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 文王之什 Wen Wangzhishen  秦代  
文王 WEN WANG
大明 DA MING
綿 MIAN
棫樸 YU PU
旱麓 ZAO LU
思齊 SI QI
皇矣 HUANG YI
靈臺 LING TAI
下武 XIA WU
文王有聲 WEN WANG YOU SHENG
多首一頁
古詩 ancient style poetry
皇矣
HUANG YI

文王之什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維此二國,其政不獲。
  維彼四國,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顧,此維與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啓之闢之,其檉其椐。
  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遷明德,串夷載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鬆柏斯兌。帝作邦作對,自大伯王季。
  維此王季,因心則友。則友其兄,則篤其慶,載錫之光。受祿無喪,奄有四方。
  
  維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剋明。剋明剋類,剋長剋君。
  王此大邦,剋順剋比。比於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於孫子。
  
  帝謂文王:無然畔援,無然歆羨,誕先登於岸。
  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篤於周祜,以對於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岡,無矢我陵。我陵我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
  度其鮮原,居岐之陽,在渭之將。萬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帝謂文王:訽爾仇方,同爾弟兄。以爾鈎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
  
  臨衝閑閑,崇墉言言。執訊連連,攸馘安安。是類是禡,是緻是附,四方以無侮。
  臨衝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絶是忽。四方以無拂。


