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知秋
惜牡丹花: 然而一葉知秋,何況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並非
芙蓉樓送辛漸: 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衹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
過汪氏別業二首: 為樂不知秋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豈知秋未登,貧窶有倉卒。
毒熱寄簡崔評事十六弟: 荊揚不知秋
白露: 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
河陽橋代竇郎中佳人答楊中捨: 判知秋夕帶啼還,那及春朝攜手度。
和胥口即事: 白蔣知秋露裛,青楓欲暮煙饒。
送徐大夫赴廣州: 畫角知秋氣,樓船逐暮潮。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不知秋思在誰傢?
解秋十首: 不知秋暗生。
遣病十首: 暗知秋已生。
雨中題衰柳: 不知秋雨意,更遣欲如何。
答蘇六: 不知秋送二毛來。
閑居自題,戲招宿客: 知秋簟最先。
憶昔: 露桃華裏不知秋
即事三首: 顧爾安知秋
秋日: 莫言草木未知秋,今日風雲已自愁。
西風: 少年不知秋,喜聞西風生。
: 處處定知秋後別,年年長嚮社前逢。
木蘭花令(宿造口聞夜雨寄子由、纔叔): 夜涼枕簟已知秋,更聽寒蛩促機杼。
次韻韓川奉祠西太乙宮四首: 知秋自屬梧桐。
次韻任君官捨秋雨: 辭柯落葉最知秋
叔誨宿邀湖上之遊以故不果往: 章臺柳色未知秋,折與行人鞭紫騮。
清平樂(二之二): “一葉知秋”,作者抓住了這一最有特徵性的動態,一下子把秋景寫活了。
秋鶯: 殘鶯何事不知秋,橫過幽林尚獨遊。
雜麯歌辭·祓禊麯: 那知秋葉黃。
九成宮秋初應詔: 蟬急知秋早,鶯疏覺夏闌。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二): “一葉落而知秋”,這裏“紛紛落葉多”,落的又是耐霜的楓葉,可見秋風之緊,
和大夫秋夜書情即事: 方知秋興作,非惜二毛斑。
渡汝水嚮太和山: 誠知秋水淺,但怯無人蹤。
賦得郢路悲猿: 遠客知秋暮,空山益夜清。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