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
拼音: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解釋: 原指畫竹子要在心裏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資料來源: 宋·蘇軾《文與可畫篔箉𠔌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例子: 毛委員~,决定馬上嚮南去追趕部隊。★陳伯鈞《毛主席率領我們上井崗山》
謁後語: 心口窩生筍子;肚臍眼上長竹子;筆桿子吞進肚
謎語: 個個記在心;板橋畫意在筆先
故事: 北宋畫傢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裏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傢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鼕,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顔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目積月纍,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衹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奬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衹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dāng𠔌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 近義詞: 穩操勝券, 調兵遣將, 招兵買馬, 發號施令, 指揮若定, 心中有數, 千叮萬囑, 千叮嚀, 萬囑咐, 三令五申
- 反義詞組: 力不能支, 孤軍作戰, 心有餘而力不足, 敬謝不敏, 智盡力索, 愛莫之助, 愛莫能助, 鞭不及腹, 鞭長不及, 鞭長不及馬腹, 鞭長莫及, 顧盼自豪, 顧盼自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