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楓
百科
百科
字典
成語
找字
文字樹
文字通
知識樹
漢英
英漢
互譯
時光隧道
朝政
國度
今日是何年
讀書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搜索
用戶
密碼
登陸
註册
English
簡體
繁體
pīnyīn
我的
圖片
我的地圖
北美枫文集
似曾相識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北美枫
意見反饋
關於我們
頁面幫助
幫助
诸子杂家
》
白虎通義
》
關於《白虎通義》
班固 Ban Gu
白虎通义 关于《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 关于《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 关于《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 关于《白虎通义》
中世紀神學、倫理學之法典 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皇帝親自主持和召集當時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觀討論五經之同異。這場大討論的由來,一是由於古文經學出現之後,在文字、思想、師說各方面都同今文經學派發生分歧,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自西漢武帝時占統治地位的今文經學派,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需利用皇帝的權威製成定論,以壓倒對方。二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的唯心主義哲學體係後,用神學解釋經學之風便愈颳愈烈,到西漢末年,封建神學和庸俗經學的混合物讖緯迷信盛行起來,由於封建統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彌漫於學術思想領域。為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樂於出面,組織一場大討論,以便使讖緯迷信和封建經典更好地結合起來,使神學經學化,經學神學化。在白虎觀,博士、儒生紛紛陳述見解,章帝親自裁决其經義奏議,後由班固等人整理編撰成《白虎通義》一書。《白虎通義》又稱《白虎通》、《白虎通德論》。這部書是今文經學的政治學說提要,廣泛解釋了封建社會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觀念,成為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神學、倫理學法典。 《白虎通義》繼承了《春秋繁露》"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並加以發揮,把自然秩序和封建社會秩序緊密結合起來,提出了完整的神學世界觀。 關於天地萬物的起源問題。《白虎通義》的解釋是:"始起先有太初,然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濁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後剖判,清濁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故《乾鑿度》雲:'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天地》)簡言之,世界的起源是由太初(氣)到太始(形),再到太素(質),經過這三個階段纔形成天地。單看此段文字,天與地都是物質的實體,但縱觀《白虎通義》的整個思想,這種自然物質之天又是從屬於道德之天的,如天地運行的規律,日月星辰的運行及關係,都不由其自身規律所决定,而是由倫理道德關係和目的决定的,最終它是從屬於一種神靈之天的。因而其宇宙觀是一種唯心主義觀點。 《白虎通義》發揚《春秋繁露》無類比附的手法,將封建制度下君臣、父子、夫婦之義與天地星辰、陰陽五行等各種自然現象相比附,用以神化封建秩序和等級制度。它認為: "子順父,妻順夫,臣順君,何法?法地順天。"(《天地》)照它看來,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關係,猶如天在上,地在下一樣,是永遠不能改變的。天之地位高,地之地位卑,猶如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尊卑等級關係。它還將太陽比做君主,月亮星辰比做臣民,用日月星辰的自然現象來論證和神化君主的權威。"三綱之義,日為君,月為臣也。"(《日月》)"君有衆民,何法?法天有衆星也。"(《五行》)君主之於臣民,猶如天上月亮星辰所拱衛的太陽。《春秋繁露·陽尊陰卑》曾說:"君不名惡,臣不名善,善皆歸於君,惡皆歸於臣。"《白虎通義》進一步闡述此理論:"臣有功歸於君,何法? 法歸月於日也。"(《五行》)月亮本身不發光,它的光源於太陽的照耀,照此而推論,"臣有功歸於君"則是合情合理的。 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概念陰陽五行說,曾被董仲舒利用為其"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服務,《白虎通義》進一步發展和引申了董仲舒的思想,用陰陽五行說為皇權至上的中央專製集權製服務。