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首一頁 |
【賞析】 這首詞作於宋淳熙五年(1178)。詞中作者藉為範如山祝壽的機會,勸說他不要仿效範增和范蠡,鼓勵他應該去瀘溪,施展自己的才幹,鍛練自己的能力,準備為收復祖國失地建功立業。範南伯,名如山,是辛棄疾的內兄。范氏一傢都是很有民族氣節的人,他父親範邦彥曾仕金為蔡州新息縣令,後率豪傑開城迎宋軍,舉傢歸宋。他很欽佩辛棄疾的忠心赤膽而把女兒嫁給了辛。辛跟範如山“皆中州之豪,相得甚”。範如山是個有才幹的政治傢,劉宰《故公安範大夫行述》說他“治官如傢,撫民若子”,極受百姓擁護。他頗有憂世之心,常思恢復北土,但感於政治腐敗,當道非人,又很想學陶淵明“躬耕南畝”,隱居不仕。淳熙五年(1178年)六月,南宋主戰派名相張瀎的兒子張拭(自號南軒),任荊湖北路安撫使,頗想幹一番事業,因範如山從金人占領區來,“知其豪傑,熟其形勢”,便請他擔任瀘溪縣令(即所謂“闢宰瀘溪”)。範如山並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為,故“遲遲未行”。辛棄疾當時正任湖北漕運副使,很希望範能出仕荊湖,“因作此詞勉之”。詞的主題就是勸他以國事為重,“萬裏功名莫放休”,時時挂念“君王三百州”,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一開篇作者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擲地劉郎玉鬥”。鴻門宴上劉邦令張良獻玉鬥給亞父範增,範增痛感項羽不聽勸告放走劉邦,貽下後患,而將玉鬥置於地,拔劍撞而破之。另一個是,“挂帆西子扁舟。”春秋吳越之爭時,范蠡獻西施於吳王,以瓦解吳王鬥志;滅吳後,不受越封,復取西施乘舟遊五湖而不返。寫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的用意卻沒有直接說出來,甚至連範增、范蠡的名字都沒有出現。作者用這兩個典的意思,主要因範增、范蠡都與範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衆,有膽有識的謀士,因而即以二範比如山,希望他成為二範那樣的人物,能竭誠盡智為自己的君國作出應有的貢獻。這個看來隱晦的開端,不但藝術上很有特色(隱含範如山姓氏,卻不出一範字),從詞的主旨說也是很好的開端,有了這個開端墊底,下面幾句正面勸勉的話就顯得很有力量,很動感情了。“千古風流”應在我輩身上,不要輕拋建功立業(“萬裏功名”)的時機,要時時想到大宋的萬裏江山(“三百州”)呵!
下片,針對範如山“遲遲未行”的思想活動,進行勸勉。一方面稱贊了範的大纔宏志,預言他定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勸告他不要嫌瀘溪令職位低小難以發揮作用。而應當以之作為搞大事業的起點。為了同時表達這兩方面的意思,作者選用了四個典故。一是:“燕雀豈知鴻鵠”。陳涉輟耕壟上,慨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故事,藉此表明自己理解範的志嚮,他的不願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為。二是:“貂蟬元出兜鍪”。用的南齊將軍周盤竜的故事。周年老不能守邊,還朝為散騎常侍(皇帝侍從,能預聞要政),世祖戲問他:“你戴貂蟬(近侍貴臣冠飾)冠比起戴兜鍪(戰盔)來如何?”周答:“此貂蟬從兜鍪中出耳。”意思是說我成為近臣是在戰場上拚殺得來的,不是靠了恩寵。這裏表示自己理解範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發揮作用的位置,但是想得到更大的尊榮,要想得到參預朝政的要位,必須在實際工作中多作表現,積纍“戰功”。三是:南朝宋大將軍宗愨的故事。宗晚年為豫州刺史,典簽多所違執,宗怒嘆“得一州如鬥大,竟遭到典簽的慢待!”辛藉此表示自己體會到範的心情──以大纔而屈居小小瀘溪,且行動不能自主,難有作為。但也是勸他:宗愨都難免屈居下位,受小人之氣,何況你我。典簽,本為地方文書小吏,但南朝時,多由帝王親信擔任,以監視地方大員,號為“簽師”,頗有實權。四是《論語·陽貨篇》:孔子至武城,聞弦歌之聲,認為割雞無需用牛刀的故事。作者反其意而用之,鼓勵範南伯不妨以牛刀殺雞,一試身手,把瀘溪治理好,以顯示自己的才能。(賀新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