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
|
| 繁異體: | 禮 (豊 礼 ???? ????) | 拼音: | lǐ | 部首: | 礻示 | | 總筆畫: | 5 | 部外筆畫: | 1 | UTF-8: | E7 A4 BC | | UTF-16: | 793C | UTF-32: | 0000793C | GB 2312: | 3281 | | 倉頡: | IFU | 四角碼: | 3221.0 | 一字全碼: | li3shiyin | | 一字雙碼: | lisiyi | 一字單碼: | lsy | 漢字結構: | 左(中)右 | | 漢字層次: | 4 | 筆畫: | 丶????丨丶乚 | 筆順編號: | 45245 | | 筆順讀寫: | 捺折竪捺折 | 他人筆順: | 45245 | | 部件組構: | 礻((丶????丨)丶)乚 | | |
|
|
| | 伴手礼
禮
(禮)
lǐ
社會生活中,由於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婚禮。喪(s乶g )禮。典禮。
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禮教(ji刼 )。禮治。剋己復禮。
表示尊敬的態度和動作:禮讓。禮遇。禮贊。禮尚往來。先禮後兵。
表示慶賀、友好或敬意所贈之物:禮物。禮金。獻禮。
古書名,《禮記》的簡稱。
姓。
筆畫數:5;
部首:礻;
筆順編號:45245 | | 禮
禮
lǐ
【動】
(會意。從示,從豊(lǐ)。“豊”是行禮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義:舉行儀禮,祭神求福)
同本義〖offersacrificertogods〗
禮,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說文》
脩五禮。——《虞書》。馬註:“吉、兇、軍、兵、嘉也。”
脩六禮以節民性。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禮記·王製》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冠、婚、朝、聘、喪、祭、賓主、鄉飲酒、軍旅此之謂九禮。——《大戴禮記·本命》
邀見講鈞禮。——清·周容《芋老人傳》
設九賓禮於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又如:禮神(祭神);禮祠(以禮祭祀);禮誦(禮佛誦經);禮佛(頂禮於佛;拜佛)
表示敬意;尊敬〖respect〗
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又如:禮交(以禮相交接);禮待(以禮相待);禮陳(以禮陳說);禮新(禮待新來者)
禮拜,頂禮膜拜〖worship〗
暗與山僧別,低頭禮白雲。——李白《秋浦歌》
又如:禮揖(行禮作揖)
禮遇;厚待〖courteousreception〗
禮天下之奇才。——宋·蘇洵《六國論》
信而禮之。——明·顧炎武《復庵記》
敬賢禮士。——《資治通鑒》
又如:禮任(禮遇信任);禮異(特殊禮遇);禮案(掌管官妓樂籍的部門;亦作“樂案”。官妓樂籍檔案)
禮
禮
lǐ
【名】
禮節〖courtesy〗
禮節甚倨。(傲慢。)——《史記》
又如:軍禮(軍人的禮節);回禮(回答別人的敬禮);禮闈(指會試。因由禮部主持,故稱);禮憲(禮儀和法令);禮檢(指合乎禮儀的品行);禮職(指有關禮儀之職務);禮門(謂君子循行的禮儀之道);禮度(猶禮法。禮儀法度)
禮法;等級社會的典章制度,規定社會行為的規範、傳統習慣〖ceremonialritesandregulations〗
導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
又如:禮防(指禮法。謂禮之禁亂,猶防之止水);禮典(禮法);禮宗(指婦女守禮而可為人師法者);禮則(禮法,禮製)
禮儀〖ceremony〗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史記》
又如:喪禮;禮記(書名。西漢戴聖編,內容為先秦各傢有關禮儀的論著);禮體(禮儀,體統);禮上(官員上任交替);禮裝(禮衣;禮服)
禮物〖gift〗
及受禮,唯酒一鬥、鹿肉一柈。——《晉書·陸納傳》
又如:財禮(彩禮。定婚時男傢送給女傢的財物);禮券(用以代禮物之券)
禮貌〖courtesy;etiquette;manness〗
則是無禮。——《世說新語·方正》
輕而無禮。——《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又
無禮則脫。
秦則無禮。
禮文;禮書〖bookontheceremonialritesandregulations〗
儒以詩禮發塚。——《莊子·外物》
禮者,禮經也。——《禮記》註
又如:禮志(言禮之書);禮書(古代記禮法之書);禮傳(指禮書);禮經(古代講禮節的經典);禮學(禮經;禮書之傢)
