍,色容。【註】憂思貌也。【釋文】字又作????,音田。又丁年反。 又與闐通。【禮·玉藻】盛氣實揚休。【註】,讀爲闐。【疏】,塞也。【釋文】闐音田。 又【集韻】典因切。亦頂也。【司馬相如·上林賦】長嘯哀鳴,翩幡互經。夭蟜枝格,偃蹇杪。 又【廣韻】他甸切,瑱去聲。與瑱同。 【集韻】亦作????。考證:〔【左傳·僖二年】冀爲不道入自軨。【註】虞地。【後漢·郡國志】河東郡大陽有軨阪。〕 謹按杜註無虞地二字。今據左傳原文於入自軨下增伐鄍三門。下照杜註原文改杜註河東大陽縣東北有軨阪。〔又縣名,與滇同。【司馬相如·子虛賦】文成歌。註女穎曰文成。遼西縣名。〕 謹照原文子虛賦改上林賦。女穎改文穎。〔【莊子】其字。〕 謹照原文其字改其視。〔【上林賦】夭嬌枝格,偃蹇杪。〕謹照原文夭嬌改夭蟜。
說文解字
編號:5577  頂也。從頁眞聲。 都秊切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