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之声
北美楓
百科
百科
字典
成語
找字
文字樹
文字通
知識樹
漢英
英漢
互譯
時光隧道
朝政
國度
今日是何年
讀書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搜索
用戶
密碼
登陸
註册
English
簡體
繁體
pīnyīn
我的
圖片
我的地圖
北美枫文集
似曾相識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北美枫
意見反饋
關於我們
頁面幫助
幫助
释家类
》
林間錄
》
捲上·一
釋惠洪 Shi Huihong
《林間錄》二捲,大觀二年(1107)成書,是一部以叢林見聞為內容的雜錄,雖不限一人一事一地一科,也無年代先後編次,但所記“莫非尊宿之高行,叢林之遺訓,諸佛菩薩之微旨,賢士大夫之餘論”。所以書中大量保存了當時禪宗人物的趣聞軼事和傳記、行狀、文集、語錄、燈錄以及惠洪本人言行的原始資料,對研究宋代佛教,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捲上·一
杭州興教小壽禪師初隨天台韶國師普請,聞墮薪而悟,作偈曰:“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國師頷之而已。及開法,衲子爭師尊之。御史中丞王公隨出鎮錢塘,往候壽,至河上,卻騶從,獨步登寢室。壽方負暄毳衣自若,忽見之,問曰:“官人何姓?”王公曰:“隨姓王。”即拜之。 壽推蒲團,藉地而坐,語笑終日而去。門人見壽,讓之曰:“彼王臣來,奈何不為禮?此一衆所係,非細事也。”壽唯唯。他日,王公復至,寺衆橫撞大鐘,萬指出迎,而壽前趨,立於鬆下。王公望見,出輿握其手曰:“何不如前日相見,而遽為此禮數耶?”壽顧左右,且行且言曰:“中丞即得,奈知事嗔何。”其天資粹美如此,真本色住山人也。 白雲端禪師有逸氣,少遊湘中,時會禪師新自楊岐來,居雲葢,一見,心奇之,與語每終夕。會忽問曰:“上人落發師為誰?”對曰:“茶陵鬱和尚。”會曰:“吾聞其過溪有省,作偈甚奇。能記之否?”端即誦曰:“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會大笑而去,端愕然左右視,通夕不寐。明日,求入室,咨詢其事,時方歲旦。會曰:“汝見昨日作野狐者乎?” 對曰:“見之。”會曰:“汝一籌不及渠。”端又大駭,曰:“何謂也?”會曰: “渠愛人笑,汝怕人笑。”端因大悟於言下。 魏府老洞華嚴示衆曰:“佛法在日用處,在行往坐臥處、吃茶吃飯處、言語相問處。所作所為,舉心動念,又卻不是也。”又曰:“時當缺減人壽,少有登六七十者。汝輩入我法中,整頓手腳未穩,早是三四十年,須臾衰病至;衰病至,則老至;老至,則死至。前去幾何,尚復恣意。何不初中後夜純靜去?”文潞公鎮北京,洞老來謁別。潞公曰:“法師老矣,復何往?”對曰:“入滅去。”潞公笑謂其戲語。自送之歸,與子弟言其道韻深穩,談笑有味,非常僧也。使人候之,果入滅矣,大驚,嘆異久之。及庠維,親往臨觀,以琉璃瓶置坐前,祝曰: “佛法果靈,願捨利填吾瓶。”言卒,煙自空而降,布入瓶中,煙滅,捨利如所願。潞公自是竭誠內典,恨知之暮也。 棲賢諟禪師,建陽人,嗣百丈常和尚,性高簡,律身精嚴,動不違法度。 暮年三終藏經,以坐閱為未敬,則立誦行披之。黃竜南禪師初遊方,年少,從之屢年,故其平生所為多取法焉。嘗曰:“棲賢和尚定從天人中來,叢林標表也。” 雪竇顯禪師嘗自淮山來,依之不合,乃作師子峰詩而去,曰:“踞地盤空勢未休,爪牙安肯混常流。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雲擎也出頭。” 李肇《國史補》曰:“崔趙公問徑山道人法欽:‘弟子出傢得否?’欽曰: ‘出傢是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趙公嘆賞其言。”