颔
|
| 繁异体: | 頷 | 拼音: | hàn | 部首: | 页 | 总笔画: | 13 | 部外笔画: | 7 | | UTF-8: | E9A294 | UTF-16: | 9894 | UTF-32: | 00009894 | 一字全码: | han4hanye | 一字双码: | hahaye | | 一字单码: | hhy | 汉字结构: | 左(中)右 | 汉字层次: | 6 | 笔画: | 丿㇏丶丨????一一丿丨????丿㇏ | 笔顺编号: | 3445251132534 | | 笔顺读写: | 撇捺捺折竖折横横撇竖折撇捺 | 他人笔顺: | 3445251132534 | | 部件组构: | 含(今(亽(人(丿㇏)丶))口(冂(丨????)一))页(丆(一丿)贝(冂(丨????)人(丿㇏))) |
| |
颔 (頷) hàn 下巴颏:“相逢应不识,满颔白髭须”。 点头:颔首。颔之而已。 笔画数:13; 部首:页; 笔顺编号:3445251132534 | | 颔 頷 hàn 【名】 (形声。从页(xié),含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下巴颏) 同本义〖chin〗 颔,含也,口含物之车也。——《释名》 颐,或曰颔车。——《释名·释形体》 绝其颔。——《公羊传·宣公六年》 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庄子·列御寇》 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后汉书·班超传》 相逢应不识,满颔白髭须。——白居易《东南行》 又如:颔车(齿下骨的别名);颔雪(颔下的白须);颔颏(下巴) 位于颈的前上方,相当于颏部的下方,结喉的上方〖submentalregion〗 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素问·刺热篇》 颔 頷 hàn 【动】 点头〖nod〗 逆于门者,颔之而己。——《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但微颔之。——宋·欧阳修《归田录》 又如:颔首;颔头(点头);颔命(接受旨意) 摇动〖shake〗。如;颔颐(动动腮巴) 颔联 hànlián 〖the3rdand4thlinesinalüshipoem〗律诗的第二联(三、四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颔首 hànshǒu 〖nod〗点头表示答应 颔首作答 | | 颔
(形声。从页,含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下巴颏)
同本义
颔,含也,口含物之车也。--《释名》
颐,或曰颔车。--《释名·释形体》
绝其颔。--《公羊传·宣公六年》
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庄子·列御寇》
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后汉书·班超传》
相逢应不识,满颔白髭须。--白居易《东南行》
又如颔车(齿下骨的别名);颔雪(颔下的白须);颔颏(下巴)
位于颈的前上方,相当于颏部的下方,结喉的上方
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素
颔hàn
⒈下巴底下满~白髭魀。
⒉点头~首微笑。逆(迎)于门者,~之而已。 | | 颔 han
部首 页 部首笔画 06 总笔画 13
颔
(1)
頷
hàn
(2)
(形声。从页(xié),含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下巴颏)
(3)
同本义 [chin]
颔,含也,口含物之车也。--《释名》
颐,或曰颔车。--《释名·释形体》
绝其颔。--《公羊传·宣公六年》
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庄子·列御寇》
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后汉书·班超传》
相逢应不识,满颔白髭须。--白居易《东南行》
(4)
又如颔车(齿下骨的别名);颔雪(颔下的白须);颔颏(下巴)
(5)
位于颈的前上方,相当于颏部的下方,结喉的上方 [submental region]
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素问·刺热篇》
颔
(1)
頷
hàn
(2)
点头 [nod]
逆于门者,颔之而己。--《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但微颔之。--宋·欧阳修《归田录》
(3)
又如颔首;颔头(点头);颔命(接受旨意)
(4)
摇动 [shake]。如;颔颐(动动腮巴)
颔联
hànlián
[the 3rd and 4th lines in a l黶hi poem] 律诗的第二联(三、四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颔首
hànshǒu
[nod] 点头表示答应
颔首作答
颔
(頷)
hàn ㄏㄢ╝
(1)
下巴颏相逢应不识,满~白髭须”。
(2)
点头~首。~之而已。
郑码odjg,u9894,gbkf2a5
笔画数13,部首页,笔顺编号3445251132534 | | 戌集下 【唐韻】胡感切【集韻】【韻會】【正韻】戸感切,????音菡。【說文】面黃也。【屈原·離騷】長顑頷亦何傷。【註】顑頷,不飽貌。 又顋頷。【釋名】頷,含也。口含物之車也。或曰頰車,亦所以載物也。【前漢·班超傳】虎頭燕頷。【莊子·說劒篇】驪龍頷下。又【揚子·方言】頷,頤頷也。南楚謂之頷。 又【正韻】五感切,音顉。低頭。【左傳·襄二十六年】衞侯入逆于門者,頷之而已。【註】頷,搖其頭。 又【五音集韻】胡男切,音含。亦面黃也。考證:〔【逸雅】頷,含也。〕 謹按語出釋名,今將逸雅改爲釋名。 | | 頷 面黃也。从頁含聲。胡感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