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楓
百科
百科
字典
成語
找字
文字樹
文字通
知識樹
漢英
英漢
互譯
時光隧道
朝政
國度
今日是何年
讀書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搜索
用戶
密碼
登陸
註册
English
簡體
繁體
pīnyīn
我的
圖片
我的地圖
北美枫文集
似曾相識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北美枫
意見反饋
關於我們
頁面幫助
幫助
易类
》
東坡易傳
》
乾卦(第一)
蘇軾 Su Shi
东坡易传 乾卦(第一)
东坡易传 乾卦(第一)
东坡易传 乾卦(第一)
东坡易传 乾卦(第一)
东坡易传 乾卦(第一)
东坡易传 乾卦(第一)
东坡易传 乾卦(第一)
东坡易传 乾卦(第一)
舉世皆知蘇東坡為一代文豪,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個“易學大師”,曾經寫過一本《東坡易傳》。 蘇軾幼時便隨眉山道士張易簡讀書學《易》,少年時欲入山林當道士,終生與道士高人交往頻繁,深曉《周易》占卜和“胎息”養生之術,並自稱“鐵冠道人”。其父蘇洵精通《太玄》,晚年欲作《易傳》未成,遺命蘇軾繼作此書。蘇軾於45歲左右被貶官於黃州時開始撰寫《易傳》,此後不斷修改,直到生命垂危之時纔修改完畢。
乾卦(第一)
乾上 乾下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竜勿用。 “乾”之所以取於“竜”者,以其能飛能潛也。飛者其正也,不能其正而能潛,非天下之至健,其孰能之? 九二:見竜在田,利見大人。 飛者,竜之正行也;天者,竜之正處也。見其在田,明其可安而非正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三,非竜德歟?曰:否。進乎竜矣。此上下之際、禍福之交、成敗之决也。徒曰竜者不足以盡之,故曰君子。夫初之可以能潛,二之所以能見,四之所以能躍,五之所以能飛,皆有待於三焉。甚矣三之能處也!使三之不能處此,則“乾”喪其所以為“乾”矣。天下莫大之福、不測之禍,皆萃於我而求决焉。其濟、不濟,間不容發。是以“終日乾乾”,至於夕猶“惕”然,雖危而無咎也。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下之上,上之下,其為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者,均也。而至於九四,獨“躍”而不“惕”者,何哉?曰:九四,既進而不可復返者也。退則入於禍,故教之“躍”。其所以異於五者,猶有疑而已。三與四皆禍福雜,故有以處之,然後無咎。 九五:飛竜在天,利見大人。 今之飛者,夕之潛者也,而誰?非“大人”歟?曰“見大人者”,皆將有求也。惟其處安居正,而後可以求得。九二者,竜之安;九五者,竜之正也。 上九:亢竜,有悔。 夫處此者,豈無無悔之道哉?故言“有”者,皆非必然者也。 用九:見群竜無首,吉。 “見群竜”,明六爻皆然也。蔡墨雲:其“姤”曰:“潛竜勿用。”其“同人”曰:“見竜在田。”其“大有”曰:“竜飛在天。”其“夬”曰:“亢竜有悔。”其“坤”曰:“見群竜無首,吉。”古之論卦者以不變①,論爻者以變。“姤”者,初九之變也;“同人”者,九二之變也;“大有”者,九五之變也;“夬”者,上九之變也;各執其一,而“坤”則六爻皆變。吾是以知用九之通六爻也,用六亦然。 「校註」 ①不變:《蘇氏易傳》曰“定”。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此論“元”也。元之為德,不可見也,其可見者“萬物資始”而已。天之德不可勝言也,惟是為能“統”之,此所以為“元”也。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此所以為“亨”也。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 此所以為“利”也。生而“成”之,乾之“終始”也。成物,之謂“利”矣。 時乘六竜以禦天。 飛、潛、見、躍,各適其時以用我,剛健之德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此所以為“貞”也。 保合太和,乃利貞。 通言之也。“貞”,正也。方其變化各之,於情無所不至。反而循之,各直其性以至於命,此所以為“貞”也。世之論性命者多矣,因是,請試言其粗。曰:古之言性者,如告瞽者以其所不識也,瞽者未嘗有見也,欲告之以是物,患其不識也,則又以一物狀之。夫以一物狀之,則又一物也,非是物矣。彼惟無見,故告之;以一物而不識,又可以多物眩之乎?古之君子,患性之難見也,故以可見者言性。夫以可見者言性,皆性之似也。君子日修其善以消其不善;不善者日消,有不可得而消者焉。小人日修其不善以消其善;善者日消,亦有不可得而消者焉。夫不可得而消者,堯舜不能加焉,桀紂不能亡焉,是豈非性也哉!君子之至於是,用是為道,則去聖不遠矣;雖然有至是者,有用是者,則其為道常二,猶器之用於手不如手之自用,莫知其所以然而然也。性至於是,則謂之命;命,令也。君之令曰命,天之令曰命,性之至者亦曰命。性之至者非命也,無以名之而寄之命也。死生禍福,莫非命者,雖有聖者,莫知其所以然而然。君子之於道,至於一而不二,如手之自用,則亦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矣,此所以寄之命也。情者,性之動也,泝而上,至於命;沿而下,至於情,無非性者。性之與情,非有善惡之別也,方其散而有為,則謂之情耳。命之與性,非有天人之辨也,至其一而無我,則謂之命耳。其於《易》也,卦以言其性,爻以言其情。情以為“利”,性以為“貞”。其言也互見之,故人莫知明也。《易》曰:“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夫“剛健”、“中正”、“純粹”、“精”者,此乾之大全也,卦也;及其散而有為,分裂四出而各有得焉,則爻也。