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宗镜录略讲   》 第一集      Na Huaijin

  第一章 一部伟大的哲学巨构
  第二章 坦坦觉路作迷途
  第三章 如幻似真情何堪
  第四章 莫教幻识误明月
  第五章 万象森森一眼明
  第六章 月色如水人如波
  第七章 按部就班五阶学
  第八章 牛马道上话前因
  第九章 古镜坦坦轮回长
  第十章 命河推出因果浪
  
  第一章 一部伟大的哲学巨构
  
   宋代有两部名著在文化上具有卓越的贡献。一部属于史学方面的,即司马光历经十九年时间所编撰的《资治通鉴》,另一部为哲学的著作,即永明延寿禅师( 904~ 975)所撰写的《宗镜录》。
  《资治通鉴》为大众所熟知的,《宗镜录》则不然,因此想对它作一番研究,这是我们这次开讲《宗镜录》的第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大家不管学显、学密,对于佛学理论还是搞不清楚,都在这盲修瞎炼,因此必须加强研究,而《宗镜录》概括了整个大、小乘经典的精华,是六十部大经论与三百多部显密思想的集中,非常应机。
  现在一般流通的《佛学概论》,很多都有问题,因此我常建议同学们要看真正的概论。什么是真正的佛学概论?如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那是指印度的著述而言。
  在中国,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和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无论在学术思想或修持方面,这些古典论著,才是真正的《佛学概论》,可是现代的人没法子啃它。中国文化的病根到了现代真是越来越严重了。
    文字障为中华文化雪上加霜
  研究《宗镜录》,也为了研究中国文化的根,就要懂得如何讲古书、作古文。没有办法写作古文,就没有办法看古书,虽然也有人能够看懂,到底不够深入。
  现在的青年学生写古文,新、旧掺杂,搞不清楚。全新倒可以,全旧也好,可是新旧搞在一起,尤其是研究佛学的同学,古文写的佛经更看不下去,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整个民族文化,再过二、三十年,不得了!会没有根了,非常严重。因此,我提倡《宗镜录》,不但对于佛法修证,对于中国佛法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密宗等有个深刻的了解,并且对于中国文化、文字写作与文学境界,都可以有个很深的了解,《宗镜录》的文字很浅,但它保持了唐代以后文学骈体的风格,差不多都是四六的句子。从书中可看出宋代文学及文化的气韵,平淡之中具有不凡的余味。
  清朝的雍正皇帝最热心提倡《宗镜录》,认为不懂此书的人,没有资格学佛。还下令出家或学佛者,非读它不可。他也撰过几篇序文,又将原文节录集成《宗镜大纲》,极力推崇。这部书自有它殊胜的价值,我们的研究,不仅在佛学方面,也要遍及文学方面。
  由这部书,我们有个感想,很有趣的。从唐朝中叶到五代,是禅宗最灿烂光辉的时代,有五个宗派都非常兴盛。就思想史来讲,五个宗派一时并立是很了不起的事,但从社会的演变或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却是件悲哀的事。一个宗教或一个学术,既然分了宗派,可见出其中有意见的相争,有意见的相争就警示了一个文化的没落。一个社会、团体或家庭,同一个东西,因意见不同而形成宗派门户之见,这是个悲哀,决不是好现象。不但学术会混乱,当时的历史也会混乱,唐末五代之际,于是出现了八十年的乱象。
    皇帝之才好出家
  当然,在每个历史变乱期间,都要产生许多人物。历史上有个皇帝问一位臣子:(臣子是谁?不要问。因为我们通常生起的主观观念,易以人废言。以人废言与以言废人,都是人的大毛病。) “禹贡篇中,只有山川,有些什么人物? ”臣子答道: “有地理没有风俗,所以古书难读。风俗由当局者领导,形成一个时代的精神,所以风俗是由教化而来。至于人才,由社会慢慢培养来的。这两者都有变动,山川地理是不变动的。 ”由此看出,此人有 “大臣 ”之风。学问好的不一定能够为大臣,为大臣的人不一定学问好,但是有见解。
  五代时,慢慢培养出来人物。宋朝以前,永明寿在浙江一代,当时军阀割据,他在吴越王钱镠帐下作一名军官。欧阳修评五代史云:五代这百年间没有人物。王安石反对这个说法,说五代时人才最多,可以作帝王将相的多得很,但都逃走了,出家当和尚去了。开创禅宗宗派的祖师,都是帝王将相之才。也有人说五代没有文学人才。反驳的人举出两位杰出的文学人才,一为李后主,一为永明寿。李后主的词,成本太大了,一个皇帝亡了国,才写出那么感人的词来 ——“破阵子 ”: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
  又如 “相见欢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以此来发泄他一肚子的牢骚,当然好。至于培养永明寿出家的吴越王,在未得意以前,也很潦倒,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他在外逃难时,会写出这么美的书信给太太: “陌上花开,则缓缓归矣。 ”他有些气度与眼光,才会让永明寿离开军中去出家。
  永明寿禅师在三十岁左右悟道,未悟道前,在天台山天柱峰下习定九旬,悟道以后,他身兼华严宗、唯识宗、天台宗之长,几十年中影响宋代文化很大。他每天由早到晚,讲法、作佛事,要做一百零八件事情。
  洪觉范说:一个人每天要做这么多善事,而且日中一食,一定骨瘦如柴,结果看到他的画像,却是身体壮硕、方面大耳的帝王之相。此中道理何在?你们不要以为光打坐就是道,就能成佛,他的功行与德行都是了不起的,活到七十二岁。
  传记上说,他乘大愿力,为震旦法祖,居永明寺(今净慈寺)。在杭州度弟子一千五百人,天台山度戒万余人。常与七众授菩萨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诸生类,六时散花,日夕修持百八事,寒暑无替,声被异国,高丽王派特使向其问道,自称门弟子。写《宗镜录》也是他后来的常课之一,受吴越王钱俶的供养,圆寂时,焚香告众,即入涅槃。
  他把当时所有佛学意见提出来,邀请各宗派的长老大德们来一起辩论,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由他以宗门的立场来作总的解答,把这些解答写下来,就成了《宗镜录》。所以说这部书是集中大家的智慧与力量所汇集的佛学精华,但他的重点却在唯识方面。要研究此书,先看序文以明白前因后果,其次再研究唯识部分。看此书时,若想学会文章,看得懂它,必须朗诵。我们就先从序文讲起。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相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
  中国古字,一字代表很多概念。现在中国字受西洋文化影响,好几个字解释一个概念。 “顿起根身 ”谈到了生命之源,人从哪里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宇宙人生最初那个本有的生命,本来是清净、寂灭。寂灭乃清净到极点,无有色相,无有音声,也包括一切色相,一切功能。它永远清净光明,所以称 “真源湛寂 ”。
  每一个众生的本性就是佛,我们的本来是澄清湛寂,这就是佛所悟到的本有的生命,找到了这个叫觉。一切众生本来是清净的。这个东西也叫涅槃,也叫道,也叫佛。这个东西无名也无相。思想观念叫名,是精神方面的,色是物质的,相是现象,包括心理、生理。道体是绝名相之端,比如你打坐,觉得自己见到空了,还是落在名相中,空还是个现象,真正的道体不落在观念现象中,而且不落在名相之 “端 ”,一点影迹都没有。也没有能所之迹,无 “能见到 ”“所见到 ”之境界,即没有能见之体、所见之境,不留一点迹象。换句话说 “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 ”才到达真正见道 ——“真源湛寂、觉海澄清 ”。
  平常你们有一大堆问题,只要懂得这两句话 “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 ”,就没问题了。你只要有一点名相、境界在,都不是,都不是 “真源湛寂,觉海澄清 ”,已经离道远矣。
    众生对宇宙第一因的困惑
   当玄奘法师到达印度时,佛教在印度已经没落了。戒贤法师已一百多岁,还在等玄奘法师的到来。当时的婆罗门等教派恢复了学术地位,印度的学术辩论非常民主,这些教派辩论得很厉害,还有全国性的公开讨论。当时有人问佛教徒: “见道时是什么境界? ”答: “无所见、无能见,能所双亡,既无所见的境界,也无能见的作用。 ”但既无所见,也无能见,又如何知道是见道了?因此这一问就胶住了好几年。刚好玄奘法师到了,答以千古名言: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解决了这一论辩纷争。过后一百多年在中国又有人问: “请问这一知又是什么? ”可见一个最高的修道境界要把它变成一个学术论辩,问题则永无穷尽。现在我请问在座的人,这一知是能知?还是所知?不管能知或所知,皆非见道之境,要特别注意。
  序文的第一段提到,众生的根源本来 “真源湛寂 ”,为什么会生出山河大地来呢?个个都是佛,为什么变众生了?一切皆空的,为什么生起宇宙来?这些话《楞严经》里富楼那问过佛。普通经典说因无明而生。那无明怎么来?妄想来。妄想又怎么来的?学佛是大科学,要一步一步追问下去。永明寿禅师开头即以《楞严经》的经义,反果为因来答复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 ”,可是 “最初不觉 ”,它怎么来的?第二,如此则承认本体本来是静态的。但以宇宙万法,不论形上、形下,无一绝对静态的东西,这是一大问题。所以研究佛法要注意,若说这是佛学不准问,权威性的禁止再问,那佛学就站不住脚了。
  全部《宗镜录》皆在对此作解答,也就是问题在此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 ”。换句话,这是佛学了义中之不了义教。说宇宙万有皆是一念无明、妄想而来,试问:妄想怎么来?你们打坐最烦恼的就是妄想断不了,你是否认为妄想断了就是佛的境界?若说是,那你学成木头干什么?若说否,那又何必学佛?本来你也打妄想啊!一般人以为无妄想就差不多成道了,是错误的观念。要不妄想,吃安眠药、麻醉药、毒药都可以达到,那他们成佛了?这是个大问题。学理都没有搞通,你想实证?这只是修腿,不是学佛。
  再则,在序文当中有好几个大问题。人类文化、宗教、哲学、科学的问题先摆开,先看下面一句由形上至形下的: “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 ”说到业,你们嘴巴光挂着造业,事实都不是真心话。什么叫业?做什么事都是作业。无分善恶,作好的称善业,作不好的称恶业,还有不好不坏的无记业。业由心来,由动念来。所以心念一动就是业识的端由。本来都是佛,个个都是佛,本来自性是清净光明的,就是念头一动把明白的正觉迷掉了。出了毛病,就是念动的一动。因此有许多人以为打坐学佛,只要念头不动就作佛了。根据这段文句来看,他们根本连道理都没有搞通。这个动还不是指我们的妄念动,这个动可是大得很的。这两句由形上而形下,反正是一念来的,宇宙万有是一念 “唯心 ”所造,所以叫了义中之不了义。但这个心动不是这个思想之心,而包括心物一元之心。换句话说,我们这个生命,一个念头都没有,脑子一点思想都没有,很清楚的时候,这正是一念,就是念动,决不是静态,包括生理、心理方面。因为有这一念, “因明起照 ”,有个照的作用。换言之,动由静来,静极必动,动极也必静。你刚打坐那一刹那时,很静、很舒服,再下去必动,一切事物皆然。那个能动、能静的谁在作主?要找这个,千万不要以为盘腿一坐,没得念头,这就是佛了。
  动念在照的作用上, “因明起照 ”,才有 “见分俄兴 ”。见分就是代表观念,观念就出来了,思想与观念都属于见分,见道之见也是。第五层来了, “随照立尘,相分安布 ”,脑子清楚,能够照见一切,现象就出来了。因明立照,因照见了,思想作用就起来了,起来了就有分别,但是最后又归纳 “如镜现像,顿起根身。 ”宇宙来源没有先后,同时来。其程序先后相差几微,几乎没有差别,顿起种种作用。这一段理论从《楞严经》来,引用的文字很美。
   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后则因智而憎爱不等。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著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锁真觉于梦夜,沉迷三界之中;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约依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皆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这里每一个字、每一句子都不浪费而严谨。一篇好文章不管文言、白话,音韵自然就出来,诗境界会把感情带出来。《宗镜录》朗诵后,文章就会写了。
  第二段讲,有了念头以后,这个世界就有差别,分出欲界、色界、无色界,千差万别。有了思想、知识以后,这个人可爱就喜欢,这个人坏就恨他,憎爱不平等,不能慈悲,还是唯心所造。若不能做到平等慈悲,念头也就平伏不了。外相没有关系,一切唯心。从此遗真失性,把物理现象当成真实,被万象所迷,又被自己思想、观念骗住。执相、徇名是两个东西,再进一步,执相、徇名累积久了,就粘住了 “情尘 ”。物质世界使我们对思想、感性抓得牢牢的,称为 “尘劳烦恼 ”。尘,代表物质世界;劳,众生都在 “黑 ”尘中奔忙。尘劳引起了烦恼,但是尘劳烦恼累积久了,你对它还非常有感情,舍不得离呢!妄想心如一个个浪头过来;停不掉的。
  这些对句美极了,是多么富有文学韵味的佛学。所以要在文化思想学术界颠扑不破,文字般若非常重要。 “锁真觉于梦夜 ”,灵明觉性给锁住了,昼夜长梦中,永远在三界中沉迷,跳不出来。为何跳不出来呢?问题在 “积滞著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 ”,因此跳不出来。我们的智眼本来很亮,被人世的知识思想搞瞎了。
   “于无身中受身 ”,我们本来是佛,不需要有这个肉身,这个身体是对抗本性最厉害的东西。《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第六意识的心,活动的很,上闹天宫,下闹地府。他还大闹龙宫,龙王的定海针被他拔走,结果完了,天下大乱。他那么大本事,跳不过如来手掌,被压于五行山下。我们的肉体就是五行山,陷进去了出不来。我们现在受罪就是为肉体,一辈子生活忙还不是为了照应 “它 ”。死了以后又要来, “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 ”。本来没有 “立趣 ”,心物一元,一念动来的,所以,一念动以后,第二重宇宙形成了。一有了,万有随着起来,千差万别,六道轮回。
  什么是二十五有、十二类生?佛学将众生归类为十二种类,这十二类众生归类为二十五种,有三界:天、人、畜等范围,依处即是生命业报由来,比如我们的正报是人道,依报是欲界。这世界有很多欲望,一切环境即依报,都是唯心所造,因为有情、有思想而有二十五有。
  情与想不同,情是不用头脑的,比如闹情绪,《西游记》中,三个师兄弟,孙悟空是第六识,有思想、头脑、最厉害的;猪八戒是情,猪一样哼啊、哈啊,光是闹事情,什么事情都是他闹的,他碰到盘丝洞七姊妹的情丝脱不了,七情六欲都属情。所以要给他八戒,非戒制不可,然情丝还是戒不了,非常可怕。另外 “想 ”也可怕,所以一切皆从 “情 ”、 “想 ”根由来,因此依、正有差别, “依 ”“正 ”各个有别,但是本体没有动过。
   “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不迁,源自肇法师《物不迁论》。僧肇法师为南北朝人,他认为万物根本没有动过, “旋岚偃岳而不动,江河竞注而不流。 ”要注意的是,这里讲的非唯物,乃由唯心论讲至物理世界,在一千多年前,已讲得非常精采。这篇文章跟其它重要论文都收集在《肇论》这本书里,值得好好去研读。
  第二章 坦坦觉路作迷途
  
   一切众生、一切佛的本性,就是一切万物的本体,本来是清净、圆明的,以中国文化来讲是 “本善 ”的。不要把它作普通善恶的善来看,它是超越此相对待的善,是至善的,那为什么会动妄念?为什么会有世界?为什么会有万象差别的不同?
    佛法的形上学可与《易经》合参
   永明寿禅师以《楞严经》要旨答: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 ”觉与不觉两个问题来了。“不觉 ”之来,主要是 “觉明为咎 ”。以《易经》的道理来讲,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有人提出来,认为这个答案不够透彻,不能令人满意。这提得很对,是不大令人满意。
  在学术立场讲,是要绝对客观,好的就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的,本来佛学这一段话是并不太令人满意,但也不是完全不对。最初动念是 “觉明为咎 ”的,忽然不觉来的。为什么有个忽然不觉呢?这不觉从哪里来?
