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原本大學微言 》
導讀
南懷瑾 Na Huaijin
懷師近來講述的《大學》錄音帶,終於整理成册,定名《原本大學微言》。
本書名所以取“原本”(又稱古本)兩字,是為了有別於流行八百多年的朱子章句本。《大學》原本,是指西漢戴聖所傳《禮記》的第四十二篇原文。自宋朝朱子的章句本流行以後,其他許多註解《大學》的書,如司馬光的《大學廣義》等,都已失傳,甚至坊間連原本《大學》也久不流通。所以到明朝嘉靖年間,王陽明把原本《大學》刻印出來,當時的文士還驚怪起來,不相信還有這一種本子。甚至清朝的李惇還說:“學者有老死不見原文者。”因為大傢既然衹讀朱子的章句,刻《禮記》的人索性就把其中的《大學》、《中庸》衹存其目錄,把文字都刪除了。本書所采用的原文,是依據清未阮元重刊的《宋本禮記疏本》。
至於懷師為什麽要用原本《大學》來講述,詳見本書《開宗明義篇》。至於其微言大義,更遍布全書,有待善為體會。懷師此次講述《大學》,彷若懸河,滔滔不絶,又旁徵博引,融會古今中外史實與學說於一爐,實難加以分段,但為便利讀者閱讀,勉強分為九篇,計含六十四章。現略述九篇內容摘下,以便先有個概印象:
一、開宗明義。首先請讀者先熟讀原本《大學》本文,以便閱讀下去時,可以隨時回到《大學》本旨,加以體會、印證。然後從一位教授的來訪,談到自幼誦讀經書的受用,以及延續中華文化的多年心願,因此而想到流傳已久的《四書》,本有其超越時空的價值,可惜長久以來衹被作考取功名的敲門磚,於今猶有其流弊。於是回想傳統的農村教育的情景,而肯定《千字文》等啓蒙讀物,對天奠定做人的良好基礎,深具意義。
然後,對道、德、天、大人等關鍵字先作說明,並點《大學》的思想是源自《易經·乾卦·文言》而來,而《大學》原為古代中原文化、文學的代表作,自有其理路脈絡,而不必去篡改原文,對於朱子把“大學之道”竟說成“初學入德之門”,更不以為然。接下來談到《大學》的綱目,以及內明外用的修養次第,使讀者先把握住《大學》的重點。由此而進入《大學》本文的探討,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個總綱。並為了恢復原本《大學的真面目,先對朱子的把“親明”當作“新民”,以及改編〈大學〉次序,提出了批判,對於朱子把“明德”說成“虛靈不昧”,更詳加探究,而強調要從自知之明做起。
二、七證的修養功夫。本篇旨在闡釋《大學》所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道理,這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功夫,實為中國原創的儒傢心傳入中土時,藉用來說明禪定的方法,影響後世甚為深遠。衹是這七證的功夫如何修,曾子未加說明,而宋元明清以來的理學家,睏於門戶之見,也無法疏解得清楚,更談不到發揚光大。故特藉用佛、道兩傢學術來加以闡明。對於內證學養有興趣的讀者,此篇最宜深思體會。
三、內明之學。本篇先闡釋《大學》所說:“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並說明嚮來學者都把“誠意”前面的“格物緻知”及“物格知至”的關健所在,略而不談,而不知其中內明與外用之環環相扣的密切關係。進而講到要做到“誠意、正心、修身、”,就先須“格物緻知”,以達到“格物知至”,故對“所知”與“能知”,及“心”、“意”、“識”細加明辨,再講到心物一元、心能轉物的道理,而警醒世人,不再被物質文明帶嚮自我毀滅之途。
總之,此篇闡明自“格物”至“正心”屬內明之學,如果內明修養達到“明德”的境界,由此外用天“齊傢、治國、平天下”,就須從“修身”做起,故“修身”為內明外用之間的重大關健,也就是《大學》所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四、外用之學。本篇旨在闡釋“身修而後傢齊,傢齊而後國治”的道理。首先說明“齊傢”的“”是傢族的傢,不是現代小家庭的傢,並推崇中國歷史文化中,母德、母教的偉大。從東周以來直到清末,每個朝代的帝王家庭,大多是大有問題的家庭,本篇即以齊桓公(兼述管仲為政之道)、秦始皇(兼述呂不韋的“奇貨”計劃)、劉邦(兼述與他勾心鬥角的呂後)為例,詳加闡述。而給予正面評價的,則以虞舜、漢文帝為例,加以闡述。漢文帝得力於母教,而虞舜則成長於父母、弟弟都有心理問題的家庭,卻能孝順父母、友愛弟弟,尤為難得,故特推崇。
內外兼修之道。本篇從《大學》原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講到“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傢”止。這段原本《大學》的原文,被朱子抽調得最厲害。懷師則恢復其原來次序,就原本《大學》所說”誠意“內外兼修的“八正知”,詳加闡述,再講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並引述老子、管子、莊子、佛傢、醫傢有關身心的學說來加以說明。