贊寧作欽傳,無慮千言,雖一報曉雞死且書之,乃不及此,何也? 大覺禪師璉公,以道德為仁廟所敬,天下想望風采,其居處服玩可以化寶坊也,而皆不為,獨於都城之西為精捨,容百許人而已。棲賢舜老夫為郡吏臨以事,民其衣,走依璉。璉館於正寢,而自處偏室,執弟子禮甚恭。王公貴人來候者皆怪之。璉具以實對,且曰:“吾少嘗問道於舜,今不當以像服之殊而二吾心也。” 聞者嘆服。仁廟知之,賜舜再落發,仍居棲賢。 唐宣宗微時,武宗疾其賢,數欲殺之。宦者仇公武保佑之,事迫,公武為騫發作比丘,使逸遊,故天下名山多所登賞。至杭州????官,禪師安公者,江西馬祖之高弟,一見異之,待遇特厚,故宣宗留????官最久。及即們,思見之,而安公化去久矣。先是,武宗盡毀吾教,至是復興之。雖法之隆替係於時,然庸詎知其力非安公致之耶?仇公武之德不愧漢邴吉,而《新書》略之,獨班班見於《安禪師傳》,為可嘆也!嘗有贊其像者曰:“已將世界等微塵,空裏浮華夢裏身。勿謂竜顔便分別,故應天眼識天人。” 贊寧作《大宋高僧傳》,用十科為品流,以義學冠之,已可笑。又列岩頭奯禪師為苦行,智覺壽禪師為興福,而云門大師乃僧中王也,與之同時,竟不載,何也? 長沙岑禪師因僧亡,以手摩之,曰:“大衆,此僧卻真實,為諸人提綱商量,會麽?”乃有偈曰:“目前無一法,當處亦無人。蕩蕩金剛體,非妄亦非真。” 又曰:“不識金剛體,卻喚作緣生。十方真寂滅,誰在復誰行?”雪峰和尚亦因見亡僧,作偈曰:“低頭不見地,仰面不見天。欲識金剛體,但看骷髏前。”玄沙曰:“亡僧面前正是觸目菩提,萬裏神光頂後相。”有僧問法眼:“如何是亡僧面前觸目菩提?”法眼答曰:“是汝面前。”又問:“遷化嚮甚麽處去?”答曰:“亡僧幾曾遷化。”進曰:“爭奈即今何?”答曰:“汝不識亡僧。”近代尊宿不復以此旨曉人,獨晦堂老師時一提起,作《南禪師圓寂日》偈曰:“去年三月十有七,一夜春風撼籌室。三角麒麟入海中,空餘片月波心出。真不掩偽,麯不藏直。誰人為和雪中吟,萬古知音是今日。”又曰:“昔人去時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來。今既不來昔不往,白雲流水空悠哉。誰雲秤尺平直中,還有麯誰雲物理。齊種麻,還得粟。可憐馳逐天下人,六六元來三十六。” 南禪師居積翠時,以佛手、驢腳、生緣語問學者,答者甚衆,南公瞑目如入定,未嘗可否之。學者趨出,竟莫知其是非,故天下謂之“三關語”。晚年自作偈三首,今衹記其二,曰:“我手佛手,齊舉禪流。直下薦取,不動幹戈。道處自然,超佛越祖。”“我腳驢腳,並行步步。皆契無生,直待雲開。日現此道,方得縱橫。”雲葢智禪師嘗為予言曰:“昔吾再入黃檗,至坊塘,見一僧自山中來,因問:‘三關兄弟近日如何商量?’僧曰:‘有語甚妙,可以見意。我手何以佛手?曰:月下弄琵琶。或曰:遠道擎空鉢。我腳何以驢腳?曰:鷺鷥立雪非同色。或曰:空山踏落花。如何是汝生緣處?曰:某甲某處人。’時戲之曰: ‘前塗有人問上座:如何是佛手、驢腳、生緣意旨?汝將遠道擎空鉢對之耶,鷺鷥立雪非同色對之耶?若俱將對,則佛法混濫;若揀擇對,則幾事偏枯。’其僧直視無所言。吾謂曰:‘雪峰道底。’” 夾山會禪師,初住京口竹林寺,升座,僧問:“如何是法身?”答曰:“法身無相。”“如何是法眼?”答曰:“法眼無瑕。”時道吾笑於衆中,會遙見,因下座問曰:“上座適笑,笑何事耶?”道吾曰:“笑和尚一等行腳放復子,不着所在。”會曰:“能為我說否?”對曰:“我不會說。秀州華亭有船子和尚,可往見之。”會因散衆而往。船子問曰:“大德近住何寺?”對曰:“寺則不住,住則不寺。”船子曰:“不寺又不住。似個什麽?”對曰:“不是目前法。”船子曰:“何處學得來?”對曰:“非耳目之所到。”船子笑曰:“一句合頭語,萬劫係驢橛。”嗟乎!於今叢林,師授弟子,例皆禁絶悟解,推去玄妙,唯要直問直答,無則始終無言,有則始終言有,毫末差誤,謂之狂解。使船子聞知,豈止萬劫驢橛而已哉!由此觀之,非特不善悟,要亦不善疑也。