  比如王阳明所讲的 “良知良能 ”,这一知从何而来?若从本体来,其本身即有善恶,也包括了知,这是很严重的问题。要详细地讨论起来,牵扯一大串,一时讨论不完。
  这里简单扼要地说, “觉明为咎 ”是倒果为因的说法。已经成道的人,已经还源,证到清净圆明、明心见性以后,太保任清净光明,因太过而生不及,太过了本身就是妄念。
  比如大家打坐,刚刚上座,眼睛一闭那一刹那,很清净,那是很短暂的一刹那,接着想保持清净,那就完了。由这个理由来说明本体来源,清净光明忽起动心,是倒果为因的说法。是佛没有办法,只好从果来说因,最初万有是 “觉明为咎 ”来的。
  以逻辑道理来讲,这种形而上本体,忽变为形而下万象的道理,不能算是究竟的说法。佛学对此点到为止,唯有用中国的《易经》、道家思想来补足。不过如把中国的《易经》、道家思想单独来说明形而上的本体,那又不行了。必须这几样综合起来,对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说明才能清楚。
  《易经》讲,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是指动静、善恶、是非、来去、生死等相对的现象。相对是两头,能起相对的那个是不属于相对,勉强可以说是绝对。
  所以以此道理来讲, “觉明为咎 ”,觉明也并不为咎,换言之,阴暗、昏昧也不足为病,各有立场看法,白天有白天的好处,夜里有夜里的好处。所以《易经》言: “一阴一阳之谓道 ”,乃指形而下的法则;形而上的本体,则如孔子在《系辞》上所说: “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所以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 ”是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
  所谓感应,虽起形而下后天的作用,最后他还是归到本来寂然不动。至于明与不明、动与静、好与坏,则是人为的分别,同形而上、形而下没有关系,这是《易经》的看法,当然《易经》没有说这么明显。研究《易经》,不论在理、象、数方面,都须先通《系传》,把道理先搞通。
  道家《列子》这本书分出五太:太虚、太无、太素、太质、太极,一层层下来,也讨论到本体生万有的道理。本体本来清净圆明,忽然一动,生出万有,生命经过了这五种层次。这种次序五行思想、易经思想,同佛法的五蕴都有相关连之处。
  人类文化号称五千年,其实是很幼稚、很可怜的。人类到现在还在追求最初究竟怎么来的,乃至现在还要到太空去探索这个生命问题。
  科学文明发展至今,谁也还拿不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宗教有宗教的说法,哲学、科学也各有各的说法,莫衷一是。总之一句:都非定论。
  若要证到宇宙本体的问题,扼要地说,只有用禅宗的两句话: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来说明。《楞严经》的 “觉明为咎 ”只是权说而已。
  要严格研究起来,以佛学本体论来讲,小乘知见与大乘知见的看法各有不同。《宗镜录》是用《楞严经》的本体论来阐释的。《华严经》则无所谓咎与不咎,觉明也不为咎。像《涅槃经》等各种经典,乃于各种宗教哲学对于宇宙大多持悲观的看法,觉得人生悲惨可怜。
  《华严经》则不然,认为这个世界善善恶恶、是是非非、动动静静,一概都是至真、至善、至美。都是一个本体所发生变相而已,一切都是变相,变相无论春夏秋冬、善的、恶的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坏处,以这立场来讲,觉明也不为咎了。这问题讨论起来很复杂,讲到本书后面再继续讨论。
  其次,有人提出见分与相分的问题。见是看见的见,相是现象。比如用眼看花,眼是相分,能看到花,了解那是花,这个精神作用是见分,这是唯识论名词,很多书注解来、注解去,非常难懂。若以现在的名词来理解,相分为物理世界,见分为精神世界。
    世上庸人多
   “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用不着解脱,自然解脱,就叫 “无脱 ”,并没有一个东西给你跳出来,只要自己一念清净自然出来,这叫 “无脱之脱 ”。众生认识不到自己本性本来没有束缚,都是自己找烦恼,所以大家打坐想找开悟,实际上只要真懂得两句话: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就开悟了,你不扰乱就开悟了。拼命在修道、打坐也是在自扰,跟自己过不去,这叫 “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
   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 。
  永明寿禅师把哲学放在文学中表达很高明,春蚕即出自李商隐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 ”。至于 “秋蛾赴灯 ”,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飞蛾扑火的现象。这里所讲的二见即是我见、法见。前面讲见分是精神;这里的见是观念,主观的观念有我、有法。先入为主即法见,一切痛苦由我的观念来。什么叫人生,以小乘佛教观点来看,人生是一切痛苦集中的焦点,所以叫苦聚,我们一般人却在主观观念上,把它当成快乐。这里所讲的业,并不一定是不好。像同卵双胞胎,身体是一样,思想、感情却不同,各有各的业。身体是正报,此身以外,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 “身外之物 ”都是依报。又如西方极乐净土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依报,正报是阿弥陀佛的精神。福气容易智慧难,有同学问: “智慧是不是一种福报? ”我说: “不错,智慧是由福德而来。 ”
   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
  古人得道而有神通的,要点破灾祸,是有违因果报应,要不点破,又有违慈悲心。这真是互相矛盾而左右为难,有时只好隐约暗示,像济公知道菜等(寺)有火灾之难,只好大叫: “无明发了!无明发了! ”等到大家搞清楚,寺已经烧起来了。无明发了,就等于我们常说的无明火。能够空掉无明,解脱了无明,才真正达到明心见性的 “明 ”。贪爱就是无明的帮凶。古人有两句俗语: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完全不说是非,是绝不可能的,而是非正是由言语来的,言语本来是空的,可是我们听了言语是非还是会生气,那是最笨的。听过了就空了,可是我们却配合上观念、分别心而生烦恼。四生就是《金刚经》所讲的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
  这里用镜子的“镜 ”,而不用 “境 ”, “镜 ”比 “境 ”更好,因镜空灵,照得也很清楚。我们人生一切烦恼都用妄想来的。都是妄想的心镜,现出来三有 ——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形仪。
   然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贪痴爱水,滋润苦芽。
  归纳起来,一切痛苦烦恼都是主观观念一念来的,不了解这个,碰到违顺时,就发生烦恼,动摇清净无波的觉海,产生贪痴爱水种种烦恼。
   一向徇尘,罔知反本。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
  因此一念迷掉了以后,跟着外境物理作用在跑,被唯物所引诱,跟着尘劳跑,不知回光反照找自己心性的本体。以心理学来说,像犯罪、变态等,心理学可以详尽分析各种不正常的心理,却很难说哪一种心理是正常的。以佛学来说,没有一种人心理是正常的,都是在狂乱中,只有一种人正常 ——“明心见性成佛者 ”。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最正常,可是我们看他则是不正常的。众生都犯 “狂乱知见,翳于自心 ”,物理世界一切声色都是 “幻化 ”的,不是没有,而是幻化,如电影一样;但很多人都在看着古书掉泪,替古人担忧。 “认为他法 ”这句话最重要,一般人都认为我本来很好,是外界影响了我;佛法则认为心物是一元的,内外合一,不是外界影响你,是你自己找麻烦,影响了自己。
   从此一微涉境,渐成戛汉之高峰;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
  这说明了人的思想的情绪是那么可怕。因为认不清一切妄念都是自生烦恼,因此只要丝毫微尘的念头动一下,观念一建立,变成了透天高峰,尤其人我山高,动也动不了。
  庄子说: “飓风起于萍末 ”。台风怎么起来的?可以从浮萍的波动看出来它的兴起。只有一滴水动,最后可以使大海起任狂浪,天翻地覆。像人世间朋友夫妇,吵起架来、闹到绝交、离婚的地步,而本来都是由一点小事情引起的。中国道家讲军事、谋略之学的《阴符经》说: “天犯杀机、阴阳起覆;地犯杀机、龙蛇起陆;人犯杀机、天地反覆。 ”所以还是人最厉害。人的思想、念头最厉害,最可怕,世界大乱就是这么来的。
    性相近,习相远
  接下来讲 “三乘五性 ”,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人的禀赋根性不同,也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说,人的性向问题。各个性向不同,这还只是人世间的心理研究,不如佛学深,比如苏东坡的诗: “书到今生读已迟 ”,人的聪明智慧不是靠这一生,是前生累积来的。有些学生爱玩小乘道 ——有为法。这是他的根性,要想把他转过来,很难,那要花很大的力气。人的禀赋根性为什么不同呢?从佛学观念讲,人有了贪欲这一念,就变成生命在六道轮回中越滚越迷。 “轮回 ”这两字翻译得好极了,当时翻译得很新颖,只是一千多年来用旧了。《易经》上说 “循环往复 ”,讲的是原理;轮回讲的是现象。为什么人在轮回中转不出去?就像电风扇转动中的苍蝇,你看转得多快!转昏了头,硬是转不出去。我们为什么要打坐?打坐就是要把电风扇慢慢关,慢慢停下来,就可以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只是现在大家打坐,反而加开,转得更快,所以不得解脱。所以要找到开关,本书即在帮助我们找到开关,知道怎么使用,帮助我们从轮回中返回本来那个样子。
   尔后将欲反初复本,约根利钝不同,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
  人的根性利钝不同;遇到利根的人,一点就通,真是孟子所讲: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遇到钝根的,简直没办法。要想学孔子 “好学不厌 ”还做得到,要做到 “诲人不倦 ”那就太难了,碰到钝根的人怎不会火大?所以孔子伟大。这人的根性怎么来的?这里又讲到本体。
   “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 ”,本体只有一个,比如水:可泡成茶,可制成酒,也可做成毒药,使用很广泛,但它的本体是水。本性是一个,我们修道来返回那个水,回到那个本性去,不是找现象。但是人的妄念一动以后,如苍蝇在电扇里头,永远在转,转惯了,因为长跑、短跑不同,而有三乘五性。
  五性指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无性。怎么叫定性声闻?比如有些学生,想给他菩萨当当,哄他骗他,他就是高兴小的,就是没法接受大乘。怎么叫定性缘觉,比如我所接触的一些人,一学佛就变得任何人不见,最好是峰顶上住茅蓬,鬼也不见。事实上, “思 ”会来找他的。有些人属定性菩萨,叫他学小乘,不干,万事都管,忙得不得了。不过不定性的也很多,如墨子讲染丝,碰到红就变红,碰到黑就变黑。再有些是糊里糊涂,比不定性还差一等,搞了半天,就如孔子所说: “能使由之,不能使知之 ”,碰到无性这种人,就只能: “使由之,不能使知之。 ”叫愚笨的人上去当第一流智慧的人,他会发抖,会把他吓死,你只有告诉他怎么做,硬是没办法跟他讲道理。
  在东西文化哲学中,首先提出人性平等的是释迦牟尼佛。但注意啊,佛所提出来的不是政治性,而是形而上本性的平等,形而下,一切作用起后就不平等了,三乘五性有所不同了。
   或见空而证果,
  人一念空就证果。什么是空?这是个大问题,一般人认为没有妄想,没有念头,叫做空,错误到极点。如果硬要把思想、妄念压下去,这样叫空,不到三个月,脑筋便迟钝了,心理就干枯了,搞得一切都讨厌,没感情。所以真正见空而证果的这个空还难见呢!既使证到了,也不过小乘而已。我曾特别提出来修白骨观,要证身空、人空,还非修这条路子不可,不然,就进不去那个空的境界。千万不要以为把念头压下不动那叫空。我再三提过的,宗喀巴大师说,如果这样叫无念的话,果报是堕畜生道,很严重的。
   或了缘而入真。
  这是缘觉,比如净土宗莲池大师,在家时与太太感情很好,有一天太太端来了茶,他却一不小心把最喜爱的玉杯打破了。这一下他忽然感觉到,什么妻子、玉杯,再好也要分手,因此毅然出家了,后来成为一代大师,像这一类即因缘觉而来。
   或三祇熏炼,渐具行门。
  大乘道修持法,一个人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劫熏炼,才慢慢形成菩萨心肠,一般讲行愿,其实愿容易想,行却是个大问题,处处为我、为己,行门还差得太远,没有一点行为够得上学菩萨行。世上凡是讲修行的人往往是第一等自私的人。我们就常听到这样的话: “我在打坐修道不要吵! ”或 “我在修道,你要供养啊!等我修好了,再来度你。 ”真正的大愿谈何容易?我们要随时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像我们朗朗上口的四弘誓愿,真正从内而外,言行合一做到的,又有多少?绝大部分人烦恼还舍不得断啊!佛道嘛,有些心而已,还要玩一下。 “愿 ”谁都会吹的,什么济世利人,自己都济不了,不要变成 “挤 ”人就好了。人就是行门最难,佛经上说要三大阿僧祇劫慢慢熏炼自己,改变自己的心理行为,才渐具行门,有一点像。
   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
  有上根利器者,一念之间圆满修成,即禅家所说的顿悟。现在全世界都在讲禅学,以为打打坐,说几句幽默的话都是禅学:春天到了,池塘里青蛙,扑通一声跳下去,就是这样,这就是外国人讲禅,顿悟了!不是这个,顿悟要行到、理到、功夫到,也是行持之一。大菩萨慈悲利世行为也要到,这是真正顿悟的境界。
  达磨祖师讲禅宗二入: “理”与“行 ”,而且行入最重要。达磨祖师对后世的预言: “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顿悟不是玩嘴巴,要注重事行。
   斯则克证有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
  三乘五性分别清楚了,重点在所证到的有异,但形而上本体是一样,只有作用、方便上有差别,凡圣在形而上道体则无不同。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严重问题来了,前面讲,人人都有道.为什么我们凡夫见不到呢?因一念迷掉了,而产生三乘五性不同根器,虽不同,但形而上本体一样。现在由本体来,所谓言下顿悟,悟道是什么样呢?真正的佛法 “穷微 ”,追究它根本的所在,研究到佛法的宗旨,完全搞通了,是空的 ——“根本性离,一切性离 ”。唯识讲诸法无自性,心、物皆属 “法 ”之观念中,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各自的自性,这个无自性与明心见性之性不同。
  但有些人搞错了,一看 “诸法无自性 ”,认为佛法讲无自性,还讲明心见性是真常唯心论,错了,是外道之见。将诸法无自性变成唯物论,断见。人死了就拜了、人死如灯灭。诸法无自性嘛,还去求个什么自性呢!这个见解非常严重。今天,在思想界中,这个思想非常流行,此论书籍充斥,毛病大家都看不到,换言之,这在提倡唯物思想,纵使无意,却走入此偏见中,把佛法解释错了,永明寿禅师就不用 “无自性 ”,用 “性离 ”,在逻辑上,使天地相隔, 大妙了, “无自性 ”是主观的,在逻辑辩证法上是拿开它,与断见一样是拿开它, “性离 ”是有性,自己离开的,客观的。这些思想,同大家修证的关键非常大。
   第三章 如幻似真情何堪
  
  现在讲到形而上道体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 “明心见性 ”。什么叫如来本性? ——一切众生自己的本性。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绝升沉之异,无缚脱之殊。
  最高的道体是什么样子?是 “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寂灭是中国文字,梵文原意是涅槃之意,用中文翻译叫寂灭,另有一种翻译是圆寂,圆满的寂灭。这些翻译是不是完全是涅槃的本意呢?不是的,因为翻成寂灭与圆寂,在中国文化,尤其在佛学观点上,形成一个很大的误解,好像寂灭、圆寂是死的东西,什么都没有了。一般人学佛,认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空才是究竟,这在观念上犯了绝大的错误。但是为什么要那么翻译?在中国文字中,也只有这几个字最好,最能代表它清净的一面。实际上 “涅槃 ”包括了常(经常)、乐(快乐)、我(真我)、净(清净),所以它是寂灭、圆满、清净的,是乐的,不是悲的,但一翻译成圆寂、寂灭,易使人走上错误的路线。后世即以消极代表涅槃,犯了严重的错误。
  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回转来看《宗镜录》,讲到形而上道体 ——“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真是一字千金。中国文字若要以文学技巧写绝对逻辑、科学性的东西,很难写得美,写不出好东西来。把科学的书文学化很难。过去有学科学、化学、物理学的,大学毕业后出去教书,我告诉他们想办法把科学变为趣味化、文学化,不要刻板地记公式,把公式配一个很艺术的故事,学生一定容易记的,培养科学人才也方便得多。只有一个同学做到了,清华毕业后教化学,很叫座,他就是采用了我这个办法,当然他很苦,或者用李后主的词,或者用某些东西凑拢来讲,结果学生欢迎之至。我本来不相信,问他真做到啦?上课我去听听看,他说拿录音给我听,一听果然教得好。这就说明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要把它写成很好的文学真难,可是这四个字用得很好。
  唯识讲 “诸法无自性 ”,这是唯识宗(法相学)的重点。通常般若宗讲一切皆空(中国文化南北朝以前的翻译),也有流弊,一般人往往把 “空 ”跟 “绝对没有 ”连在一起。假定把纸烧了,没有了,这个空即属佛学上所说的 “断见 ”,唯物思想哲学即有此毛病,人死如灯灭,一切过去像灯熄了,没有了,把佛学的空与断见配合,观念错误。因此后世唯识学家有鉴于 “空 ”这个名词易引起错误的偏差,不用空的观念说明,而用另一个名词 ——“诸法无自性 ”。
    佛法 “空 ”与 “有 ”的诤论
  然而,到了唐代玄奘法师译经这么一翻译后,在中国又引出一个偏差。因为禅宗以中国文化的观念标榜, “明心见性 ”,为什么有这个观念呢?因为性与情这两个字,在中国文化的根基非常久,比如三代以后,周代文化在礼记上提到 “性 ”与 “情 ”,佛法传来中国翻译后,很多都采用中国文化本有的名词,像 “众生 ”一词出于《庄子》; “功德 ”出于《书经》; “居士 ”则出于《礼记》,佛经翻译采诸子百家之名词者非常多。此乃因翻译不同的文字,必用其原有文化使用惯了的名词,才易使人了解领会。
  所以禅宗提出 “明心见性 ”,是根据中国文化本身的道理来说明的。然而,以后世整个佛学来讲,用这四个字,毛病也出得很大。比如佛经上经常讲到 “心 ”,界线分不清楚,有时将思想、现在讲话的情绪、脑子在想的也叫心,实则非也。有时佛经上讲心,是代表超越思想、分别、意识、情绪以外的那个本体的作用,全体的,心物一元,也用 “心 ”作代表。因此佛经中,上下两句或一句中有两个地方用到 “心 ”字,可能就有两个不同的涵义,但是没有在这上面下功夫,后世就很容易把它混淆,混淆就产生很大的毛病。
  由这个道理,我们知道禅宗讲 “明心见性 ”是一个代号,然而自玄奘法师翻译唯识学 “诸法无自性 ”以后,中国佛学思想也发生了个争论的问题, “一切无自性 ”,禅宗却讲可以 “明心见性 ”,那,不是这个错了,就是那个错了,究竟错在哪一面;有人认为,禅宗所讲的 “明心见性 ”是有个东西可见,有个心可明,这个已经不是佛法,这与印度婆罗门教传统的真常唯心论一派相同。因而,种种错误观念就出来了。
  仔细研究唯识、法相后,即可了解玄奘法师所翻译的 “诸法无自性 ”,是指一切形而下、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的根本性质,过去曾讲,现在再提出来注意,比如粉笔、纸币、手帕,都是诸法中的一法(法是代号),它无自性,将手帕分析,是绵纱、化学纤维、人工、颜色等综合体,每样把它分开来,手帕并没有自己的自体存在,它是各种原素因缘凑合,偶然地、暂时地构成了这么一个东西;而名词也是假的,我们叫它手帕就变成手帕,当时取名叫阿狗,现在就叫阿狗,名字无自性。形而下诸法没有独立存在的性能,不会永恒存在,一切无常,都要变去,所以说 “诸法无自性 ”并没有错。可是后世有一帮研究唯识学的,抓到鸡毛当令箭,谈空说有,都用错了!唯识讲诸法无自性,哪里还有个 “明心见性 ”的性可见呢?认为这些都是假的而斥为外道。所谓外道、内道是代表分界的分号,错了的,钉个牌子归到一个范围,叫外道;在这个范围对的,叫内道,内外就是那么一个界线的分辨。
  那么,实际上对不对呢?我们晓得,诸法无自性对形而下的事物而言是不错的,然而对形而上,唯识又建立一个什么呢?就是阿赖耶识转入真如,另定名称叫 “真如 ”,八识心王转完了,绝对的净化,净化到刚才所言涅槃的清净,那个东西也叫真如。不过,严格研究又分两派:一派唯识学者不用真如这个名词;一派则主张必须建立另一个作代表。
  现在,我们先来解释一下 “真如 ”,中文翻译佛经非常妙,很美!注意这个名称哦!见了道叫 “真如 ”翻译得很好,其它都是假的,只有这个东西是真的。但是倒过来念呢? “如真 ”,好像是真的。我经常提醒大家注意,佛法有一句话: “如如不动 ”,一般人看到都认为不要动就是佛了!根本连文字都读错了! “如如不动 ”,好像、好像、好像没有动,对不对?中文翻译得很好。实际上动而不动、不动之动谓之如如不动。这又讲到中文翻译的问题,现在有很多英文翻译,我感到本事好大,也好大胆。中国佛经从印度翻译过来,每一位大师不但懂得中国诸子百家的文化,而且要懂得各种各样的方言。像我们只晓得把外文弄好,在外国蹲了十几年对某地的方言都不知,这就无法翻译,哪些地方哪个字才恰当,很难!