通“體”(tǐ)。身體〖body〗
采葑采菲,無以下禮。——《韓詩外傳·捲九》
姓
禮拜
lǐbài
〖week〗∶星期
下禮拜
〖Sunday〗∶星期日
今兒過禮拜
禮拜
lǐbài
〖religiousservice;worship〗
古代禮拜節
問到人們何以禮拜並說出三個理由
行禮叩拜
不等宣詔,直至御前,朝上禮拜。——《西遊記》
禮拜堂
lǐbàitáng
〖chapel;church〗教堂
禮拜天
lǐbàitiān
〖Sunday〗〖口〗∶星期日(基督教新教謂基督耶穌在該日復活,故拜上帝禮儀多在此日進行)。也叫“禮拜日”
禮賓官
lǐbīnguān
〖protocolofficer;masterofceremonies〗見“典禮官”
禮賓司
lǐbīnsī
〖theProtocolDepartment;officeofprotocol〗政府中專管迎賓儀式的部門
禮部
lǐbù
〖MinistryofRitesinfeudalChina〗官署名,清代中央政府的六部之一,掌禮樂、祭祀、封建、宴樂文學校貢舉的政令
禮單
lǐdān
〖listofgifts〗載明禮物的帖單
禮服
lǐfú
〖ceremonialdress(robe);formalattire;gladrags;fulldress;warpaint〗在莊重的場合或舉行儀式時穿的服裝,如晚禮服
禮官
lǐguān
〖protocolofficer〗主管禮儀的官
禮官則表賀。——《明史》
禮花
lǐhuā
〖fireworksdisplayedatcelebrations〗大型、隆重慶典活動中施放的煙火
禮記
Lǐjì
〖LiJi(BookofRites)〗中國儒傢經典之一。是戰國至漢初儒傢禮儀論著的總集。內容包括禮製和儒傢哲學兩部分,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制度、典禮、祭祀、教育、音樂和儒傢學說的重要參考書。《漢書·藝文志》著錄131篇,西漢戴德刪為85篇,名《大戴禮記》。他的侄子戴聖又刪為49篇,名《小戴禮記》,收入“十三經”中。其中《中庸》、《大學》、《禮運》等篇是儒傢重要的哲學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
禮教
lǐjiào
〖theConfucianorfeudalethicalcode〗禮儀教化
禮節
lǐjié
〖courtesy;etiquette;ceremony〗禮儀規矩
教皇授職儀式上的禮節
禮節甚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倉廩實而知禮節。——《史記·貨殖列傳》
此婦無禮節。——《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禮金
lǐjīn
〖monetarygifts〗送禮的現金
禮帽
lǐmào
〖tophatthatgoeswithformaldress〗舉行典禮時所用之帽,與禮服同用
禮炮
lǐpào
〖salvo;gunsalute;salutinggun〗舉行隆重慶典或歡迎貴賓表示敬禮時所放的炮
禮品
lǐpǐn
〖gift;present〗送禮用的物品
禮聘
lǐpìn
〖inviteorengagesb.inapolite,respectfulway;courteouslyinvite〗以尊敬的方式聘請
禮器
lǐqì
〖sacrificialvessel;ritualarticle〗古時祭祀用的各種器物,如鼎、簋、觚、鐘等
禮讓
lǐràng
〖giveprecedencetosb.outofcourtesyorthoughtfulness;comity〗守禮謙讓
禮尚往來
lǐshàngwǎnglái
〖courtesydemandsreciprocity;dealwithsb.ashedealswithyou;paysb.backinhisowncoin〗在禮節上註重有來有往,藉指用對方對待自己的態度和方式去對待對方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麯禮上》
禮數
lǐshù
〖courtesy;etiquette〗〖口〗∶禮節;禮貌的等級
污了禮數,怕人笑話。——曹雪芹《紅樓夢》
禮俗
lǐsú
〖etiquetteandcustom〗禮儀習俗,指婚喪、祭祀、交往等各種場合的禮節
禮堂
lǐtáng
〖auditorium;assemblyhall〗舉行典禮或集會的廳堂
禮帖
lǐtiě
〖listofgifts〗猶禮單。指請柬
禮物
lǐwù
〖gift;contribution;donation;present;tribute〗∶贈送給人的物品
〖shower〗∶朋友或好心祝願者們帶來的物品
新娘收到一批寢具和炊具禮物
禮賢下士
lǐxián-xiàshì
〖courteoustothewiseandcondescendingtothescholarly〗舊指降低身分去敬重、結交身分比自己低而有才識的人。形容君主或高官重視人才