    譯者: James Legge

【注釋】 1.皇:光輝、偉大。
2.臨:監視。下:下界、人間。赫:顯著。
3.莫:通"瘼",疾苦。
4.二國:有謂指夏、殷,有謂指豳、邰,皆不確。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引或說:"古文上作二,與一二之二相似,二國當為上國之誤。"此說是,上國係指殷商。
5.政:政令。:得。不獲,不得民心。
6.四國:天下四方。
7.爰:就。究:研究。度(duó):圖謀。
8.耆:讀為"稽",考察。
9.式:語助詞。式廓:猶言"規模"。
10.眷:思慕、寵愛。西顧:回頭嚮西看。西,指岐周之地。
11.此:指岐周之地。宅:安居。
12.作:藉作"柞",砍伐樹木。屏(bǐnɡ):除去。
13.菑(zī):指直立而死的樹木。翳:通"殪",指死而僕倒的樹木。
14.修:修剪。平:鏟平。 15.灌:叢生的樹木。栵(lì):斬而復生的枝杈。 16.啓:開闢。:排除。
17.檉(chēnɡ):木名,俗名西河柳。椐(jū):木名,俗名靈壽木。
18.攘:排除。剔:剔除。
19.檿(yǎn):木名,俗名山桑。柘(zhè):木名,俗名黃桑。以上皆為倒裝句式。 20.帝:上帝。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
21.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載:則。路:藉作"露",敗。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擾,遷於岐,打敗了犬戎。
22.厥:其。配:配偶。太王之妻為太薑。
23.既:猶"而"。固:堅固、穩固。
24.省(xǐnɡ):察看。山:指岐山,在今陝西省。
25.柞、棫:兩種樹名。斯:猶"乃"。拔:拔除。
26.兌(duì):直立。
27.作:興建。邦:國。對:疆界。
28.大伯:即太伯,太王長子。次子虞仲,三子季歷。太王愛王季,太伯、虞仲為讓位於季歷,逃至南方,另建吳國。太王死後,季歷為君,是為王季。
29.因心:姚際恆《詩經通論》:"因心者,王季因太王之心也,故受太伯之讓而不辭,則是能友矣。"友:友愛兄弟。
30.則:猶"能"。
31.篤:厚益,增益。慶:吉慶,福慶。載:則。
32.錫:同"賜"。光:榮光。喪:喪失。
33.奄:全。盡。
34.貊(mò):《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及《禮記·樂記》皆引作"莫"。莫,傳布。
35.:能。明:明察是非。類:分辨善惡。
36.長:師長。君:國君。
37.王(wànɡ):稱王,統治。
38.順:使民順從。比:使民親附。
39.比於:及至。
40.悔:藉為"晦",不明。
41.施(yì):延續。
42.畔援:猶"盤桓",徘徊不進的樣子。
43.歆羨:猶言"覬覦",非分的希望和企圖。
44.誕:發語詞。先登於岸:喻占據有利形勢。
45.密:古國名,在今甘肅靈臺一帶。
46.阮:古國名,在今甘肅涇川一帶,當時為周之屬國。阻:往,至。共(ɡōnɡ):古國名,在今甘肅涇川北,亦為周之屬國。
47.赫:勃然大怒的樣子。斯:猶"而"。
48.旅:軍隊。
49.按:遏止。徂旅:此指前來侵阮、侵共的密國軍隊。
50.篤:厚益、鞏固。祜(hù):福。
51.對:安定。
52.依:憑藉。京:高丘。
53.陟:登。
54.矢:藉作"施",陳設。此指陳兵。
55.阿:大的丘陵。
56.鮮(xiǎn):猶"巘",小山。
57.陽:山南邊。
58.將:旁邊。
59.方:準則,榜樣。
60.大:註重。以:猶"與"。
61.長:挾,依恃。夏:夏楚,刑具。革:兵甲,指戰爭。
62.順:順應。則:法則。
63.仇:同伴。方:方國。仇方,與國、盟國。
64.弟兄:指同姓國傢。
65.鈎援:古代攻城的兵器。以鈎鈎入城墻,牽鈎繩攀援而登。
66.臨、衝:兩種軍車名。臨車上有望樓,用以瞭望敵人,也可居高臨下地攻城。衝車則從墻下直衝城墻。
67.崇:古國名,在今陝西西安、戶縣一帶,殷末崇侯虎即崇國國君,《尚書大傳》有"文王六年伐崇"的記載。墉:城墻。
68.閑閑:搖動的樣子。
69.言言:高大的樣子。
70.汛:讀為"奚",俘虜。連連:接連不斷的狀態。
71.攸:所。馘(ɡuó):古代戰爭時將所殺之敵割取左耳以計數獻功,稱"馘",也稱""。安安:安閑從容的樣子。
72.是:乃,於是。類:通"禷",出徵時祭天。禡(mà):師祭,至所徵之地舉行的祭祀;或謂祭馬神。
73.:招致。附:安撫。
74.茀茀:強盛的樣子。
75.仡(yì)仡:高崇的樣子。
76.肆:通"襲"。
77.忽:滅絶。 
78.拂:違背,抗拒。

【題解】
敘述周太王、王季的事跡以及文王伐崇伐密的武功。

【譯文】
上帝偉大而又輝煌,
洞察人間慧目明亮。
監察觀照天地四方,
發現民間疾苦災殃。
就是殷商這個國傢,
它的政令不符民望。
想到天下四方之國,
於是認真研究思量。
上帝經過一番考察,
憎惡殷商統治狀況。
懷着寵愛嚮西張望,
就把岐山賜予周王。

砍伐山林清理雜樹,
去掉直立橫臥枯木。
將它修齊將它剪平,
灌木叢叢枝杈簇簇。
將它挖去將它芟去,
檉木棵棵椐木株株。
將它排除將它剔除,
山桑黃桑雜生四處。
上帝遷來明德君主,
徹底打敗犬戎部族。
皇天給他選擇佳偶,
受命於天國傢穩固。

上帝省視周地岐山,
柞樹棫樹都已砍完,
蒼鬆翠柏栽種山間。
上帝為周興邦開疆,
太伯王季始將功建。
就是這位祖先王季,
順從父親友愛體現。
友愛他的兩位兄長,
致使福慶不斷增添。
上帝賜他無限榮光,
承受福祿永不消減,
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就是這位王季祖宗,
上帝審度他的心胸,
將他美名傳布稱頌。
他的品德清明端正,
是非類別分清眼中,
師長國君一身兼容。
統領如此泱泱大國,
萬民親附百姓順從。
到了文王依然如此,
他的德行永遠光榮。
已經接受上帝賜福,
延及子孫受福無窮。