善疑者,必思三十三祖授法之際,悟道之緣,其語言具在,皆可以理究,以智知。獨江西、石頭而下,諸大宗師以機用應物,觀其問答,溟涬然令人坐睡其道。異諸祖耶,則嗣其法;其不異耶,則所言乃爾不同。故知臨濟大師曰“大凡舉論宗乘,須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者,葢明此也。不知者指為門庭建立權時語言,可悲也! 天衣懷禪師說法於淮山,三易法席,學者追崇,道顯著矣,然猶未敢通名字於雪竇。雪竇已奇之。僧有誦其語匯,至曰“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竇拊髀嘆息,即遣人慰之。懷乃敢一通狀,問起居而已。溈山真如禪師從真點胸遊最久,叢林戶知之,然對客未嘗一言及其平昔見聞之事。至圓寂日,展畫像,但薦茶果而已。二大老識度高遠,退托涼薄,以諷後學,可謂善推尊其師者也。 雲庵和尚居洞山時,僧問:“《華嚴論》雲:‘以無明住地煩惱,便為一切諸佛不動智,一切衆生皆自有之,衹為智體無性無依,不能自了,會緣方了。’且無明住地煩惱,如何是成諸佛不動智?理極深玄,絶難曉達。”雲庵曰:“此最分明,易可瞭解。”時有童子方掃除,呼之,回首。雲庵指曰:“不是不動智,卻問如何是汝佛性?”童子左右視,惘然而去。雲庵曰:“不是住地煩惱,若能了之,即今成佛。”又嘗問講師曰:“火災起時,山河大地皆被焚盡,世間空虛,是否?”對曰:“教有明文,安有不是之理。”雲庵曰:“如許多灰燼,將置何處?”講師舌大而幹笑曰:“不知。”雲庵亦大笑曰;“汝所講者,紙上語耳。” 其樂說無礙之辯,答則出人意表,問則學者喪氣。葢無師自然之智,非世智可當。 真一代法施主也。 二祖大師服勤纍年,至於立雪斷臂,而達摩僅以一言語之。牛頭懶融,枯禪窮山,初無意於有聞,而四祖自往說法。祖師之於師弟子之際,其必有旨耶? 楊文公《談苑》記沙門寶志銅牌記讖未來事雲:“有一真人在冀川,開口張弓在左邊,子子孫孫萬萬年。”江南中主名其子曰弘冀,吳越錢燜諸子皆連“弘” 字,期以應之,而宣祖之諱正當之也。又記周世宗悉毀銅像鑄錢,謂宰相曰: “佛教以為頭目髓腦有利於衆生,尚無所惜,寧復以銅像愛乎?鎮州大悲甚靈,應當擊毀。”斧擊其胸,鑱破之。太祖親見其事。後世宗北徵,疽發胸間,鹹謂其報應。太祖因信重釋教。歐陽文忠公《歸田錄》首記太祖初幸相國寺,問僧錄贊寧可拜佛否,寧奏曰:“不拜。”問其故,寧答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因以為定製。二公所記,皆有深意,决非苟然者。予聞君子樂與人為善,雖善不善,謂之矜。文忠公每恨平心為難,豈真然耶? 唐僧元曉者,海東人。初航海而至,將訪道於名山。獨行荒陂,夜宿塚間,渴甚,引手掬於穴中,得泉甘涼。稱明觀之,骷髏也。大惡之,盡欲嘔去。忽猛省,大嘆曰:“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骷髏不二如來。大師曰:‘三界唯心。’豈欺我哉!”遂不復求師,即日還海東,疏《華嚴經》,大弘圓頓之教。予讀其傳至此,追念晉樂廣酒杯蛇影之事,作偈曰:“夜塚骷髏元是水,客杯弓影竟非蛇。個中無地容生威,笑把遺編篆縷斜。” 棗柏大士、清涼國師皆弘大經,造疏論,宗於天下。然二公製行皆不同:棗柏則跣行不帶,超放自如,以事事無礙行心;清涼則精嚴玉立,畏五色糞,以十願律身。評者多喜棗柏坦宕,笑清涼縛束,意非華嚴宗所宜爾也。予曰:是大不然。使棗柏騫發作比丘,未必不為清涼之行。葢此經以遇緣即宗合法,非如餘經有局量也。 晉鳩摩羅什兒時隨母至沙勒頂戴佛鉢,私念鉢形甚大,何其輕耶?即重,失聲下之。母問其故,對曰:“我心有分別,故鉢有輕重耳。”予以是知一切諸法隨念而至,念未生時,量同太虛。然則即今見行分別者,萬類紛然,何故靈驗不等?曰:是皆亂想虛妄,如因夢中事,心力昧略微劣故也。嗟乎!人莫不有忠孝之心也,而王祥臥冰則魚躍,耿恭拜井則泉冽,何也?葢其養之專,故靈驗之應速如影響。 