它特別突出和發揮了"土居中央"的觀點,把土列為五行之首,其他的金木水火都依賴土而存在。"土在中央,中央者土,土主吐,含萬物,土之為言'吐'也。" "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榮,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 (《五行》)這一解釋完全超出了《春秋繁露》中關於五行"土居中央"的觀點,它將金木水火土明確劃分出等級尊卑貴賤,並以此來比附社會,將封建等級制度自然化,從而神化君權,鞏固封建統治。 《白虎通義》的認識論是依附於宗教神學的唯心主義之上的。它所要認識的,不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而是由"天"所决定的"道"。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辟雍》)"道"由誰來發現和傳授呢?是通天地鬼神的聖人: "聖者,通也,道也,聲也。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兇。" (《辟雍》)由聖人發現,與天有密切聯繫的道,就是"天不變,道亦不變"中的道,即封建統治秩序、倫理綱常。 宣揚維護封建統治的"三綱"、"五常"、"六紀"是《白虎通義》的主要內容。它說:"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故《含文嘉》曰:'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人皆懷五常之性,有親愛之心,是以綱紀為化,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三綱六紀》)從三綱出發,它進一步提出三綱之紀,即六紀: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三綱六紀與自然法則是相通的:"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具體而言:"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伸),歸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轉相生也。夫婦法人,取象六合陰陽,有施化端也。"(《三綱六紀》)由於封建倫理關係取諸陰陽和天道,因而它就是普遍而絶對的。君權、族權、夫權、神權束縛人民的四條繩索亦以皇帝欽定的形式而成為"法典",成為完整的束縛人民的精神枷鎖。在強調臣絶對服從君的主調之下,《白虎通義》還在《五行》中提出臣對"無道之君"可以推翻的思想。當然,這一思想並未超出董仲舒的改製思想。 《白虎通義》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全書共匯集43條名詞解釋,內容涉及社會、禮儀、風習、國傢制度、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其中有很多條目匯集了不同的學術觀點,有些條目還並列了不同甚至相反的觀點,如"王者不臣"條、"王霸"條等,對有關解釋都存而不决,以供人們參考。 《白虎通義》問世以來,産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它是由皇帝親自欽定的,內容又包羅萬象,在政治、思想、倫理等各個方面,都為人們規定了行為規範。《白虎通義》用陰陽五行來普遍地具體地解釋世界的一切事物,大者如"三綱五常",小者如婚喪嫁娶、日常生活現象,都可以用陰陽五行說去說明,不管如何牽強附會,如何荒唐,說者言之鑿鑿,聽者深信不疑,使陰陽五行成了人們認識與解釋世界的萬能的"金鑰匙",成為一種思維模式和定式,這對學術的更新、思想的解放無疑是一種致命的桎梏。 《白虎通義》融合今文經學、古文經學與讖緯迷信於一體,企圖統一經學,建立神學經學,並將其奉為永恆的真理,要人們世代相沿,習之、誦之,不許懷疑和批判,這衹是統治者一廂情願的夢想,歷史發展的事實告訴我們,經學一旦發展為神學,它的生命力也就接近枯竭了,這是《白虎通義》給我們的啓示。從這個意義講,《白虎通義》宣告了經學的衰落,是經學走嚮沒落與衰敗的標志。
關於《白虎通義》
〖白虎通義〗四捲。漢班固(32-92)撰。此書又稱《白虎通》。漢章帝建初四年(79),令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參加者有賈逵、丁鴻、楊終、班固、李育、樓望、成封、桓鬱等數十人,有今文經學家,亦有古文經學家;當時撰有《白虎議奏》,統名《白虎通德論》,後又命班固撰成此書。《白虎議奏》亡於隋唐時期,《通德論》亦漸廢不存,獨以此編傳世。《隋書?經籍志》著錄為六捲,不載作者名氏;《新唐書。藝文志》亦載為六捲,始題班固之名;《崇文總目》載作十捲,凡十四篇;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亦作十捲,凡四十四門。今傳本為元代大德年間劉世常所藏,共四十四篇,與陳氏《解題》同。但捲數卻為四捲,與宋及其以前各傢書目並不相同,蓋歷代有所分合所致。此書為作者集兩漢今文經學大成之作,主要內容為記述白虎觀會議關於經學之議論,大部分為復述董仲舒的學說及基本觀點,並有所發揮。關於天地萬物生成,書中引圖《易緯乾鑿度》所說:“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陽唱陰和,男行女隨也。”編造出了一套唯心主義的神學世界起源說;把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神學化,在這一神學世界觀中。