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辛弃疾 Xin Qiji  宋代   (1140~1207)
清平樂·村居 Qingping yue Murai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The west point on the horizon where the sun _set_s the moon's reflection on a river Night walk Yellow sand Road
鷓鴣天·代人賦 Partridge days Fu generation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樓有懷 Tone of the south Teng Jingkou North-solid building Are pregnant
青玉案·元夕 Qing yuan Lantern Festival
祝英臺近·晚春 Lovers Near late spring
滿江紅 Azolla
水竜吟·登建康賞心亭 Shuilong yin Teng jian Kang delightful Pavilion
摸魚兒 Mo Yuer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Congratulate benedict Do Shigeyoshi 10 Younger brother
河瀆神 River profaneness
最高樓 top floor
太常引 Too often lead
南歌子 Southern Poems
摸魚兒 Mo Yuer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 Mo yuer Tide Upper lobe prime minister
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 s poem with Lake New home Will become
沁園春(送趙江陵東歸,再用前韻) s poem sent Zhao Jiangling East return Resume Former rhyme
水竜吟(為韓南澗尚書甲辰歲壽) Shuilong yin To Korea Nanjian Shang shu Jiachen-year-old life
水竜吟(次年南澗用前韻為僕壽。僕與公生日相去一日,再和以壽南澗)
水竜吟(登建康賞心亭) Shuilong yin Teng jian Kang delightful Pavilion
滿江紅(賀王宣子産湖南寇) Azolla He Wangxuan Zi Hunan bandit
滿江紅(送湯朝美自便歸金壇) Azolla DPRK sent to Tom Suit oneself Return Jintan
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Azolla Li Zheng of Tixing delivery Shu
多首一頁
古詩 ancient style poetry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罔小酌)
踏莎行(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罔小酌)

辛弃疾


  夜月樓臺,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閑歌舞。
  問他有甚悲處。
  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賞析】   題目寫明,這首詞作於庚戌年,即南宋光宗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中秋後二夕,即中秋後二日之夜晚;帶湖篆岡,作者辛棄疾在上饒的帶湖別墅的一處地名;小酌,小宴。就是說,這個作品是在1190年8月17日之夜帶湖別墅篆岡的一次小宴上寫成的。當時南宋的國力很弱,隨時面臨着金兵南進的威脅,特別是在秋高馬肥的季節;作者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都沒有被采納;42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此時已年屆半百,憂國之心甚切,但在詞中卻表現得深沉含蓄,衹是藉寫節序來寄托自己對政局的憂慮,頗有一點“欲說還休”的味道;正因為如此,其情感更見沉鬱悲慨,以比興“風雨”一筆點出題旨,也格外撼人心弦。章法麯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搖曳生姿,於短小的篇幅中回環反復,不斷蓄勢,鋪墊反襯,到點睛處給人以石破天驚之感。筆重千鈞而氣度從容,非詞傢老手斷難做到這樣一點。
  
    作品先寫帶湖秋夜的景色:篆岡的樓臺為皎潔的明月所照亮,庭院裏散發出秋花秋果的清香,秋天的景色多麽美好啊。這就同歷來多愁善感地寫悲秋詞章的文人唱了反調,為下文鋪墊蓄勢。接着寫景中之人,“笑吟吟地人來去”,秋景是美好的,賞景的人來來往往,也都是“笑吟吟地”,縱情飲酒看月。情景歷歷,如在畫中。寫到這裏,自然要引出問題:“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前二層正面寫了賞秋和樂秋,作了足夠的鋪墊,這一層自然要詰難和否定悲秋的人:是什麽人一到秋季就感嘆時序由盛變衰,聯想到個人的不得志,從而凄涼感傷,大寫“悲哉秋之為氣也”?回答是:當年宋玉悲秋之詞就有如許之多,影響又有如許之廣(參見宋玉《九辯》)。當然,宋玉衹不過是一個典型,歷代文人寫悲秋文章的還有許許多多,他們大多衹從“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自然景觀和“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個人身世出發,這就大可不必了。
  
    換頭繼續反駁宋玉式的悲秋,說是秋天到來之後,照樣可以隨意飲酒,隨意吃菜,隨意欣賞歌舞,隨意觀看天上的秋月,欣享庭院中秋花秋果的清香,問他還有什麽值得悲傷的呢?到此鋪墊已經很多,蓄勢也已十分充足,該是打開真情流瀉的閘門,讓思想的浪峰縱情奔流的時候了。於是,結末反跌下來:“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北宋詩人潘大臨就曾寫過“滿城風雨近重陽”的名句,稼軒詞暗中化用這個詩句,憂慮重陽節快到時,那多風多雨的天氣會給人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不方便,更不用說看月賞花了。這是雙關,也是比興,“風雨”不僅是自然的,更多的還是暗喻南宋的政治形勢,擔心金兵於秋高馬肥之時前來進攻,他多年之前的詞作《水調歌頭》就曾寫到“落日塞塵起,鬍騎獵清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常在秋高馬肥的時節犯擾中原,1161年秋季金主完顔亮率兵南侵一事,給稼軒留下極深的印象,他寫的“鬍騎獵清秋”,即指此事而言。現在中秋又過,快近重陽,南宋朝廷風雨如磐,搖搖欲墜,如何能不憂慮悲愁呢?至此,我們知道詞人辛稼軒也是暗中悲秋的;不過,他一不是為節候的蕭疏而悲秋,二不是為個人身世的衰落而傷情,這二者都是他所反對的,他的悲秋有更深刻的政治原因,更廣泛的社會意義,他是為國傢、民族的命運而悲秋,他所抒寫的是對當時整個政治軍事形勢的憂慮。這首詞用比興手法,明寫對節序的態度,暗寫對政局的關註。(呂晴飛)


編輯者: 白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