禮賢下士,聖人垂訓;驕侈矜尚,先哲所去。——《宋書·江夏王義恭傳》
禮儀
lǐyí
〖etiquett;rite;ritual〗禮節和儀式
禮義
lǐyì
〖riteandmoralitytocarryoutinthefeudalistsociety〗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一套禮節儀式即為禮,合於這些的做法即為義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
禮義廉恥
lǐyì-liánchǐ
〖senseofpropriety,justice,honestyandhonor〗禮為貴賤尊卑要分明,義為事之宜,廉為廉潔方正,恥為識羞恥。指為人要有道德修養
禮義廉恥不立,人君以自守也。——《管子·立政》
禮遇
lǐyù
〖courteousreception;treatwithcourtesy〗以禮相待
受到禮遇
禮贊
lǐzàn
〖praiserespectfully〗以崇敬的心情稱贊表揚
白楊禮贊
佛教用語,指佛、法、僧禮拜三寶及頌經
禮則
lǐzé
〖ceremonialritesandregulations〗禮儀的準則;禮法
禮製
lǐzhì
〖socialinstitutions,setofetiquette〗禮儀制度
禮治
lǐzhì
〖theoperationofgovernmentthroughsocialinstitutions;ruleoftherites〗以禮儀制度和道德為準則,統治人民、處理國事,這是先秦儒傢的政治主張 | | 禮
(會意。從示,從豱。豱”是行禮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義舉行儀禮,祭神求福)
同本義
秠,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說文》
脩五禮。--《虞書》。馬註吉、兇、軍、兵、嘉也。”
脩六禮以節民性。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禮記·王製》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冠、婚、朝、聘、喪、祭、賓主、鄉飲酒、軍旅此之謂九禮。--《大戴禮記·本命》
邀見講鈞禮。--清·周容《芋老人傳》
設九賓禮於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又
禮(秠)lǐ
⒈尊敬或客氣的態度、動作~貌。敬~。
⒉適應社會的道德觀念和習俗形成的儀式、儀節典~。婚~。
⒊〈表〉慶賀或敬意的事物~物。~品。國慶獻~。 | | 禮 li
部首 礻 部首筆畫 04 總筆畫 05
禮
ceremony; courtesy; gift; manners;
禮
(1)
秠
lǐ
(2)
(會意。從示,從豱(lǐ)。豱”是行禮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義舉行儀禮,祭神求福)
(3)
同本義 [offer sacrificer to gods]
秠,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說文》
脩五禮。--《虞書》。馬註吉、兇、軍、兵、嘉也。”
脩六禮以節民性。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禮記·王製》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冠、婚、朝、聘、喪、祭、賓主、鄉飲酒、軍旅此之謂九禮。--《大戴禮記·本命》
邀見講鈞禮。--清·周容《芋老人傳》
設九賓禮於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4)
又如禮神(祭神);禮祠(以禮祭祀);禮誦(禮佛誦經);禮佛(頂禮於佛;拜佛)
(5)
表示敬意;尊敬 [respect]
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6)
又如禮交(以禮相交接);禮待(以禮相待);禮陳(以禮陳說);禮新(禮待新來者)
(7)
禮拜,頂禮膜拜 [worship]
暗與山僧別,低頭禮白雲。--李白《秋浦歌》
(8)
又如禮揖(行禮作揖)
(9)
禮遇;厚待 [courteous reception]
禮天下之奇才。--宋·蘇洵《六國論》
信而禮之。--明·顧炎武《復庵記》
敬賢禮士。--《資治通鑒》
(10)
又如禮任(禮遇信任);禮異(特殊禮遇);禮案(掌管官妓樂籍的部門;亦作樂案”。官妓樂籍檔案)
禮
(1)
秠
lǐ
(2)
禮節 [courtesy]
禮節甚倨。(傲慢。)--《史記》
(3)
又如軍禮(軍人的禮節);回禮(回答別人的敬禮);禮闈(指會試。因由禮部主持,故稱);禮憲(禮儀和法令);禮檢(指合乎禮儀的品行);禮職(指有關禮儀之職務);禮門(謂君子循行的禮儀之道);禮度(猶禮法。禮儀法度)