上帝對着文王說道:
“不要徘徊不要動搖,
也不要去非分妄想,
渡河要先登岸纔好。”
密國人不恭敬順從,
對抗大國實在狂傲,
侵阮伐共氣焰甚囂。
文王對此勃然大怒,
整頓軍隊奮勇進剿,
痛擊敵人猖狂侵擾。
大大增加周國洪福,
天下四方安樂陶陶。

密人憑着地勢高險,
出自阮國侵我邊疆,
登臨我國高山之上。
“不要陳兵在那丘陵,
那是我國丘陵山岡;
不要飲用那邊泉水,
那是我國山泉池塘。”
文王審察那片山野,
占據岐山南邊地方,
就在那兒渭水之旁。
他是萬國效法榜樣,
他是人民優秀國王。

上帝告知我周文王:
“你的德行我很欣賞。
不要看重疾言厲色,
莫將刑具兵革依仗。
你要做到不聲不響,
上帝意旨遵循莫忘。”
上帝還對文王說道:
“要與盟國咨詢商量,
聯合同姓兄弟之邦。
用你那些爬城鈎援,
和你那些攻城車輛,
討伐攻破崇國城墻。”

臨車衝車轟出動,
崇國城墻堅固高聳。
抓來俘虜成群結隊,
割取敵耳安詳從容。
祭祀天神求得勝利,
招降崇國安撫民衆,
四方不敢侵我國中。
臨車衝車多麽強盛,
哪怕崇國城墻高聳。
堅决打擊堅决進攻,
把那頑敵斬殺一空,
四方不敢抗我威風。

【賞析】
這也是一首頌詩,是周部族多篇開國史詩之一。它先寫西周為天命所歸及古公亶父(太王)經營岐山、打退昆夷的情況,再寫王季的繼續發展和他的德行,最後重點描述了文王伐密、滅崇的事跡和武功。這些事件,是周部族得以發展、得以滅商建國的重大事件,太王、王季、文王,都是周王朝的“開國元勳”,對周部族的發展和周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作者極力地贊美他們,歌頌他們,字裏行間充溢着深厚的愛部族、愛祖先的思想感情。《毛序》說:“《皇矣》,美周也。天監代殷莫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全詩八章,有四章敘寫了文王,當然是以文王的功業為重點的。但謂詩意乃“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還是值得推究的。朱熹《詩集傳》說:“此詩敘太王、太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比較客觀和全面,比較準確地掌握住了本篇詩歌的主題。

全詩八章,章十二句。內容豐富,氣魄宏大。前四章重點寫太王,後四章寫文王,儼然是一部周部族的周原創業史。

首章先從周太王得天眷顧、遷岐立國寫起。周人原先是一個遊牧民族,居於今陝西、甘肅接境一帶。傳說從後稷開始,做了帝堯的農師,始以農桑為業,並初步建國,以邰(今陝西武功一帶)為都(見《大雅·生民》)。到了第四代公劉之時,又舉族遷往豳(邠)地(今陝西旬邑一帶),行地宜,務耕種。開荒定居,部族更加興旺和發展(見《大雅·公劉》)。第十三代(依《史記·周本紀》)為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因受戎狄之侵、昆夷之擾,又遷居於岐山下之周原(今陝西岐山一帶),開荒墾田,營建宮室,修造城郭,革除戎俗,發展農業,使周部族日益強大(見《大雅·緜》)。本章說是天命所使,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但尊天和尊祖的契合,正是周人“君權神授”思想的表現。

第二章具體描述了太王在周原開闢與經營的情景。連用四組排比語句,選用八個動詞,羅列了八種植物,極其生動形象地表現太王創業的艱辛和氣魄的豪邁。最後還點明:太王趕走了昆夷,娶了佳偶(指太薑),使國傢更加強大。

