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 屈原   》 主要人物      郭沫若 Guo MoRuo

寫作背景 《屈原》寫於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半壁河山淪於敵手,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悍然發動“皖南事變”。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歷史劇《屈原》,以批判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鬥爭。起到了“藉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當年國民黨統治的中心──重慶上演,産生過巨大的影響。尤其是“雷電頌”一幕中的獨白,激起過許多愛國者的共鳴。每次演出都被觀衆爆發出的雷鳴般的掌聲所淹沒。這個劇最終被國民黨當局禁演。 全劇 全劇五幕“橘頌”“受誣”“招魂”“被囚”“雷電頌” 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 屈原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他手足帶着刑具,頸上係着長鏈,散發披肩,獨身徘徊。這時,狂風咆哮,電閃雷鳴。面對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國就要淪亡,聽着風吼、雷鳴,看着閃電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他激憤的心情發展到極點,他的心像火一樣燃燒起來,鑄成了這大氣磅礴,動人心魄的獨白——《雷電頌》。它是屈原鬥爭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現。《雷電頌》是全劇高潮中最強力的一個音符。 《屈原》寫於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並且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他說:“全中國進步人民都感受着憤怒,因而我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裏去了。換句話說,我是藉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時的時代。”(《序俄文譯本史劇〈屈原〉》)於是,郭沫若藉歷史上的屈原的悲劇,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激烈的鬥爭,起到了“藉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全劇分為“橘頌”“受誣”“招魂”“被囚”“雷電頌”五幕。 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部分。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毀楚齊盟約,轉而依附秦國,走上妥協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 文章按自然力聲威的發展,和屈原的感情脈絡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層(1~3段),呼喚風暴怒吼,由衷贊美“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 第二層(4~6段),呼喚風,雷,電,表達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強烈願望。 第三層(7~8段),贊頌閃電的光明與火花,並决心與之一起燒毀一切黑暗勢力。 第四層(9—12段),義正辭嚴地詰責“土偶木梗”,表示與污穢,邪惡,勢不兩立。 第五層(13段),表現屈原的堅強意志與必勝的信心。 風雷電象徵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明確: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來增強作品的藝術表達效果。如用反復,排比,反問,無比憤怒地斥責惡神,達到最大限度地抒情效果,往往感人肺腑,撼動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詩的形式美和節奏感,增強了語句的氣勢,琅琅上口,鏗鏘有力。 象徵手法的運用,使作者難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達的更加含蓄,深沉,凝練。用風雷電象徵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用洞庭湖,長江,東海象徵人民群衆。土偶木梗象徵着無德無能,欺民惑衆的官僚統治集團。 這是一首結構嚴謹的散文詩。全詩五個層次先分後合,緊密相連,由風,及雷,及電;由詛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頌火進射出光明,再到燒毀一切偶像。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一氣呵成,使詩人的滿腔怒火和對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現。可以看出,這樣在演出時能緊緊抓住觀衆的心,感染觀衆,獲得一種現場感,使觀衆與之産生共鳴。 都是藉景抒情,通過意象,隱隱流露出淡淡的憂傷,清幽,典雅,含蓄,節奏徐緩,音調和諧,想象貼切新穎,有着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如一首小夜麯,流過人們的心田,給人美的享受。“雷電頌”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徹底蹂躪詩人自尊的靈魂,噴薄而出的詩。”