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史 》 新五代史 》
捲一·梁本紀第一
歐陽修 Ouyang Xiu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是唐代設館修史以後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
在已有了薛居正等主編的五代史以後,歐陽修為什麽獨出心裁,重又編出一部體例和寫法不一樣的新的五代史呢?《宋史·歐陽修傳》中對此作了簡約的說明:“自撰《五代史記》,法嚴詞約,多取《春秋》遺旨。”所謂“自撰”,是說這部史書不是奉朝廷之意,而是私傢所撰。而“《春秋》遺旨”即《春秋》筆法。歐陽修自己說:“嗚呼,五代之亂極矣!”“當此之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縉紳之士安其祿而立其朝,充然無復廉恥之色者皆是也。”他作史的目的,正是為了抨擊這些他認為沒有“廉恥”的現象,達到孔子所說的“《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的目的。
從他給尹洙、梅堯臣等人的信件看,在景佑三年(1036年)之前,已着手編寫,到皇佑五年(1053年)基本完成,這是史學界公認的說法。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八月,在歐陽修去世一個月後,下詔命他的傢人奏上。然後藏進國傢圖書館。到金章宗時候,這本新的五代史纔逐漸代替了《舊五代史》。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傢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學家,奉命和宋祁領銜編撰《新唐書》。崇儒復古是他的政治主張,也是他修史的指導思想。他意稟承孔子的《春秋》筆法、“褒貶”義例,對《舊五代史》改編重修。在編排體例上,推翻《舊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綫,把五朝的人事綜合統編在一起,按時間順序排列。
《舊五代史》成書於宋建國後不久,所依據的史料多為五代實錄。《新五代史》修撰時,距宋建國已有八九十年,距舊史的成書也已經60多年,這個時期又新出現了許多新的資料,這樣就使得《新五代史》可以在《舊五代史》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新的史料。《新五代史》全書七十四捲,包括本紀十二捲、列傳四十五捲、考三捲、世傢及世傢年譜十一捲、四夷附錄四捲。其中的列傳,最有特色。它采用類傳的形式,設立《傢人傳》、《臣傳》、《死節傳》、《死事傳》、《一行傳》、《唐六臣傳》、《義兒傳》、《伶官傳》、《宦者傳》、《雜傳》等名目。每類傳目,內寓特定涵義,用以貫徹作者的“褒貶”義例。臂如將相大臣,凡專事一朝的在《臣傳》,歷事幾朝的則列《雜傳》。又如根據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為兩等,頭等的進《死節傳》,次等的入《死事傳》。
一般史書的“志”,《新五代史》稱作“考”,僅有《司天考》、《職方考》,分別相當於《舊五代史》的《天文志》、《郡縣志》。作者認為五代是個名分綱常顛倒的亂世,其典章制度一無可取,所以將《舊五代史》的“志”刪除。這也是為了體現以“禮”修史的原則。
