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册府元龜   》 《册府元龜》簡介      王欽若 Wang Qinre    楊億 Yang Yi

北宋四大部書之一,史學類書。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趙恆命王欽若、楊億、孫■等十八人一同編修歷代君臣事跡。采摭銓擇了經、史、《國語》、《管子》、《孟子》、《韓非子》、《淮南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韓詩外傳》和歷代類書、《修文殿御覽》,分類編纂。用編年體和列傳體相結合,共勒成一千一百零四門。門有小序,述其指歸。分為帝王、閏位、僭偽、列國君、儲宮、宗室、外戚、宰輔、將帥、臺省、邦計、憲官、諫諍、詞臣、國史、掌禮、學校、刑法、卿監、環衛、銓選、貢舉、奉使、內臣、牧守、令長、宮臣、幕府、陪臣、總錄、外臣等三十一部。部有總序,言其經製。歷八年成書,總計有一千捲,詔題名《册府元龜》。“册府”是帝王藏書的地方,“元龜”是大龜,古代用以占卜國傢大事。意即作為後世帝王治國理政的藉鑒。由於該書徵引繁富,也成為後世文人學士,運用典故,引據考證的一部重要參考資料。其中唐、五代史事部分,是《册府元龜》的精華所在,不少史料為該書所僅見,即使與正史重複者,亦有校勘價值。 《册府元龜》北宋本已無前帙,南宋本僅存八捲,明鈔本舛錯頗多,至不能句讀。 陸心源藏有北宋殘本四百八十三捲,與崇禎本校勘,將宋本多出頁數、條數撰成《<册府元龜>題跋》,後其書流入日本靜嘉堂。張元濟東渡訪書,嚮靜嘉堂藉照四百四十四捲,又嚮國內藏書傢藉照一百零六捲,共五百五十捲。傅增湘據照相毛樣校於崇禎本上,該書藏於北京圖書館。1960年中華書局影印崇禎本,據陸心源跋所載,將宋本多出的頁數、條數、校於每捲之後,即今通行本。 《册府元龜》 1000捲,(宋)王欽若、楊億等編。有中華書局1960年、1985年影印本。 該書特點在於:取材一正史為主,間及經書、子書,小說、雜書一律不收;類目以人物、事類為中心,不及其餘;專收上古——五代的君臣事跡,尤重唐、五代。 全書分帝王、將帥、學校、刑法等31部,每部下又分門,共1104門。每部前有“總序”、門前有“小序”,屬概述性質,對於瞭解有關內容有所幫助。 參考書目 陳垣:《影印明本册府元龜序》,《册府元龜》,中華書局,北京,1960。 (鬍文楷)
《册府元龜》簡介 北宋四大部書之一﹐史學類書。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趙恆命王欽若﹑楊億﹑孫奭等十八人一同編修歷代君臣事跡。采摭銓釋了經﹑史﹑《國語》﹑《管子》﹑《孟子》﹑《韓非子》﹑《淮南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韓詩外傳》和歷代類書﹑《修文殿御覽》﹐分類編纂。用編年體和列傳體相結合﹐共勒成一千一百零四門。門有小序﹐述其旨歸。分為帝王﹑閏位﹑僭偽﹑列國君﹑儲宮﹑宗室﹑外戚﹑宰輔﹑將帥﹑臺省﹑邦計﹑憲官﹑諫諍﹑詞臣﹑國史﹑掌禮﹑學校﹑刑法﹑卿監﹑環衛﹑銓選﹑貢舉﹑奉使﹑內臣﹑牧守﹑令長﹑宮臣﹑幕府﹑陪臣﹑總錄﹑外臣等三十一部。部有總序﹐言其經製。歷八年成書﹐總計有一千捲﹐詔題名《册府元龜》。“册府”是帝王藏書的地方﹐“元龜”是大龜﹐古代用以占卜國傢大事。意即作為後世帝王治國理政的藉鑒。由於該書徵引繁富﹐也成為後世文人學士﹐運用典故﹐引據考證的一部重要參考數據。其中唐﹑五代史事部分﹐是《册府元龜》的精華所在﹐不少史料為該書所僅見﹐即使與正史重複者﹐亦有校勘價值。 《册府元龜》目錄 《册府元龜》北宋本已無前帙﹐南宋本僅存八捲﹐明鈔本舛錯頗多﹐至不能句讀。