  回转来我们说到建立真如,见道的道体叫真如。唯识有一派学者根本不建立真如,把第八阿赖耶识净化了就是道。
    即此用 离此用
  《宗镜录》谈到道体,它的自性根本是离开你,不是你离开它。换句话说大家要求空,一般人打坐都想空念头,很多人问我怎么空?唉!我说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是念头来空你,不是你空它。 “根本性离 ”是自性离开你,不是你离开它。比方我们八点钟坐在这里,大家检查第一次的念头、思想现在还有没有?它早就跑掉了!你想空它干嘛! “根本性离 ”是它离开你,空是它来空你,不是你空它啊!佛法叫你认到自性空,是认清根本性离你,不是你在离它。也就是《楞严经》所说的: “即一切相,离一切法 ”,两句话说完了,自性本体,由体起用,由用归体。我手里拿的一根写黑板的,叫粉笔也好,钢笔也好,反正是一个东西,你第一眼看到了,第二眼想永远停留在上面,不可能,它早就过了。 “即一切相 ”,这是一个现象; “离一切法 ”,它本来就走开、空开,自性本来如此。即一切相就是本体起用;离一切法又是归体,由用而归体。所以这里告诉我们根本自性离,自性是本空的,不是你去空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金刚经》讲的方法, “应该 ”这样做。佛弟子须菩提问佛,妄念太多如何空?他问的是方法,佛告诉他: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有个 “应 ”字,鸠摩罗什翻译的也好。如果讲本体,此字应换为 “本 ”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一切相,离一切法,自性本空,不需要你去空它。我们求修养心性之学,自己有一个很空的境界,你晓得那个空的境界是不是一念?那就是一念。你觉得现在很好,很坦然、很清净,你早就在意念上了。这也是心理造成的现状,亦即相的境界,有一境界就是相,当然境界也是它变的,没有错,但是要即用即空 ——“即一切相,离一切法 ”。
  所以我们再三赞叹《宗镜录》一句话 “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把我们点清楚了。永明寿禅师把唯识般若谈空说有,两方面佛法最高的道体宗旨,用 “根本性离 ”四个字点出来。
   “毕竟寂灭 ”,不是你去寂灭它,自性本来寂灭,彻底的寂灭。如果你把毕竟寂灭当成方法来用,打坐时,拼命把自己的念头寂灭,那你是吃饱了饭没事做。你赶紧去盘腿吧!吃饱饭没事做,不盘腿干什么? “不作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当然你叫它是修道、盘腿,实际上是无聊。它 “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不是你空得了,不盘腿也空,盘腿也空,要把这个道理弄清楚,才能够谈学佛。
    万变不离其宗
   绝升沉之异,无缚脱之殊。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之者,二际平等,一道清虚,识智俱空,名体咸寂,迥无所有,唯一真心,达之名见道之人,昧之号生死之始。
  这一节统统跟我们说完了,重点在 “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下面的文辞都是形容这个本体。
   “绝升沉之异。 ”无所谓升华、堕落。修道悟了道,谓之超升;没有悟道,堕落在三界六道谓之沉。无升沉,自性无差别。宇宙间的现象,生命有六道轮回,上三道:天、阿修罗、人道;下三道:畜牲、地狱、饿鬼。下地狱你的本性到哪里去了?下地狱的人没得本性啦?比如我假使下了地狱,我的本性带到哪里去了?带到地狱里头去了,在地狱里受苦的也是我那个东西。升沉、超脱同堕落是两个不同的现象,自性圆满,它没有离开你。因此地狱中人突然悟道,一样可以成佛,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也包括了地狱。如果诸位怀疑我讲的这个道理,可以去看《涅槃经》,这部经就讲到一切内道、外道、天堂、地狱毫无分别,每个众生都会成佛,什么时间?长短的问题,有人一下成功了,有人过三大阿僧祇劫慢慢来而已。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文化有一个有趣的典故: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生公即是道生法师,二十几岁时,佛学已研究得很好。当时《涅槃经》只翻译了六卷,开头讲一阐提人不能成佛,一阐提指罪大恶极之人,没有一点善心、善念。唐社长昨天跟我讲一件吃人的事,问我听过没有?他说在海上逃难,报馆记者采访证实确有此事,在海上艰困挣扎的情况下,把老婆孩子烤来吃了。我说这有什么稀奇!孟子说: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 “几希 ”,其实连希都不希。到那个时候,我要活着,管你什么孩子老婆,都吃,历史上多得很。这就是一阐提人,坏到极点,从头顶上坏到脚指尖,没有一样好。佛说这样的人不会成佛,只有善心能成佛。
  南北朝时,中国文化在长江以北,中原地带,南方谈不上文化。结果年轻的道生法师提出一个论点: “一阐提人皆得成佛 ”。罪大恶极的人最后还是会善心发现而成佛。噢!不得了!这个论文一提出,当时有道的老和尚、高僧有多少啊!鸠摩罗什的译经院两、三千人,都是第一流的学者,是集体创作。这个年轻人有这样的思想,赶出去!佛经上讲犯戒有个名词叫 “摈 ”,翻得好听而已,什么摈啊摈!赶出去就是,不准他留在佛教团体、文化中心。生公只好跑到南方,江苏的虎丘山。
  那时南方文化还很落后,生公等于被赶出国,自己越研究越觉得有道理,最后没得办法,南方和尚看他是被北方赶出来的,是外道之见,他在南方也很可怜,没事打坐把石头排好,跟石头讲经说法,讲到一阐提人最后也可以成佛,问石头: “你们说对不对? ”石头都摇起来。所以叫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生公当时被认为大逆不道、思想错误,被赶出北方时说: “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请于现身,即表疬疾;若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合寿之时,据狮子座。 ”后来他去庐山,得以读到新译的《大涅槃经》,果然跟他所说的相符。
  大家都非常地敬服,他也接受大家的启请,升座说法,讲得精采极了。最后果如他所誓言的,端坐正容,好像入定似的,走了。
  所以说自性在任何地方都存在,下地狱自性被乌云障碍住了,若一散开,大恶人把一点曙光露出来,善心一发现,他也成功了。 “绝升沉之异 ”,自性本体无差异。 “无缚脱之殊 ”。学佛是学解脱,讲修道则言逍遥,不过大家注意,包括我在内,学了,结果既不逍遥又不解脱,一切拘束得要命,这个很苦,本来人世间烦恼层层束缚,把我们捆绑起来,我觉得学佛修道后又加了两层,把自己绑得更厉害,蛮可怜!不晓得是智慧还是笨蛋?我到现在还搞不通。
  照道理讲,永明寿禅师告诉我们 “无缚脱之殊 ”,解脱个什么?没有解脱,本来也没有绑你。禅宗三祖僧粲大师见二祖之前,一身是病,痛苦得很,根据佛法,病是怎么来的?由恶业来的。业怎么来的?心造的。当然不是现在心,我们生下来没有造业,怎么带来病?这包括过去心。三祖求师父为他解脱,二祖叫他把业找出来就给解脱,找了半天,没有,那好嘛!谁绑你?本来没有人绑你。故事大概如此,详细的你们去查,这段跟二祖见达磨,请求安心的故事差不多。所以绑与解脱都是你自己造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之者 ”,拿本体言,我们这些在世的人根本没有存在,只是偶然的、暂时的,再几十年一下过去了,本来没有。人类自有历史到现在,不晓得过了多少人,大家都上台唱一唱,唱完了下去,没有了,看不见,本来也没有一个在世的人,在世的人都是傀儡,后面有个东西牵着玩,玩几十年就没有了。
  那么,成了佛就灭度了?也没有灭度的人,没有说哪个涅槃去了。所以我常说涅槃是捏一个盘子,不知是江西瓷盘还是化学盘?捏了什么盘?《楞伽经》告诉你: “无有佛涅槃,亦无涅槃佛 ”,自性本来在涅槃中, “毕竟寂灭 ”,涅槃就在自己现前、自己身心上,你没有找到而已,找到以后,无所谓在世之人,也无所谓涅槃者。所以 “二际平等 ”,过去未来都是空,一切相对的都是毕竟没有,是现象。本体不是没有, “一道清虚 ”。为什么唯识学讲转识成智,其他宗派讲去掉妄念才能成道?妄与真没有差别, “识智俱空 ”,真妄不二,是一个东西。
   “名体咸寂,迥无所有 ”,名代表相,一切观念、妄想;体代表本体,本来清净,本无所有,本空,它空你,不是你空它。 “唯一真心,达之名见道之人,昧之号生死之始 ”,悟了道见了这个,假定这个名称叫 “真心 ”,证到这个境界叫见道之人;不懂这个,就在生死中轮回旋转,自己被自己捆起来玩。
    人我如虎
  大家注意这篇文章,先是提出 “三乘五性 ”,而不是这么讲,当然被我们这样一讲,等于狗啃骨头,啃得支离破碎。如果诸位自己回去念,在灯前点一支香,不是为了信佛,诚诚敬敬的,灯太亮了,味道不好,不如点一支蜡烛,若隐若现,两腿一翘,泡一杯茶,如果你抽烟,最好抽一支,然后高声朗诵一番,不涅一个槃,那个槃都来涅你,啊!那非常清净!一读就到了,这文章就有这样好。我们现在不是涅槃,是狗啃骨头,盘(槃)子都啃翻了!味道不好了!这个文章要注意!回去还要研究。
  这里讨论到人的修道根器有 “三乘五性 ”的不同,他首先把根本提出来,本来没有不同,本体是一个,等于太空是一个,为什么这边下雨那边天晴?这里高山那里平地?为什么来的?在家出家拼命学佛求道.到底求个什么东西?这一段有说明。
   复有邪根外种,小智权机,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见本,唯欲厌喧斥动,破相析尘,虽云味静冥空,不知埋真拒觉。
  他说有些人讲修道,看起来是修道,站在另一大乘根器、真正道体的立场上看,这些人叫 “邪根外种 ”。这是名词,外道内道之分,外道也是道啊!道乃路也,本来是一条直路,他硬要转来转去,转不通开个山洞,最后也到了,这叫外道。内道的人直接悟道好不好?也有不好之处,坐飞机一下到达目的地,哈!一路上有许多东西你没看见,那些走岔路来的,有坏处,很辛苦,走了很多冤枉路,但他比直接来的人高明得多,冤枉路旁的风景他都知道,你却不知道。所以讲外道、内道是假定名称。不过,这里说有些人是邪根外道,走错了路。
   “小智权机 ”,智慧太浅; “权机 ”,本体大机大用,小智的机变脑子,灵光少了一点。我经常跟年轻朋友说笑, “怎么你出生的时候,脑筋不多拿一条,而且投胎也不选个好的脑子装,匆匆忙忙把生了锈的装进来,干嘛? ”这是笑话,但可以说明 “权机 ”两个字。机变不够灵巧的人。
   “不了生死之病原 ”。不晓得生命生死的根本是什么东西来的?这个开关在哪里?没有找到。也不晓得 “人我 ”这个东西。 “人我 ”不一定你跟我相对,你是人,我不是人;也不是说站在你的立场,你变成我,我变成你。这是相对的话,实际上也可以说绝对,我就是我,我是个人,人就是我,我就是人,这个东西怎么来的?因为我们一切烦恼都是人找来的。像刚才所举人吃人的例子,人到了必要时只有我,不但烤儿子吃,连妈也照样烤来吃,这些资料历史记载很多。我告诉唐社长,吃菩萨的也很多。一家人逃难,父母老了,要儿女先逃,儿女怎么做得到?父母把自己弄死要儿女烤来吃,吃了好求生逃路,这是菩萨境界。至于你不肯给我吃,我把你弄死了吃也多得很。人到了最后只有 “我 ”第一,非到患难看不出真正的道德。唐社长结论: “人坏起来比禽兽还坏,恐怕好起来没有比菩萨更好! ”我们俩说这个笑话也蛮有道理。
  这些人不晓得人我,我们这个人,这个东西是什么根?它的根在哪里?见道,一个观念,就是这一念,见地之见,一念就有人找出来,因此他们搞错道理,不懂本体的道理却想修道。
   “厌喧斥动 ”,讨厌!赶快出家,或到山里清净、打坐,认为那才是修道,啊哟!你看那么多人,吵死了!烦死了! “厌喧 ”怕吵闹。 “斥动 ”骂人一天到晚乱跑修什么道!不对!认为修道的人应该坐在那里,讲好听是如如不动,实际上是变个死东西,就像我们骂人: “看你那个死相 ”,那才好像真是修道!什么都不懂就是修道。
   “破相析尘 ”,把一切外相离开,分析尘世间的事,一概要不得。
   “虽云味静冥空 ”,一味贪图打坐、清净,认为那才是道; “冥空 ”,这个空是脑子什么都不想,啊!这个是道,不这样就不是道。
   “不知埋真拒觉 ”,实际上外道也这样,把真如本性活埋掉,把活活泼泼的本性埋到死东西里头,埋到清净里去,他不晓得那个动的也是本性动。 “埋真拒觉 ”,他把活动的本性埋到死东西中,而且讨厌妄念。
  我这么坐怎么还什么都知道?你不知道你去死去!对不对?本来自性都知道,都不著嘛!所以大乘三法印说:一切无着、无性,本空嘛!物来则用,过去不留,自性本来是本觉灵明,所以搞错的人是 “味静冥空,埋真拒觉 ”,以为清净才是道,只要你妨碍我一点,太太也好,父亲、儿子也好,走开!我修道嘛,要清净!这完全是偏差的观念。
   第四章 莫教幻识误明月
  
   如不辩眼中之赤眚,但灭灯上之重光,罔穷识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
  这段重点在告诉我们动静二相都是它变的。道体 “本体 ”不在动相、也不在静相上面。认为静相就是道的人犯了什么大错误呢?好比眼睛有毛病,看一个灯光变成两个光圈,那是眼睛不正常,并非真有两个光圈或真有黑点。要使光圈的幻影消失,只要把眼病治好即可。然而一般人搞错了!只想把眼前看到的东西灭掉。这当中问题很大,总而言之,修各种宗派做工夫的人,经常在打坐时看到各种影像,你说我眼闭着,没有拿肉眼看,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实际上,眼睛张开是白天看 “看 ”,我们能够看的习惯,闭着眼睛睡觉都在看。做梦时眼睛没张开也看到东西,虽然看到假相,也是看。所以,打坐时看到的东西是真是假?这是心理上的病态,但有时则是生理上产生的,比如身体有虚火、发炎,会看到红光;肾、肝有毛病,胃消化不良,看到的是黑气;火太大,太用心紧,看到红光、紫光;有时看到白光是肺气引起的。这些与五脏六腑生理变化都有关,都是幻相,不是真的。当然啦!有许多人把这些当作道抓得很厉害。你告诉他这是幻相,他不信,只好对他笑笑,没有话讲,有什么办法?他非把病眼当成真眼!
   “罔穷识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 ”,同样的道理,以佛学本体来看,我们的身体也是假的,幻有之身,唯心唯识所变。由于不研究、不透彻了解此身即幻的道理,因此站在太阳底下照,有个影子、有个我。
  庄子说了一个故事很妙!人在太阳下一照有个影子,影子外还有个迷迷糊糊的光圈,庄子称它为 “罔两 ”,有一天罔两对影子说,你这个人真是荒唐,一下坐,一下站起来走,怎么这样不定呢?影子说: “唉!老兄啊,一谈何容易,我后面还有个老板,要我动,我就要动。 ”这个故事说得很好,但是庄子只说了一半,老板后面还有个大老板,等于保险公司后面还有个再保公司。
  一般人不晓得识内的幻身,只想避开太阳下的幻影,打坐就怕妄念空不掉,妄念不过是识心的幻景之一。妄念并不可怕,妄念从哪里来?你要找到起妄念的机关。去妄念太容易,不过 “日中之幻影 ”而已。一般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专求打坐、求清净,到山里住茅棚、住山洞,叫他做一点事,说累死了,要修苦行、修菩萨道。唔!萝卜道!什么叫菩萨道?真正的菩萨道在世间,世间每一个人都很忙碌、都很辛苦,为他的即是菩萨道,为己的是 “萨菩 ”。不要以为清净即是道,不要见解错误了,清净是享福。
    背道驰更远 学剑向文殊
   斯则劳形役思,丧力捐功。
  你以为在山里打坐是修道?永明寿禅师给你八个字评论: “劳形役思,丧力捐功 ”。 “劳形 ”,你满辛苦地开运动会。庄子谓打坐的人是 “坐驰 ”,打起坐来妄念奔驰,坐着开运动会,里头热闹得很,所以你坐一坐会累、会腿麻,又要观想,又要念咒子、又要求功德,名堂可多了!法没修,好像少了一样东西,本钱没投,赶快补一下,你看多忙!把形体搞得劳苦死了! “役思 ”,思想服劳役。替老板做劳役,一天还有六百块钱;替自己做劳役,打坐一天,钱又拿不到,在那里不晓得搞什么?下面四个字更惨, “丧力捐功 ”,你白费了你的气力, “捐 ”就是丢掉,你以为坐几天就有功夫?一点功夫都没有, “捐功 ”,白白牺牲了。
   不异足水助冰,投薪益火。
  等于冰上加水,使冰冻得更厚,柴丢到火中,使火更大。打坐求清净,妄念愈来愈大,怎么说?本来一个人满好的,坐起来又想成佛,又想成道,念了咒子要加被我,家里人好,爸妈好,出门消灾免难,要顺利,买个车子又要发财,又不要出车祸,反正好的都归你。每个学佛修道的人都如此。你到民权东路看,买几块钱香蕉、红果,烧香拜了,求样样好,求完了香蕉带回去给孙子吃、红果蒸了吃。我是海边的人,我们家乡有位太太真好,先生驾驶帆船出海做生意,她烧香求菩萨,那求的真好,后来地方上把她求的话变成名言。 “菩萨啊!我给你烧了香,向南南风、向北北风、向东东风、向西西风,路路都顺风 ”。求得太好了;每一路都倒风,这样船还开得动啊?我们小时候看见她就想笑,可是她并不觉得可笑,一直很诚恳。我们这些庙子上拜拜的,我看都是向南南风、向北北风 ……,每次到庙子我就想起这件事,那真是 “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一般修道也是如此。
   岂知重光在眚,虚影随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质而虚影当灭。
  这四句话反过来告诉我们,光影是眼睛出毛病。打坐前面有境界来问老师,你问我干什么?眼睛意识不动会看得见?我问: “睡着了看得见吗? ”是看不见,他却不懂,这句话比打他还重。打坐看见,可见你在玩看见,睡着了看不见,不是很明白!心休息就没有了,当然睡着并不一定是道,可是他还要问,再问我就给他一个 “向南南风,向北北风 ”,让他迷糊去算了。
  不给他迷糊,他不感谢你, “老师又传我一个 ”,早就上了老师的当! “丧力捐功 ”有什么用?所以,要想眼睛不看见幻相,只要清净眼睛;要想身体没有影子,无心即无影。如何能做到?