本書的世傢及世傢年譜,大致相當於《舊五代史》的《世襲列傳》和《僭偽列傳》,明確將中原以外的割據政權分為吳、南唐、前蜀、後蜀、南漢、楚、吳越、閩、南平、東漢等十國。各小國的劃分編排,條理清晰,首尾完具,顯然勝於舊史。《四夷附錄》相當於舊史的《外國列傳》。
歐陽修還恢復設表,《史記》創立十表,以後衹有班固采用,歐陽修加以恢復。
就整體而論,《新五代史》的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這是歐陽修在刪繁就簡時,將不少具體資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於他對舊“志”部分的大事砍削,人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為訓。但《新五代史》後出,采用了實錄以外的筆記、小說等多種材料,在刪削的同時也新增了一些史料。《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國世傢》。列傳人物部分也有補充,歐陽修采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筆記、小說中的材料,補充了事實,使人物事跡更為生動、豐富。對於少數民族的記述,也有新的增加,如根據鬍嶠《陷虜記》,記述了在契丹的親身見聞。在《於闐錄》中記述了高如晦出使於闐時所見到的沿途各國的山川、風土情況。在《司天考》中,歐陽修將後周天文學家王樸的《欽天歷經》4篇的主要內容記錄下來,因為《舊五代史》這部分內容已經不全,所以歐陽修的記錄在我國天文學史上是有重要貢獻的。此外,歐陽修對所采用的史料進行了細緻的考辨,訂正了《舊五代史》和其他史籍的不少錯誤。由於《舊五代史》已非原帙,殘缺不全,《新五代史》特有的價值就更不應低估。再從其它角度來着眼,歐陽修撰史,渾然一體,結構嚴謹,選材講究,文字凝煉;思想上不像舊史那樣大肆渲染“天命”而註重人事;創《職方考》用表的形式,將290餘州郡的廢置更易情況明白地顯示出來。獨樹一幟,提綱挈領,眉清目秀,頗受稱道,都是它的長處。總得來看,兩部五代史互有短長,現存《舊五代史》全書是《新五代史》的兩倍多,舊史列傳人物460餘人,新史衹有256人;舊史有志10篇,新史衹有2篇。新史的世傢10捲,對十國歷史的記述更為完備。在個別人物傳的字數上也多於舊史。這兩部史著都是研究五代十國歷史的重要材料。
由於歐陽修編寫新五代史後於舊五代史,看到了舊五代史編撰者所沒有看到的一些資料,他往往采用小說、筆記之類的記載,補充了舊五代史中所沒有的一些史實。如王景仁、郭崇韜、安重誨、李茂貞、孔謙、王彥章、段凝、趙在禮、範延光、盧文紀、馬胤孫、姚顗、崔稅、呂琦、楊渥等傳都或多或少地補充了若幹事實,有些則插入比較生動的情節,以小見大,使讀者加深對五代時期的人物和事件的瞭解。就歷史資料方面而言,新五代史和舊五代史是可以互為補充的。
《新五代史》仿《春秋》筆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現微言大義,個人好惡往往影響了史實的記述,終於招致了後人的批評。但是,歐陽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大傢,古文運動的領導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筆簡潔,敘事生動,當時人就認為它的筆力與《史記》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筆之出色,的確在二十四史中是罕見的。
