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 yuán   》 zhù yào rén      guō ruò Guo MoRuo

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全剧 全剧五幕“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白——《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雷电颂》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明确: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如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达到最大限度地抒情效果,往往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更加含蓄,深沉,凝练。用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用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人民群众。土偶木梗象征着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散文诗。全诗五个层次先分后合,紧密相连,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可以看出,这样在演出时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使观众与之产生共鸣。 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象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雷电颂”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更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用火一般的激情感染听众。 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所以感情鄙喷薄而出,不可阻挡。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 总体概括 象征手法的作用: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 本文展现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雷电颂》是作者描写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雷电颂》淋漓尽致,不可遏止地抒发了屈原热爱祖国、坚持正义、渴望光明、反对黑暗的理想与要求。《雷电颂》是正气歌,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整体感知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我国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是作者赋予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在七国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孰料却遭到张仪、南后之流卑鄙地陷害,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然拳拳关注祖国和人民,把它们看得高于自身的利害得失。他“沉痛地”劝诫楚怀王,愤怒地斥责南后,恨她危害了祖国:“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楚国啊!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他呼唤着咆哮的风,去“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唤着闪电,要把闪电作为他心中无形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他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伟大的自然力,“发挥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要“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从而迎来灿烂炫目的“光明”。他渴望光明,狂热地呼喊“火……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之火的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诗人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为了获得光明,他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烧毁!烧毁!”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这些神鬼偶像指向的是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的当权者,表现了他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在现代话剧中,独白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它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创作中,十分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而出,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雷电颂》的独白就是这样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段抒情独白,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郭沫若说,在剧本第二、三、四幕中描写了无辜受陷害遭侮辱的事迹,从构思上说,“都为的是结穴成这一景”。“雷电颂”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使全剧主题异常鲜明地凸现出来,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郭沫若曾表示,《雷电颂》是受了屈原《天问》中“薄暮雷电”的启示,想表达“天问”的意境。实际上,“雷电颂”呼风唤雷的激情,毁灭诸神的愤怒,磅礴宇宙的气势,直接显露了郭沫若鲜明的个性、冲动的气质、炽热的感情,接近于郭沫若式的自我倾诉。而且具有深沉的现实指向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有力地抨击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投降政策,坚持全民族抗日的斗争意志,推动了正在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段独白想像瑰丽奇特,气势宏伟壮阔,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上天入地,驰骋想像,运用夸张、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显得更加光彩熠熠、沉雄悲壮。 分层次 全文分两层 第一层: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 ) 第二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词语注音 睥睨pì nì 波澜lán 鞺鞺鞳鞳tāng tāng tà tà 污秽huì 稽首qǐ 迸射bèng 罪孽niè 脚镣liào 咆哮páo xiào 眩目xuàn 伫立zhù 木梗gěng 驰骋chí chěng 犀利xī 虐待nüè 雷霆tíng 徘徊pái huái 郢yǐng 词语解释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播弄:摆布。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雷霆:1,雷暴;霹雳。2,比喻威力或怒气。 踌躇:犹豫。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向神表示悔过,请求宽恕。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驰骋;奔驰。 徘徊;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比喻犹疑不决。 3,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浮动、起伏。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污秽:不干净的东西。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睥(Pì) 睨(nì):眼睛斜看着,形容高傲的样子。 鞺鞺鞳鞳(tāngtāngtàtà):原是钟鼓象声词,这里形容波涛声。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 东皇太一:天神,屈原作品《九歌》中的神灵。 东君:太阳神。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叩头到地。 云中君:云神。 土偶木梗:即土偶木偶,这里指泥塑木雕的神像。 大司命:星名,也是神名,主宰人的生死。 少司命:星名,也是神名,主宰人的祸福。 湘君:湘水神。 湘夫人:传说尧的女儿、舜的妃子娥皇、女英投湘江而死,死后成为湘水之神,称湘夫人。 湘妃竹:斑竹,又称泪竹、湘妃竹。传说舜南巡时死去,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江之间哭泣,眼泪沾染在竹子上,竹上便有了斑点,所以称斑竹、泪竹。 河伯:河神。 龙门:楚国都城郢(现在湖北江陵西北)的东门。 婵娟:屈原的弟子之一。
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 屈原——年四十左右,三闾大夫。 宋玉——年二十左右,届原之弟子。 蝉娟——届原之侍女,年可十六。 上官靳尚——年三十以往,大夫,楚怀王之佞臣。 子兰——年十六七,楚怀王窆稚子。 南后——年三十以往,名郑袖,子兰窆母,怀王宠姬。 楚怀王——年五十岁。 张仪——年四十以往,秦之丞相,连横家, 于椒——年六十左右,令尹,昏庸老朽窆佞臣。 招魂老人——年可七十左右。 阿汪——年可六十左右,届原之老阍几。 阿黄——年可五十佘,届原之老灶下婢。 河伯——年可三十左右,钓者, 渔父——年可五十左右。 仆夫——年可二十以往,卫士。 郑詹尹——太卜,郑袖窆父,年七十以往。 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县)。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hòuyīzhānghuí >>   
zhù yào rén 'èr sān
liù

pínglún (0)


平等、自由、开放的文学净土 Wonderland of Chinese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