菩提達摩初自梁之魏,經行於嵩山之下,倚杖於少林,面壁燕坐而已,非習禪也。久之,人莫測其故,因以達摩為習禪。夫禪,諸行之一耳,何足以盡聖人? 而當時之人以之。為史者又從而傳於習禪之列,使與枯木死灰之徒為伍。雖然聖人非止於禪那,而亦不違於禪那,如《易》出乎陰陽,而亦不違乎陰陽。 舊說四祖大師居破頭山,山中有無名老僧,唯植鬆人呼為栽鬆道者。嘗請於祖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已老,脫有聞,其能廣化耶?儻能再來,吾尚可遲汝。”乃去,行水邊,見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諾,我即敢行。”女首肯之。老僧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歸輒孕。父母大惡,逐之。女無所歸。日庸紡裏中,夕於衆館之下。 已而生一子,以為不祥,棄水中。明日見之,溯流而上,氣體鮮明,大驚,遂舉之。成童,隨母乞食,邑人呼為無姓兒。四祖見於黃梅道中,戲問之曰:“汝何姓?”曰:“姓固有,但非常姓。”祖曰:“何姓?”曰:“是佛性。”祖曰: “汝乃無姓耶?”曰:“姓空故無。”祖化其母,使出傢,時七歲。衆館今為寺,號佛母,而周氏尤盛。去破頭山停望問道者,肉身尚在。黃梅東禪有佛母塚,民塔其上。《傳燈錄》、《定祖圖》記忍大師姓周氏者,從母姓也。《大宋高僧傳》乃曰:“釋弘忍,姓周氏。其母始娠,移月光照庭室,終夕若畫,異香襲人,舉傢欣駭。”安知衆館本社屋,生時置水中乎?又曰:“其父偏愛,因令誦書。” 不知何從得此語。其敘事妄誕,大率類此。開元中,文學閭丘均為塔碑,徒文而已。會昌毀廢,唐末烽火,更遭蹂踐,愈不可考。知其書謬者,母氏周而曰有父故也。無為子嘗贊其像曰:“人孰無父,祖獨有母。其母為誰,周氏季女。濁港滔滔入大江,門前依舊長安路。” 斷際禪師初行乞於雒京,吟添鉢聲,一嫗出棘扉間,曰:“太無厭足生。” 斷際曰:“汝猶未施,反責無厭,何耶?”嫗笑掩扉。斷際異之,與語,多所發藥。辭去,嫗曰:“可往南昌見馬大師。”斷際至江西,而大在師已化去,聞塔在石門,遂往禮塔。時大智禪師方結廬塔旁,因敘其遠來之意,願聞平昔得力言句。大智舉一喝三日耳聾之語示之,斷際吐舌大驚。相從甚久,暮年始移居新吳百丈山。考其時,嫗死久矣。而《大宋高僧傳》曰:“嫗祝斷見百丈。”非也。 雲居佛印禪師曰:“雲門和尚說法如雲,絶不喜人記錄其語,見必駡逐曰: ‘汝口不用,反記我語,他時定販賣我去。’今對機室中錄,皆香林、明教以紙為衣,隨所聞,隨即書之。”後世學者,漁獵文字語言中,正如吹網欲滿,非愚即狂,可嘆也。 玄沙備禪師薪於山中,旁僧呼曰:“和尚看虎。”玄沙見虎,顧僧曰:“是你。”靈潤法師山行,野燒迅飛,而來同遊者皆避之,潤安步如常,曰:“心外無火,火實自心。謂火可逃,無由免火。”火至而滅。嚴陽尊者單丁住山,蛇虎就手而食。歸宗常公芟草,見蛇,芟之。旁僧曰:“久聞歸宗,今日乃見一粗行沙門。”常曰:“你粗我粗耶?”吾聞親近般若,有四種驗心,謂就事、就理、入就、出就。事理之外,宗門又有四藏鋒之用,親近以自治,藏鋒之用以治物。 荊州天王寺道悟禪師,如《傳燈錄》所載,則曰:“道悟得法於石頭,所居寺曰天皇。婺州東陽人,姓張氏。年十四歲出傢,依明州大德披剃,年二十五,杭州竹林寺受具。首謁徑山國一禪師,服勤五年。大歷中,抵鐘陵,謁馬大師。 經二夏,乃造石頭。元和丁亥四月示寂,壽六十,臘三十五。”及觀達觀禪師所集《五傢宗派》,則曰:“道悟,嗣馬祖。”引唐丘玄素所撰碑文幾千言,其略曰:“師號道悟,渚宮人,姓崔氏,即子玉後胤也。年十五於長沙寺禮曇翥律師出傢。二十三詣嵩山律德,得屍羅。謁石頭,扣寂二年,無所契悟。乃入長安親忠國師。三十四與侍者應真南還,謁馬大師,大悟於言下,祝曰:‘他日莫離舊處。’故復還渚宮。元和十三年戊戌歲四月初示疾,十三日歸寂,壽八十二,臘六十三。”考其傳,正如兩人。然玄素所載曰:“有傳法一人崇信,住澧州竜潭。” 