《新五代史》問世後,即有徐無黨註。但徐註旨在解釋《春秋》筆法、闡述微言大意,對讀者並無多少裨益。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明令立該書於學官,從此大行於世。
對《新五代史》進行考訂的著作主要有:宋吳縝撰《五代史纂誤》3捲,專取五代史本文,摘其舛誤,輯為一書;清吳蘭庭撰《五代史記纂誤補》6捲,主要是補吳縝《纂誤》之作,共載309事;清人對“歐史”考補之作還有楊陸榮撰《五代史記志疑》4捲,杜貴墀撰《五代史記註削繁》以及牛坤撰《五代史續補》2捲(補義兒傳93人)等。
另外,兩部《五代史》缺門也有不少,清人補作計有四種:周嘉猷《五代史紀年表》,陳恕的《五代地理考》1捲,顧檈三與宋祖駿各作的《補五代史藝文志》1捲。
補:其他考訂著作一覽
舊五代史考異(清邵晉涵)北京南京兩圖書館均有抄本
舊五代史輯本發覆3捲附薛史輯本避諱例1(今人陳垣)勵耘書屋叢刻二集本
二十四史訂補(發覆)第10册第1-33頁二十五史三編第7册第271-302頁
五代史校勘札記(清劉光蕡)二十四史訂補第10册第33-147頁清刻本
五代史補5(宋陶嶽)汲古閣刊本紫藤書屋叢刊本掃葉山房刊本豫章叢書本附校勘記
懺花?叢書本二十四史訂補第10册第381-411頁毛氏汲古閣刻本
五代史闕文1(宋王禹稱)汲古閣刊本紫藤書屋叢刊本懺花?叢書本
五代史記纂誤3(宋吳縝)武英殿聚珍本福建廣東江西覆聚珍本知不足齋叢書十七集本
叢書集成第3857册二十五史三編第7册第303-314頁
五代史記纂誤補4(清吳蘭庭)嘉慶8年桐鄉馮氏刊本知不足齋叢書二十集本吳興叢書本有附錄
叢書集成第3857册二十四史訂補第10册第147-209頁嘉慶刻本二十五史三編第7册第315-335頁
五代史記纂誤補續1(清周壽昌)光緒8年小對竹軒刊本廣雅書局刊本
二十四史訂補第10册第355-359頁小對竹軒刻本
五代史記纂誤續補1(清吳光耀)二十四史訂補第10册第209-355頁光緒14年江夏吳氏刊本
五代史補考24(清徐炯)適園叢書本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册第1-261頁
五代史記志疑4(清楊陸榮)康熙59年刊本
五代史補註(清錢師徵)見江蘇采輯書目
五代史考異4(清吳蘭庭)未刊見五代史纂誤補跋
五代史記補註74(清彭元瑞、劉鳳誥)道光8年彭氏刊本
二十四史訂補第10-11册題五代史記註補(清徐炯)清抄本
五代史續補2捲附廢朱梁論(清牛坤)道光24年自刊本補義兒傳93人
二十四史訂補第10册第411-439頁道光刻本
五代史記註削繁(清杜貴墀)巴陵杜氏遺書本
五代史校勘記74(清劉光蕡)陝甘味經書院刊本
讀五代史隨筆1(近人王元稚)無暇逸齋叢書本
五代諸王世表1捲五代諸國世表1捲五代將相大臣年表1捲五代諸國年表1捲五代諸鎮年表1捲吳將相大臣年表刻本1捲又稿本1捲南唐將相大臣年表刻本1捲蜀將相大臣年表刻本1捲後蜀將相大臣年表刻本1捲南漢將相大臣年表刻本1捲北漢將相大臣年表刻本1
吳越將相大臣年表刻本1捲吳越將相州鎮年表1捲(清萬斯同)二十五史補編第6册
五代吳越世傢疑辨1(明馬?臣)嘉靖39年錢德洪刻本
