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首一頁 |
【賞析】 清人王士楨說:“詠物須取神”。好的詠梅詩詞都是準確地抓住了梅的神態,並找到了與主體之間的某種聯繫,從而展開想象與聯想。這種聯想多為相關聯想和類比聯想。姜夔的《暗香》:“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梅花盛開,與舊時月下吹笛,喚起美人一同去賞花摘花有聯繫。因此,見眼前梅花,就引起回憶,這屬相關聯想。陸遊的《卜算子》描繪了梅花“孤芳不變”的品格,並與詩人堅定的信念,潔身自好的處事態度聯繫起來,這屬類比聯想。類比聯想取事物之間的神似,建立在類比聯想基礎上就是象徵手法。詠物詩詞就是在物與我之間找到了某種微妙的神似關係,從而詠物抒懷,構成一種美的意境。
《古今詞話》介紹:“孫夫人道絢,𠔌城黃銖字子厚母夫人也,為秀州鄭文室”。由此可知,這首詠梅詞出自一淪落在外的老婦人之手。她將梅棲宿於寒梢,與自己幽獨凄清,終老不歸的生活相類比,寫得哀惋,凄切。
上片渲染梅花於寒夜棲宿的意境。先從視覺角度來烘托夜靜:清冷的月光悄悄地嚮林前的屋捨移動,“飛”是主體觀察的感覺,因為天空中有急速流動的雲,月在雲中時隱時現,所以月光有飛動的感覺。正因為如此,林前的屋捨剛纔還是昏暗的,一下子就輪廓分明。這也産生以動托靜的效果。接着又從聽覺角度來烘托夜靜:晚風拂過庭院中的竹林,發出策策的聲響。夜半江城的更夫擊柝聲,格外清晰。那棲宿在枝梢的寒梅,仿佛也被這聲音震得顫悠悠地動起來。照理說,聲音是不會使梅花顫動的,更何況是遠處傳來的更聲呢。因為夜是如此之靜,哪怕是遠處的微妙聲響,也聲聲入耳。而寒夜中棲宿不能入睡的老婦人在此靜寂中倍感孤獨凄清,所以她將這種情感“外射”到梅花上,産生“動寒梢棲宿”的感覺。
下片寫人終老它鄉,有夢難續。“等閑老去年華促”是承“寒梢棲宿”的意境而來,由物及人,進行類比。歲月如流,青春難再。終老無依,零丁孤苦。自然發出“衹有江梅伴幽獨”,的感嘆。最後兩句是對全篇的概括,說明這種凄清孤獨的感受是在一場夢醒之後産生的。夢中能“繞夷門舊傢山”,那是何等的幸福,而夢醒之後依舊是清冷的現實,自然希望夢能繼續做下去,而恨夢被驚回。當一切希望和憧憬都寄托在虛幻的夢境時,這種哀傷與愁怨之深則可想見了。(勞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