進而講述“所謂齊其傢在修其身”,有關“修身齊傢”容易因“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的心理偏差而産生重大問題,並分別引述趙太後、武薑、弦章、章景公與晏子、邴吉與漢宣帝、元帝,以及陶朱公及其兒子的史實,來加以說明,並闡釋其給現代人的啓示。
六、齊傢治國。本篇《大學》所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傢者”,講到“此謂治國在齊其傢”。首先談到中國上古社會以“禮治”為主,並引述周室治國齊傢的史實,來說明孝、弟、慈的道理,以及周文王以前,為何會有多人推位讓國的原因。至於後來帝王講求”法治“,則須把握治國當傢的原則,從歷史中得到教訓。最後再從《大學》所引的《詩經》,詳加闡釋不論古今,婦德在齊傢(或及治國)中的重要性。
七、治國平地天下。本篇講述《大學》最後一段,從”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至“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首先說明古代對”天下“的原義,以及“絜矩之道”的意義,以及當政者要先“立德”才能得到民心,尤其要註意一言一行。其次,講述魏晉南北朝在“”、“華”民族混和中,那些“傢天下”王朝更替的前因後果,以及秦穆公如何重用百裏奚,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來闡述“治國平天下”之道。最後,對於事關國計民生的財經學說,則以曾子、子貢的故事,《史記·貨殖的列傳》的觀點,以歷史上註重財政的名相、名臣的言論、策略,為長期以來傳統儒傢學者陷於義利的矛盾糾結而解套,並期勉國人朝着“民富即國強,國富則民強”的大道前進。
八、儒學演化與國傢發展。在依序講述《大學》原文完畢的,本篇則總論在佛教傳入中土後,儒傢學說,尤其是《四書》、《五經》,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演化,以及它與歷朝盛衰的關係。從魏晉南北的玄學談起,歷經唐代的儒佛道禪,以及《原道》、《復性書》的出現,宋儒理學的興起,元朝以藏密為主下的儒傢,明清的科舉利弊,陽明學說的興起,最後並談到清朝的外示儒學,內用佛老,並以康熙、雍正、乾隆為例,加以說明。這是一篇非常生動的文化融會史。
九、西方文化與中國。本篇從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談起,並略述清初以來,西方國傢的重大變革,以及美國的興起及其文化對世界的強力影響;進而提出國人應加以反思、檢討的三大問題。最後的結語則在說明,在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中,雖有所謂“諸子百傢”之說,而立國的精神主要還是奠定在儒傢的基礎上,而儒傢思想的精義在國際之間,嚮來是主張“興滅國,繼絶世”,盡力輔助弱小國傢民族的。至於西方人會有“黃禍”的誤解,則起於非儒傢文化所及的蒙古的西徵,這是中國歷史中的特案,有其特別的歷史背景(詳見第五十八章)。因此正告西方學者如亨廷頓之流,不應挑起文化之間的互相敵視,引起人類爭戰的悲劇。中國是由歷史上許多民族混和而成的,而中國文化也在歷史上融合了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有容乃大”,中國及其文化永遠是開放心胸,希望“禮運大同”,以達到和平共存、互相繁榮文明的世界。
以上九篇概要,衹是給讀者鳥瞰全書的來竜去脈,至於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風光,處處引人入勝,時興慧解,則有賴讀者親自一遊。
最後應該說明的是,在把近百捲的錄音帶整理成初稿的過程中,曾經參與文字整理工作中的有:蔡策、李淑君、勞政武等先生。參與校訂的有:李素美、劉雨虹、來新國、李表原、韋志暢、趙海英、朱守正、彭嘉恆、馬有慧、陳定國、陳美珍、杜忠誥、謝錦楊、陳照風、歐陽哲、郭姮妟等先生小姐。參與打字及校對的有宏忍法師,傅莉、李儀華、李茵麗等小姐。在如此群智群力合作下,終於完成文字初稿,最後交由我再作整理,雖自知學識粗淺,不足以荷任,衹因退休下來,較有時間,而無理由可以推辭。而今兢兢將此懷師講述大作出版,若仍有錯誤,其咎在我,敬祈各位先進不吝賜正為感。
周勳男
1998年1月30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導讀 | 第一篇 開宗明義 | 第二篇 七證的修養功夫 | 第三篇 內明之學 | 第四篇 外用之學 | 第五篇 內外兼修之道 | 第六篇 齊傢治國 | 第七篇 治國平天下 | 第八篇 儒學演化與國傢發展 | 第九篇 西方文化與中國 | |
|
|
|
平等、自由、开放的文学净土 Wonderland of Chinese Litera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