《南嶽讓禪師碑》,唐聞人歸登撰,列法孫數人,於後有道悟,名圭峰。《答裴相國宗趣狀》列馬祖之嗣六人,首曰江陵道悟,其下註曰:“兼稟徑山。”今妄以雲門、臨濟二宗競者,可發一笑。 《草堂禪師箋要》曰:“心體靈知不昧,如一摩尼珠,圓照空淨,都無差別之相。以體明,故對物時能現一切色相,色自差而珠無變易。如珠現黑時,人以珠為黑者,非見珠也;離黑覓珠者,亦非見珠也;以明黑都無為珠者,亦非見珠也。馬祖說法,即妄明真,正如以黑為珠。神秀方法,令妄盡方見覺性者離妄求真,正如離黑覓珠。牛頭說法,一切如夢,本來無事,真妄俱無,正如明黑都無為珠。獨荷津於空相處指示知見,瞭瞭常知,正如正見珠體不顧衆色也。”密以馬祖之道如珠之黑,是大不然。即妄明真,方便語耳,略知教乘者皆了之,豈馬祖應聖,師遠識為震旦法主,出其門下者,如南泉、百丈、大達、歸宗之徒,皆博綜三藏,熟爛真妄之論,爭服膺師尊之,而其道乃止於珠之黑而已哉?又以牛頭之道,一切如夢,真妄俱無者,是大不然。觀其作《心王銘》曰:“前際如空,知處迷宗。分明照鏡,隨照冥蒙。縱橫無照,最微最妙。知法無知,無知知要。” 一一皆治知見之病。而荷澤公然立知見,優劣可見,而謂其道如明黑都無為珠者,豈不重欺吾人哉?至如北秀之道,頓漸之理,三尺童子知之,所論當論其用心。 秀公為黃梅上首,頓宗直指,縱曰機器不逮,然亦飫聞飽參矣,豈自甘為漸宗徒耶?葢祖道於時疑信半天下,不有漸,何以顯頓哉?至於紛爭者,皆兩宗之徒,非秀心也。便謂其道止如是,恐非通論。吾聞大聖應世,成就法道,其權非一,有顯權,有冥權。冥權即為異道、為非道;顯權則為親友、為知識。庸詎知秀公非冥權也哉? 唐僧復禮有法辯,當時流輩推尊之。作《真妄》偈問天下學者曰:“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無初即無末,有終應有始。無始而無終,長懷懵茲理。願為開玄妙,析之出生死。”清涼國師答曰:“迷真妄念生,悟真妄即止。能迷非所迷,安得長相似。從來未曾悟,故說妄無始,知妄本自真,方是恆妙理。分別心未忘,何由出生死?”圭峰禪師答曰:“本淨本不覺,由斯妄念起。知真妄即空,知空妄即止。止處名有終,迷時號無始。因緣如幻夢,何終復何始?此是衆生源,窮之出生死。”又曰:“人多謂真能生妄,故妄不窮盡,為决此理,重答前偈曰:‘不是真生妄,妄迷真而起。悟妄本自真,知真妄即止。妄止似終末,悟來似初始。迷悟性皆空,皆空無終始。生死由此迷,達此出生死。’”予味二老所答之辭,皆未副復禮問意,彼問真法本淨,妄念何由而起,但曰:“真法本無性,隨緣染淨起。不了號無明,了之即佛智。無明全妄情,知覺全真理。當念絶古今,底處尋終始。本自離言詮,分別即生死。” 雲庵和尚嘗曰:“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如《起信》曰:‘若有衆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為說。不應含著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嚮菩提。’故者為弘法大峻者言之也。《圓覺》曰:‘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嗔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者。’為求道不精進者言之也。雖然為弟子者能不忘精進,則為師者不害於太峻。方今學者未能盡致敬之禮,而責以慳法,則過矣。”侍者進曰:“然則三世如來法施之式可得聞乎?”曰:“《法華》曰:‘於一切衆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此佛之遺意也。” 達觀穎禪師初出東吳,年纔十六七。泊舟秦淮,宿奉先寺時,寺皆講人,見其禪者,又少之,不為禮。穎讓曰:“佛記比丘惡客,比丘至者,法將滅。爾輩安為之耶?”有答者曰:“上人即主此,敬客未晚。”