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án liáng zuòzhělièbiǎo
xiāo gāng Xiao Gang(nán liáng)xiāo yǎn Xiao Yan(nán liáng) líng Xu Ling(nán liáng)
xiāo Xiao Yi(nán liáng)xiāo tǒng Xiao Tong(nán liáng)zhōng róng Zhong Rong(nán liáng)
gēng xìn Geng Xin(nán liáng)
gēng xìn
nán liáng  (513nián581nián)
zì: shān
jíguàn: nán yáng xīn

shīcíāi jiāng nán   

yuèdòugēng xìnzài诗海dezuòpǐn!!!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南北朝时期大文学家,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人称“庾开府”。庾信奉梁元帝名出使北朝被留,不得回归,文风萧瑟哀戚,也感染北方雄浑豪迈之气,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生平
先祖乃魏晋时期外戚庾亮,八世祖庾滔随晋室南渡,官至散骑常侍,家于江陵。伯父庾于陵,梁太子洗马,为昭明太子掌文翰。祖父庾易,累辟官不就。父庾肩吾,梁太子中庶子、度支尚书,赠散骑常侍、中书令。

庾信少有文学,十五岁时任昭明太子侍读,十九岁时与徐陵被选为简文帝文德省学士,随父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禁宫,为文绮艳,称“徐庾体”。

侯景之乱爆发,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防守朱雀航,因贼人皆挂铁制面具,竟率众出奔。其后梁元帝偏安江陵,信亦奔随而效力朝廷,奉命出使西魏。值西魏南侵,庾信滞留长安不得归;江陵既陷,仕于西魏,后亦仕于北周,曾授官洛州刺史。

北周皇帝雅好文学,庾信特蒙恩礼,与诸王亦多所周旋款洽。陈朝与北周通好后,南北流寓之士许还旧国,王克、殷不害等得以还乡,北周皇帝却爱惜庾信而不遣。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南回。

庾信虽然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北周天和四年,北周武帝作北周象戏并与大臣共同编写《象经》,由王褒作《象戏经序》、庾信作《进象经赋表》、《象戏赋》。

骈文风格
庾信前期仕梁,文章以绮艳为宗,音韵谐美,为齐梁之极则。后期滞留北方,常有乡关之思,多亡国之痛,身世之感,发为苍凉悲壮,沉郁顿挫之音。

庾信骈文于骈体中寓散行气格,遣事用典,多采贴自然,明丽中见苍浑,绮缛中有流转。内容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既有文采,亦见风骨,结合南方文学的华美,和北方文学的刚健。

评价
庾信的骈文、骈赋,可与鲍照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庾的辞赋与徐陵一起被称为“徐庾体”,代表作有《哀江南赋》、《枯树赋》等。

庾的诗歌,则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有重要影响。有《庾子山集》传世。

史评其写作风格“绮艳”,杜甫又称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张溥《庾开府集》题辞称:“后羁长安,臣于宇文,陈帝通好请还,终留不遣。虽周宗好士,滕赵赏音,筑宫虚馆,交齐布素。而南冠、西河,旅人发叹,乡关之思,仅寄于江南一赋,其视徐孝穆之得返旧都,奚啻李都尉之望苏属国哉。”

杜甫“戏为六绝句”六首之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成语“凌云健笔”一词由此而来。“咏怀古迹”第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李商隐:“可怜庾信寻荒径,犹得三朝托后车。”

注释
^ 《朝野佥载》云:“梁庾信从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信将枯树赋以示之,于后无敢言者。时温子升作韩陵山寺碑,信读而写其本。南人问信曰:‘北方文士何如?’信曰:‘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狗吠,聒耳而已。’”
参考书目
《周书·王褒庾信传论》
《北史·庾信传》
北周滕王逌《庾信集序》
清水凯夫著,韩国基译:《六朝文学论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pínglún (0)


平等、自由、开放的文学净土 Wonderland of Chinese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