天地、陰陽、五行都是有意志的東西,“天之為言鎮也,居高臨下,為人鎮也”;“地之言施也,謗也”,“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五行“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地之承天,猶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卑者親事,故自周於-行。尊於天也”。很顯然,天是最高神,地是它的“妻子”,五行是它們生萬物的材料,整個宇宙發展過程都是由最高的神安排的。如此,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也就具有了封建倫理的性質。天造就了人,人就事事模仿天、指出“王者父天母地”,“天覆地載”,“上法鬥極”;其對朝廷的事務。大到禮與刑,小到吃飯,都作了“王者法天”、“天人合一”的神學解釋:由於天人是合-的,人坤是一體的,所以天與人就互相感應。《白虎通義》在董仲舒的基礎上,對三統說作了更詳盡的發揮,認為“三統”是“本於天”的,“正朔有三。伺本?天有三統,謂三微之月也。明王者當奉順而成之,故受命各統一正也”,指出“三統”循環,變的衹是形式,舊王朝滅亡了,新王朝成立了。正朔、服色、都城等可以改變,但“三綱”、“五常”的大道卻不能改,肯定“王者有改道之文,無改道之質”,三統循環論實際不止是封建一統不變論。關於性命論,書中認為,人是天研生,是“天之貴物”,,人體象八封。人性生於陽,人情生於陰,人的壽命分為“壽命”、“遭命”、“隨命”,三命均為天定:並提出了“二綱”、“六紀”的倫理金條,“三綱”是“署為數綱。父為於綱。夫為妻綱”,“六紀”為“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認為“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六紀”是從“三綱”而來,是“三綱”之紀,把封建社會的倫理關係說成合乎天意的、永恆的自然關係。關於學習,書中亦十分強調,但其所講的“學”,不是學習客觀世界的知識,而是學“聖人之道”,它把聖人描繪成無所不通,無所不曉、能與天地鬼神交通的人,所以,它對“學”的闡述,實際上是“神學知識論”:同時,又把《五經》神學化,指出“《經》所以有五何?經,常也,有五常之道,故口《五經》。《樂》仁、《書》義、《禮》禮、《易》智、《詩》信也”;何以要學《五經》?“人情有五性,懷五常,不能自成,是以聖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如此,聖人為天的代言人,《五經》也就成了“天書”、“聖經”。全書大量引述緯書為論斷根據,把神學、經學合為一爐,在董仲舒改造孔子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附加讖緯迷信成分,把儒學改造為神學,把孔子改造為學者與教主的雙重身份,把儒傢著作改造為《聖經》,給孔孟傳統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增加了更多的神學內容。傳本較多,主要有《四庫全書》本,清盧文紹抱經堂校刻本,《四部叢刊》本等。 白虎通義 四捲(通行本) 漢班固撰。《隋書?經籍志》載《白虎通》六捲,不著撰人。《唐書?藝文志》載《白虎通義》六捲,始題班固之名。《崇文總目》載《白虎通德論》十捲,凡十四篇。陳振孫《書錄解題》亦作千捲,雲:凡四十四門。今本為元大德中劉世常所藏,凡四十四篇,與陳氏所言相符。知《崇文總目》所云十四篇者,乃傳寫脫一四字耳。然僅分四捲,視諸志所載又不同。朱翌《猗覺寮雜記》稱,《荀子註》引《白虎通》天子之馬六句,今本無之。然則輾轉傳寫,或亦有所脫佚,翌因是而指其偽撰,則非篤論也。據《後漢書》固本傳,稱天子會諸儒講論五經,作《白虎通德論》,令固撰集其事。而《楊終傳》稱,終言宣帝,博徵群儒,論定五經於石渠閣。方今天下少事,學者得成其業,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宜如石渠故事,永為世則,於是詔諸儒於白虎觀論考同異焉。會終坐事係獄,博士趙博,校書郎班固、賈逵等,以終深曉《春秋》,學多異聞,表請之,即日貰出。《丁鴻傳》稱,肅宗詔鴻與廣平王羨及諸儒樓望、成封、桓鬱、賈逵等論定五經同異於北宮白虎觀,使五官中郎將魏應主承製問難。侍中淳於恭奏上,帝親稱製臨决。時張酺、召馴、李育皆得與於白虎觀,蓋諸儒可考者十有餘人。其議奏統名《白虎通德論》,猶不名通義。《後漢書?儒林傳》序言,建初中,大會諸儒於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肅宗親臨稱製,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為通義。唐章懷太子賢註,雲即《白虎通義》。是足證固撰集後乃名其書曰《通義》、《唐志》所載,蓋其本名。《崇文總目》稱《白虎通德論》,失其實矣。《隋志》刪去義字,蓋流俗省略,有此一名。故唐劉知幾《史通》序引《白虎通》、《風俗通》為說,實則遞相祖襲,忘其本始者也。書中徵引,六經傳記而外涉及緯識,乃東漢習尚使然。又有王度記、三正記、別名記、親屬記,則禮之逸篇。方漢時崇尚經學,鹹兢兢守其師承,古義舊聞,多存乎是,洵治經者所宜從事也。國朝任啓運嘗舉正其缺,作《白虎通撾訛》,見所自為製藝序中。今其書不傳,所糾之當否,不可考矣。 ---出《四庫總目提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關於《白虎通義》
捲一
捲二
捲三
捲四
捲五
捲六
捲七
捲八
捲九
捲十
附錄
評論
(0)
平等、自由、开放的文学净土 Wonderland of Chinese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