(4)
禮法;等級社會的典章制度,規定社會行為的規範、傳統習慣 [ceremonial rites and regulations]
導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
(5)
又如禮防(指禮法。謂禮之禁亂,猶防之止水);禮典(禮法);禮宗(指婦女守禮而可為人師法者);禮則(禮法,禮製)
(6)
禮儀 [ceremony]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史記》
(7)
又如喪禮;禮記(書名。西漢戴聖編,內容為先秦各傢有關禮儀的論著);禮體(禮儀,體統);禮上(官員上任交替);禮裝(禮衣;禮服)
(8)
禮物 [gift]
及受禮,唯酒一鬥、鹿肉一柈。--《晉書·陸納傳》
(9)
又如財禮(彩禮。定婚時男傢送給女傢的財物);禮券(用以代禮物之券)
(10)
禮貌 [courtesy;etiquette;manness]
則是無禮。--《世說新語·方正》
輕而無禮。--《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11)
又
無禮則脫。
秦則無禮。
(12)
禮文;禮書 [book on the ceremonial rites and regulations]
儒以詩禮發塚。--《莊子·外物》
禮者,禮經也。--《禮記》註
(13)
又如禮志(言禮之書);禮書(古代記禮法之書);禮傳(指禮書);禮經(古代講禮節的經典);禮學(禮經;禮書之傢)
(14)
通體”(tǐ)。身體 [body]
采葑采菲,無以下禮。--《韓詩外傳·捲九》
(15)
姓
禮拜
lǐbài
(1)
[week]∶星期
下禮拜
(2)
[sunday]∶星期日
今兒過禮拜
禮拜
lǐbài
(1)
[religious service;worship]
(2)
古代禮拜節
問到人們何以禮拜並說出三個理由
(3)
行禮叩拜
不等宣詔,直至御前,朝上禮拜。--《西遊記》
禮拜堂
lǐbàitáng
[chapel;church] 教堂
禮拜天
lǐbàitiān
[sunday][口]∶星期日(基督教新教謂基督耶穌在該日復活,故拜上帝禮儀多在此日進行)。也叫禮拜日”
禮賓官
lǐbīnguān
[protocol officer;master of ceremonies] 見典禮官”
禮賓司
lǐbīnsī
[the protocol department; office of protocol] 政府中專管迎賓儀式的部門
禮部
lǐbù
[ministry of rites in feudal china] 官署名,清代中央政府的六部之一,掌禮樂、祭祀、封建、宴樂文學校貢舉的政令
禮單
lǐdān
[list of gifts] 載明禮物的帖單
禮服
lǐfú
[ceremonial dress (robe);formal attire;glad rags; full dress; war paint] 在莊重的場合或舉行儀式時穿的服裝,如晚禮服
禮官
lǐguān
[protocol officer] 主管禮儀的官
禮官則表賀。--《明史》
禮花
lǐhuā
[fireworks displayed at celebrations] 大型、隆重慶典活動中施放的煙火
禮記
lǐjì
[li ji(book of rites)] 中國儒傢經典之一。是戰國至漢初儒傢禮儀論著的總集。內容包括禮製和儒傢哲學兩部分,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制度、典禮、祭祀、教育、音樂和儒傢學說的重要參考書。《漢書·藝文志》著錄131篇,西漢戴德刪為85篇,名《大戴禮記》。他的侄子戴聖又刪為49篇,名《小戴禮記》,收入十三經”中。其中《中庸》、《大學》、《禮運》等篇是儒傢重要的哲學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
禮教
lǐjiào
[the confucian or feudal ethical code] 禮儀教化
禮節
lǐjié
[courtesy;etiquette;ceremony] 禮儀規矩
教皇授職儀式上的禮節
禮節甚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倉廩實而知禮節。--《史記·貨殖列傳》
此婦無禮節。--《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禮金
lǐjīn
[monetary gifts] 送禮的現金
禮帽
lǐmào
[top hat that goes with formal dress] 舉行典禮時所用之帽,與禮服同用
禮炮
lǐpào
[salvo;gun salute; saluting gun] 舉行隆重慶典或歡迎貴賓表示敬禮時所放的炮
禮品
lǐpǐn
[gift;present] 送禮用的物品
禮聘
lǐpìn