   若能回光就己,反境观心,佛眼明而业影空,法身现而尘迹绝。
  告诉你们方法。一切回光返照,回转来找自己,观心。怎么知道有境界?念头动了,念动也不错,念动也空嘛!不要另外找个空,回光就是,回转来找自己,管外面境界干什么?境界皆幻相,不要管幻相,一切反过来,亦即儒家孟子所言: “反求诸己 ”就到了。佛眼明,业影就空了。大家念佛、念咒子,一天念一万遍,我一听 ……有些老太太念佛拿纸画圈,功利主义,好像攒钱一样,攒到死的时候带走。真的假的?真的,她那业力硬是累积成善业带走,等于做坏事,一点一滴累积,恶念也带得走。这是现象、应用,讲道体则全要空,善也空,恶也空,业也空,所以要 “反境观心 ”。
  反境观心以后,佛眼明,业影空,那么,法身自然呈现。什么是法身?法身是代名, “本体自性 ”,不生不灭。法身呈现,你以为真有个法身啊?你们诸位少见,这些我看得多了,譬如最近有位青年,打坐忽然看到自己在打坐,那是常有的,为什么看到自己打坐 ——“精神飞越 ”,用功紧切把自己生命逼出体外,或者体质衰弱,而产生这种现象。那时才晓得自己面孔原来如此,原来鼻子向下面。许多人把此种现象当成法身,错了!那个是法身上面的妄影,法身是 “无相 ”、 “无念 ”、 “无住 ”。 “法身现而尘迹绝 ”,心里没有尘世间一切烦恼。
   以自觉之智刃,剖开缠内之心珠;用一念之慧锋,斩断尘中之见网。
  这叫见道。到达法身无相境界,始叫见道、明心见性。永明寿禅师把硬性的佛学名词,变成软性的文学美。他说这是怎么达到成佛的?完全靠自觉自悟。
  学佛成道,不管净土、禅宗、密宗、天台宗 ……,都要靠自悟自觉。什么自觉?智慧的成就。 “智刃 ”,智慧像一把利刀,剖开缠内之心。缠是佛学名词,一切众生被烦恼所缠缚。佛学上常引用唯识学玄奘法师翻译的一个名词 ——“缠眠 ”,不是文学上的 “缠绵 ”。烦恼的作用叫 “缠眠 ”,也叫 “随眠 ”,称 “随眠烦恼 ”。
  这些佛学名词用到中文,真是高明绝顶。翻译得好极了!人的烦恼是 “随眠 ”,它跟着你一步不离,连睡觉都跟着你,比夫妇还厉害。太太跟着睡,你有时还溜出来。经常有人问我,某人夫妇感情不好,同床异梦。我说世界上有哪一对夫妻是同床又做同一个梦的?如果两人梦得一样,是神经病。那要送精神科看病,人本来同床异梦。只有一个东西不跟你同床异梦,你的业力烦恼,你睡着了,它就睡在你那个睡着里;你醒来它已经跟在你旁边,你脱不掉。《八识规矩颂》讲烦恼是 “俱生犹自现缠眠 ”,从你生命来的时候,它就跟来了,缠住你,你有本事用自觉之智刃,把缚解除了,那就解脱成佛成道: “以自觉之智刃,剖开缠内之心珠 ”。
   “用一念之慧锋 ”,慧剑斩情丝,中国文学常用。这一把剑是什么剑?(有同学答; “慧剑 ”),好聪明!可见你有这把剑,我都没看到这把剑,只看过日本武士刀。这把剑看不见,最利,在哪里?在你一念之间 ——“一念之慧锋 ”。
  文殊菩萨为什么手里拿一把剑,要杀人啊?那是表法,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智慧就是那一把慧剑。
   “一念之慧锋,斩断尘中之见网 ”。什么见网?八十八结使。这些都是佛学专有名词, “见 ”代表一切观念。我们许多烦恼都是 “见网 ”把我们网住了,只有用智慧的刀锋才割断得了。
   此穷心之旨,达识之诠。
  我们跟着永明寿禅师这么美的文字般若兜了一圈,受他的骗,最后归纳所有佛经的道理!一念不受。他骗走的是什么?就是叫你回转来找自己这一段,很简单。他说,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就是 “穷心之旨 ”。学佛修道、明心见性的宗旨就在这里。 “达识之诠 ”,诠即解释,你对唯识最高的注释都理解了。
   言约义丰,文质理诣。揭疑关于正智之户,剃妄草于真觉之原。愈入髓之沉疴,截盘根之固执,则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炉;名相临慧日之光,释一真之海。斯乃内证之法,岂在文诠,知解莫穷,见闻不及。
  这段文字气势连贯,明白这些道理才好修行。
   “言约 ”,真正讲道理,用言语文字表达非常简单,譬如中国讲修道 ——“放下 ”,这句话多简单!怎么样放得下?实在放不下,电梯还好办,按一下就下去了,我们不是电梯。现在的大肚子弥勒佛就是布袋和尚,其实永明寿禅师也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弥勒菩萨化身为永明寿写这部书。布袋和尚光着膀子,大个肚子,一天到晚背个布袋到处走,人家请和尚传道,他把布袋一放,看着你;你不懂,他布袋一背又走了,一句话不说。本来是嘛!只要把我们这个布袋放下就行了。
  其实我们不但放不下这个布袋,口袋更多。四十年前有位朋友告诉我,我们这一代谁都要钱,过去中国人穿 “大寿 ”只有两个口袋,现在我们有十三个口袋。我说你瞎扯,他说你看嘛!一个、两个 ……六个还有个小包包,七个、八个 ……十三个。现代人一身都是口袋,怎么放得下?放下布袋就到了,但是做不到。
  二十多年前,我有个湖北朋友,很妙,是北大学生,我们叫他北大三朝元老,大学读了十年,因为家里有钱,读一读休学,回家玩个一年半载又来,十年当中,北大学生没有一个不认识他,福气有这样好。这个人啰嗦到极点。前一辈公子少爷,穿西装像穿长袍,走路优哉,悠哉,慢慢晃过来: “在 -家 -吧! ”,在,他就进来。有一次他问空的酱油瓶子: “这是什么? ”“瓶子。 ”“酱油瓶啊?酒瓶? ”“酱油瓶。 ”“你吃哪一种酱油? ”就那么惨咦!平常我们搞惯了,不在乎这位好朋友。
  有一次他来我家: “唉哟!这里又挂了一张画。 ”我说: “对啊! ”“谁画的? ”“某某法师画的。 ”“画的什么人啊? ”“弥勒菩萨你不认得? ”“噢!是,弥勒,画的不错,这是背的布袋噢! ”“是啊! ”“南老师,我问你,他这个布袋里装的什么东西? ”这一下我把桌子一拍说: “你去问他去! ”他听我这么一吼,也哈哈大笑起来。我说你这个人啰嗦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写回忆录写上这一段,那笑话真够多,他每次来,有时把你气得肚子痛,有时把你笑得肚子痛。他是人,我也是人,这个脑袋就装那么多放不掉的啰嗦。其实不只他,我们每个人都如此。
   “言约 ”,佛学的道理很简单;如果真要研究、辩论,道理说不完, “义丰 ”得很,义理丰富,等于北大那位三朝元老,他问得也对,学唯识讲逻辑的人要像他一样,就够得上资格学逻辑。瓶子是总称,什么瓶子?酱油瓶子也是总称,吃哪种酱油?他很逻辑,科学求证,没有错,这样下去,就 “言约义丰 ”越来越多。
   “文质理诣 ”,真到了家,言下顿悟, “放下 ”一句话包括三藏十二部道理。 “文质 ”到了,道理也就到了,理与事一样。真悟道,理到、见地到,工夫也到。大家研究佛学,真讲得好?理并没有通。 “文质理诣 ”,文到、理到、事也到。这个时候就 “揭疑关于正智之户 ”,揭开疑关,永远不疑。禅宗彻悟,是直到不疑之地,永远不疑。
   “剃妄草于真觉之原 ”,把妄心剃掉。 “愈入髓之沉疴 ”,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骨髓里都是毛病。 “截盘根之固执 ”,执着离开了,此时不仅我空、物空,一切都空。
   “则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炉 ”,一切唯心的道理,的确证到了。 “名相临慧日之光, ”名是名,相是相,综合言名相。名相接近慧日之光。 “释一真之海 ”,一真法界,华严经境界,换句话说,一真法界还是名词,禅宗祖师不用什么教理名词,而直言 “就是这个 ”。宋朝以后许多禅宗祖师悟道,悟个什么? “就是这个 ”,后来很多人打坐就去找 “这个 ”,真没有办法。
  禅宗祖师有位 “一指禅师 ”叫俱胝和尚,住的庙子供准提菩萨,叫俱胝寺。俱胝和尚悟道后,人家来问道,他的教育法很怪,手指一伸 “就是这个 ”,很多人经此一点,悟道了,所以人称 “一指禅 ”。有一天师父不在,有人来问道,小徒弟如法炮制,果真悟道。师父回来,小徒弟一五一十向师父报告,重复说到 “就是这个 ”,指头一伸,师父冷不防一刀把指头削断,血一冒,唉哟!悟道了,小和尚 “就是这个 ”悟道了!不过大家回去不要乱砍。
   “一真法界 ”是华严经名词,本体的代名词,以禅宗言,什么叫一真法界? “就是这个 ”,当然不是砍了指头的这个。
  禅宗丢开一切名词,那么要怎么办到?佛法叫 “内证 ”,回转来反照自己。
   “内证之法,岂在文诠 ”,文字上找不到的,文字语言只是表达了 “这个 ”给你看,你懂了文字,要丢开文字。我经常说一般人学佛,别的没学到,满口佛话,一脸佛气。唉呀!那个味道真难受,变得每一根神经、肌肉都跳出来的佛法,你看那怎么受得了!搞久了变成什么?佛油子,把佛法当口头禅就完了!真正的佛法不在 “文诠 ”。
   “知解莫穷,见闻不及 ”,如何证道?放下就对了!拿知解研究,越研究越被网住。这一段以 “知解莫穷,见闻不及 ”八个字做结论。
   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所冀因指见月,得兔忘第(竹 → 皿),抱一冥宗,舍诠检理,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
  一气呵成的文章,姑且在此切断。既然道(佛法)不需要一切文字,永明寿禅师写这部书岂不多余?
  刚骂了人家,自己又写书。他说明写这部书的原因,注意这几句话: “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 ”。你以为明心见性真有个东西看见啊?那叫明心见鬼。无见之见,是谓真见。有些人问观音圆通法门,听耳朵、听闻啊!闻到哪里去? “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 ”,有个闻就不对了。 “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 ”,这是解脱知见。
  注意!不管大乘、小乘,学佛有五个程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譬如学净土、密宗、禅宗、天台宗 ……,你说没有受戒,何必受戒?不敢乱动妄念,一心不乱念佛,已经是戒了;由戒生定;千百万解脱,非经过定不可,否则便是狂慧。真的大智慧来了,一一在定境界上、智慧上,定慧不可分,讲程序则分开,由戒得定、由定得慧,得了慧然后才得真解脱。真解脱以后呢?大觉之用、所知所见,解脱知,解脱见都来了,所以称 “解脱知见 ”。
  常有同学问我,打坐看光、定,定了以后又怎么样?真想甩他两个耳光。唉!真是没办法!耳光硬是甩不出去。也不敢甩,他也没有资格让我甩。那怎么办?只好说: “嗳!你到了那个时候再说嘛 ”!
  你说得定以后怎么样?成佛以后怎么样?肚子饿了吃饭,吃饱了怎么样?还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你说吃饱了以后怎么样?解脱以后如何呢?我只好告诉你: “解脱以后再来问我,当然我有办法给你 ”。很简单,把你绑起来,再去解脱。现在把我的秘密告诉你,解脱以后千万别再来了,再来就把你绑起来,再让你去慢慢解脱。
  永明寿禅师说他为什么写这部书?不得已的事,为那些没有到达的人,未解脱的讲解脱。 “所冀 ”,目的是 “因指见月,得兔忘筌 ”。禅宗有部《指月录》,是根据《楞严经》说的;月亮在那里?不要拿指头说月亮在这里,那就糟了!这部书就是用指头指月亮给你看,你要去找月亮,等猎人网到兔子后就要丢开兔网。
  雪窦禅师有一首形容打坐的诗。
  一兔横生挡古路,苍鹰一见便成擒。
  可怜猎犬无灵性,只向枯椿境里寻。
  一只兔子横睡路中,鹰看见自空中飞下,一转眼就把兔子叼走,可怜猎狗没有灵性,只会向枯椿里头寻找。
  大家打起坐来拼命想去妄念,妄念像路上的兔子,本来跑掉(本空),懂得的人就晓得兔子早跑掉,没有了。可是一般用工夫的人都像猎犬用鼻子找妄念。妄念动,那个不相干的在哪里?妄念,妄念早跑掉了!不要去找妄念,那个空了!
   “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文字非常简单 , 可是大家注意!我们都晓得佛法专门谈空的多,其实讲到佛法的宗旨,是: “空有双融,非空非有。 ”如果认定佛法全是讲空,那是有偏见的。当然偏有不对,偏空也不对。
  这里讲到了佛法真正的见地、宗旨; “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特别注意!了万物完全由我,并没有讲无我。佛最初开始说法传道时,讲 “无常、苦、空、无我”,诸行无常,一切世间法无常,都会过去,不会永恒存在;一切皆苦,一切皆空。这是佛法的基本理论,几乎每本佛经不离此理。但是,依《大涅槃经》所说,佛将涅槃时却宣布: “常、乐、我、净 ”。佛性(自性)是常的,与无常相对;非苦,是乐的;是真我,不是无我;是净的,空即是净。
  要注意一个 “了 ”字,了了以后才知道万物由我。这里发现几个大问题,文字看起很简单,好像很容易了解,但我们的思想,经常被这些好句子及其丰美的文采覆盖住,如果不帮大家深思细读,很容易忽略过去!
  第一个大问题:佛法的本性。
  第二个问题:自老庄以下,道家思想,综合僧肇法师的观念,归纳出两句话: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此为 “心物一元 ”。这个观念同 “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大家研究看看,拿一句禅宗古代术语来讲: “是同是别? ”
  一般人喜欢学禅,说这个悟了,那个悟了,理(道理)上到达,但境界是否到达“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是个大问题。换句话说,见地与工夫一起到了没有?没有到,那是 “误 ”了!你说心里空空洞洞,没有念头,那很简单,稍稍吃一点带麻醉性、放松精神的药,马上没有念头,那也得道悟了?不是这个道理。
  第三个问题:后世称专谈修证做工夫的道家为丹道家(炼丹成仙)。丹道家偏重形而下工夫的求证;儒家偏重形而上的精神。真证了道,是 “宇宙在手,万化由心 ”,宇宙掌握在人的手里,万有的变化由于心念。
  我们提出 “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 “宇宙在手,万化由心 ”三个观念,大家研究一下,是同是异?最后可说都是一样。
  《宗镜录》以禅宗为根本,以般若唯识来陪衬其他诸宗。谈到修证,也就是如何达到明心见性境界。真了的人,注意这个 “了 ”字,不能随便了了。真正明了,道理上悟到,烦恼、妄念、业力也真了了。这 “了 ”真难了,这一了,了不了?怎么了?通常我们跟人吵架,说这件事算了,回头仍说讨厌,还是算不了。
  此了真难了, “真了了 ”之后,你才能证到 “万物由我 ”。永明寿禅师写这个文章不是玩弄文字,他是清净的人。
  第二句话更严重。明白、真悟了的人,是 “妙觉在身 ”,就在你这个身上。
  去年在佛光别院上课,也提到永明寿禅师的话: “我有一宝,秘在形山 ”。我有一宝,藏在哪里?就藏在你身上。每一个细胞,上自头发,下至脚趾,到处都有它,无所不在,所以,不要以为佛家所谈的空,是断见的空。有许多学佛的人讲空,不错,佛法初步是谈空,但是生老病死来了,今天感冒头痛,学佛的空嘛!空掉好了!不要痛,空不掉,那都是瞎吹。为什么空不掉?心物是连在一起的,你真能把身心分开,那差不多已经修成了一半,分开还要把它组合拢来,由分而合,进而超脱,才达得到 “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换句话说,任何佛法,包括禅宗修证,最后皆以此为标准。达到这个标准,然后才能谈如何求解脱。
   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
  他说《宗镜录》的著作,是集中了所有经典的骨髓、要点。我们不多讲,但是要注意每一个字,文字太美了!往往文学气韵盖过了思想。
   “磨砻 ”是农业社会碾米、麦的工具。 “磨 ”,磨的米麦粉细一点; “砻 ”,磨的粗一点。 “理窟 ”是道理的窟窿,一点一滴雕刻的很精细。
  这部著作,挖的是禅宗的骨髓; “教网 ”是形容三藏十二部经典像个网一样,标出了三藏十二部所有佛经道理的纲要。
    断惑才能证真?
   余惑微瑕,应手圆净,玄宗妙旨,举意全彰。
  四六文章,对仗,文字一看就懂,讲佛学,每一个字都是佛学,它的妙处在于那么一个需要逻辑思考和佛学专有名词的东西,他不着痕迹地把它变成文学,美极了!
   “余惑 ”就是八十八种结使,一切烦恼、妄想、习气的根本叫惑。小乘佛法 “断惑证真 ”,把断除烦恼,证到空的一面叫道,那是小乘境界。诸位注意!看大家修持的日记,大部分思想还停留在这个境界,烦恼一来怕得不得了,都想去妄念,断惑证真,这是声闻缘觉的思想。然而真要断惑也很不容易。出家人常讲:忙一点就感觉到在忙中用功之难,这就是 “余惑 ”未断。平常给你清净,在山里住茅棚,盘腿打坐,尤其现代人住茅棚,一会儿念头空了、一会儿烦恼来了,一下欢喜、一下烦起来,还是在那里搞运动会。假使心里真的达到空,一定七天、八天、一个月,就算不错了!下山到人世间一忙,定境就没有了。所有的工夫是石头压草、压到的地方不长草,草却从旁边冒出来。
  烦恼的根没有断,即是余惑未断,有一点余惑的根没有撤掉,等于白玉有瑕疵,不圆满、不清净。
  这些话这么一讲,大家听起来很明白,都觉得对,其实全错了!用我刚才所讲的话来表达佛法,会产生一个很大的流弊,认为烦恼可以断,断了惑才能证真。
  错了!烦恼、妄念本身同般若本身一样,是 “非断非常 ”、 “非空非有 ”,这个道理很深刻,我们暂时不介绍,留到后面讲到唯识时再说明,此书对这一点批判的很厉害,说明得很清楚。
   “应手圆净 ”,当下就圆满清净。
   “玄宗妙旨,举意全彰 ”,这又是要注意的地方,佛法要我们断妄念,去掉第六意识,妄想意念空了,才能证到真如。但这里并没有叫你空念, “举意全彰 ”:必须懂得真正的意之用,体用皆知,完全清楚,不需要放下,当下即证真如。
   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
  什么叫七慢、六衰?这些名词讲义上都有,不再解释,请自行查阅。
  (编案:所谓六衰,即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因为这六尘能损害到善法,故称六衰。至于七慢,出自《楞严经》及伽毗婆沙论,其内容如下:
  一、慢:即同类相傲。士,于相似中,执己相似,于下劣中执己为胜。
  二、过慢:于同类相似法中,执己为胜;他人胜于己处,执为相似。
  三、慢过慢:即他人本胜于己,而执己为胜。
  四、我慢:即倚持己之所能,欺凌他人。
  五、增上慢: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六、卑劣慢:即以劣自夸,自己但有下劣少分之能,反自矜夸,别人虽有多分之能,反不如自己。
  七、邪慢:即实无德,妄为有德,执着邪见,不礼塔庙,不敬三宝,不诵经典。)
  世界上的人,包括我在内,个个有慢心。佛学把慢分成好几种慢,很难讲,通常叫 “骄傲 ”,好听的名词叫 “自尊心 ”。自尊也罢,骄傲也罢,反正都是我慢,都从 “我 ”来的。你说某人好谦虚、好内向、好害羞,没有我慢,没有骄傲可能比表面骄傲的人还要厉害。
  许多人学佛出了毛病,工夫不进步,智慧不开,都因为 “贪嗔痴慢疑 ”的慢疑来的。比如我经常告诉许多同学: “为什么不来问呢? ”“我怕老师忙,不好意思麻烦老师。 ”假的!此为我慢,总以为自己会摸索得过去,为什么专靠老师?非冲过去不可。你慢慢冲吧!冲个三万年再来找我,没有关系,我再等你。我说你那么笨啊!有一把老骨头还在,已经吃了几十年苦头,你来问一下,我帮忙你一下,不要走冤枉路,多占便宜呢!再不然翻翻古人的书,古书上都是经验,你偏要我慢。 “没有啦! ”我慢又不承认,就是七慢。这些都是比方。
  我慢很容易犯,越是自卑的人越傲慢,凡是傲慢的人必定自卑。没有东西才傲慢,充实的人不会傲慢。口袋带个五十万出门,你敢装成有钱人的样子让人来抢?你一定装得穷兮兮,因为充实自然不敢暴露;越没钱越装有钱,那一定有问题。
  人真到了不慢就真无我,真无我差不多入道了!这个要自己检查自己。有许多好的表现、好的行为都是我慢。比方说 “算了,人老了没得进步,也没得希望,就是这个样子! ”这正是我慢,也正是由 “我 ”来,因为 “我 ”认为没有希望,你怎么晓得你没有希望?假使你对你真清楚了, “了万物由我 ”你已经成功了。
  慢字非常重要;为什么永明寿禅师在此特别提到慢?他不是为了作文章凑数,我们读书要多一只眼睛注意这些地方,尤其文字写得美,很容易被骗过去。
   “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 ”,六根衰败、生老病死之苦永远不会有。
   尘劳外道,尽赴指呼;生死魔军,全消影响。现自在力,阐大威光。示真宝珠,利用无尽;倾秘密藏,周济何穷?可谓香中爇其牛头,宝中探其骊颔。
  什么叫外道?什么叫魔道?魔也好,外道也好,都变成你的,随你指挥,运用自在;生死了了,无所谓邪魔外道,一点影响都没有。
   “倾秘密藏,周济何穷 ”?一讲到密宗,大家都喜欢修,以为另有法门可传,口袋摸一下,不要给人家看到,拿去修明天就成功。没那回事。
  秘密在那里?都在你那里,你自己 “万物由我,妙觉在身 ”,这才是真秘密。有个法门、咒子给你叫密法,那才是笑话!那我可以编一万个密法给你。秘密藏在你那里。下面都是形容词。
   “可谓香中爇其牛头 ”。青年同学注意!别以为佛经说牛头最香,到中央市场买个牛头来烧,看香或臭?包你臭的要命!牛头香是植物名,是檀香中最好的香。
   “宝中探其骊颔 ”。在座很多中文系高材生都懂, “骊颔 ”,骊龙项下之珠,是龙的生命最宝贵的东西,也是一切珠宝中最好的宝,宝中之宝。 “骊颔 ”,在《法华经》里龙女向佛献的宝珠就是这个 “骊颔 ”。
   华中采其灵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喂其乳糜,水中饮其甘露,药中服其九转,主中遇其圣王。
  道家的九转还丹可以起死回生,这些都懂得,不要再解释。
  (编案:《秘传还丹诀》云: “以五脏真气、三田真气,合和神水下丹田而曰九转。 ”又云: “内丹之功,起于一而成于九 ……转而成九为阳数之极,数而至于九,则道果成矣。 ”又据五代陈抟所传《九转内丹诀》,九转还丹为: “一转降丹;二转交媾丹;三转养阳丹;四转养阴丹;五转换骨丹;六转换肉丹;七转五脏六腑丹;八转育火丹;九转飞升丹。功至九转,无法无诀,任其逍遥,为大圆满,陈抟诗曰: “九转逍遥道果全,三千功行作真仙。金丹玉简宣清诏,鹤驾云车赴洞天。)
    明心见性 万派朝宗
   故得法性山高,顿落群峰之峻;醍醐海阔,横吞众派之波。似夕魄之腾辉,夺小乘之星宿;如朝阳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
  好句子又来了!高潮迭起,文章气势壮阔。
   “法性山高 ”是形容词,最高的佛法求明心见性,真达到明心见性,像高山一样,高到极点,这是形容真的懂了《宗镜录》的真髓,悟了道以后,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 “顿落群峰之峻 ”,站在高山顶上,如喜马拉雅山,看天下群山都矮下来;平常在平地仰头望高山,帽子都要掉下来,到了世界高峰一看群山如小馒头。这是形容真正悟了道的人,到达明心见性最高处时的境界。
   “醍醐海阔 ”,这个海不是咸水的海,也不是太平洋,此处以牛奶经三次提炼出来的醍醐来容海。 “横吞众派之波 ”,万派朝宗,都归到这里来,其中包涵了外道、内道、魔道。真的到达明心见性,智慧一通百通,没有哪种学问不懂,没有哪个不清楚的。
  这些都是永明寿禅师的文字般若,文采风流。夕魄即月亮,月亮一出来,夜空中小的光都看不见,等于早晨太阳出来一放五彩光芒一样,一切外道知见,如同昏暗烛光皆消逝无影。
   犹贫法财之人,值大宝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凉池。为众生所敬之天,作菩萨真慈之父。抱膏肓之疾,逢善见之药王;迷险难之途,遇明达之良导。
  这些都是形容词,悟了道的人,真正明心见性,到达佛境界成就了,为众生所敬之天,天中之天此即是佛;作菩萨的大慈悲之父,就是佛境界。
   “膏肓 ”,人的背脊骨有两个穴道名膏肓穴,中国文化称不可救之病为 “病入膏育 ”,这在历史上有典故,诸位可自查辞海。
   “逢善见之药王 ”,是佛经上讲到一位大医王名叫善见,碰到他的病人没有一个不得救,善见是人名,并非善于看见。 “迷险难之途,遇明达之良导 ”,譬如在高山中迷路,结果被识途者救出来险难。
   久居暗室,忽临宝炬之光明;常处裸形,顿受天衣之妙服。
  把这一段和上面所讲的统统连贯起来,说个笑话。现代广告学都要拜永明寿禅师为广告学的祖师爷,他把自己的著作,打广告吹盖得这样大。现在我们不觉得这些古文怎么样,当年在宋代,这个广告登出来,呵!家家户户都要买,所有好的广告宣传词都被他搜罗无遗,而且经过他这么一编导、一组织,美的真是天衣无缝,读了真是拍案惊奇,嗨!永明寿禅师是广告学大师,非看这本书不可!当然,加上诸位一字一读,深思每个字的意义,如古人高声朗诵一番,是很好。不过,这还不够味道,如果天气好,带着《宗镜录》,坐在阳明山高山顶上,旁边泡一杯好茶,前面点一根牛头檀香,四顾无人,高声朗诵一番,那包你不悟道也 “误 ”了,耽误了时间,起码得弄半天下山。像我们这样看没有味道,体会不出它的文字境界之美。
    人到无求心自平
  接下来两句话是这一段的结论,也是精华:
   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
  这是说,真把《宗镜录》的精华懂进去、悟进去,证到了明心见性。见性怎么见?许多学佛的人打起坐来、拼命求明心见性,早就告诉你 “有求皆苦 ”。
  所以、自性本来在这里,最高的性理和最高用功方法都告诉了,就是这两句: “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 ”。
  我们翻到前面一段: “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 ”。怎么样才能做到?啊!告诉你: “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 ”,多好!我也帮忙大家把它组织连续起来读。如果考试如此回答,包你满分。
  俗话说: “人到无求品自高 ”,这里改一个字: “人到无求心自平 ”。
  有人问:坐这里干什么?