陸心源藏有北宋殘本四百八十三捲﹐與崇禎本校勘﹐將宋本多出頁數﹑條數撰成《〈册府元龜〉題跋》﹐後其書流入日本靜嘉堂。張元濟東渡訪書﹐嚮靜嘉堂藉照四百四十四捲﹐又嚮國內藏書傢藉照一百零六捲﹐共五百五十捲。傅增湘據照相毛樣校於崇禎本上﹐該書藏於北京圖書館。1960年中華書局影印崇禎本﹐據陸心源跋所載﹐將宋本多出的頁數﹑條數﹐校於每捲之後﹐即今通行本。 ◎作者介紹 ○楊億 楊億(974~1020) 北宋文學家,西□體詩歌主要作傢。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楊億博覽強記,尤長於典章制度。曾參預修《太宗實錄》,主修《册府元龜》。他在史館修書時,曾與錢惟演、劉筠等人唱和。他將唱和詩編為《西□酬唱集》。集內詩歌重雕琢用典,鋪陳詞藻,講究聲律,被稱為西□,在宋初詩壇上影響頗大。在西□詩人中,楊億是比較突出的一個,朱熹評之為巧中猶有混成底意思,便巧得來不覺(《朱子語類》捲一百三十九)。如《因人話建溪舊居》聽話吾廬憶翠微,石層懸瀑濺岩扉。風和林籟披襟久,月射溪光擊浪歸。露畹荒涼迷草帶,雨墻陰濕長苔衣。終年已結南枝戀,更羨高鴻避弋飛。就與朱熹的評價符合。他又以駢文名世。 著作多佚,今存《武夷新集》20,有《浦城遺書》本,《□藻堂四庫全書萃要》本。又有《楊文公談苑》15捲,記述平生見聞,原書已佚。《宋朝事實類苑》及《說郛》等書中尚存100多條;《類說》也引60多條,但有刪節。《談苑》涉及文人軼事、民情風俗、裏巷瑣事,有文學史料價值。 ○王欽若 王欽若(962-1025),字定國。北宋新喻人(今新餘東門王傢人)。官歷三朝,曾前後三次為宰相(包括一次為副宰相),脖子一長有一肉瘤,時人目為“癭相”。他從小很聰明,會讀書作文。他十八歲那年,宋太宗率軍進兵太原,他作《平晉賦論》進獻皇上。後為開封某門客作有一屏聯曰:“竜帶晚煙歸洞府,雁拖和色過衡陽。”受到人們的稱譽。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中了進士。據說,當時在殿試中還考了第一名,中了狀元;衹因他與同中一甲的袁州窗友許載兩人太高興了,縱情喝酒,襢腹失禮,太宗怒,下旨再試,丟了狀元。因王若欽聰明,“智數過人”,在他為官的三十多年中,好使鬼把戲,在好些事情上表現“姦邪險偽”,時人稱他為“五鬼”之一。“姦邪險偽”鬼把戲王欽若的“姦邪險偽”表現在那裏?現主要根據《宋史.王欽若傳》舉幾個例子。 一曰投機取巧,邀他人之功為已功。 二曰迎合帝意,大搞荒誕無稽的迷信活動。 三曰挑撥離間,讒語傷人打擊政敵。 四曰金蟬脫殼,嫁禍於人。 五曰有功搶為自己,有罰歸咎他人。 王欽若諸於上述的“姦邪險偽”,大中祥符七年馬知節與王一起大樞密院任事時,馬普當着真宗的面進行揭露醜詆,普使王一度罷了宰相;但因王能委麯、巧合帝意,賣力為真宗上玉皇尊號、建祥源觀等等,而王本身從年幼起就崇信道教,(年青時,在宜春的湖崗寺和奉新林書院讀過書,這兩地都是當時有名的道教所在地,可能深厚影響),特別是當了大官後,更“好神仙之事”(著有《天書儀製》、《五嶽廣聞記》等書,校刊道書數百捲),“情人眼裏出西施”,因此真宗對他有種特殊感情,罷相後不久,又官復原職,重登相位,他的齷齪行徑不能得到徹底揭露。真宗死,仁宗即位,欽若又獻《遷敘圖》,論述“平時百官敘進,皆有常法”,得到仁皇欣賞,加上太後從中賜以青睞,欽若仍得為宰相,並封為冀國公,恩寵日隆。欽若最後染疾歸傢,“帝臨問,賜白金五千兩”,既卒,贈太師、中書令,謚文穆,錄親屬、親信二十餘人入官。“國朝以來宰相澩恩,未有欽若比者”。在此情況之下,欽若的齷齪得徑更得不到揭露。衹是到了以後,仁宗的頭腦冷靜下來宰相可能聽到各方的反映,他自己也有所覺察、體驗,纔對輔臣曰:“欽若久在政府,觀其所為,真姦邪也。”皇帝老子開了口,當時色正不邪的宰相王曾纔對仁宗曰:“欽若與丁謂、林特、東彭年、劉承(土加圭),時謂之‘王鬼’。