五代紀年表1(清周嘉猷)正覺樓叢刻本題孔廣牧撰廣雅書局刊本二十五史補編第6册據廣雅本
五代地理考1(清練恕)道光18年刊多識錄捲3二十五史補編第6册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地理考證1(清丁謙)浙江圖書館一集本二十五史三編第7册第486-496頁
補五代史藝文志1(清顧櫰三)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二集本金陵叢刻本金陵叢書乙集本
廣雅書局刊本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二十五史補編第6册叢書集成第10册
補五代史藝文志1(清宋祖駿)樸學廬全集本二十四史訂補第11册第775-787頁鹹豐刻本
五代春秋志疑(清華湛恩)二十四史訂補第10册第359-381頁光緒刻本
補南唐書藝文志(清王之昌)二十四史訂補第11册第787-?頁光緒25年刻本
《新五代史·吳越世傢》補正(近人)徐映璞《兩浙史事叢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
捲一·梁本紀第一
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姓硃氏,宋州碭山午溝裏人也。其父誠,以《五經》教授鄉裏,生三子,曰全昱、存、溫。誠卒,三子貧,不能為生,與其母傭食蕭縣人劉崇傢。全昱無他材能,然為人頗長者。存、溫勇有力,而溫尤兇悍。
唐僖宗乾符四年,黃巢起曹、濮,存、溫亡入賊中。巢攻嶺南,存戰死。巢陷京師,以溫為東南面行營先鋒使。攻陷同州,以為同州防御使。是時,天子在蜀,諸鎮會兵討賊。溫數為河中王重榮所敗,屢請益兵於巢,巢中尉孟楷抑而不通。溫客謝瞳說溫曰:“黃傢起於草莽,幸唐衰亂,直投其隙而取之爾,非有功德興王之業也,此豈足與共成事哉!今天子在蜀,諸鎮之兵日集,以謀興復,是唐德未厭於人也。且將軍力戰於外,而庸人製之於內,此章邯所以背秦而歸楚也。”溫以為然,乃殺其監軍嚴實,自歸於河中,因王重榮以降。都統王鐸承製拜溫左金吾衛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天子賜溫名全忠。
中和三年三月,拜全忠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四月,諸鎮兵破巢,復京師,巢走藍田。七月丁卯,全忠歸於宣武。是歲,黃巢出藍田關,陷蔡州。節度使秦宗權叛附於巢,遂圍陳州。徐州時溥為東南面行營兵馬都統,會東諸鎮兵以救陳。陳州刺史趙犨亦乞兵於全忠。溥雖為都統而不親兵,四年,全忠乃自將救犨,率諸鎮兵擊敗巢將黃鄴、尚讓等。犨以全忠為德,始附屬焉。是時,河東李剋用下兵太行,度河,出洛陽,與東兵會,擊巢。巢已敗去,全忠及剋用追敗之於郾城。巢走中牟,又敗之於王滿。巢走封丘,又大敗之。巢挺身東走,至泰山狼虎𠔌,為時溥追兵所殺。九月,天子以全忠為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沛郡侯。光啓二年三月,進爵王。義成軍亂,逐其節度使安師儒,推牙將張驍為留後,師儒來奔,殺之。遣硃珍、李唐賓陷滑州,以鬍真為留後。十二月,徙封吳興郡王。
