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评论 》 雪浪齋日記 》
雪浪齋日記
佚名 Yi Ming
雪浪斋日记
《雪浪齋日記》,不知捲數,不著撰人。原書失佚,亦不見諸傢著錄。《說郛》(宛委山堂本)捲十七有節編本,存四條;《詩話總龜》錄存十二條,《苕溪漁隱叢話》錄存三十九條,《詩人玉屑》錄存十條,《詩林廣記》錄存五條,連同《說郛》節編本共七十條,去其重見者得四十條。今特輯選十四條。
《雪浪齋日記》認為“詩止於唐”。作者對唐代大詩人都作了充分肯定,指出他們雖風格不同,卻均堪為後世之師。可見作者提倡風格的多樣化。
是書以“語新意妙”為藝術主張,要求詩人創新。關於如何才能創新,是書似有下列見解:首先,指出陶洲明、謝靈運詩所以好,是“由其人品高”,因此批評王、楊、盧、駱衹“叫呼弦鬻以為文”,批評“晚唐氣象衰薾”;其次,應學習前人精妙之處,所謂“為詩當飽參”,即體會前人妙處,“然後臭味乃同”;再者,特別應當“得老杜句法”。
哈哈兒據《中國歷代詩話遜錄校製作。
雪浪齋日記
一、老杜句法
李衛公詩云:“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朝雞。”頗似少陵句。王荊公詩云:“紛紛易變浮雲白,落落難鍾老柏青。”山𠔌《蟹》詩:“已標天上三辰次,未免人間五鼎烹。”此皆得老杜句法。(《叢話》前二十、《總龜》後二十七)
二、詩傢各有勝處
讀謝靈運詩,知其攬盡山川秀氣。讀退之《南山》詩,頗覺似《上林》、《子虛賦》,才力小者不能到。李長吉、玉川子詩,皆出於《離騷》,未可以立談判也。皇甫持正雲:“吟詩未有劉長卿一字。”唐人必甚重劉長卿,今詩十捲,亦清麗。(《從話》前二、《總龜》後九)
三、陶、謝詩妙由人品高
王逸少於書知變,猶退之於詩知變,則“一洗萬古凡馬空”也。陶、謝詩所以妙者,由其人品高。王、楊、盧、駱,叫呼炫鬻以為文耳。(《叢話》前二)
四、詩止於唐
為詩欲詞格清美,當看鮑照、謝靈運,渾成而有正始以來風氣,當看淵明;欲深清閑淡,當看韋蘇州、柳子厚、孟浩然、王摩詰、賈長江;欲氣格豪逸,當看退之、李白;欲法度備足,當看杜子美;欲知詩之源流,當看《三百篇》及《楚詞》、漢、魏等詩。前輩雲:“建安纔六七子,開元數兩三人。”前輩所取,其難如此。予嘗與能詩者論書止於晉,而詩止於唐。蓋唐自大歷以來,詩人無不可觀者,特晚唐氣象衰薾耳。(《從話》前二、《玉屑》十二)
五、李白詩源出鮑照
或云,太白詩其源流出於鮑明遠,如《樂府》多用《白紵》,故子美雲“俊逸鮑參軍”,蓋有譏也。(《從話》前五)
六、韓詩用方言
“日日江魚入饌來”,驗石本乃“白白江魚入饌來”。退之《聯句》:“陶喧逐風乙,躍視舞晴蜻。”別本作乙乙蜻蜻,以方言故云蜻蜻為是。(《叢話》前九)
七、參透李杜機關
退之參李、杜,透機關,於《調張籍》詩見之,自“我願生兩翅,捕逐出八荒”以下,至“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此領會語也。從退之言詩者多,而獨許籍者,以有見處可以傳衣鉢耳。(《叢話》前十六)
八、語新意妙
退之《徵蜀聯句》雲:“始去杏飛蜂,及歸柳嘶蛩”,語新意妙。《詩》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亦記時也。(《叢話》前十七)
九、有所思飄逸可喜
玉川子詩,讀者易解,識者當自知之。《蕭才子宅問答》詩,如《莊子》寓言、高僧對禪機。惟《有所思》一篇,語似不類,疑他人所作,然飄逸可喜。其詞曰:“當時我醉美人傢,美人顔色嬌如花。今日美人棄我去,青樓朱箔天之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圓又缺。翠眉蟬鬢生別離,一望一見心斷絶。心斷絶,幾千裏,夢中醉臥巫山雲,覺來淚滴湘江水。湘江兩岸花木深,美人不見愁人心。含愁更奏緑綺琴,調高弦絶無知音。美人兮美人,不知為暮雨兮為朝雲!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叢話》前十九、《玉屑》十五、《詩林》前八)
十、為詩當飽參
為詩當飽參,然後臭味乃同,雖為大宗匠者亦然。“月觀橫枝”之語,乃何遜之妙處也,自林和靖一參之後,參之者甚多。(《叢話》前二十七,《總龜》後二十八、《詩林》後九)
十一、歐陽修詩衹欲平易
或疑六一居士詩,以為未盡妙,以質於子和。子和曰:“六一詩衹欲平易耳。‘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豈不佳?‘晚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豈不似少陵?”(《叢話》前三十、《玉屑》十七、《詩林》後一)
十二、詩風
佳樹鼕不凋,橫塘春更緑。”此徐師川詩,頗平淡,無雕鎸氣。“辭源江海浩奔忙,句法風騷森出入。”此趙鼎臣詩,極為雄偉。“沙軟緑頭相並鴨,水深紅尾自跳魚。”此高子勉詩,怪麗之甚。(《叢話》前五十二)
十三、事甚新亦佳
謝薖《初夏》詩云:“挼挲蕉葉展新緑,從臾榴花舒小紅。”句雖雕刻,而事甚新。(《叢話》前五十三)
十四、昌黎嗜李長吉詩
《春歸昌𠔌》雲:“早雲二三月,岑岫相巔倒。誰揭頳玉盤,東方發紅照。春熱張鶴蓋,兔自官槐校”甚奇麗,如少陵未必喜,而昌黎必嗜之也。(《叢話》後十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
平等、自由、开放的文学净土 Wonderland of Chinese Litera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