[invite or engage sb.in a polite,respectful way; courteously invite] 以尊敬的方式聘請
禮器
lǐqì
[sacrificial vessel; ritual article] 古時祭祀用的各種器物,如鼎、簋、觚、鐘等
禮讓
lǐràng
[give precedence to sb. out of courtesy or thoughtfulness;comity] 守禮謙讓
禮尚往來
lǐshàngwǎnglái
[courtesy demands reciprocity; deal with sb. as he deals with you; pay sb. back in his own coin] 在禮節上註重有來有往,藉指用對方對待自己的態度和方式去對待對方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麯禮上》
禮數
lǐshù
[courtesy;etiquette] [口]∶禮節;禮貌的等級
污了禮數,怕人笑話。--曹雪芹《紅樓夢》
禮俗
lǐsú
[etiquette and custom] 禮儀習俗,指婚喪、祭祀、交往等各種場合的禮節
禮堂
lǐtáng
[auditorium; assembly hall] 舉行典禮或集會的廳堂
禮帖
lǐtiě
[list of gifts] 猶禮單。指請柬
禮物
lǐwù
(1)
[gift; contribution; donation; present; tribute]∶贈送給人的物品
(2)
[shower]∶朋友或好心祝願者們帶來的物品
新娘收到一批寢具和炊具禮物
禮賢下士
lǐxián-xiàshì
[courteous to the wise and condescending to the scholarly] 舊指降低身分去敬重、結交身分比自己低而有才識的人。形容君主或高官重視人才
禮賢下士,聖人垂訓;驕侈矜尚,先哲所去。--《宋書·江夏王義恭傳》
禮儀
lǐyí
[etiquett;rite; ritual] 禮節和儀式
禮義
lǐyì
[rite and morality to carry out in the feudalist society]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一套禮節儀式即為禮,合於這些的做法即為義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
禮義廉恥
lǐyì-liánchǐ
[sense of propriety,justice,honesty and honor] 禮為貴賤尊卑要分明,義為事之宜,廉為廉潔方正,恥為識羞恥。指為人要有道德修養
禮義廉恥不立,人君以自守也。--《管子·立政》
禮遇
lǐyù
[courteous reception; treat with courtesy] 以禮相待
受到禮遇
禮贊
lǐzàn
(1)
[praise respectfully] 以崇敬的心情稱贊表揚
白楊禮贊
(2)
佛教用語,指佛、法、僧禮拜三寶及頌經
禮則
lǐzé
[ceremonial rites and regulations] 禮儀的準則;禮法
禮製
lǐzhì
[social institutions,set of etiquette] 禮儀制度
禮治
lǐzhì
[the operation of government through social institutions; rule of the rites] 以禮儀制度和道德為準則,統治人民、處理國事,這是先秦儒傢的政治主張
禮
(秠)
lǐ ㄌㄧˇ
(1)
社會生活中,由於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婚~。喪(sāng)~。典~。
(2)
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教(jiào)。~治。剋己復~。
(3)
表示尊敬的態度和動作~讓。~遇。~贊。~尚往來。先~後兵。
(4)
表示慶賀、友好或敬意所贈之物~物。~金。獻~。
(5)
古書名,《禮記》的簡稱。
(6)
姓。
鄭碼wsz,u793c,gbkc0f1
筆畫數5,部首礻,筆順編號45245 | | 午集下 【集韻】禮古作禮。註詳十三畫。(禮)〔古文〕禮????????【廣韻】盧啓切【集韻】【韻會】裏弟切【正韻】良以切,????音蠡。【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釋名】禮,體也。得其事體也。【韻會】孟子言禮之實節文斯二者,蓋因人心之仁義而爲之品秩,使各得其敘之謂禮。 又姓。【左傳】衞大夫禮孔。 【徐鉉曰】五禮莫重於祭,故從示。豊者,其器也。 | | 禮 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古文禮。靈啓切〖註〗禮、????,古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