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首一页 |
【赏析】 歌声和情感的绝妙融合
——《山鬼的歌声》赏析
作者: 胡孝根
川沙的大量诗作取材于中国古典诗歌和历史掌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川沙也积极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时空,感悟人生的艰辛。《山鬼的歌声》就是其中一首杰出诗篇。该诗塑造的“山鬼”形象直接来源于屈原《九歌》中的第九首诗《山鬼》。屈原在《山鬼》中细腻刻画了山鬼与其爱人约会前后的感情变化过程,并展现了她美好善良的心灵。川沙则在他的作品中进一步凸显山鬼美好善良的品质,将其视为美丽善良的女神化身。这首诗运用了排比、反复、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形成了节奏轻快稳促的情感传达模式,加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这首诗叙述的时间线索清晰明快,分别采用“黎明时分”、“天亮前”、“黎明之后”这三个时间点来谋篇布局,显得极其自然亲切;与此相应的是,这首诗情感脉络也很分明,以“歌声”的变化来烘托、渲染山鬼情感变化。歌声本来就是表达情感的最自然最有效的形式。诗人正是利用了这一有效形式,借歌声而传情,把山鬼的欢快、凄婉和悲愤的情感通过她动人的歌声传达出来。
全诗共分三节。第一节诗人主要从三个角度描绘了山鬼的美好形象。首先,诗人描绘了山鬼的歌声的美妙。“黎明时分田野的女歌声∕是山鬼的歌声∕是山鬼下山来的歌声”。在这里,诗人仿佛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图画:一位美丽的女子在黎明时分唱着歌从山上走下来。这个歌声不是人间的歌声,而是山鬼采撷山之精气创成的天籁之音,山鬼要把这美丽的歌声献给人间;其次,诗人描写了山鬼这样一位山林之神的自然女儿的美好形象。“她用她的裸身∕她用她的最光亮晶莹的裸身”。诗人突出了山鬼纯然天成、不带一点尘世杂质的自然美,她是那么的圣洁和晶莹,不由不引起诗人的热爱和赞美;再次,诗人又描绘了山鬼内心的美好。其实,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山鬼是唱着歌来到人间的,山鬼是裸着身来到人间的,她要把最美好的自然禀赋献给人间,从而,诗人就把她内心的美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这样,诗人用高度精炼的语言为我们勾勒了一位美丽女子的形象,使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她不仅歌声美妙,也不仅形体美丽,而且心灵纯洁晶莹剔透。
第二节写山鬼天亮前下山时与行夜路的人相遇时的场景,进一步描绘山鬼美丽善良的心灵。由第一节“黎明时分”转到第二节“天亮前”,诗人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逝去,山鬼一步步从山上走下来,更加接近人间。首先进入她的视野和心灵的是“行夜路的人”。“行夜路的人”处于社会底层,从事着最辛劳的职业,过着悲惨的生活,最值得同情。诗人写道:“她知道行夜路的人∕无论是农夫、工匠∕还是流浪汉、行窃者∕都是人间∕最最受苦受难的可怜人。”山鬼由同情而生怜爱之心,山鬼的善良品格进一步得以彰显。诗人写道:“他们进了∕他们进了天国∕都是她的最好最好的兄弟姊妹。”山鬼对“行夜路的人”不是怀着一般的同情心,而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姊妹,对他们情同手足。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之情更加宝贵,也更加展现了山鬼的善良品质。同时,诗人还从另一个侧面暗示了山鬼的生活境遇。山鬼其实就是一般所说的山神,因为未获得天帝正式册封,不能列在正神之列,故以山鬼相称。她的地位也是远不能和正神相提并论的。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和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心心相通,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们、同情他们、热爱他们,山鬼的形象也更加丰富动人。
诗歌进入第三节,诗人写黎明之后山鬼对人间罪恶的彻底认识,怨愤之情油然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由黎明之前进入黎明之后,山鬼对人间真相的认识更加深刻。黎明前和黎明后,山鬼所见形成强烈反差,而这种反差也影响着山鬼情感的变化。山鬼的情感经历了由首节的欢快,过渡到第二节的凄婉,再到末节的悲愤,而其情感的变化恰是建立在她对人间认识的逐步加深基础上的。诗歌的结尾写道,“黎明之后∕就是阳光下∕丑恶的∕人间”,让人震撼。而我们把这一句和第一节诗人对山鬼裸身的描绘相对照,我们就更加能感受到山鬼的美丽与人间的丑恶的巨大反差。当美丽与丑恶遭遇时,这是一个问题!诗人仿佛在逼迫我们思考。
【资料来源】 原载川沙诗选集《春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