   “盘腿 ”
  修道啊!
   “没有 ”
  干什么?
   “休息 ”
  休息,为什么坐着?
   “躺着可以休息,坐着不可以休息啊 ”!
  真休息下来,不求而自得。何以不求而自得? “明妙觉在身 ”啊!你向哪里去找?两腿一盘,本来就在你那里。
   “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 ”,你还去求个功用,做个功夫,修个方法,那早跑了,目标越离越远。你有个求静之心,更动得厉害,此谓 “背道而驰 ”。
  密宗的最高境界,所谓不传之密,真的哟!既不念咒也不讲现想,告诉你就是这么一个东西,看你自己进不进得来,这就是秘密。如到一个空房间找东西,门是开的。东西就在屋中,绝没有藏起来;找到了有命,找不到完蛋。找了半天实在没有,你说宝贝在哪里?空气嘛!如果把房间的空气都抽走,非死不可,空气在屋里,你天天呼吸都找不到,对不对?
  这一段讲完了。下面又是另一段。
   故知无量国中,难闻名字;尘沙劫内,罕遇传持。
  这些文字都懂了,只有一句 “尘沙劫内 ”年轻同学要注意!这是引用佛经文字变为中国文学化,佛经经常说 “劫数 ”,宇宙生成到现在究竟经过多少年?当代科学家有很多的推算方法与结果,但都还不是最后的定论。就古代人来说,真是不可知、不可数。佛说经过 “尘沙劫 ”,乃形容时间之极其久远;佛经常以恒河沙来比方。其实用印度的恒河、中国的黄河比方都太大了;就以台中大肚溪两岸的沙子来说,究竟有多少颗?谁知道?活一百年,天天昼夜的数,不晓得数不数得完?一粒沙子代表一百年或一年,一沙一个数字,宇宙开始到现在如恒河沙数,无量无边,数目算不清,所以叫 “尘沙劫 ”。
   “尘沙劫内,罕遇传持 ”。千万不要轻视真正的佛法,从宇宙开辟到现在,难得碰上一次有这样高明的东西给你,所以碰到要珍惜!
  第五章 万象森森一眼明
  
  上次讲到一切众生的本心本性,悟了道的,它的体与用。其中 “菩萨修之称六度行,海慧变之为水,龙女献之为珠,天女散之为无著华,善友求之为如意宝 ”,每一句都有一段佛经上的典故,而每一个典故都与修法、修证的工夫有关,都代表了实际的修持。这些上次都提过,再提醒大家注意。
   缘觉悟之为十二缘起,声闻证之为四谛人空。
  缘起的种类繁多,十二缘起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等,这些都是佛学专有名词。实际上,扩大范围来看缘起,儒家、道家的一些读书人,或西方哲学家,由此或多或少都有相当成就的境界。当他们悟了道,看透了人生,就是悟到了缘起,用佛学名词来说就是 “缘起性空 ”。有许多人看到落花落叶,觉得人生空虚,悟到因缘空了,也就是缘起。
  像前天看了一本古人的笔记,有一对修道的夫妇,太太快死了,告诉一起相处几十年的先生,她死后没人做饭给他吃,得自己烧饭;先生素来文学造诣高,太太又喜欢听音乐,要求先生作支曲唱首歌,她听了好死。夫妇俩都很洒脱。先生写道:
  二十年来我供伊,只缘彼此太痴迷。
  忽然四大分离后,你是何人我是谁?
  大家死了,将来变成什么谁也不知道,两人再见面时互不相识,也许在路上碰到还吵一架呢!后面还有很长一段,都作得很好,最后两句更值得欣赏: “孝顺歌中归孝顺,逍遥乐里自逍遥。 ”
  我们死了,孝顺的儿女悲哭一场,像唱歌一样,哭完了,孝顺的儿女归孝顺,也替不了我们死;再拿些豆腐、肉来拜也吃不到。这对夫妇很高明,先生谱完了歌曲唱给太太听,太太听完哈哈一笑,再见,走了!
  很妙!这是宋代真实的故事,陆放翁认识这对夫妇,特将这段故事记载下来流传后世。
  像这样一类人生的故事,在中国文学中非常多,乃至西方文学也有。前两天报纸刊载一则消息:欧洲有一对老夫妻,儿女长大不在身边,两夫妻在一栋房子里住了廿年。老太太已经死了好几年,老先生用毯子把尸体裹起来,始终没把她当成死了,因此外面卖饭的总是送两份。后来老先生死在厨房也没人知道,等到臭了才被邻居发现。邻居并不晓得老太太死了,找了十天才在床底下找到干瘪的、变成木乃伊似的尸体。
  这种情形就不是悟道,对人生执著至死不悟,硬是抓牢一个东西,其实没有,还把它当成真的。不知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
  讲这些故事,在说明缘起的道理。在佛学中有一个学理叫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根据物理的法则、宇宙的法则、太阳月亮的法则、人生的法则、昼夜的法则而说的。十二个因缘同中国文化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同一道理。把十二时辰与地支的关系演变成学理,一切皆是缘起。因缘所生法,因缘散了就完了。从因缘上突然悟道的,就叫缘觉境界,缘觉也叫独觉。无佛出世、无人指导,忽然在某种境界上悟到人生的道理,最后修行而证道,叫缘觉。
    由济公传到红楼梦
  我们都晓得中国人非常崇拜济公和尚,后世称济颠活佛,喝酒吃肉故意胡闹。他故意胡闹是在守戒,因为佛的戒律,得了道有了神通,如果要用神通,正面用犯戒,因此只能反面用。济颠即以装疯卖傻、装混蛋的姿态出现。他在豆浆店吃了好多年豆浆、油条、包子也不给钱,老板也不向他讨,感情很好,请他写首诗却怎么也不肯。有一次他高兴了,要老板拿笔来写了一首诗:
  五月西湖凉似秋,枝荷花立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他已经晓得明年春天要告辞不来了,明年夏天再也看不到他了。
  我们要注意,中国文学有很多诗词境界,都在说明缘觉的道理。由于因缘道理而悟道的人很多。譬如年纪大的朋友什么都看厌了,对任何事感到索然无味,这也是缘觉一部分的道理。知道人生没有意思,毕竟空,但就是悟不到 “道 ”,证不到那个空的体。
   “缘觉悟之 ”,悟到这个由用归体,由有返空的道理。例如我国著名的章回小说《红楼梦》,自始至终讲的是缘觉的道理。开始是一个和尚、一个道士出来唱人生毕竟空的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看到的诗词也是缘觉境界。这说明了一切因缘所造都是假的,最后由 “用 ”归 “体 ”,由 “有 ”归 “空 ”。缘觉悟到缘起,证了道,看到了道体空上的一面。
  声闻呢?更小的小乘,证的道为四谛、人空。四谛就是苦、集、灭、道。人我空是罗汉境界,这是讲佛法的部分。在非佛法的部分呢?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宗教,各种各样的修道方法,以佛法看,都有道,不过所见所证境界的范围大小而已,好比在密室戳破一个小洞看天,不能说他所见不是天,不过没有看到全体而已。《百喻经》上有一个对事情没有看到整体的比喻: “众盲摸象 ”,这是笑人家见地智慧不高,拿到鸡毛当令箭,实际上,令箭上是插了一根鸡毛。虽然把象尾巴当成象,你不能说象尾巴不是象的一部分。
  所以,以此观点看各种各样的人对道的了解,都得一点道,但不是全体。
   外道取之为邪见河,
  外道有二种定义,一是站在宗教立场看其他信仰;一是心外求法。譬如佛教对一般不学佛、不信佛教的人称之为外道;站在天主教、基督教的立场来讲,也可以说不信其教的是外道,这是宗教性外道的定义,具有强烈的主观成见,不准确。比较准确的定义是以佛法的中心思想来看,一切心外求法的统统叫外道。这里讲的外道不是宗教性的,而是心外求法的外道。抓到了心外求法的观念就是邪见。不过邪见也是见,当然这个见是不正的。
   异生执之作生死海。
  佛法对生命的分类,有看得见、看不见、有形相、无形相等分成六道。同外道观念一样,以人为中心,不属于人的生命就叫异生,譬如禽兽叫畜牲道,饿鬼叫鬼道;另外还有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地狱道等。生命从那里来?生命有一个总体的功能,这个就叫明心见性的 “性 ”,也叫 “道 ”。 “异生执之作生死海 ”,在生死海里浮沉,就是因为执着了这个东西 ——生命根本。
  关于这一节,永明寿禅师作了个结论:
   论体则妙符至理,约事则深契正缘。
   “道体 ”是什么?站在本体立场来说,无所谓外道、内道的差别,都是 “这个 ”变的,比方这个世界(与宇宙不同),我们所感受得到、看得到、听得见的一切万物,包括矿物、植物、动物、人等皆依土地而生长,出之于土地,生之于土地,还归于土地。最后花落了、人死了化成灰,变成泥巴。以这个来比喻世界上的一切,土地等于总体。又如中国五行八卦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原则:所谓 “四象五行皆籍土,九宫八卦不离壬 ”。金木水火土皆依土。我们现在只是拿这句话作比方,并非说土地就是本体,不要搞错。
  一切万有,有一个生命的总体。我们再从土地这个总体的立场来看,对人体生命有益的谷子、高丽参,是土地生的;那些毒药也是土地生的。好的、坏的都靠土地而生长,土地并没有分别,让好的多长一点、坏的少长一些。它非常平等,因为好坏并没有绝对,毒药有时可以救命,有些病还非吃毒药不可,也就是俗话所说的 “以毒攻毒 ”。
  因此,以土地生长万物本身的立场看看无所谓好坏;好坏因为人、因为生命的作用而有差别。同样的,也可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宇宙万有本体的生命,这个总体我们叫它 “道 ”。道的体也是如此,不管大乘菩萨、小乘罗汉、外道、内道,以本体立场言,就是 “妙符至理 ”,都对,以分别现象来说也就是 “众盲摸象,各执一端 ”。
   “约事则深契正缘 ”。一切宗教家、哲学家,各种修道做工夫的,每个传道的人都说自己的道是正宗的道,别人的是外道。实际上你的对不对、我的对不对,很难讲呀!也是 “众盲摸象,各执一端。 ”
  在永明寿禅师看来,各种修法所造就的境界,也都悟到了一点,但不是全体。悟到了全体就是佛境界。真正成佛了,如大虚空包含一切。善的、恶的、对的、错的,都在它包含之内。这是本体的道。
    法界无界
   然虽标法界之总门,须辩一乘之别旨。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
   “法界 ”二字很难解释。归纳人类的文化,中国人过去讲 “天下 ”的观念是指整个世界;现在已经晓得这个观念也不算大。宇宙的观念比世界大,宇宙有时间、空间,虽然无边无际,总还有个范围。佛教《华严经》的境界,超越一切有形相的物质世界,及无形相的理念世界。这个境界无量无边,《华严经》给它一个名称叫 “法界 ”。法界 ——包括了宇宙、天地、世界等观念在内。
  最近有些年轻人把 “法界 ”观念当作 “本体 ”,以西方哲学本体论来解释法界,并不完全对,也可以说不大彻底,因为法界一词非常非常抽象,但这个抽象也包括了具体。
  《华严经》法界的概念,简单说来包括了四种涵义: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一般文字排列习惯先排理法界;照先后秩序,应该先有事法界,因为事代表物理世界、有形相、无形相,乃至人等一切事实。理法界包括观念、概念、思想范围。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事。理事无碍就是把理事融会贯通,没有障碍。
  以 “事无碍、理无碍、事理无碍、事事无碍 ”这四句解释《华严经》法界的观念,是扩大范围来解释。
  但是这么一解释,反而画蛇添足,因为既有所界,就变得有范围。实际上,法界无量无边,非常空洞;空洞不是假的,包括极为广大。然而在思想表达上,又不得不以这四句来解释法界。
  所以,以法界的道理来讲,说这本《宗镜录》所讲的道是总纲;以佛法修证的道理而言,就是《法华经》的一乘道。真正的佛法只有一乘道,拿文化思想作比喻,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所以叫 “不二法门 ”。佛说他所讲的小乘、中乘、大乘不过是方便法门,事实上所有佛法修证只有一条路、一个目标、一个成果。好比教育层次,有幼稚园、小学、国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等班的分别。将来一定还来个什么都不是,再创个新名词,因为现在学生程度慢慢向下拉了。教育虽有层次之不同,但是教育的总纲完全在教育你成一个人,一个人品的养成教育,这才是整个教育的目的。所以《法华经》说只有一乘道。但是,要成就佛境界,必须多方面的知识、多方面的修持。别说这个不容易,世界上、通的教育要完成就一个人才,也不容易。也许几十年的教育下来,真正造就一个人才,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果,可见教育之难。同样的,佛的教育,千千万万人学佛,能够修道而成道,更是难矣!为什么难呢?见解问题。见地不到、智慧不够、理念不对。在座很多朋友非常发心打坐修道,拼命想在那里 “坐 ”出一个佛来。我告诉他,从古到今(当然可能有我不知的,不过看也看了几十年),没有看到坐出一个佛来。坐固然很重要,如果贪恋打坐,出家跑到山里想坐出一个佛来,那不叫 “成佛 ”,应该叫 “成坐 ”,这是不合佛法道理的。佛者,觉也,一般出家、在家专门偏向修道个性的人,要特别反省注意这一点。
  但是,如果连打坐、静坐、入定都做不到,那也免谈学佛了。静是最起码的条件,如果你静不下来,认为佛法不一定在打坐和静上,而在动上,那又何必学佛!不如学猴子,再不然学电动机械猴,电钮一接就不停地跳动。其实,大家都动的很厉害。学佛要把这两方面搞清楚。
  为什么不能达到成佛的境界呢?知见(见解)没有明白。我经常说学佛这件事好像科学,但如果说学佛就是科学也错了,因为科学是科学、佛法是佛法。不过它同科学一样,甚至比科学更严谨。为什么说佛法同科学一样?因为佛法是先理解理论,将理论归纳建立一个公式,按公式做实验求证,求证结果一定要得出什么答案,这就是科学求证精神。许多同学打坐做工夫做不好,对不住,是理没弄通。真把学理搞通,然后依这个公式下手去求证,一定到达。所以中国禅宗首重见地,见地不到,做工夫没有用。哪个工夫最好?外道,可是心外求法,不知一切工夫是心里造出来的。那个能的根本没有搞清楚没有用,所以见地非常重要。其实不但学佛,做人做事,也重见地。见地即见解、眼光,眼光不远大,看不到前面。看准了,超过别人没有看到的就是智慧。
    莫将 “空 ”“有 ”作冤家
  那么,见地怎么来呢?他下面讲:
   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
  佛学大体分类为性宗、相宗。性宗又叫般若宗,说空的。譬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大般若经》等,在佛学上多半归纳为性宗。相宗是讲唯识,它的总纲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篇序文讲完了,马上会讲到这些。唯识占《宗镜录》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不做解释,先请大家注意。
  拿中国文学来讲,性宗谈空、相宗说有;空是真空,有是妙有;也可以说缘起(妙有)性空(毕竟真空),性空缘起。因为真空,才能缘起妙有。有与空之间并没有绝对,佛法没有说空了才叫佛法。好比大家打坐,一坐就想求空,你空不掉的,越想求空越忙。万事不干,盘起两腿锁眉闭眼,坐在那里忙一件事,忙什么?忙着达到空,这忙得多冤枉!逻辑上多矛盾!有这个观念的该打两个耳光。空就空了嘛!何必一定坐在那里找空?躺着、站着不能空吗?要空便空去,空还要找的啊!这不是莫名其妙嘛!道理很简单,这就是见地、见解。
  盘起腿来,像很有本事、很用功一样。 “我非要用功不可,但就是空不了 ”,我听了这个话只好说: “耶!你真了不起,可钦、可佩、可喜 ”,下面两个字不说了: “可打 ”。那么用功只想求空,你说可不可打。用功就是 “有 ”,怎么空得了?那么去找个 “有 ”好不好?包你找不到,什么都有不了。实际上有摆在前面,这是见解问题。
  大家都想学静坐,两腿一盘。眼睛一闭,满好的!有个什么?有个静在这里,你偏要搞乱,破坏这个静,硬是要找空,拼命打洞钻。像吹尼龙袋一样,刚吹好,它又闭拢,空不了。你就守这个尼龙袋(肉体),把它摆好了,气也打足了,坐在那里满好的,是 “有 ”嘛!你偏要求空。叫你找有呢?没有怎么办?念佛,那守什么东西?守这个皮袋,你那个皮袋摆在那里本来有嘛!现在四大没有分离,我就是我,在这里打坐、念佛的是我。前面提到 “你是何人我是谁? ”,禅宗参话头: “念佛的是谁? ”念佛是我,我在这里打坐、讲话,本来有,在这里,你何必上这个当?这都是见地。
  所以永明寿禅师说: “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 ”,要彻悟、要明白,不要糊涂。要彻悟就圆融贯通了,那你就可以学佛了;不然你拿着鸡毛当令箭,或者令箭当鸡毛,乱来一顿,整个搞错了。佛乃大觉(金仙),要大彻大悟。你说人生如梦,赶紧修道,请问你现在修道有没有离开过人生?没有。那么修道不过是另外一个梦,修道的梦。一个白日梦、一个夜里梦,没有两样。自己在梦中还笑人家在做梦,忘了自己在瞪起眼睛说梦话。
  觉要大觉、圆通。要怎么圆通?永明寿禅师说靠他这本《宗镜录》。他这个广告做得不着痕迹。
    万象森森一眼明
   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
  这是这一段结论。 “重重即入之门 ”文字很好懂,是《华严经》的典故。《华严经》八十卷,是佛经中的大经,大得不得了,套一句杭州话: “莫老老的大 ”,不知大到什么程度!这段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关。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在佛法中代表智慧第一。谈到智慧,观世音菩萨都要让位。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我们这个劫数前面七位佛,包括释迦牟尼佛都是他的学生),道理何在?一切成佛的人都要靠智慧成就。大悲是行,智慧是中心。
  善财童子悟道后,文殊菩萨摸摸他的头,告诉他:悟到了根本智(道的基本智慧,用现代观念解释即一切智慧的种子;在禅宗则是开悟),世界上一切差别智,魔法、外道法、妖怪法 ……样样都要懂。这是善财童子烟水南巡五十三参的原因。
  要注意!他不向北边走、也不向东方走,更不向西方找阿弥陀佛,他要向南方走,去参访五十三位大菩萨。菩萨不一定出家,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大善知识,只在开始碰到一个比丘;这位比丘站在妙高峰上,山峰又高又妙,出了家站的又高又妙,高不可攀。
  善财童子站在山下找他,什么都找不到,高的这样高、妙的这样妙,上不去,找不到和尚。回头一看,和尚站在这一峰。这代表什么?在孤峰顶上立还要下来,非常平凡。
  善财童子后来参的都不是和尚,他最后见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宫殿很科学,比现在还要进步,重重无尽的楼阁,房间里还有房间,大的小的一间套一间,没有门。一脚进去,门在哪里搞不清楚;站在哪里也不知道,始终进不去。东西南北、上下十方,弥勒的楼阁无门可入啊!一切根本智、差别智都完成了,最后却进不了弥勒菩萨的楼阁,这下惨了!只好找老师文殊菩萨。
  弥勒菩萨在哪里?在他后面;门在哪里?一看已经站进来了,门就在你那里。进来以后却又看到弥勒房子重重无尽。
  世界上的学问什么叫出世法、入世法、一层套一层,无法分开。每一种学问到达最深处,都可以通之于道,道也可以通于每一种学问,没有分别,所以叫 “重重无尽 ”——“重重即入之门 ”。
  那么,这个境界 “唯种智而妙达 ”,必须先悟道,悟到本体,根本智、一切智得了,然后起用,你才能够达到差别智。所以禅宗明心见性悟道,得个什么?得种性智、根本智而已,得的只是一部分。一切菩萨还要学一切差别智。中国文化讲 “一事不知,儒者之耻 ”,学佛成就的人,能通一切智,彻万法之源,有一样不懂不算佛法。虽然拿鸡毛当令箭,你不要只抓半节令箭,说自己悟道,有一点没有贯通的话,你那个悟是靠不住的!
