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 文王之什 Wen Wangzhishen  秦代  
文王 WEN WANG
大明 DA MING
綿 MIAN
棫樸 YU PU
旱麓 ZAO LU
思齊 SI QI
皇矣 HUANG YI
靈臺 LING TAI
下武 XIA WU
文王有聲 WEN WANG YOU SHENG
多首一頁
四言詩 the poem each line of which consists of four words
下武
XIA WU

文王之什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後在天,王配於京。
  
  王配於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媚茲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來賀。於萬斯年,不遐有佐。


    譯者: James Legge

【注釋】 1.下武:在後繼承。下,後;武,繼承。
2.世:代。哲王:賢明智慧的君主。
3.三後:指周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君王。
4.王:此指武王。配:指上應天命。
5.求:通"逑",匹配。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按‘求’當讀為‘逑’"。逑,匹也,配也。…言王所以配於京者,由其可與世德配合耳。"
6.言:語助詞。命:天命。
7.孚:使人信服。
8.下土:下界土地,也就是人間。式:榜樣,範式。
9.孝思:孝順先人之思,此係以⒋桿械拿賴?舉一以概之。王引之《經義述聞》:"孝者美德之通稱,非謂孝弟之孝。"
10.則:法則。此謂以先王為法則。
11.媚:愛戴。一人:指周天子。
12.應侯順德:吳闓生《詩義會通》:"侯,乃也;應,當也。‘應侯順德’,猶雲應乃懿德。"而《水經註》等書認為應侯是武王之子,封於應(地在今河南寶豐西南)。
13.昭:光明,顯耀。嗣服:後進,指成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廣雅·釋詁》:‘服、進,行也。’…《儀禮·特牲·饋食禮》註:‘嗣,主人將為後者。’…是知嗣服即後進也。"
14.茲:同"哉"。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茲、哉古同聲通用。"來許:同"後進"。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謝瀋書引作‘昭哉來禦’是也,…許、禦聲義同,故通用。…‘昭哉來許’猶上章‘昭哉嗣服’也。"
15.繩:承。武:足跡。祖武,指祖先的德業。
16.於(wū):感嘆之詞。斯:語助詞。
17.祜(hù):福。
18.不遐: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不遐’即‘遐不’之倒文。凡《詩》言遐不者,遐、鬍一聲之轉,猶雲鬍不也。"

【題解】
贊美周王後嗣能繼承先王功業。

【譯文】
後能繼前惟周邦,
世代有王都聖明。
三位先王靈在天,
武王配天居鎬京。

武王配天居鎬京,
德行能夠匹先祖。
上應天命真長久,
成王也令人信服。

成王也令人信服,
足為人間好榜樣。
孝順祖宗德澤長,
德澤長久法先王。

愛戴天子這一人,
能將美德來承應。
孝順祖宗德澤長,
光明顯耀好後進。

光明顯耀好後進,
遵循祖先的足跡。
長啊長達千萬年,
天賜洪福享受起。

天賜洪福享受起,
四方諸侯來祝賀。
長啊長達千萬年,
那愁沒人來輔佐。

【賞析】
《毛詩序》雲:“《下武》,繼文也,武王有聖德,復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鄭箋雲:“繼文王之業而成之。”陳奐《詩毛氏傳疏》補充說明:“文,文德也。文王以上,世有文德,武王繼之,是之謂繼文。”宋代自呂祖謙、朱熹以後,釋《下武》另有說法,如嚴粲《詩緝》、戴溪《續呂氏傢塾讀詩記》,或以為下武乃不尚武,有偃武之意,或以為下武即世修文德,以武為下。清代的經學家解此詩,陳啓源《毛詩稽古編》、戴震《詩經補註》、鬍承珙《毛詩後箋》等均堅守毛、鄭之說,而翁方綱《詩附記》、桂馥《札樸》等則贊同宋儒之說。筆者以為,按驗詩歌文本,毛、鄭之說不誤,“不尚武”、“以武為下”雲雲,過於迂遠,不可信。今人陳子展《詩經直展》說:“《下武》,康王即位,諸侯來賀,歌頌先世太王、王季、成王之德,並及康王善繼善述之孝而作。此詩如非史臣之筆,則為賀者之辭。”其說出自陸奎勳《陸堂詩學》。陸氏以《尚書》等經文印證本詩,謂“‘下武維周’,猶《長發》之‘濬哲維商’也”,“周公之戒成王者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故繼言之曰‘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也”,“‘昭哉嗣服’,即《顧命》所云‘命汝嗣訓,臨君周邦’也;‘繩其祖武’,即所云‘答揚文武之光訓’也;‘四方來賀’,即《康王誥》所云‘諸侯皆布乘黃朱,奉圭兼幣’也;‘不遐有佐’即所云‘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也”。陳氏以為其所析“以經證經”,“不為無據”。今從陸、陳之說。

《下武》的篇章結構非常整飭嚴謹,層層遞進,有條不紊。第一章先說周朝世代有明主,接着贊頌太王、王季、文王與武王,第二章上二句贊頌武王,下二句贊頌成王,第三章贊頌成王能效法先人,第四、第五章贊頌康王能繼承祖德,第六章以四方諸侯來賀作結,將美先王賀今王的主旨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修辭上,本篇特別精於使用頂針辭格,將頂針格的效用發揮到了極緻。第一、第二章以“王配於京’’頂針勾連,第二、第三章以“成王之孚”頂針勾連,第五、第六章以“受天之祜”頂針勾連,而第四章的末句“昭哉嗣服”與第五章的首句“昭茲來許”意思相同,結構也相同,可視為準頂針勾連。《大雅》的第一篇《文王》也善於使用頂針修辭,但比起《下武》那樣精工的格式,顯然不及遠矣。而且本篇以頂針格串聯的前三章組成的贊頌先王的述舊意群,與同以頂針格(或準頂針格)串聯的後三章組成的贊頌今王的述新意群,又通過第三、第四章各自的第三句“永言孝思”可以上下維係。這種刻意經營的巧妙結構,幾乎是空前絶後的,其韻律節奏流美諧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廟堂文學歌功頌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審美負效應,使讀者面對這一表現《大雅》、《周頌》中常見的歌頌周先王、今王內容的文本,仍能産生一定的審美快感。英國文藝理論傢剋萊夫·貝爾(Clive Bell)在他的《藝術》一書中提出了“藝術即有意味的形式”這一著名的論斷,確實,形式在文學藝術作品中的重要性决不容低估,有時候,形式本身就是美。讀完《下武》,我們可能很快就忘了詩中“哲王”、“世德”、“配命”、“順德”之類贊頌之詞,但對它章法結構的形式美則將記憶猶新。(王 焰)



【北美枫文集】詩經

【資料來源】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text was taken from The Chinese Classics, vol. 4 by James Legge (1898) and checked against a reprinted edition by Wen Zhi Zhe chu pan she (Taiwan, 1971).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