穎笑曰:“我顧未暇居此,然能易道行者,使飯十方僧報佛恩耳。”時內翰葉公清臣守金陵,穎袖書謁之。 葉公曰:“昨晚至此,何以知建寺始末之詳如此乎?”對曰:“夜閱舊碑知之。” 因極言律居之弊敗傷風化,葉公大奇之,奉先緣是乃為禪林。吳中講師多譏諸祖傳法偈無譯人,者與之辯,失其真,適足以重其謗。穎論之曰:“此達摩為二祖言者也,何須譯人耶?如梁武初見之,即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答曰: ‘廓然無聖。’進曰:‘對聯者誰?’又曰:‘不識。’使達摩不通方言。則何於是時便能爾耶?”講師不敢復有辭。其挫服魔外之氣,師自然之智,發自妙齡,而遇事則應,無所疑畏,天性則然。後為石門聰之嗣,首山嫡孫也。 《涅槃經》:“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諸佛世尊有秘密藏,是義不然,何以故?諸佛世尊唯有密語,無秘密藏。譬如幻主,機關木人,人雖睹見屈伸俯仰,莫知其內而使之然。佛法不爾,鹹令衆生悉得知見。雲何當言佛世尊有秘密藏?’佛贊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如來實無秘密之藏,何以故?如秋滿月處空,顯露清淨無翳,人皆觀見。’如來之言亦復如是。 開發顯露,清淨無翳,愚人不解,謂之秘藏。智者了達,則不名藏。”又曰: “又無語者,猶如嬰孩,言語未了,雖復有語,實亦無語。如來亦爾。”語未了者,即秘密之言,雖有所說,衆生不解,故名無語。故石頭曰:“乘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藥山曰:“更須自看,不得絶卻言語。我今為汝說者個語,顯無語底。”長慶曰:“二十八代祖師,皆說傳心,且不說傳語。且道心作麽生傳? 若也無言,啓蒙何名達者。”雲門曰:“此事若在言語上,三乘十二分教豈是無說,因甚麽道教外別傳?若從學解機智得,衹如十地聖人說法,如雲如雨,猶被佛訶‘見性如隔羅噻’。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懸殊。雖然如是,若是得底人,道火何曾燒着口耶?予每曰:“衲子於此撤去,方知諸佛無法可說,而證言說法身。”“如何是言說法身?”自答曰:“斷頭船子下揚州。” 王文公曰:“佛與比丘辰巳間應供名為齋者,與衆生接,不可不齋。又以佛性故,等視衆生而以交神之道見之。故《首楞嚴》曰:‘嚴整威儀,肅恭齋法。’又曰:‘梵語三昧,此雲正定。’正定中所受境界謂之正受,異於無明所緣受。 故《圓覺》曰:‘三昧正受,釋者謂梵語三昧,此雲正受。’而《寶積》雲‘三味及正受’,則此釋非也。” 曹溪大師將入涅槃,門人行瑫、法海等問:“和尚法何所付?”曹溪曰: “付囑者二十年外於此地弘揚。”又問:“誰人?”答曰:“若欲知者,大庾嶺上以網取之。”圭峰欲立荷澤為正傳的付,乃文釋之曰:“嶺者,高也。荷澤姓高,故密示之耳。”欲抑讓公為旁出,則曰:“讓則曹溪門下旁出之泛徒,此類數可千餘。”嗚呼!逐鹿者不見山,攫金者不見人,殆非虛言。方密公所見唯荷澤,故諸師不問是非,例皆毀之。如“大庚嶺上以網取之”之語,是大師末後全提妙旨,而輒以意求。讓公,僧中之王,而謂之“泛徒”,詳味密公之意,可以發千載一笑。 老安國師有言曰:“《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者,不住色,不住聲,不住迷,不住悟,不住體,不住用。而生其心者,即一切法而顯一心,若住善生心即善現,若住惡生心即惡現,本心即隱沒,若無所住,十方世界,唯是一心。’信知曹溪大師雲‘風幡不動’是心動。”修山主有偈曰:“風動心搖樹,雲生性起塵。若明今日事,暗卻本來人。” 有僧問晦堂老人曰:“五祖前身栽鬆道者嘗托周氏女而生,彼三緣不和合,何從而生耶?”老人笑曰:“汝聞樹提伽生於火中,伊尹生於空桑乎?”對曰: “聞之。”“汝於彼二人乃不疑其生不由三緣,而獨疑五祖耶?”