   第六章 月色如水人如波
  
   但以根羸靡鉴,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
  文字很明白,就是我们大家的根器太差,太弱了。 “靡鉴 ”,看不清楚; “学寡 ”,学问、学识太孤陋寡闻; “难周 ”,不能圆满周遍;因此不能了解性宗与相宗。
   “性 ”即性宗、指本体、明心见性之性。 “相 ”即唯识宗的真空妙有。真空与妙有二个不是对立,不过是自心的一体一用而已。性宗谈空,是讲体;相宗说有,是讲用。
   若具用而失恒常之体,如无水有波;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
  假使只晓得用,那么像我们一般人没有悟道以前,六根都在用,而亡失了恒常之体。 “恒常 ”两个字特别注意,因为现在有一学派看到 “恒常 ”两个字,就把佛学这种观念视为印度婆罗门教外道,以为是真常唯心论,认为的确有个东西主宰生命。佛陀曾批驳这种观念是错误,因所谓的 “缘起 ”并没有固定存在的东西做主宰,故不要看到 “恒常 ”两字就以为是真常唯心论的范围,那也是拿鸡毛当令箭,搞错了。它只是形容体用, “用 ”必然有 “体 ”,有个功能, “用 ”从哪里来?要找那个功能。
  假定说只知道 “用 ”,而失恒常之 “体 ”,等于没有水,那里来的波浪?反过来说,有些人只明体,守着一个体,要坐时守着 “空 ”、清净就是 “道 ”,今天情绪动,思想一来 “道 ”就掉了,这都是不明理!所以 “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 ”,只守着空,守一辈子干什么?守 “空 ”即在抓 “有 ”,老是抓到一个 “有 ”,抓得死死不放干什么?老母鸡孵蛋,久了才生出一只小鸡,你坐在那里守空,守了一万年,出来了什么东西?这就是不懂 “体、用 ”的道理。
  有些人会问: “那我打坐干什么 ”?打坐为的是正心炼气。两腿一盘养气,同明心见性没有相干。明心见性是心见,不是腿见。所以一上坐腿就开始发麻,那是你身体内部不好,气散乱不能归元。气脉不通,地、水、火、风等四大虽还没分离,已经差不多了。人一生下来以后,就开始生病;活了八十年,也病了八十年,最后等到病完了为止。庄子讲的道理一点也没错: “方生方死 ”,你刚刚生出来的一刹那,就是你开始死亡的一刹那,不过慢慢死,死到八九十年而已。
  所以你坐起来难过、两腿发麻,就该晓得你已经慢慢在死亡。坐通了以后,恢复健康,就不麻了。所以不要在两腿、身体上做工夫,天天在这上面搞,真是 “吃饱饭,没事做 ”。不过,世界上有许多人饭吃饱了,不这样帮助消化,日子还真难过!只好弄个圈圈让他去抓,叫做 “修道 ”,这都是道理不明。所以 “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 ”。没有波,哪来的水?波是水变的。
   且未有无波之水,曾无不湿之波,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
  看来很啰嗦,又是波、又是水,好像在那里玩文字花样,但若以为永明寿禅师这位南方才子光只在玩他笔下文字,那么就被他的文字骗过去了。要注意其中的微言大义。你看到一个字毫不相干,最高深的道理就在里头。一句: “曾无不湿之波 ”,怎样 “不湿 ”?水性一流动,一定湿掉。我们拿一滴水滴在干的地方,就晓得他老人家用字之妙。世界上没有无波之水,而且更要了解没有不湿之波。波一启用,就滩开了。所以我们人的本性不动念时,譬如说,睡觉睡着后,不动心(睡觉不是不动心,这里只是拿来作个比方),此时没 “善 ”也没有 “恶 ”、没 “是 ”也没 “非 ”。只要一醒来,念头一动,等于水一样,一滴一动、湿起来就一片,影响有那么大!
  有一位林酒仙禅师,很怪!同济颠和尚一样,悟了道以后,天天喝酒。因为故意装疯卖傻,法号也不取,一般人只晓得他俗家姓 “林 ”,专门喝酒,所以称他为 “酒仙和尚 ”,他有个悟道的歌(当然与永嘉禅师的证道歌不一样),文学境界很高,其中有句很好的诗句:
  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
  一滴水一动,整个本体就跟着变了。他的文学境界太好,盖住了最高的哲学道理:由体起用。
  我们读佛经,佛经上说,佛的神通智慧大到什么程度?所有一切众生心里想什么,他都知道!世界上每次雨下多少滴,他也知道。真可怕!后来我突然知道了,你若问我: “世界上雨下多少滴? ”“一滴!千滴万滴就是这么一滴。 ”“一切众生的心里想什么? ”“乱想! ”当然,我还没成佛,这不是佛的境界,只是凡夫境界。所以你要问: “这个人想什么?那个人想什么? ”那你慢慢去钻吧!钻到神经病院去,还没钻通呢!
   “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 ”,你看! “江村烟雨蒙蒙 ”就是这一点动,可见此念的可怕!所以你们读书要注意!将来要如何保存中国文化?读中国古书!
  这些字你们都认识,但是要知道其中的微言大义。顾亭林没有看懂佛经,就在《日知录》上讲:佛经有如两个空桶,一桶有水,一桶空的,倒过来倒过去,还是这一桶水。因为他看《金刚经》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 “所谓如来者即非如来,是名如来 ”。都是倒过来倒过去,这有什么看头?他逻辑都不懂!顾先生的道德、学问、文章都好,但对不懂的东西就没办法,不懂就是不懂。
    信口开河舟客多
  又如,清朝才子袁枚,学问也很好。但他一辈子不信佛。年轻时,我喜欢他的东西,也很佩服他。为什么?他不敢碰佛!有位朋友看他的书后,写信给我:袁枚讲了一句外行话;佛说: “学我者死 ”。佛何时说过 “学我者死? ”我回信给他:不要上袁枚的当,才子有时会这样,不懂的就 “想当然耳 ”的乱盖。他想想,大概就是这样!因为 “涅槃 ”,一般字面的解释就是死,所以 “学我者死 ”,没错!但佛经并没有这个意思。所以你不要上这个当!才子们专玩这一套。
  苏东坡二十二岁那年,去参加礼部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他有两句诗: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书有未曾经我读 ”,还比较谦虚,世界上的书有些大概我还没读过,这表示很谦虚,但又多傲慢! “事无不可对人言 ”,欧阳修的修养,生平没有做对不起人的事,任何事都敢讲。苏东坡年轻时,曾听欧阳修写这两句诗。后来他去考试,刚好欧阳修当主考官。你看他怎样来整欧阳修?当时,欧阳修出了一个题目 “刑赏忠厚之至论 ”。考试及第后,将来是做官,做官则要尽量宽厚,不可随便判刑。苏东坡在文章中就引用个典故:尧的时候,一个人犯了罪,将要被杀,尧的司法官,皋陶曰: “杀之! ”向上面报告了三次,都判他死罪。尧曰: “宥之。 ”尧是皇帝,也将他驳下来三次。
  据说,欧阳修看考卷时,非常迷信,因为考卷都密封,不晓得是谁写的文章,好与坏很难断定。古时候,是用蜡烛光,在夜里,湿气又重,阴阴森森,鬼影幢幢,始终看到一位穿红袍子的,站在他前面。有时,看到一篇好文章,正想要录取,但抬头见到那位红袍的影子就不敢了,因为此人一定做了坏事,如果看完一篇文章后,再看到那位穿红袍的点头示意,那他就录取了。所以,他有两句诗:
  文章千古无凭据,但愿朱衣暗点头。
  欧阳修一辈子不信这些,可是这回还是信了。文章那个好?那个坏?千古以来没有凭据,只希望前面那位穿红袍的神仙暗中点头,但愿不会录取错人。
  因为以前考功名,不但考学问,在道德上更重要,这是欧阳修当时的观念。苏东坡的文章,大概朱衣是暗点头。但是这个典故出自何处?这个年轻人真了不起,我没读过的书,他竟然知道,非录取他不可!录取后学生当然要拜见老师。欧阳修吩咐门下说; “有个苏轼的新榜生求见时,立刻通报 ”。先一套公式化的应酬、寒喧完后,欧阳修即问起考试时所引用的典故,出自何书?苏东坡站起来回答: “老师,我想当然尔! ”我想大概是那个样子,书上根本就没这个记载!此时,欧阳修有如哑巴吃了记闷棍,不过心里真欣赏这个年轻人的气派!虽给撞上了,但只是一笑置之!
  你看欧阳修的胸襟多大!(若是现代人,一定大为光火!你还敢骗我的大骂一顿!)因此,这件事倒变成历史典故。为何引用这些?因古人写作讲究的是要有根据。
    悟在细行里
  刚才讲到 “不湿之波 ”,一字之间,微言大义,不要轻易看过。古人用字绝不乱用。尤其年轻人,更不能玩小聪明,这全靠工夫而来。多读书,自然晓得其中的道理。
  下面: “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 ”,你看他在玩弄文字?不然,这是禅宗的话头,每一句参透了就可以悟道:上句指 “由用归体 ”,下句指 “以体起用 ”。你研究一滴水,用科学方式,将一滴水的分子结构研究清楚后,那所有水分子的原理就抓住了,这是从小点上去参透的 “波彻水源 ”。就如修道、做工夫、研究心性之学,念佛是个办法,参话头也是办法,数息也是个办法,什么方式都行。但这些办法都是由 “波彻水源 ”,想在一点小用上,透过这点小用,破开了,见到那个本体。所以禅宗称为破参,把这一点打破了,一见到那个大点,就是 “波彻水源 ”。但有些言下顿悟的人则 “水穷波末 ”,一上来就对了。譬如,二祖去见达摩祖师,乞师安心,师回: “将心来与汝安。 ”二祖曰: “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 “我与汝安心竟。 ”二祖悟了。那个就是水穷波末,见得大;但是见大以后,要修持,了生死。所以二祖到晚年,把这个担子交给三祖后.自己反而吊儿郎当,酒馆各处乱逛。人家问他: “你是祖师,怎跑到这里来? ”他说: “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我调我的心,与你有何相干?
  问题来了,一位彻悟的祖师,最后还要来调心?见得大、行履上是两回事。像二祖这种境界是水穷波末,见着体;用上,一点小地方也要去试验。有些修行人,拼命用功,后来一悟,即是波彻水源。
   如性穷相表,相达性源。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这两句注意: “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你们真正学佛修道用功的特别注意,有时候工夫用不上路、或中途变去了,因为你不明白这八个字的原理。有时候你用功时,经过生理、心理的变化,你觉得还是坏的境界,正是好的时候。 “性相互显 ”,等于写毛笔字,写到快进步时,自己真不想写,愈看愈讨厌自己,愈来愈灰心。那么用功,指头都起茧了,愈写愈不成样;但绝不能放弃,这正是在进步的时候。打拳也是这样,真练功夫到要进步时,愈打愈不像样,本来很有力,但好像得了风湿病,使不出力,这都是进步的阶段。似天亮前必定有一段黑暗的道理一样。所以我们用功,要体会这八个字的道理包含很多、深得很。千万记住: “体用相成 ”。有许多人说: “我学佛修道用了几十年工夫,智慧发不起。神通也得不到! ”你若只知 “用 ”而不明 “体 ”也不行,但明 “体 ”不在 “用 ”上下工夫也不行,必须 “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一般学佛的人,学了半天,最后自己一点把握都没有,乃此理不明,这八个字没有参透。
     今乃细明总别,广辩异同。
  永明寿禅师帮助我们在这本《宗镜录》上详细地分析。总法就是明体,别法,就是差别的法门。即把佛法的修持理论归纳起来,详为分析,广为论辩其中相同、相异的地方。
   研一法之根元,搜诸缘之本末,则可称为宗镜。以鉴幽微,无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会。
  所以我这本书叫《宗镜录》,是一面大镜子,什么东西到这里一照,这个光就把你照出来了。 “以鉴幽微 ”,看不见的地方,这个光把整个佛法都照出来。 “无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会。 ”后世一般偏激性讲佛法的人,不喜欢这本书,因在编著时,将儒家孔孟、老庄、诸子百家的道理,合于佛法的,都引用过去,因此和尚们反对他。他虽然诸子百家都通了,在家人也不服他,因为他毕竟是和尚。所以两边不讨好,真是 “猪八戒照镜子 ——两面不是人 ”。这么一部好书,就此埋没了。实际上他的苦心,就是他的大慈悲,一切万法都融会贯通进来。 “无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会 ”,一切差别法门他都包括了。
   遂则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
  这本书总共一百卷,它所包括的学术理论有那么多。全摄在一心之内,实际上就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明心见性。
  能使难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圆明。
  读了这本书后,能使不可思议的佛法理论,如看手掌心一样,那么清楚。
   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若神珠在手,永息驰求;犹觉树垂阴,全消影迹。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 ”文词之美,有如情书。这段文字简单,有几个道理出自佛学的典故,他将其变化成优美的中文。
   “神珠在手,永息驰求”是出自于《法华经》的典故。经中讲到,大财主的独子从小流浪在外,四处乞讨,非常可怜,根本不知自己生于豪富之家。他父亲一直在找寻这个儿子,请人四处打听。后来得知独子流落在遥远的小地方,为了迁就儿子的归来,只得移居近处,再密遣形色憔悴的仆役,以便与其儿子平等相处,然后借机诱导至他家做清洁工人。薪资又高,这穷子表现得更勤快。过了几年提升为总管家,当然对这主人是非常忠实。后来,大财主对穷子说: “我是你父亲,你自幼离家出走,这里所有的财富都是你的,你本有的!为何那么笨在外流落得如此痛苦?你身上还有无价之宝,在这里!这颗珠是无价之宝,就在你那里,而你不懂! ”这是一《法华经》的比喻故事。
  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佛的儿子,佛眼观众生,皆为其子。可惜我们就是不懂事,愿意在外面流浪。你若叫他回来说: “你可以成佛! ”但他偏不信,非要慢慢去修,他就是不敢!不晓得在这件父母给我的皮囊色身衣中,就有一颗神珠。《法华经》的故事,就是要我们知道: “在皮囊中就有一颗神珠,你要如何找到? ”
  你看永明寿禅师多高明,把难懂的佛经,用那么美的文笔写出来。懂了这个就 “永息驰求 ”,不会向外面乱跑,本来就是你家的东西。 “觉树 ”,即菩提树,比喻证了道。 “全消影迹 ”,一切的妄想都没有。 “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 ”,真正的宝贝在池水中,捡起来就是,不会是泥巴或瓦片。这也是《方等经》中的典故。
   “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出自《楞严经》的典故。佛在世时,城中有一个人,早上起来照镜子,见到镜中人的头很漂亮,但又突然发觉我的头到哪里去了?怎么没有了?因此发疯了。真的!绝顶聪明的人才会发这个疯,像我们这些笨人不会!什么道理?
  所以,禅宗引用的非常好,悟道,就是见到本来面目。实际上,我们活一辈子,从没见过自己的面孔。像机照出来一百张,有一百个样子,因它的焦距经过调整,翻洗后变动很厉害,绝对不是本来面目。自己在照镜子时,焦点角度也是交叉变化,我们根本没见过自己的面孔长成什么样子!谁假使见过,若不是世上第一等聪明人,就是第一等笨人!
