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
    拼音: yī wèn sān bù zhī

    用法: 合式;作分句;含貶義

    解釋: 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現在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

    資料來源: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例子: 一連問了幾個問題,他都答不出,老師對他這種~的學習態度很生氣。

    謁後語: 傻子問路

    謎語:

    故事: 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七年》 故事公元前468年,晉國的大夫苟瑤率大軍討伐鄭國。鄭國在春秋初年是個強國,後來日漸衰弱,成為一個弱小的諸侯國。鄭國君王抵擋不住晉軍的進攻,於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齊國去求救。 齊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晉國吞併鄭因而更加強大,構成對齊國的威脅,就派大夫陳成子率軍前去救援。陳成子率軍到達淄水河岸的時候,天下大雨,士卒們不願意冒雨過河。鄭國的嚮導子思說:“晉國的兵馬就在敝國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來告急,敝國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齊軍早日到達。如果再不行進,恐怕要來不及了。” 陳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揮齊軍過河。戰馬見了的舀滔的河水嚇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們過河,經過一番努力,齊軍安全地渡過了淄水,準備與晉軍交戰。 晉軍統帥苟瑤見齊軍軍容嚴整,心裏有點害伯,便對左右的部將說:”我占卜過攻打鄭國,卻沒有占卜過和齊國作戰。他們的軍隊排列得非常整齊,我們恐怕打不過他們。”部將們也贊成他的看法,主張撤兵。苟瑤一邊下令撤軍,一邊派一位使者去齊軍營地拜見陳成子。使者說:“我們的統帥讓我嚮您解釋:這次晉國出兵,其實是為了替您報仇。您陳大夫這一族,是從陳國分文出來的。陳國雖然是被楚國滅掠的,但卻是鄭國的罪過。所以,敝君派我來調查陳國被滅的原因,同時間問您是否在為陳國憂愁。” 陳成子聽了使者的活,知道這是苟瑤編造出來的說言,十分生氣他說:“欺壓別人的人絶沒有好下場:像苟瑤這樣的人難道能夠長久嗎?”齊國的使者走後,有個名叫苟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 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嚴肅他說: “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方纔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回國以後,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 苟寅自知失言,後悔地說:“今天我纔知道,自己為計麽總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嚮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嚮上報告,怎能不碰壁呢?”幾天後晉軍撤兵,陳成子也率軍回國。

  • 近義詞:  問而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