它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更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且它使全劇主題思想鮮明地突現出來。這篇散文詩,想像瑰麗奇特,閃耀着革命浪漫主義的光輝;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用火一般的激情感染聽衆。 把屈原和風雷電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愛國者的形象。所以感情鄙噴薄而出,不可阻擋。 這是一篇悲壯,慷慨,激昂的抒情獨白。屈原召喚着風暴雷電等雄偉的自然力量,他與風暴雷電已完全融為一體!讓我們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讀課文,走進屈原豐富的內心世界,感受這雷與電的洗禮。 總體概括 象徵手法的作用:委婉麯折含蓄,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可感。 這是一篇悲壯、慷慨、激昂的抒情獨白。屈原召喚着風暴雷電等雄偉的自然力量,他與風暴雷電已完全融為一體!讓我們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讀課文,走進屈原豐富的內心世界,感受這雷與電的洗禮。 本文展現了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鬥爭,起到了“藉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雷電頌》是作者描寫屈原在自尊的靈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叩問天地表達自身理想的宣言書。“獨白”以詩意化的語言賦予自然雷電以神力,讓雷電化作手中的倚天長劍,去劈開黑暗,去焚毀這黑暗中的一切,《雷電頌》淋漓盡致,不可遏止地抒發了屈原熱愛祖國、堅持正義、渴望光明、反對黑暗的理想與要求。《雷電頌》是正氣歌,它以史為題材,以劇為形式,以詩為靈魂,“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裏”,表現了抗戰時期人民抗戰要求和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 整體感知 郭沫若的浪漫主義歷史劇《屈原》塑造了我國一個偉大的政治傢兼詩人──屈原的形象,深切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是作者賦予這個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在七國紛爭、戰亂頻仍的時代,屈原看透了秦國侵吞六國的野心,力勸楚懷王聯齊抗秦,係念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前途。孰料卻遭到張儀、南後之流卑鄙地陷害,橫加以“淫亂宮廷”的罪名。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然拳拳關註祖國和人民,把它們看得高於自身的利害得失。他“沉痛地”勸誡楚懷王,憤怒地斥責南後,恨她危害了祖國:“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們整個兒的楚國啊!我是問心無愧,我是視死如歸,麯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斷。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們整個兒的赤縣神州呀!”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毀楚齊盟約,轉而依附秦國,走上妥協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他呼喚着咆哮的風,去“吹掉這比鐵還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喚着轟隆隆的雷,把他載到“那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喚着閃電,要把閃電作為他心中無形的長劍,“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他呼喚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閃耀着的偉大的自然力,“發揮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要“跳進那沒有邊際的沒有限製的自由裏去”,從而迎來燦爛炫目的“光明”。他渴望光明,狂熱地呼喊“火……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這熊熊之火的燃燒着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嗎?……”詩人以火一般熾烈的語言以及雷霆萬鈞的氣勢,表達了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為了獲得光明,他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連同一切罪惡的黑暗都“燒毀!燒毀!燒毀!”因為它們衹是“産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它們“完全是一片假”,“衹有曉得播弄人”,這些神鬼偶像指嚮的是人世間昏庸腐朽暴戾的當權者,表現了他鞭撻一切污穢、橫掃一切邪惡的頑強戰鬥精神,體現了他與黑暗勢力决鬥到底的浩然正氣。 在現代話劇中,獨白是一種非常具有表現力的藝術手段,它可以直接展現人物內心深刻而復雜的矛盾。郭沫若在他的歷史劇創作中,十分註意在戲劇衝突中激化人物的內心情感,逐漸推嚮高潮,最後以長篇抒情獨白的方式噴瀉而出,以達到最大限度的戲劇和抒情效果。《雷電頌》的獨白就是這樣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這段抒情獨白,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撼動人心,是全劇的靈魂和高潮。