  错了!这个人太聪明了,他懂这个理,镜中的头,只是我的反影而已,自己始终无法看清我的面孔,所以愈想愈疯,疯得蛮有意思。到有一天,偶然的机会忽然一照镜子,才发觉我的本头原来在此!他就不疯了。
  此乃说明 “道 ”本来在我们自己这里,为什么悟不到 “道 ”?不要去找师父了,你自己就是师父。所以 “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
    幻云满天疑无日
  现在,永明寿禅师宣传这本书是如何的好。
   可以深挑见刺,永截疑根。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
  这本书专门挑你见解上的刺,排出你的知见、思想、智慧上的毛病。永远截断你的贪、嗔、痴、慢、疑的根。大家说: “佛说的都对! ”古人有两句诗: “世间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世间上的好话,佛经上都说完了。但是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呢?信不过!因为我们天性内在的多疑,无论是聪明或愚笨,任何人天生带来的,不会相信人。以佛法的观念来看 “人 ”是最可怕的,他永远不会相信人。
  从前,我在大陆时,有位非常老实的学生,连我也确认他实在是无法形容的老实。后来我教会他一样本事,他对我更加敬畏!
  有一天,我们一起坐着,他倒了杯茶给我后,就不见了。过了半天才回来,我问他去那里?他傻笑了一下回答: “我去证明一件事,现在我完全相信,老师教我的都对! ”“我的天!你原来还不相信我? ”我上了他一个当。
  所以,疑根是天生的。我们不能成道,都是被疑根所害。佛法的道理都懂,实际上,你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你的工夫已经到了,但是因你自己有疑处: “大概不会那么容易吧? ”又跑掉了。永明寿禅师说读了《宗镜录》后,可以治好你这个病,永截疑根。
   “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 ”不用丝毫的功夫,就打开自性之宝藏;不用刹那的力量,顿获智慧之玄珠。
   名为一乘大寂灭场,真阿兰若正修行处。
  我这本书叫做 “一乘大寂灭场 ”。佛说的,涅槃道的道场,只有一乘道。 “真阿兰若正修行处 ”,阿兰若就是茅蓬、寺庙,真正的庙子不是盖在山里,而是盖在你心里头。 “阿兰若 ”是梵文译音,义为清净修道的道场。真正的道场就在你心中。
   此是如来自到境界,诸佛本住法门。
  这是结论,《宗镜录》这本书所揭露的最高境界,只有佛,真正大彻大悟的人才能够到达。 “自到境界 ”是《楞伽经》讲的,是佛的一切根本。现在前言,还是在宣传他的书。
  下次我们先从唯识部分讲起。
   第七章 按部就班五阶学
  
  现在继续看序文。
   是以普劝后贤,细垂玄览,遂得智穷性海,学洞真源。此识此心,唯尊唯胜。
  文字简单易懂,就是说 “心、识 ”两门最重要,佛学理论见地和用功的法门,即心、识两门所开展出来的性宗与相宗。所谓般若性宗,是明心见性、形而上谈空的心性之学。而唯识法相的相宗是指以体起用。故后来有毕竟空与胜义有的争论。实际上归纳起来就讲心与识的作用, “此识此心,唯尊唯胜。 ”接着永明寿禅师的结论:
   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
  这两句实在是一个意义,但是有差别不同。唯识法相宗,开始是釋迦牟尼佛发挥创立。而唯识这个观念在釋迦牟尼佛以前,印度所有的宗教形而上思想就有,不过很不完整,经釋迦牟尼佛整理,等于中国文化经过孔子整理归为五经一样。印度文化关于唯识及其他部分都经过佛整理。佛经上的五蕴、六根这些名词都是原有,不过经佛的裁定整理,如同孔子的删定礼乐,唯识亦然,确定为八个部分,即心识分为八识。
  很奇妙,釋迦牟尼佛所裁定的八识与中国上古文化中的八卦竟不谋而合。虽另有法师再细分为九识,甚至十二识,经后世学者再加研究,还是以佛陀所裁定的八识最好。
  后世宗教发展史记载:唯识是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说法,而由无著、天亲两位兄弟弘扬于世。但一般世俗的学术思想家,认为弥勒菩萨是佛过世几百年后才出生的一位大学者,与龙树菩萨一样,搜集佛的思想精华而讲的,并非如《瑜伽师地论》所述:无著菩萨晚上打坐入定,将自己的识神升到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说法,第二天早晨出定时才记录下来,因而弘扬此宗。所以后世一般世俗学者,认为唯识宗是由无著来弘扬弥勒菩萨的法系思想。人就是人,自成学说有道理,对可修证到超神入化之事不太相信,后世学者虽不敢明显推翻这种说法,但在学术上是疑古,尽量做人道化的弘扬,唯识宗在佛教史上的演变大概如此。
  永明寿禅师与先圣孔子的态度一样是信古,关于考据的事情 “多闻阙疑。 ”有可能是这样,但不是必然正确,宁可保留一点态度,绝不做肯定的说法。而后世学者是疑古的风气,是肯定的说法。这种态度是推翻传统文化的开路先锋。后世各种杂乱的思想、邪说,乃至唯物思想得以扩充其领域,实由东西学者的疑古态度,进而推翻传统而来。
  所以,孔子的学术路线对各种说法决不妄下定论,但后世人则非常大胆地肯定。永明寿禅师也采保守性,决不随便下定论,他还是依传统的理论,认为这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所讲的。
  这句特别注意: “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 ”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诸佛,凡是大彻大悟者必定证到心识圆融的道理。也就是达摩祖师所传《楞伽经》上讲的 “自所证知 ”,诸佛菩萨自己所证到的境界。佛法讲一切唯心、明心见性,此心究竟指哪个心?不是我们现在能思想的这个心,所谓 “一切唯心 ”,此心包括心物一元。
   “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 ”哪一代时教?就是釋迦牟尼佛这一代是时教。以佛学而言,我们这个劫数称为 “贤圣劫 ”,劫数的观念是历史哲学问题,即拿宇宙的时间来看人类世界的变化。贤圣劫很长,此劫有一千个佛要出来。釋迦牟尼佛以前已经有三个,釋迦牟尼是第四个,下一个是弥勒佛。最后一位是现在的护法韦驮菩萨,他希望一切人都成佛了,最后才来成佛。这个劫数有一千个圣人成佛,贤人如诸大菩萨则不计其数。
  我们注意佛说的这个观念,若以此看人类历史的演变那更妙了。例如宋朝理学家邵康节,他根据《易经》数理演变,看我们的地球文明由开辟到结束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 ”,以十二干支作代表。 “天开于子 ”,这阶段多少年不管, “地辟于丑 ”,指地球形成的时间。有人类文化的开始是 “人生于寅 ”,以唐尧登基开始 “甲子年 ”算起,六十年一花甲,直算到亥,地球就要闭了,闭后经过若干万年,又再重新开始,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 ……等。他以这样十二万多年的来回,来描述世界人类文明的形成到毁灭的演变过程。
  我们街上看到的《烧饼歌》、《推背图》等,不过是十二万多年演变里的一小劫,差不多只包括了一万年的文化而已。我们看起来已经非常伟大,而且数字算得很妙,每一代历史的兴衰成败都算得颇符合。实际上邵康节这一套学问是由佛学里钻研出来的,邵康节的老师三代以上的传承是陈抟,陈抟属道家,陈抟以上的传承是和尚,和尚是传承曹洞宗的。曹山、洞山佛学的《易经》思想哪里来?这个学术问题牵涉得非常大,一般写中国哲学史碰到南北朝的佛学,已经写不下去,那碰到这个问题更写不下去!但是 “劫数 ”的观念是由佛家来的。为什么扯得那样远?就是为了 “一代时教 ”这个观念,而由横面来解释,不是转开话题。
   “一代时教 ”包括釋迦牟尼佛这一代。正法住世:他本人还在;他过世后,经典、佛像留下来即像法住世;最后连经、像都毁了,就是末法住世。包括了这三世的佛法住世叫 “一代时教 ”。所以佛法讲一切唯心、明心见性的这个心,不是思想的意识作用,是指心物一元的心。 “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 ”诠就是解释、表达、发挥;只好用 “心、性 ”名词代号来表达那个东西,有时称为涅槃、法性、真如、法身 ……都是指这个东西。所以心与识的观念要正确。识,不是认识,把 “我认识你 ”的 “认识 ”当作 “识 ”,那就错了;若将佛法的 “一切唯心 ”的 “心 ”误为是指思想、感觉、知觉的这个心,也错了。所以此二句文字虽简单,看似易懂,其实不然。永明寿禅师的文笔太美,我们的思想往往被美化的文句所骗,不是他骗你,是你欺骗自己,有这么严重!
    信、解、行、证
     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唯胜者,信解证入之所趣。
  佛学的道理,在中国分为教理、行果。第一先要研究 “教 ”,经、律、论,都是佛的遗教。为什么要研究经典?即要懂理。理懂了,要起行,修行做功夫,做功夫以后才能证果。小乘境界是声闻、缘觉之果;大乘菩萨境界是菩萨、佛之果。研究教理由信入,相信诸佛菩萨所说的都是至理。因为我们无法了解其真假,绝对只有一个 “信 ”字,唯信可入,初由迷信,然后可得到正信。什么是正信?比如我说: “在前面这杯茶太烫了! ”大家一定相信,这是迷信!你没喝,怎晓得烫?也许是我骗你的,所以这是迷信。必须你亲自喝这杯茶,被烫伤嘴后,才是正信!
  天下事正信或迷信实在很难讲。有些人自认高明,说自己 “一点也不迷信! ”其实,他就迷信自己的高明,迷信于那个不迷信的!这更严重。过几年才发现自己不对,这不是上自己的当?所以,迷信与正信是非常难讲的,谁敢说自己不迷信?除非同佛一样,通一切法,彻知万法之源,那可说是正信。世界上只有成道的佛菩萨,及一切圣贤,可以称做不迷信。等而下之,搞学问懂一点书,说自己不迷信?唉!这些学问如沧海一粟,不要自满了!所以初步只有信,信了要理解,融会贯通谓之 “理解 ”。若是只懂得讲理,还不是理解。然后要修行证入,做到信、解、行、证,故说 “信解证入之所趣。 ”趣,就是趣向。
   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
  一切圣贤诸位菩萨依信解行证、教理行果而来,所以佛说的称为 “经 ”,依佛经而起信解行证的著作称为 “论 ”,故说 “论起千章 ”。 “众圣体之以弘宣 ”,圣贤是中国文化的名词,即佛教的佛等于圣人;菩萨等于贤人。贤分为三贤: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称大圣。一切成了佛的大圣,自己证道后,转来宣扬佛法,谈成四辩。因为由佛与弟子的问答讨论所记录下来的经典,就包括四种辩论,也就是四种无疑:法无疑、义无疑、词无疑、辩无疑。
   所以掇奇提异,研精洞微,独举宏纲,大张正网。
  这几句我们不再加解释,永明寿禅师乃表明这本书把所有佛法的精华都搜罗了。
    按部就班五阶学
   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
  好文章!捞,就如在水里捞鱼虾,虽有捞到,但由手缝渗漏掉的也不少;摝,就是槽篱,炸好的油条放铁篱网上,油就滴摝出来。 “五乘机地 ”,佛法不只三乘,学佛要特别注意,五乘道才是真正的佛法,先学做人乘,由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至天乘,由天乘再进一步修四谛法门为声闻乘,再进一步修十二因缘法为缘觉乘,最后转到大乘。佛法的基础先从做人作起。所以叫五乘道,不是三乘道。
  西藏的密教到后来衰败了,因为他们错用方法,变得很混乱。到明朝,宗喀巴大师大力改革,将传统密宗的偏失删掉,创立黄教,并吩咐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四大弟子,不可入涅槃,要生生转世。宗喀巴根据印度阿底峡尊者著的《菩提道灯论》而写成《菩提道次第广论》,乃以五乘道为基础,决不走号称顿悟成佛的路线,这太危险。一般人很容易走错路,绝对走渐修的五乘道次第,非常严谨,不可有丝毫逾越,后世的人都觉得宗喀巴大师真是了不起!
  其实,早在宗喀巴大师之前三、四百年的永明寿禅师,就已提出来五乘道了。他教我们学佛要 “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 ”
  最高的形而上道 “第一义天 ”,不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天人之天,这个天是理念世界。这个 “本体 ”是 “形而上 ”的东西,这两个都是借用名词,讲一声形而上早变成形而下了,讲一声本体已经不是本体了,一落言语已经不是了。第一义天也是这个道理,至高无上之义,义即是理。后来一般大祖师都引用这两句,文字好,尤其 “升腾 ”两个字用得多美!如龙飞于天际,变化升腾,悠游自在,义理好,佛法的道理,由渐修而到证悟都说完了。
    阿谁不归一乘道?
   广证此宗,利益无尽,遂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能令广济含生。塞小乘之乱辙,则无邪不正,有伪皆空。
  含生就是众生。《宗镜录》所代表的正宗,就是禅宗的正印,禅宗包括教理通,功夫要修证到,这是正统的禅宗。到了这样以后才能自利利他,即所谓 “无邪不正,有伪皆空 ”,就是《六祖坛经》讲的: “正人用邪法,邪法即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 ”什么叫邪、正?若还未证果,未证得圆融的三贤五乘都还是邪门;必须要圆满证悟,才算证果。所以此时到了 “无邪不正,有伪皆空 ”,一切有法整个彻底空了。
  (编案:《仁王护国经》云: “三贤十圣住果报,惟佛一人居净土。 ”
   “三贤 ”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十圣即十地菩萨。果报即实报土,净土即常寂光土。依此经而论,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未能证果,但有智故,能伏烦恼而不能断,故名伏忍。初地、二地、三地菩萨得无漏信,名信忍。四、五、六地菩萨顺菩萨道,名顺忍。七、八、九地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名无生忍。第十地等觉菩萨诸惑断尽,清净无为,湛然寂灭,名寂灭忍。
  若依《大乘起信论疏》,有五不退之说,如下:
  一、信不退:即十信位菩萨发大信心、笃信中道圆妙之理,常住平等,不迁不变,信行满足而无退转。二、位不退:菩萨十信满足,入十住位,乃至十行、十回向位,即得分见法身;住正定位而不退转;三、证不退:菩萨三贤位满,即入初地,乃七地证遍满法身,生无返佛土而不退转。四、行不退:即菩萨七地功德满足,入于第八无功用地,入等觉位,了烦恼即是菩提,无有烦恼可退转。
  为便初机,再将有关名词解释如下:
  一、十信: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
  二、十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三、十行: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
  四、十向: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
  五、十地:依次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大智成大恩
   由自利故,发智德之原;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
  禅宗说开悟证道的人,乃证得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什么体?刚才讲的: “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 ”即是法身之体,法身有断德。报身是用,比如我们的身体是凡夫业报之身,若悟了道、成就了,即成诸佛菩萨正报的功德报身。
  所以,证悟了道的,报身就有智德,有大智慧。至于化身则有大恩德,为了广度众生而现千百亿化身。但三身何以成就?就靠明心见性,真切的悟道而证得。所以说 “由自利故,发智德之原。 ”
  我们为什么打坐用功?在报身上修。不过大家还未修成功,因为还是业报之身。所以生病的人,苦啊!难过啊!是自己在受业报,这是前生种的因,所以现在受报应。如果悟了道的人,入定在三、四禅天定境中受乐的福报,就叫报身,这个报身在大智慧之智德。再由报身修成功后,化身 “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 ”《法华经》上即说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化身。比如几天前有位同学出家,本来头发留得好好的,现在出家了,何以如此? “应以比丘尼身得度者,即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 ”,这是化身的比喻之一。化身是为了利他,因利他故,有大恩德。
  据天台宗的分类:法身,断德;报身,智德;千百万亿化身,有大恩德。何以见得?那就要研究永嘉禅师的《证道歌》。
  三身的成就与解脱、般若、法身三样缺一而不可。悟道即已证得法身的境界,法身就要解脱,一切烦恼结使都解脱掉。为什么能够解脱?大智慧的般若。
  所以,法身、般若、解脱三者不可缺一、不可偏废。自己认为有功夫、有证道?这三样可测验自己,还不要人家测你,自己都很清楚。道理讲得通,打起坐来功夫、境界都有,碰上事情烦恼起来,解脱不了,你那个法身呢?像市场的发糕,发酸了!这不是法身。真正的法身就有解脱、般若,缺一不可。
  所以,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三者是圆的,缺一而不可。真悟道、证道的人,今天得一点利益,法身有一点清楚,解脱的功力就大,般若就发,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不是明白、懂理就是,要知道这三德不是可以随便吹盖的。
   成智德故,则慈起无缘之化;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
  唯有成道的人有真正的慈悲,因为他智慧上有智德,自然起无缘之慈悲,因为他的功力能够做到,他应化身,成恩德故,才能够悲含同体之心,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没有作用,没有条件。不是我看他好可怜,因此我可怜他,这已经不是菩萨的慈悲,有条件了。什么条件?因为你觉得他好可怜,才可怜他,不对!无缘之慈是没有这回事,同体之悲就是没有这回事,他可怜就是我可怜!这个地方就功力、见地很严重地考验自己,希望诸位真正学佛的人自己注意,据我个人体认自己,因此认识自己,也认识大家,觉得没有一个真正够得上资格学佛或学禅的人。所谓悲心?慈心?叫人家慈悲我还差不多!我们哪里会慈悲人家?好好学习后再讲吧!真正做到慈悲, “则慈起无缘之化;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 ”
   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何乐而不与,则利钝齐观;何苦而不收,则怨亲普救。
   “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 ”注意!真正的慈悲是用而不用,无心而用。还有个我要做慈悲,叫什么慈悲?真正的大慈悲是心起无心,做了自己好像不知道,当然不是昏沉、不是无明,当下就空了,没有事。说: “哎呀,我布施他,我做了功德! ”那你慢慢去得吧!不是的。
   “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 ”“无缘 ”,指没有条件、没有相对而起。教化了就教化,自己一点都不留,功德也没有。回向众生,并不是回向诸佛,要回向给一切众生,好处都属于人家的。如此,才能度化一切众生。
   “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 ”这道理深得很。永明寿禅师的文章与义理是真正中国文化的佛法。将来在世界佛学上,青年同学应该强调中国文化的佛学这一系统特有的精神。将釋迦牟尼佛的真精神拿出来,以中国的文字表达。不要老是跟着外国人,他们乱讲你跟什么?二、三百年的文化,怎能把五千年的文化撇掉。要拿出勇气来,这是民族文化的自信,是该恢复的时候了。不过话说回来,不要盲目的傲慢,自己要努力充实。
   “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 ”本来是无心应化,故没有保留,是真大布施。 “化成大化 ”,教化众生,没有任何保留。 “则何苦而不收 ”,好人要收他当徒弟,坏蛋也要收,总归你要收。世界上魔王、魔鬼都收完了,世界也太平了。苦差事全归己承担,所以我不开口,只修行管自己。错了!善的要收,要教化,坏的也要教化。说坏的你不能教化,你的慈悲何在?尤其是在魔王、坏蛋更要想办法教化,做到这样才是真正叫做学佛,达到 “怨亲普救 ”的境界,不但亲人要度,怨家也要度,也要救,这才是真正大慈悲。
   遂使三草二木,咸归一地之荣;邪种焦芽,同沾一雨之润。
  三草二木等于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是比方。邪种焦芽指什么?根据《法华经》所说,那些不晓得发大慈悲心学佛的,只想为自己修道的就是焦芽败种。稻子的芽烧焦了,种在土中再浇肥料也长不出来,那是死东西。种子已经烂了,空壳的,埋下去也长不出东西来。小乘人只管自私自利修道的就是焦芽败种。在《法华经》上,佛将他们赶出去后,才开始说法。换句话说,佛也教烦了,教了那么多年,什么蛋都有,他就清除一部分到别处,也是一种方便!