第三章又寫太王立業,王季繼承,既合天命,又擴大了周部族的福祉,並進一步奄有四方。其中,特別強調“帝作封作對,自大伯王季”。太王有三子:太伯、虞仲和季歷(即王季)。太王愛季歷,太伯、虞仲相讓,因此王季的繼立,是應天命、順父心、友兄弟的表現。寫太伯是虛,寫王季是實。但“夾寫太伯,從王季一面寫友愛,而太伯之德自見”(方玉潤《詩經原始》),既是夾敘法,亦是推原法,作者的藝術用心,是值得深入體味的。

第四章集中描述了王季的德音。說他“剋明剋類,剋長剋君;王比大邦,剋順剋比”,充分表現了他的聖明睿智,為王至宜。其中,用“帝度其心,貊其德音”,以突出其尊貴的地位和煊赫的名聲;而“比於文王,其德靡悔”,既說明了王季的德澤流長,又為以下各章寫文王而做了自然的過渡。

《皇矣》在《大雅·文王之什》,當然重點是在歌頌和贊美文王。因而本詩從第五章起,就集中描述文王的功業了。

第五章先寫上帝對文王的教導:“無然畔援,無然歆羨,誕先登於岸。”即要文王勇往直前,面對現實,先占據有利的形勢。雖不言密人侵入和文王怎麽去做,但其緊張的氣氛已充分顯示了出來。接着作者指出“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一場激烈的戰爭勢在難免了。密人“侵阮阻共”,意欲侵略周國,文王當機立斷, “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並強調,這是“篤於周祜”、“對於天下”的正義行動。

第六章寫雙方的戰鬥形勢進一步發展。密人“侵自阮疆,陟我高岡”,已經進入境內了。文王對密人發出了嚴重的警告,並在“岐之陽”、“渭之將”安紮營寨,嚴正對敵。寫出情況十分嚴峻,使讀者如臨其境。

第七章寫戰前的情景,主要是上帝對文王的教導,要他“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就是不要疾言厲色,而要從容鎮定;不要光憑武器硬拼,而要註意策略。要“順帝之則”、“詢爾仇方,同爾兄弟”,即按照上帝意志,聯合起同盟和兄弟之國,然後再“以爾鈎援,與爾臨衝”,去進攻崇國的城池。崇國當時也是周國的強敵,上言密,此言崇,實兼而有之,互文見義。

最後一章是寫伐密滅崇戰爭具體情景。周國用它“閑閑”、“茀茀”的臨車、衝車,攻破了崇國“言言”、“仡仡”的城墻,“是伐是肆”,“執訊”、“攸馘”,“是緻是附”、“是絶是忽”,取得了徹底的勝利,從而“四方無以拂”,四方邦國再沒有敢抗拒周國的了。

由此可見,《皇矣》在敘述這段歷史過程時是有順序、有重點地描述的。全詩中,既有歷史過程的敘述,又有歷史人物的塑造,還有戰爭場面的描繪,內容繁富,規模宏闊,筆力遒勁,條理分明。所敘述的內容,雖然時間的跨度很大,但由於作者精心的結構和安排,讀者讀起來.卻又感覺是那麽緊密和完整。特別是誇張詞語、重疊詞語、人物語言和排比句式的交錯使用,章次、語氣的自然舒緩,更增強本詩的生動性、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孫鑛說,這這樣的詩篇“有精語為之骨,有濃語為之色,可謂兼終始條理,此便是後世歌行所祖。以二體論之,此尤近行”(陳子展《詩經直解》引),是有一定道理的。(霍旭東)



【北美枫文集】松樹詩經

【資料來源】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text was taken from The Chinese Classics, vol. 4 by James Legge (1898) and checked against a reprinted edition by Wen Zhi Zhe chu pan she (Taiwan, 1971).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