姦邪險偽,誠如聖諭。” 王欽若雖為“五鬼之一”,但也做過一些好事。他與楊億等主持修纂的《册府元龜》大部頭類書,對宋前史籍的輯佚和校勘工作便很有價值。他中進士後為亳州判官、監會亭倉時,一年天久雨,𠔌難幹,倉司以老百姓送來的𠔌不幹拒絶收納。好些人遠道送來因候收糧盤纏完了,真是發急。欽若瞭解到這情況,令倉司全部收下。為使這筆𠔌不致黴爛變質,在另放一處的同時,又奏請凡來倉要糧者,不分先後,一列先支濕𠔌。真宗見疏大喜,說他有相纔,改判三司。...... ◎古代著名的類書和叢書 所謂類書,就是采摭群書,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隨類相從而加以編排,以便於尋檢、徵引的一種工具書。 類書按其內容和編排方式不同,有義係、形係、音係三類。義係類書就是按材料的義類分部編排,如天文、地理、人事類。每係中又分若幹小類,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時等;時又分春、夏、秋、鼕等。古代類書大多屬此類。其中以取材範圍分,有綜合性和專科性兩種。音係類書是從古書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語,按末一字的韻編入某韻,主要供編纂字、詞典找資料出處所用。如元代的《韻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韻府》。形係類書是字形編類,即將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按其上一字歸入同一字的類中,而舉出包含這個詞語的詩文篇目,如清代的《駢字類編》。其作用與音形類書略同。 我國古代類書之祖,當首推魏時之《皇覽》。就據《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魏文帝曹丕時“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叢,凡千餘篇”。此書早已散佚,後世雖有一些輯佚本,但所存不多,難以窺其全貌。六朝時期也有很多類書,如北齊後主武平三年敕撰的《修文殿御覽》,捲佚很多,為唐、宋類書所取,今已佚。另如齊、梁間的《古今同姓名錄》、梁朝的《華林遍略》等皆是。 唐代官修類書有三部,即歐陽洵等奉敕撰《藝文類聚》,許敬宗等奉敕撰《文館詞林》,徐堅奉敕撰《初學記》。私撰的有二部:虞世南撰《北堂書抄》和白居易撰《白孔六帖》。 《藝文類聚》,唐高祖時編,100捲。該書從1400多種古籍中分類摘錄,分歲時、政治、産業等48部,事實居前,詩文列後,內容豐富。其中徵引的古代典籍,今多散佚,為我們保存了不少珍貴材料。 《文館詞林》,唐高宗時編。1000捲。分類編纂自先秦到唐代各體詩文。原書北宋時已散佚。流傳在日本的殘本約有數十捲,其中大部分已重新傳入我國。各殘捲分別有《佚存叢書》《粵雅堂叢書二編》《古逸叢書》《適園叢書》等刻本。 《北堂書鈔》,是唐初的虞世南任隋朝秘書朗時編輯。160捲。該書從當時各類書籍中摘錄名言佳句,凡852類,供當時作文采摭詞藻之用。 宋代類書編纂規模空前,産生了許多大型類書。較為著名的有: 《太平御覽》,1000捲。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下詔命李昉等人編修,歷時八年而成。初名《太平總類》,太宗令人日進三捲閱覽。“此書千捲,朕欲一年讀遍”,故改題今名。又簡稱“御覽”。是書分55門,各門之下又分若幹類,有些類下又有子目,大小類目共計約5474類。《御覽》徵引古書1690餘種。可見其不僅是一部重要的綜合性資料工具書,而且是保存古代佚書最為豐富的類書之一。 《册府元龜》,1000捲。宋真宗命令王欽若、楊億等輯。