故曰:“六爻發揮,旁通情也。”以爻為情,則卦之為性也明矣。“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以各正性命為貞,則情之為利也亦明矣。又曰:“利貞者,性情也”,言其變而之乎情,反而直其性也。 首出庶物,萬國鹹寧。 至於此,則無為而物自安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夫天,豈以“剛”故能“健”哉!以“不息”故“健”也。流水不腐,用器不蠱,故君子莊敬曰強,安肆曰偷。強則日長,偷則日消。 “潛竜勿用”,陽在下也。“見竜在田”,德施普也。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王弼曰:“居上不驕,在下不憂,反復皆道也。” “或躍在淵”,進無咎也;“竜飛在天”,大人造也。 “亢竜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 陰陽合而物生,曰“嘉”。 “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理;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禮非亨,則偏滯而不合;利非義,則慘洌而不和。 初九曰:“潛竜勿用。”何謂也?子曰:“竜德隱者也。不易乎世。” 王弼曰:“不為世所易。” “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竜也。” 九二曰:“見竜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竜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博德而化。”《易》曰:“見竜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堯、舜之所不能加,桀、紂之所不能亡,是謂“誠”。凡可以閑而去者,無非“邪”也。邪者盡去,則其不可去者自存矣。是謂“閑邪存其誠”。不然,則言行之信謹,蓋未足以化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修辭”者,行之必可言也。修辭而不立誠,雖有業不居矣。 “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至之”,為言往也;“終之”,為言止也。“乾”之進退之决在三,故可往而往其幾,可止而止其義。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九五曰:“飛竜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竜,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燥、濕不與水、火期,而水、火即之;竜、虎非有求於風、雲,而風、雲應之。聖人非有意於物,而物莫不欲見之。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明竜之在天也。 上九曰:“亢竜,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 王弼曰:“下無陰也。” “賢人在下位而無輔。” 夫賢人者,下之而後為用。 “是以動而有悔也”。“潛竜勿用”,下也。“見竜在田”,時捨也。 時之所捨,故得安於田。 “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竜在天”,上治也。“亢竜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王弼曰:“夫能全用剛直,放遠善柔。非天下至治,未之能也”。 “潛竜勿用”,陽氣潛藏。“見竜在田”,天下文明。 以言行化物,故曰“文明”。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竜在天”,乃位乎天德。“亢竜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天以無首為則。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竜”,以禦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為行,曰可見之行也。 君子度可成則行,未嘗無德也。故其行也,日有所見;日可見之行也。 “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竜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或”者,未必然之辭也。其“躍”也未可必,故以“或”言之,非以為惑也。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人乎?況於鬼神乎?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乾卦(第一)
坤卦(第二)
屯卦(第三)
蒙卦(第四)
需卦(第五)
訟卦(第六)
師卦(第七)
比卦(第八)
小畜卦(第九)
履卦(第十)
泰卦(第十一)
否卦(第十二)
同人卦(第十三)
大有卦(第十四)
謙卦(第十五)
豫卦(第十六)
隨卦(第十七)
蠱卦(第十八)
臨卦(第十九)
觀卦(第二十)
噬嗑卦(第二十一)
賁卦(第二十二)
剝卦(第二十三)
復卦(第二十四)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
平等、自由、开放的文学净土 Wonderland of Chinese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