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
拼音: jī míng gǒu dào
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解釋: 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資料來源: 東漢·班固《漢書·遊俠傳》:“皆藉王公之勢,競為遊俠,雞鳴狗盜,無不賓禮。”
例子: 報仇的這樁事,是樁光明磊落,見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須這等~,遮遮掩掩。(《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
故事: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衆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衹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傢人,怎麽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衹等找個藉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衹要妃子說一,昭王絶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裏。他便藉着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嚮東快奔。到了函𠔌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𠔌關每天雞叫纔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麽能叫呢?大傢正犯愁時,衹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着,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衹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着叫起來的。怎麽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衹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𠔌關,人傢已經出關多時了。
孟嘗君靠着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 近義詞: 歪風邪氣, 梁上君子, 旁門左道, 歪門邪道, 鼠竊狗盜, 鼠竊狗偷, 左道旁門, 邪門歪道, 邪魔外道
- 反義詞組: 不二法門, 必由之路, 必經之路, 方便之門, 終南捷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