方今士大夫之留意宗乘者,皆以此為疑,及聞此語,莫不釋然。予以謂老人所示未欲極教乘之本意,第就其機息狂情耳。馬大師曰:“佛是能仁,有智慧,善機宜,能破一切衆生疑網,出離有無等縛。”其斯之謂歟! 《宗鏡錄》曰:“雖然心即是業,業即是心,既從心生,還從心受。如何現今消其妄業,報答曰‘但了無作,自然業空’?所以雲若了無作惡業,一生成佛。” 又曰:“雖有作業,而無作者,即是如來秘密之教。又凡作業,悉是自心橫計外法,還自對治,妄取成業。若了心不取境,境自不生,無法牽情,雲何成業?” 予嘗作偈釋其旨曰:“舉手炷香,而供養佛。其心自知,應念獲福。舉手操刀,恣行殺戮。其心自知,死入地獄。或殺或供,一手之功。雲何業報,罪福不同? 皆自橫計,有如是事。是故從來,枉瀋生死。雷長芭蕉,鐵轉磁石。俱無作者,而有是力。心不取境,境亦自寂。故如來藏,不許有識。” 《維摩經》曰:“入不思議境,如藉座燈王取飯香土,促演其日劫,大小之相容,可以神會妙旨。”至曰“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極難解通。《首楞嚴》曰:“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殞。見道者妄盡覺明,自見空殞可也。”而下文乃又曰:“一切魔王,見其宮殿無故坼裂,為難和會。”故諸法師俱有註釋,校其所論,未容無說。 臨濟大師建立四賓主,今徒閱其語,竟莫能分辯之。知之者未必真,不知者以為苟然。又有四偈,一偈如金剛王寶劍;一偈如踞地獅子;一偈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喝用。如踞地獅子、探竿影草,後學往往不省其何等語,安能識其意耶?不過曰:“此古人一期建立之辭耳,何足問哉?”然則臨濟之言遂為虛語也。今係其偈於此曰:“金剛王劍,覿露堂堂。纔涉唇吻,即犯鋒芒。”“踞地師子,本無窠臼。顧伫之間,即成滲漏。”“控竿影草,莫入陰界。一點不來,賊身自敗。”“有時一喝,不作喝用。佛法大有,衹是牙痛。” 予遊長沙,至鹿苑,見岑禪師畫像,想見其為人,作《岑大蟲贊》並序曰: “如來世尊語阿難曰:‘汝元不知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竜勝菩薩曰:‘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以佛祖之辯談心法之妙,其清淨顯露,如掌中見物,無可疑者。而末世衆生,卒不明了者,葢其迷妄之極,非其所聞習故也。禪師憫之,故於所習之境譬之曰:‘若心是生,則夢幻空華,亦應是生;若身是生,則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亦應是生。’大哉言乎!與《首楞嚴》、《中觀論》相終始也。禪師大寂之孫,南泉之子,趙州之兄,開法於長沙之鹿苑。當時衲子倔強如仰山者猶下之,而呼以為‘岑大蟲’雲。為之贊曰:長沙大蟲,聲威甚重。獨眠空林,百獸震恐。寂子兒癡,見不知畏。引手捋須,幾缺其耳。大空小空,你虎亦爾。如備與覺,可撩其尾。嗟今衲子,眼如裴缸。但見其彪,安識虎真。我拜公像,非存非沒。百尺竿頭,行塵勃勃。” 白雲端禪師曰:“天下叢林之興,大智禪師力也。祖堂當設達摩初祖之像於其中,大智禪師像西嚮,開山尊宿像東嚮,得其宜也。不當止設開山尊宿而略其祖宗耳。”雲居綁禪師曰:“吾觀諸方長老示滅,必塔其骸。山川有限,而死本無窮。百千年之下,塔將何所容?”於是於宏覺塔之東作卵塔,曰:“凡住持者,自非生身不壞。火浴雨捨利者,皆以骨石填於此。”其西又作卵塔,曰:“凡衆僧化,皆藏骨石於此。”謂之三塔。二大老識度高遠,可為後世法。然孤論難持,犯衆難成。卒必有賞音,吾將觀焉。 東京覺嚴寺有誠法師,講《華嚴經》,歷席最久,學者依以揚聲。其為人純至,少緣飾,高行遠識,近世講人莫有居其右者。元綁初,高麗僧統航海至,上表乞傳持賢首宗教歸本國流通。奉聖旨下兩街舉可以授法者,有司以師為宜。