自黃巢死,秦宗權稱帝,陷陝、洛、懷、孟、唐、許、汝、鄭州,遣其將秦賢、盧瑭、張晊攻汴。賢軍板橋,晊軍北郊,瑭軍萬勝,環汴為三十六柵。王顧兵少,不敢出。乃遣硃珍募兵於東方,而求救於兗、鄆。三年春,珍得萬人、馬數百匹以歸。乃擊賢板橋,拔其四柵。又擊瑭萬勝,瑭敗,投水死。宗權聞瑭等敗,乃自將精兵數千,柵北郊。五月,兗州硃瑾、鄆州硃宣來赴援。王置酒軍中,中席,王陽起如厠,以輕兵出北門襲晊,而樂聲不輳晊不意兵之至也,兗、鄆之兵又從而合擊,遂大敗之,斬首二萬餘級。宗權與晊夜走,過鄭,屠其城而去。宗權至蔡,復遣張晊攻汴。王聞晊復來,登封禪寺後岡,望晊兵過,遣硃珍躡之,戒曰:“晊見吾兵必止。望其止,當速返,毋與之鬥也。”已而晊見珍在後,果止。珍即馳還。王令珍引兵蔽大林,而自率精騎出其東,伏大塚間。晊止而食,食畢,拔旗幟,馳擊珍。珍兵小卻,王引伏兵橫出,斷晊軍為三而擊之。晊大敗,脫身走。宗權怒,斬晊。而河陽、陝、洛之兵為宗權守者,聞蔡精兵皆已殲於汴,因各潰去。故諸葛爽將李罕之取河陽、張全義取洛陽以來附。十月,天子使來,賜王紀功碑。硃宣、硃瑾兵助汴,已破宗權東歸,王移檄兗、鄆,誣其誘汴亡卒以東,乃發兵攻之,取其曹州、濮州。遂遣硃珍攻鄆州,大敗而還。十二月,天子使來,賜王鐵券及德政碑。
淮南節度使高駢死,楊行密入揚州,天子以王兼淮南節度使。王乃表行密為副使,以行軍司馬李璠為留後。璠之揚州,行密不納。文德元年正月,王如淮南,至宋州而還。是時,秦宗權陷襄州,以趙德諲為節度使。德諲叛於宗權以來附。天子因以王為蔡州四面行營都統,以德諲為副。
三月庚子,僖宗崩。天雄軍亂,囚其節度使樂彥貞。其子相州刺史從訓攻魏,來乞兵。遣硃珍助從訓攻魏。而魏軍殺彥貞,從訓戰死,魏人立羅弘信,珍乃還。張全義取河陽,逐李罕之。罕之奔於河東。李剋用遣兵圍河陽,全義來求救,遣丁會、牛存節救之,擊敗河東兵於沇河。
五月,行營討蔡州,圍之百餘日,不剋。是時,時溥已為東南面都統,又以王統行營,而溥猶稱都統。王乃上書,論溥討蔡無功而不落都統,且欲激怒溥以起兵端。初,高駢死,淮南亂,楚州刺史劉瓚來奔,納之,及王兵攻蔡不剋,還,欲攻徐,乃遣硃珍將兵數千以東,聲言送瓚還楚州。溥怒論己,又聞珍以兵來,果出兵拒之。珍戰於吳康,大敗之,取其豐、蕭二縣。遂攻宿州,下之。珍屯蕭縣,別遣龐師古攻徐州。竜紀元年正月,師古敗溥於呂梁。淮西牙將申叢執秦宗權,折其足,將檻送京師;別將郭璠殺叢,篡宗權以來獻。王遣行軍司馬李璠獻俘於京師,表郭璠淮西留後。三月,天子封王為東平王。七月,硃珍殺李唐賓,王如蕭縣,執珍殺之,遂攻徐州。鼕,大雨,水,不能軍而旋。
初,秦宗權遣其弟宗衡掠地淮南。是歲,宗衡為其將孫儒所殺,儒攻楊行密於揚州。淮南大亂,行密走宣州,儒入揚州。大順元年春,遣龐師古攻孫儒於淮南,大敗而還。四月,宿州將張筠以宿州復歸於時溥,王自將攻之,不剋。
初,黃巢敗走,李剋用追之,至於冤朐,不及而旋。過汴,駐軍於北郊,王邀剋用置酒上源驛,夜以兵攻之。剋用逾城而免,訟其事於京師,天子知麯在汴而和解之。至是,宰相張瀎私與汴交,王厚之以賂,瀎為汴請伐河東。唐諸大臣皆以為不可興師。瀎挾汴力,請益堅。天子不得已,許之。五月,以瀎為太原四面行營都統,王為東南面招討使。然王不親兵,以兵三千屬瀎而已。瀎屯於陰地。河東叛將馮霸殺潞州守將李剋恭來降,遣葛從周入潞州。李剋用遣康君立攻之,從周走河陽。九月,王如河陽。十月,天子以王兼宣義軍節度使,遂如滑州,假道於魏,以攻河東,且責其軍須,亦所以怒魏為兵端也。魏人果以謂非兵所當出,而辭以糧乏,皆不許。於是攻魏。十一月,張瀎之師大敗於陰地。二年正月,王及魏人戰於內黃,大敗之,屠故元城,羅弘信來送款。十月,剋宿州。十一月,曹州將郭紹賓殺其刺史郭饒來降。十二月,丁會敗硃瑾於金鄉。景福元年二月,攻鄆州,前軍硃友裕敗於鬥門,王軍後至,又敗而還。鼕,友裕取濮州,遂攻徐州。二年四月,龐師古剋徐州,殺時溥。王如徐州,以師古為留後,遂攻兗、鄆。