郭沫若說,在劇本第二、三、四幕中描寫了無辜受陷害遭侮辱的事跡,從構思上說,“都為的是結穴成這一景”。“雷電頌”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徹底蹂躪詩人自尊的靈魂”噴薄而出的詩。它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且使全劇主題異常鮮明地凸現出來,充分表現了詩人痛恨黑暗、嚮往光明、忠於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郭沫若曾表示,《雷電頌》是受了屈原《天問》中“薄暮雷電”的啓示,想表達“天問”的意境。實際上,“雷電頌”呼風喚雷的激情,毀滅諸神的憤怒,磅礴宇宙的氣勢,直接顯露了郭沫若鮮明的個性、衝動的氣質、熾熱的感情,接近於郭沫若式的自我傾訴。而且具有深沉的現實指嚮和深刻的現實意義。它有力地抨擊了抗戰時期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投降政策,堅持全民族抗日的鬥爭意志,推動了正在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 這段獨白想像瑰麗奇特,氣勢宏偉壯闊,具有革命浪漫主義的詩學風格。作者進行大膽的藝術虛構,上天入地,馳騁想像,運用誇張、象徵等多種表現手法,使屈原和急風、怒雷、閃電這些宇宙偉大的自然力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穢、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作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顯得更加光彩熠熠、沉雄悲壯。 分層次 全文分兩層 第一層: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達了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贊與嚮往。(從“風!你咆哮吧!”到“把這包含着一切罪惡的黑暗燒毀吧!” ) 第二層:藉指斥神鬼偶像來憤怒詛咒昏庸腐朽的當權者。(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毀了吧!”到篇末。) 詞語註音 睥睨pì nì 波瀾lán 鞺鞺鞳鞳tāng tāng tà tà 污穢huì 稽首qǐ 迸射bèng 罪孽niè 腳鐐liào 咆哮páo xiào 眩目xuàn 伫立zhù 木梗gěng 馳騁chí chěng 犀利xī 虐待nüè 雷霆tíng 徘徊pái huái 郢yǐng 詞語解釋 虐待:用殘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播弄:擺布。 鞭撻:鞭打。比喻抨擊。 雷霆:1,雷暴;霹靂。2,比喻威力或怒氣。 躊躇:猶豫。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嚮神默告自己的願望。 懺悔:嚮神表示悔過,請求寬恕。 罪孽:迷信的人認為應受到報應的罪惡。 馳騁;奔馳。 徘徊;1,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2,比喻猶疑不决。 3,比喻事物在某個範圍內浮動、起伏。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騰轟鳴,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污穢:不幹淨的東西。 拖泥帶水:比喻說話、寫文章不簡潔或做事不幹脆。 睥(Pì) 睨(nì):眼睛斜看着,形容高傲的樣子。 鞺鞺鞳鞳(tāngtāngtàtà):原是鐘鼓象聲詞,這裏形容波濤聲。 拜手: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行禮時,跪下,兩手拱合到地,頭靠在手上。 東皇太一:天神,屈原作品《九歌》中的神靈。 東君:太陽神。 稽首: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行禮時,跪下,叩頭到地。 雲中君:雲神。 土偶木梗:即土偶木偶,這裏指泥塑木雕的神像。 大司命:星名,也是神名,主宰人的生死。 少司命:星名,也是神名,主宰人的禍福。 湘君:湘水神。 湘夫人:傳說堯的女兒、舜的妃子娥皇、女英投湘江而死,死後成為湘水之神,稱湘夫人。 湘妃竹:斑竹,又稱淚竹、湘妃竹。傳說舜南巡時死去,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江之間哭泣,眼淚沾染在竹子上,竹上便有了斑點,所以稱斑竹、淚竹。 河伯:河神。 竜門:楚國都城郢(現在湖北江陵西北)的東門。 嬋娟:屈原的弟子之一。
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 屈原——年四十左右,三閭大夫。 宋玉——年二十左右,屆原之弟子。 蟬娟——屆原之侍女,年可十六。 上官靳尚——年三十以往,大夫,楚懷王之佞臣。 子蘭——年十六七,楚懷王窆稚子。 南後——年三十以往,名鄭袖,子蘭窆母,懷王寵姬。 楚懷王——年五十歲。 張儀——年四十以往,秦之丞相,連橫傢, 於椒——年六十左右,令尹,昏庸老朽窆佞臣。 招魂老人——年可七十左右。 阿汪——年可六十左右,屆原之老閽幾。 阿黃——年可五十佘,屆原之老竈下婢。 河伯——年可三十左右,釣者, 漁父——年可五十左右。 僕夫——年可二十以往,衛士。 鄭詹尹——太卜,鄭袖窆父,年七十以往。 楚懷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楚國郢都(今湖北江陵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主要人物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
第四幕第五幕第六幕

評論 (0)


平等、自由、开放的文学净土 Wonderland of Chinese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