始於景德二年(1005年),歷時八年於太中祥符六年即1013年修成。分31門,1104門。將歷代事跡,自上古至五代,分門順序排列。所采以史籍為主,間取經、子引文多整章整節,對宋以前史輯的校勘工作有較高價值。 《山堂考索》一名《群書考索》,212捲。南宋章如愚私撰。共分46門,所引經史百傢之書,都附有輯書人的斷語。 《玉海》,200捲。南宋王應麟私撰。分天文、地理、官製、食貨等21門。該書對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實錄》和《國史日曆》,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捲末還附有《辭學指南》四捲,並有輯者所作《詩考》及《詩地理考》等13種。 明清兩代官修和私輯的類書更是汗牛充棟。這裏衹介紹兩部最富代表性的類書──《永樂大典》和《古今圖書集成》。 《永樂大典》,22937捲,11095册,字數三億七千萬左右。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詔令大臣解縉編纂《文獻大成》,次年竣工。永樂三年,再令重修,永樂六年修成,命名為《永樂大典》。該書集中圖書八千餘種,依洪武正韻將有關資料整編。其體例是“用韻以統字,用字以係事”,即以洪武正韻為綱,按韻分列單字。每一單字下詳註音韻訓釋,錄有篆隸楷草各種字體,字下將有關人物事件、制度名物、山川河流、天文地理、詩詞歌賦、號令文章,隨字所含之類收載。《永樂大典》篇幅浩繁,內容十分豐富,保留了不少古籍。可惜正本毀於明末,副本也在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洗劫,現僅存七百餘捲。 《古今圖書集成》。清康熙時陳夢雷等編。康熙四十五年書成,賜名《古今圖書集成》。雍正時復命蔣廷錫等重新增刪潤色。原書分六編,三十四志,修訂後的該書改為三十二典,6109部仍舊,共一萬卷。全書體例以六匯編為總綱(歷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各編下分典,計三十二典。典下分部,凡六千餘。部下又分別列有匯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造句、紀事、雜錄、外篇等細目。所引圖書資料,一律註明出處。《古今圖書集成》捲帙浩翰正如雍正所稱贊:“貫穿古今,匯合經史,天文地理,皆有圖記。下至山川草木,百工製造,海西秘法,靡不備具。洵為典籍之大觀。”為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見。 叢書或稱“叢刻”、“叢列”、“匯刻書”。即合群書為一書或一套書而冠以總名。叢書按書的性質分類,不變動原書的內容。一般有綜合性的叢書(如明代編輯的《漢魏叢書》、清代的《四庫全書》)和性質相近的叢書。(如按四部分類編輯的經部、史部、子部的叢書《十三經註疏》《史學叢書》等)。略細加分類,則可分為以版本為主的叢書如《四部叢刊》《百衲木二十四史》;按內容編輯的叢書如清人編輯的經學叢書《古經解匯函》《皇清經解》《小學匯函》《正誼堂全書》;按地域編輯的叢書如上述的《漢魏叢書》;收錄專人的叢書類似選集、全集如《章氏遺書》(章學誠)《章氏叢書》(章炳麟)等等。 關於叢書起源於何時,學術界歷來存在分歧。清代乾嘉學者以為始於宋鹹淳年間左圭收錄唐宋人野史雜說的《百川學海》;光緒時,繆荃孫認為宋嘉泰中俞鼎孫、俞經編輯的《儒學警語》為叢書之始。《四庫全書總目》則說“《地學》252捲,是叢書之祖。”更有人認為《尚書》《禮記》是“叢書的起源”。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朝廷開設四庫全書館,開始編纂《四庫全書》,任命皇室郡王及大學士為總裁,六部尚書,侍郎任副總裁。