乾寧元年二月,王及硃宣戰於漁山,大敗之。二年八月,又敗宣於梁山。十一月,又敗之於巨野。兗、鄆求救於河東,李剋用發兵救之,假道於魏。既而魏人擊之,剋用怒,大舉攻魏。羅弘信來求救,遣葛從周救魏。是歲,李剋用封晉王。三年五月,戰於洹水,擒剋用子落落,送於魏,殺之。七月,鳳翔李茂貞犯京師,天子出居於華州。王請以兵赴難,天子優詔止之。又請遷都洛陽,不許。四年正月,龐師古剋鄆州,王如鄆州,以硃友裕為留後。遂攻兗州。硃瑾奔於淮南,以葛從周為兗州留後。九月,攻淮南,龐師古出清口,葛從周出安豐,王軍屯於宿州。楊行密遣硃瑾先擊清口,師古敗死。從周亟返兵,至於渒河,瑾又敗之。王懼,馳歸。
光化元年三月,天子以王兼天平軍節度使。四月,遣葛從周攻晉之山東,取邢、洺、磁三州。襄州趙匡凝自其父德諲時來附,匡凝又與楊行密、李剋用通,而其事泄。七月,遣氏叔琮、康懷英攻匡凝,取其泌、隨、鄧三州。匡凝請和,乃止。十二月,李罕之以潞州來降。二年,幽州劉仁恭攻魏,羅紹威來求救。王救魏,敗仁恭於內黃。四月,遣氏叔琮攻晉太原,不剋。七月,李剋用取澤、潞。十一月,保義軍亂,殺其節度使王珙,推其牙將李璠為留後,其將硃簡殺璠來降。以簡為保義軍節度使。三年四月,遣葛從周攻劉仁恭之滄州,取其德州,及仁恭戰於老鴉堤,大敗之。八月,晉取洺州。王如洺州,復取之。是時,鎮、定皆附於晉。遂攻鎮州,破臨城,王鎔來送款。進攻定州,王郜奔於晉,其將王處直以定州降。
唐宦者劉季述作亂,天子幽於東宮。天復元年正月,護駕都頭孫德昭誅季述,天子復位。封王為梁王。遣張存敬攻王珂於河中,出含山,下晉、絳二州。王珂求救於晉,晉不能救,乃來降。三月,大舉攻晉。氏叔琮出太行,取澤、潞。葛從周、張存敬、侯言、張歸厚及鎮、定之兵,皆會於太原,圍之,不剋,遇雨而還。五月,天子以王兼河中尹、護國軍節度使。六月,晉取慈、隰。
自劉季述等已誅,宰相崔胤外與梁交,欲假梁兵盡誅宦者。而鳳翔李茂貞、邠寧王行瑜等,皆遣子弟以精兵宿衛天子,宦官韓全誨等亦因恃以為助。天子與胤計事,宦者屬耳,頗聞之。乃選美女,內之宮中,陰令伺察其實。久之,果得胤奏謀所以誅宦者之說,全誨等大懼,日夜相與涕泣,思圖胤以求全。胤知謀泄,事急,即矯為製,召梁兵入誅宦者。十月,王以宣武、宣義、天平、護國兵七萬,至於河中,取同州,遂攻華州,韓建出降。全誨等聞梁王兵且至,即以岐、邠宿衛兵劫天子奔於鳳翔。王乃上書言胤所以召之之意。天子怒,罷胤相,責授工部尚書,詔梁兵還鎮。王引兵去,攻邠州,屯於三原。邠州節度使楊崇本以邠、寧、慶、衍四州降。崔胤奔於華州。二年春,王退軍於河中。晉攻晉、絳。遣硃友寧擊敗晉軍於蒲縣,取汾、慈、隰,遂圍太原,不剋而還,汾、慈、隰復入於晉。四月,友寧引兵西,至興平,及李茂貞戰於武功,大敗之。王兵犯鳳翔,茂貞數出戰,輒敗,遂圍之。十一月,鄜坊李周彝以兵救鳳翔,王遣孔勍襲鄜州,虜周彝之族,徙於河中,周彝乃降。是時,岐兵屢敗,而圍久,城中食盡,自天子至後宮,皆凍餒。三年正月,茂貞殺韓全誨等二十人,囊其首,示梁軍,約出天子以為解。甲子,天子出幸梁軍。遣使者馳召崔胤,胤托疾不至。王使人戲胤曰:“吾未識天子,懼其非是,子來為我辨之。”天子還至興平,胤率百官奉迎。王自為天子執轡,且泣且行,行十餘裏,止之。人見者,鹹以為忠。己巳,天子至自鳳翔,素服哭於太廟而後入,殺宦者七百餘人。二月甲戌,天子賜王“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以輝王祚為諸道兵馬元帥,王為副元帥。王乃留子友倫為護駕指揮使,以為天子衛,引兵東歸。天子餞於延喜樓,賜《楊柳枝》五麯。