上表辭免曰:“臣雖刻意講學,識趣淺陋。特以年運已往,妄為學者所推。今異國名僧航海問道,宜得高識博聞者為之師。竊見杭州慧因院僧淨源精練教乘,旁通外學。舉以自代,實允公議。”奉聖旨依所乞,敕差朝奉郎楊傑館伴,至錢塘受法。 予建中靖國之初故人處獲洞山初禪師語一編,福嚴良雅所集。其語言宏妙,真法窟爪牙。大略曰:“語中有語,名為死句;語中無語,名為活句。未達其源者,落在第八魔界中。”又曰:“言無展事,語不投機,乘言者喪,滯句者迷。 於此四句語中,見得分明,也作個脫灑衲僧。根椽片瓦,粥飯因緣,堪與人天為善知識。於此不明,終成莽鹵。”雲庵平生說法,多稱初悟門、度越格量。偶閱舊記,見其寄道友偈並序,曰:“昔洞山參雲門,悟旨於言下,人佛正知見,所有炙脂帽子、鶻臭布衫皆脫去,以四句偈明其悟。葢得展事自在之用,投機善巧之風。故其應機接物,不乘言,不滯句,如師子王得大自在,於哮吼時,百獸震駭。葢法王法如是故也。又世所傳見雲門者皆坐脫立亡,何哉?以無佛法知見故也。因隨句釋以奉寄,曰:‘大用現前能展事,春來何處不開花。放伊三頓參堂去,四海當知共一傢。’又曰:‘千差萬別解投機,明眼宗師自在時。北斗藏身雖有語,出群消息少人知。’又曰:‘遊山玩水便乘言,自己商量總不偏。鶻臭布衫脫未得,且隨風俗度流年。’又曰:‘滯句乘言是瞽聾,參禪學道自無功。 悟來不費纖毫力,火裏蝍々吞大蟲。’” 宗道者,不知何許人也。往來舒蘄間,多留於投子。性嗜酒,無日不醉。村民愛敬之,每餉以醇醪。居一日,方入浴,聞有尋宗者,度其必送榼至,裸而出,得酒徑去。人皆大笑,而宗傲然不怍。嘗散衣下山,有逆而問者,曰:“如何是道者傢風?”對曰:“袈裟裹草鞋。”“意旨如何?”曰:“赤腳下桐城。”陳退夫初赴省闈,過宗,戲問曰:“衿此行欲作狀元,得否?”宗熟視曰:“無時即得。”莫測其言也。而退夫果以第三名上第。時彥作魁,方悟“無時”之語。 宗見雪竇,而超放自如,言法華之流也。 雪竇初在大陽玄禪師會中典客。與僧夜語,雌黃古今。至趙州柏樹子因緣,爭辯不己。有一行者立其旁,失笑而去。客退,雪竇呼行者至,數之曰:“對賓客敢爾耶?”對曰:“知客有定古今之辯,無定古今之眼,故敢笑。”曰:“且趙州意汝作麽生會?”因以偈對曰:“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纔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嚮枯椿舊處尋。”雪竇大驚,乃與結友。或云即承天宗禪師也。 予謂聞此可以想見當時法席之盛也。 晦堂老人嘗以小疾醫寓漳江。轉運判官夏倚公立往見之,因劇談妙道,至“會萬物為自己,及情與無情共一體”,時有犬臥香案下,以壓尺擊犬,又擊香案,曰:“犬有情即去,香案無情自住。情與無情,如何得成一體去?”夏不能答。晦堂曰:“才人思惟,便成剩法,何曾會物為己耶?”老黃竜入滅,道俗請繼主道場。法席之盛,初不減平時。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而道學者益親。謝景溫師直守潭州,虛大溈以致之,三辭,弗往。又囑江西彭汝礪器資請所以不應長沙之意,晦堂曰:“願見謝公,不願領大溈也。馬祖、百丈已前無住持事,道人相求於空閑寂寞之濱而己。其後雖有住持,王臣尊禮,為人天師。今則不然。挂名官府,如有戶籍之民,直遣伍伯追呼耳。豈可復為也!” 器資以斯言反命,師直由是致書,願得一見,不敢以住持相屈。遂往長沙。葢於四方公卿意合,則千裏應之;不合,則數捨亦不往也。開法黃竜十二年,退居庵頭二十餘年,天下指晦堂為道之所在,葢末世宗師之典刑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捲上·一
捲上·二
捲下·一
捲下·二
評論
(0)
平等、自由、开放的文学净土 Wonderland of Chinese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