實際上主要的較纂者是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和總校官陸費墀,而以紀昀出力最多。在擔任纂修職務的三百六十人中,聚集了不少當時著名學者如戴震、邵晉涵、姚鼐、朱筠、王念孫、任大椿、翁方綱等。 《四庫全書》的定名,本於唐玄宗在兩部分四庫以貯經、史、子、集四部書。它根據的書本包括敕撰本(約二百餘種)、內府本(即朝廷藏書,約三萬多種)、《永樂大典》本(約五百多種)、各省保進本(即由各地徵集的遺書,計一萬多種)、私人進獻本(各地藏書傢進獻之書),以及通行本(坊市流行書籍)等六種。從乾隆三十八年起開始編纂到乾隆四十六年全書完成一份(共製七份),前後約費時十年之久,總計所收著錄之書3470種,79016捲,36078册。存目6766部,93556捲。分經、史、子集著錄、收藏。全書共抄成正本七份(另有底本一份,分別藏於北京文淵閣、圓明園文淵閣、熱河行宮文津閣,奉天陪都文溯閣(以上總稱內廷四閣)、杭州西湖行宮文瀾閣、鎮江金山文宗閣、揚州大觀堂文匯閣(以上即所謂江浙三閣)。這七部書有四部已毀(文宗、文匯毀於太平天國戰爭、文源閣毀於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文瀾原本散佚,現存的是後人抄補本)。 《四庫全書》將清代以前的典籍加以收集、整理和抄寫,對於保存古代文化遺産有着很大的功績。但是,應該強調,清廷編纂《四庫全書》,對於存“抵觸本朝之語”的書籍或銷毀,或刪剜,或篡改,也有摧殘文化的一面。據《禁書總目統計》載,全毀書2453部,抽毀402部,剜改書1918部。全毀書的約占《四庫全書》存書、存目書總數的五分之一。對古代文化的摧殘的程度絲毫不亞於秦始皇焚書。 古代叢書是祖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一筆蔚為大觀的珍貴遺産,據上海中華局1958年──1962年出版的《中國叢書綜錄》統計,全國四十一所圖書館收藏的叢書有4797年,子目七萬餘條,其中古籍有三萬八千多種。真是汗牛充棟,不勝枚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册府元龜》簡介捲一◎帝王部·總序·帝係
捲二◎帝王部·誕聖捲三◎帝王部·名諱
捲四◎帝王部·運歷捲五◎帝王部·創業
捲六◎帝王部·創業第二捲七◎帝王部·創業第三
捲八◎帝王部·創業第四捲九◎帝王部·繼統第一
捲十◎帝王部·繼統第二捲十一◎帝王部·繼統部三
捲十二◎帝王部·中興·告功捲十三◎帝王部·都邑
捲十四◎帝王部·都邑第二捲十五◎帝王部·年號
捲十六◎帝王部·尊號一捲十七◎帝王部·尊號第二
捲十八◎帝王部·帝德捲十九◎帝王部·功業
捲二十◎帝王部·功業捲二十一◎帝王部·徵應
捲二十二◎帝王部·符瑞捲二十三◎帝王部·符瑞第二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IXX]   [20]   [XXI]   [XXII]   [XXIII]   [XXIV]   [XXV]   [XXVI]   [XXVII]   [XXVIII]   [XXIX]   [30]   [XXXI]   [XXXII]   [XXXIII]   [XXXIV]   [XXXV]   [XXXVI]   [XXXVII]   [XXXVIII]   [XXXIX]   [40]   [XLI]   [XLII]   頁

評論 (0)


平等、自由、开放的文学净土 Wonderland of Chinese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