初,梁兵已西,青州王師範遣其將劉鄩襲據梁兗州。王已還梁,四月,如鄆州,遣硃友寧攻青州。師範敗之於石樓,友寧死。九月,楊師厚敗青人於臨朐,取其棣州,師範以青州降,而鄩亦降。友倫擊鞠,墜馬死。王怒,以為崔胤殺之,遣硃友謙殺胤於京師。其與友倫擊鞠者,皆殺之。
自天子奔華州,王請遷都洛陽,雖不許,而王命河南張全義修洛陽宮以待。天祐元年正月,王如河中,遣牙將寇彥卿如京師,請遷都洛陽,並徙長安居人以東。天子行至陝州,王朝於行在,先如東都。是時,六軍諸衛兵已散亡,其從以東者,小黃門十數人,打球供奉、內園小兒等二百餘人。行至𠔌水,王教醫官許昭遠告其謀亂,悉殺而代之,然後以聞。由是天子左右皆梁人矣。四月甲辰,天子至自西都。是時,晉王李剋用、岐王李茂貞、楚王趙匡凝、蜀王王建、吳王楊行密聞梁遷天子洛陽,皆欲舉兵討梁,王大懼。六月,楊崇本復附於岐。王乃以兵如河中,聲言攻崇本,遣硃友恭、氏叔琮、蔣玄暉等行弒,昭宗崩。十月,王朝於京師,殺硃友恭、氏叔琮。十一月,攻淮南,取其光州,攻壽州,不剋而旋。二年二月,遣蔣玄暉殺德王裕等九王於九麯池。六月,殺司空裴贄等百餘人。七月,天子使來,賜王“迎鑾紀功碑”。
王欲代唐,使人諭諸鎮,襄州趙匡凝以為不可。遣楊師厚攻之,取其唐、鄧、復、郢、隨、均、房七州。王如襄州,軍於漢北。九月,師厚破襄州,匡凝奔於淮南。師厚取荊南,荊南留後趙匡明奔於蜀。遂出光州,以攻壽州,不剋。天子卜祀天於南郊,王怒,以為蔣玄暉等欲祈天以延唐。天子懼,改卜郊。十一月辛巳,天子封王為魏王、相國,總百揆。以宣武、宣義、天平、護國、天雄、武順、佑國、河陽、義武、昭義、武寧、保義、忠義、武昭、武定、泰寧、平盧、匡國、鎮國、荊南、忠武二十一軍為魏國,備九錫。王怒,不受。十二月,天子以王為天下兵馬元帥。王益怒,遣人告樞密使蔣玄暉與何太後私通,殺玄暉而焚之,遂弒太後於積善宮。又殺宰相柳璨,太常卿張延範車裂以徇。天子詔以太後故停郊。
三年春,魏州羅紹威謀殺其牙軍,來假兵以虞變,王為發兵北攻劉仁恭之滄州,兵過魏而紹威已殺牙軍,其兵之在外者果皆叛,據貝、衛、澶、博州,王以兵悉殺之。遂攻滄州,軍於長蘆。劉仁恭求救於晉。晉人取潞州,王乃旋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二十四史 |
|
|
捲一·梁本紀第一 | 捲二·梁本紀第二 | 捲三·梁本紀第三 | 捲四·唐本紀第四 | 捲五·唐本紀第五 | 捲六·唐本紀第六 | 捲七·唐本紀第七 | 捲八·晉本紀第八 | 捲九·晉本紀第九 | 捲一十·漢本紀第十 | 捲一十一·周本紀第十一 | 捲一十二·周本紀第十二 | 捲一十三·梁傢人傳第一 | 捲一十四·唐傢人傳第二 | 捲一十五·唐明宗傢人傳第三 | 捲一十六·唐廢帝傢人傳第四 | 捲一十七·晉傢人傳第五 | 捲一十八·漢傢人傳第六 | 捲一十九·周傢人傳第七 | 捲二十·周傢人傳第八 | 捲二十一·梁臣傳第九 | 捲二十二·梁臣傳第十 | 捲二十三·梁臣傳第十一 | 捲二十四·唐臣傳第十二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平等、自由、开放的文学净土 Wonderland of Chinese Litera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