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首一頁 |
【注釋】 選自1923年9月16日《晨報副刊》
【賞析】 1920年,劉半農赴歐洲留學,致力語言學研究。在新文學運動中他是一員驍將,如今遠離燃燒着反封建鬥爭烈火的故土,成了一名海外遊子,感慨頗多,於是舉筆寫成這首感情深沉的詩作。
詩作發表時標題《情歌》,後改為《教我如何不想她》。據當年與詩人同在歐洲留學,並為這首詩譜麯的趙元任教授說,詩中的”她“,代表當年趙元任和劉半農在國外時日夜思念的祖國。如此看來,這首詩是詩人愛國之情的真切流露,而並非是一首如常人所理解的思念情人的情詩。
劉半農作詩的路子很寬,他主張形式可以通過“輸入”與“自造”。他是最早提倡嚮歌謠汲取營養並獲得實績的詩人之一,這首詩便積極地藉鑒了歌謠表現技巧的某些長處。詩共四節,每節開頭都汲取了歌謠中最常用的“比興”的手法,通過對某種景緻的描寫,藉景傳達詩人的正意,都是為了渲染、烘托“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內涵。在第一節中,微風、微雲作為一種起興,如同江河、明月一樣,多為詩人創造的用以暗示思鄉之情意境的一種媒介。微風、微雲在情境上對應着淡淡的思鄉之情的苦澀,作為全詩的開頭頗為貼切。
接着,詩人通過月光與海洋契合無間、依傍難分的情狀的擬人化的描述,極富聯想地將詩人內心那種纏綿不捨、依戀難分的思緒表達出來,從而生動地創造出一個在“蜜也似的銀夜”下苦戀的意境。而水上浮花、河底遊魚,這兩組意象本身就含有飄忽不定、孤苦無告的象徵意義,而“慢慢”作為一種時間量,強調的是其反襯意義:詩人情思的急切感和思念不成的無可奈何之狀。終於詩人連傳遞家乡信息的燕子的言語也沒有聽清楚,這就更加深了詩人的失落感!第四節“枯樹”、“野火”兩句對得很有特色。從意義上說,“冷”對“熱”,是詩人思念之情的兩個層次,即苦悶與焦灼;兩者相輔相成,互為烘托。把殘霞比喻成野火而不是烈火,也很有理趣。野火比烈火更符合詩人作為遊子的身份;同時,野火也容易使人聯想到春風。因此它多少寄寓了詩人的一些希冀。整首詩意境氛圍由淡而濃,情感節奏由輕而重,從而使內容主旨由淺入深。
同時,這首詩註意到聽覺形象的要求,形象生動鮮明,語言通俗簡潔,節奏流暢,體式整齊,很適宜譜麯。這無疑對新詩形式的探索具有相當的啓發性。
(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