    春满水满
   斯乃尽善尽美,无比无俦。可谓括尽因门,搜穷果海。故得创发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顿圆无滞;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
  上面文字不必再多解释了,都在赞叹这本书怎么好,包括佛法的大要。
   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如构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祇,终无一得。
  我们提出第八节的标题到此为止。他强调大家懂了这个以后 “可谓括尽因门 ”。像我们大家都是佛,都是菩萨,不要谦虚,每一个人圆满具足,这是因地上的佛。等于法律上有规定:年满十八岁以上具有结婚的资格,结婚与否是你的事,你资格够了。凡是人都有成佛、成菩萨的资格,所以叫你是 “菩萨 ”,尽管承认,你是因地上的菩萨,只有菩萨的资格,不过还未到,功德没有圆满而已。
  所以我们凡夫众生都是因位上的菩萨、因位上的佛。我们开始学佛就是学因位上的佛。 “可谓括尽因门,搜穷果海。 ”由因而证果,一直到成佛证果的途径都包括在内。所以讲初求法身、般若大智慧的人,读了这部书才晓得如何开始修行成佛。 “了知成佛之端由,顿圆无滞 ”,明白了《宗镜录》以后,任何法门或修法,都可以圆通了。 “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 ”只要照着这本书的道理去修持,你就晓得回家成佛,直证菩提之路。
  假定你不相信, “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 ”,跟着别人乱学,善知识虽然在著书立说,恶知识同样在著书立说。自己智慧不高,不晓得哪个道理是对的,随他妄解就糟了,所以大家不要随便乱看。若走错了路,那没得办法!就如挤犊牛的奶,他还没长大,怎挤得出来? “缘木求鱼,徒历三祇 ”,纵然你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也不会成就!
   第八章 牛马道上话前因
  
   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则疾届宝城,忽登觉岸,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
   “若依此旨,信受弘持 ”,这是最后的宗旨。成佛是大智慧的成就、大智慧的解脱,即所谓大般若成就。永明寿禅师说,《宗镜录》的宗镜,以禅宗为主,如镜一般照一切世间、出世间的东西,包括各宗各派法门。
   “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 ”,就像快船顺流而下,不但顺风,没有阻碍,又碰到划船技术好。 “则疾届宝城,忽登觉岸。 ”宝城是《法华经》的典故。一切众生皆是佛的爱子,佛为渡爱子而想尽办法在归家途中设了许多假的地方 ——化城,一步步诱导爱子到真正的宝所。
  讲到这里,我们又要提《西游记》的故事,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快到西天时,在雷音寺碰到一个假佛,同真佛一模一样,简直无法分辨。把孙悟空搞得莫名其妙,昏头昏脑,认不得真假。
  修行人有时觉得自己了不起,入了化城而不知,化城尽是魔境。真的宝所是法王之家,归家稳坐。
    福慧双修 成佛之因
   “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 ”大家想学佛,学佛要花本钱的,这个同世间一样,没有本钱就想学佛,办得到吗?学佛要什么钱?要 “资粮 ”资本、粮食。哪一种资本?一是福德,一是智慧(般若)。
  福德没有具备,一上来就想悟道,就是做生意也没那么便宜的事。想劳力赚点钱多困难!平生没有种一点福德,坐在那里只想管自己的人会有福德?那就奇怪了!那些为世间救世救人、为他人忙碌的人都白干了!那真是笨蛋的可以,只有你最聪明,只管自己两腿一盘就成佛?唉呀!有这样便宜的事我早干了!
  福德、智慧资粮不具备就想成道?没有那么简单。
  但是永明寿禅师说,你必须先了解《宗镜录》这部书,所谓 “资粮易办,道果先成”,这是一条出路。
   披迦叶上行之衣,坐释迦法空之座,登弥勒毗卢之阁,入普贤法界之身。能令客作贱人,全领长者之家业;忽使沈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
   “披迦叶上行之衣,坐释迦法空之座。 ”佛拈花微笑,传法给迦叶尊者,是为禅宗第一代祖师。
  我常跟出家同学讲戒律时会提到佛的十大弟子,所有声闻众,每一个都挨过骂,经典上不大看得到,戒律上看得到。佛也同我们一样,脾气来了痛骂,笨蛋、臭蛋、皮蛋都拿上来。唯有迦叶尊者一生没挨过骂。迦叶尊者的 “行 ”——修行的行为、福德、智慧样样好。佛一生只真正接受一个人的供养,那就是迦叶尊者所供养的金缕袈裟。
  迦叶家族世代有钱,未出家前,是印度首富;出家后,财产全舍了,只带一件金缕衣出家。金缕衣是无价的珠宝穿成的。
  现在出家人穿的袈裟,是一条黄线滚在红衣服上,叫金襕袈裟,为什么这么穿呢?这不是印度佛教的制度,是中国佛教的,唐代以后,大和尚受皇帝赏赐时穿的,一块块方形兜拢,那叫福田衣,要为一切众生种福田。
  佛接受迦叶尊者供养后披上袈裟,涅槃时交待迦叶不准死,到云南鸡足山入定,等弥勒佛下来,把袈裟交给弥勒再涅槃。所以迦叶尊者还在那里等着。
  至于有人怀疑他怎么会从印度跑到云南来?因为云南当时与印度边界不分。
   “登弥勒毗卢之阁,入普贤法界之身。 ”弥勒楼阁上次提过。
  学佛第一步先要改正心理行为,那得先研究《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从发愿到行履,都要那么做的。
   “能令客作贱人,全领长者之家业, ”这是《法华经》上次讲过的典故。
   “忽使沈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 ”也是《法华经》的故事。《法华经》先是把小乘根器、焦芽败种赶出去。佛最后讲完这部经又对这些人授记,任何人都会成佛,那些原来被贬被斥骂的,慢一点他又会回转过来变成好的,只是时间问题。
   未有一门,匪通斯道;必无一法,不契此宗。过去觉王,因玆成佛;未来大士,仗此证真。则何一法门而不开?何一义理而不现?无一色非三摩地,无一声非陀罗尼门。尝一味而尽变醍醐,闻一香而皆入法界。风柯月渚,并可传心;烟岛云林,咸提妙旨。
  任何声音皆是咒语,最高总持法门。
  这些文句很有文学味道,接下来最美的文字又出现了,真是经常高潮迭起!
   “风柯月渚,并可传心;烟岛云林,咸提妙旨。 ”很美的句子!任何景致都可传心。一片树叶,风一吹,悠悠一飘,悟道了!月亮照在沙汀上,一看!悟道了! “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
  这些都是好句子。搞文学的人抄起来,将来自己文章写进去,人家不晓得来源,嘿!就把人吓倒,学问好。你不要告诉他是《宗镜录》上来的哟!他问你,你叫他去查、去读书。
   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葡之香,掬沧海而已得百川,到须弥而皆同一色。焕兮开观象之目,尽复自宗;寂尔导求珠之心,俱还本法。
    通玄峰顶 不离人间
   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
   “妙峰 ”,《华严经》境界。善财童子悟了道,得了根本智,但是差别智难求。世间法都要会,样样可通大道。善财奉老师之命出外参访,第一参就找法名叫 “德云 ”的和尚,德云在哪里?站在妙高峰顶上,又妙又高。善财童子拼命爬,爬到妙高峰一看,连个人影都没有,哪有个德云比丘?这事怪了!跑到山里找和尚,山顶上没有和尚,和尚大概下山还俗去了!
  和尚哪里去了?
  回头一看,和尚在另外一个峰顶。
  这个故事,又妙又高。一般总认为出家、出世是道,结果善财到了妙高峰顶找不到人。
  那么,道在哪里?
  在另外一个山顶上,那个山顶可以入世,也可以出世,那地方就有道。
  《华严经》五十三参,第一幕镜头就把佛法说完了!
  妙高峰顶找到德云,道德如云,一切道德像云、雨一样洒起来,盖覆天下众生。这个不是站在妙高峰顶能够办到的。一个人在孤峰顶上独立,万缘不沾, “不要找我,我要修道 ”,你永远找不到这个和尚,而且不能成就道德之云。
  所以德云比丘在另一个峰头站着。
  但是,话又说回来,你没有先爬到妙高峰顶的话,你就不会回头找到德云和尚。因此你只好剃了头先爬到妙高峰上再说,不爬到这里不行,找不到的,这条路只有这样通。要把这个佛经的故事悟到,可以修道了!
  所以,搞通《宗镜录》, “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 ”那才是真正的妙,极平凡而极高明,佛法就在世间最平凡,妙高峰就在这儿。
  下面一节是结论。
   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之曰录。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次申问答,用去疑情;后引真诠,成其圆信。以玆妙善,普施含灵,同报佛恩,其传斯旨耳。
   “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 ”三藏十二部有多少佛经?永明寿禅师为我们做整理工作,删去繁文缛节,集中精要。
   “假申问答,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文章体裁是对话问答方式。什么叫《宗镜录》?宗字在此,唯心为宗,万法如镜。
   “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之曰录。 ”把所有佛法要点集中记录下来,所以叫《宗镜录》。
   “分为百卷,大约三章。 ”永明寿的分类大约三章,他觉得已经整理得非常科学,那时可以,现在又不行了。
   “先立正宗,以为归趣; ”(这是第一章。)
   “次申问答,用去疑情; ”(这是第二章。)
   “后引真诠,成其圆信。 ”(这是第三章。)
   “以玆妙善,普施含灵,同报佛恩,其传斯旨耳。 ”以上是永明寿写《宗镜录》的一篇序文。我们没有办法照他的卷一、卷二 ……这么讲下去,因为我研究过,照这样讲下去,大家会很无聊。老实讲,大家佛学没有基础,尤其现在的青年同学,你说中国文字不好嘛!个个很高明,中国字都认得,道理都会讲,但是不深入,你说好嘛!实在不行,很难办。所以我研究半天,只好颠倒过来讲。这是第一次试用这个方法。
  现在,我们不照次序讲,因为我曾经照次序分段做过一阵功夫,本想做完,但中间跟大家开始研究讨论时,又把工作摆下来。我做的工作素来没有结果,这是学西藏喇嘛的方法。没有结果,就永远跟大家在一起;有了结果,涅个槃就跑掉了!所以很多事我都做半截摆在那里,以保留一个未了之缘。
    唯识与因果
  接着我们讨论第四十二卷。真正的唯识来了。
  这里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永明寿禅师对唯识学尤其见解独到。他把当代各宗各派研究唯识的大师一齐请来,分别提出要点,而归纳出一个总结论。可是后世一般研究唯识的中国人,对他的唯识连理都不理,认为非正宗,这是很开玩笑的事。换句话说,后世研究唯识的学者,有必要注意及此。
  宋代以后,佛教各祖师咸称永明寿禅师为弥勒菩萨的现身,他宏扬自宗唯识,特别讲得好。所以我们先研究他的唯识部分。尤其是现代人,配合这个时代即二十一世纪开始的学术文化思想,以及廿一世纪开始的真正佛法,必须先要了解这个。
  研究《宗镜录》综合的唯识学,必须先从四十二卷提出一个思想理念:明辩因果。
  我经常说,学佛的人,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必须相信佛法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思想。
  (编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自作自受等思想,普见大、小乘经典,现略举数则,以供参证:一、《中阿含经》: “世尊告诸比丘: ‘随人所作业,则其受报如是。 ’”二、《杂阿含经》: “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 ”三、《孛经抄》: “天地之间,一由罪福;人作善恶,如影随形;死者弃身,其行不亡;人死神去,随行往生。 ”四、《光明童子因缘经》: “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亡。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 ”五、《涅槃经》: “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六、《法华经》: “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
  前年借用佛光别院讲课,我郑重提出,后世学佛颠倒因果,而且坦白地说,少有学佛的人真正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好一点是迷信,差一点,老实说,就是不信。
  有位大法师好几年前在善导寺公开演讲,讲了一些很伤心、也是很真实的话,他的话还算客气,他说; “现在一般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和尚怕居士 ”,他当时对事务性有所感慨而发。当天有位居士听了跑来告诉我这句名言,他说把他肚子笑痛,眼泪也笑出来了。肚子痛是因为这个话太好笑,骂尽天下人;眼泪笑出来是因为讲得好伤心。
  的确,一般信佛的人真是如此,包括在家出家。自己确切反省,真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了吗?不见得吧!如果真相信,你的行为做法绝不是这样做喔!
  明辩因果是重要的一件事。
  讲到明辩因果,有一个大问题:东方文化非常注意因果,尤其是中国与印度。譬如中国文化源头的《易经》,就是讲因果的,一爻一爻地演变,这爻由那一爻而来,都是前因后果。
  所以,孔子在《易经》坤卦《系传》上就讲: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孔子首先提出《易经》就是一部讲因果律观念的书,包含物理世界的因果律、精神世界的因果律、行为的因果律、理念的因果律。所以《易经》可以占卜、算命、看病等等,也就是根据这个因果律来的。孔子很伤心地在坤卦《系辞》上讲: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 ”,讲春秋战国三、四百年中,社会之混乱,人类道德之堕落,儿子杀父亲,臣下杀长官的,太多了!此 “非一朝一夕之故 ”,这不是偶然的, “其所由来者渐已 ”,是因果慢慢累积起来的。
  中国文化素来讲因果,因此世代尊师重道,孝顺父母,都讲绝对的因果律。
  我经常跟青年同学讲到道德观,大家说现代青年人没有道德观念,我说我反对,怎么没有?古今中外,道德情操不变,道德的观点两样,如果说现代人没有道德观念,你真是同我一样糊涂!
  人类过去的道德是宗教性的,讲因果律、报应;现在的道德是经济的价值观念 ——有没有价值。你不能认为价值观念不是因果道理。懂得观点两样的道理,就明白新的文化开始怎么去领导?你光想返古,用旧的因果律观点迎合未来时代,培养道德情操,无异背道而驰,几乎把每一代的善念变成焦芽败种,这是我们教育错误的责任。老一辈大多被旧教育不求新、不求变的包袱捆住,自己也不知道,因此害了后一代,罪过很大。我们要知道如何开发后一代道德的基础,伦理的观念情操一样,就是方式不同,赶快变更自己的方式。
  过去传统文化,讲因果是道德性、宗教性,不只中国,世界上皆如此,现在是价值性,过去所讲的因果是三世因果,父亲做坏事,报应在子孙。我们小时候要当着父亲的面,背《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慝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老一辈都知道,年轻人不知道,好像我在念无上等等咒。
  (编案:朱子指明末清初大儒朱用纯(西元 1617~ 1688年),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越二载遭国变,痛父殉难,弃去儒冠,故乃称 “布衣 ”;不能效王裒庐墓攀柏,而时时辄洒其泪,故自号 “柏庐 ”。从此隐居教授以养其母,潜心《四书》、《六经》及濂、洛、关、闽之书,探索融会,务在躬行实践。生平严以律躬,不欺暗室。每日晨兴,必谒宗祠,庄诵《孝经》一遍。晚年作《辍讲语》曰: “中庸成己成物,罔弗由诚。然后谓诚者,不外乎伦常日用之间。今人心中不脱卑鄙二字,伦理上只办得苟且二字。以此读书, 虽可语于圣贤之学?虽日事讲贯奚益哉! ”
  及其临终,命设父像,扶起再拜。以平日所著删补蔡虚齐《易经引蒙》及《四书讲义》二书,嘱其子曰: “谨藏诸笥,吾将以此见先人于地下。 ”复语门弟子曰: “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 ”言讫而逝,年七十二。
  这篇《朱子治家格言》影响中国社会民间教化甚巨,但恐已为现代青年所轻忽。近年来因社会急剧变迁,其内容或有不合时宜之处,然其一贯精神仍颇有可取之处,谨录全文,以便览读慎思明辩。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节约,宴客切忌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礼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妻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持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慝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餮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胜天;为人若此,庶几近焉。)
    因果三式
  过去,因果是讲直线的,祖宗做不好,祸延子孙,这个问题很大,祖宗做不好,子孙有何罪呢?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不错,是自寻烦恼,可是妻女又为什么应该受报呢? “慝怨而用暗箭 ”,子孙又有何罪要替你受这个报呢?
  中国这个因果律讲直线代代报,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是至理。
  佛家讲的三世因果是 “自报 ”,与中国所言 “祖父、父母、我 ”的三世因果不同,佛家讲 “前世、今世、后世 ”的三世。这两个东西是有关系的。中国所讲的报应是这么个十字架;佛家的报应是这么个圆圈里加上个十字架,像一个田,啊!真是福田。
  西方的因果报应呢?与中、印又不同,很简单,善人升天,恶人下地狱,两头报,中间偶然站一下。中间怎么来的?他怎么那么有钱、享福?我怎么那么苦?这个不知道、不管,这是两头报。那么,不善又不坏,站在中间好不好呢?站不住的,自己还做不了主,要等到世界末日上帝审判,这是西方的因果报。
  东西方文化各个宗教、各个民族对因果报应的观念不同,深入研究又是一篇博士论文。讲得最圆满的,对不住!还是我们这位,在那里闭眼睛的本师的学问最大,果报讲得最圆满,三世因果包括了上下左右,这是佛法的基础。
  这一篇讲的是明辩因果。实际上,我们常讲 “一切唯心,万法唯识 ”,在哲学立场一听,很高明,唯心唯识这两句话是真正的因果论,从形上到形下,真正的至理。所以这一段特别重要,因此必须从这一篇讲起。
   夫大乘圆顿,识智俱亡。云何却述缘生,反论因果?答:经云 “ 深信大乘,不谤因果。 ” 又云 “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
  问答对话题,假使重新编排这本书,以一问一答方式分成两行书写,后世青年看起来比较清楚,有问题可找,会喜欢看。
  他说大乘佛法是圆满顿悟,一切皆空,本性自空,到了这个境界,识智俱亡,无所谓唯心唯识,也无所谓有智慧。有一知、有一念已经不是了。那么,既然本体是 “本来无一物 ”,又 “何处惹尘埃 ”呢?
  佛法讲缘起、缘生,又讲建立在因果上,你看永明寿禅师把佛法做假定性的问题来回答。
   “深信大乘,不谤因果。 ”刚才提出信解行证,你要相信佛说的,大乘道到了彻底究竟既然是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哪里有个因果报应对不对?那就不对了!他说大乘道不谤因果,谤,不完全是毁谤之意,曲解、误解也是谤。因果绝对存在。
  又云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体是空的,空的体起用,就是缘起,一用就有因果。所以,根据中国《易经》文化的一句话: “动辄得咎 ”。房间绝对空,没有事,有一点灰尘落下,一动就有因果。动就有用,一起用,就有因果。缘起,因果就来,所以说 “动辄得咎 ”,不动则已,一动毛病就来。
  所以我经常说孔子讲《易经》讲得好极了!研究《易经》必须先了解《系传》。孔子言: “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 ”
  算命、看相、看风水都从《易经》文化来。严格言之,吉凶二字就是好与坏,没有第三样。悔吝:悔是佛学所讲的烦恼、痛苦;吝是不通、障碍住、蔽住;悔与吝两者是小凶。好就是好,没有大好、小好之分;不好则有小不好、大不好的差别。《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有时吉、有时凶,有时悔、有时吝,归纳起来只有两样:好与坏。问命好不好?事情可不可做?当然可以,不好就坏。做生意十年,赊本了,很简单嘛!天下事不好即坏,不用算命卜卦。不过人在小坏中不觉得,以为自己在好中。
  中国有两句哲学名言: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好事没有两样一起来的;倒起霉来不是一件喔!刚刚打破碗,完蛋!又割伤手、又弄脏衣服。这是中国人生哲学,人生懂了这些就知道事情的来历。孔子说: “吉凶悔吝,生乎动者 ”,做人做事,一动,四分之一的成份可能是好;四分之三必然是坏,可见吉之难。可是世界上的人愚痴、贪瞋痴,不管凶悔,都在求吉。学佛法的人懂得一动就是缘起,也不要算命、卜卦、求神了,自己就会懂了,你这个起心动念、缘起对不对,因果律摆在这里。要不然,自认为佛法是空的,不懂得真空生缘起的道理,就落在断见、邪见上了。这些非常重要,在讲邪见,所以要注意!
   夫唯识之旨,不出因果。正因相者,由识变故,诸法得生,以识为因;正果相者,由种识故,生诸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分位之果。所以上至诸佛,下及众生,皆因果所收。何得拨无,堕诸邪网?只为一切外道,不达缘生,唯执自然,拨无因果;二乘眇目,但证偏空,灭智灰身,远离因果;世间业系,无闻凡夫,五欲火烧,执著因果,尽成狂解,不体圆常,皆背法界缘起之门,悉昧般若无生之旨。
  永明寿禅师集中经论的主要重点,告诉我们一般学佛的人,要特别留意因果的基础理论,乃至小乘罗汉不懂因果,搞错了,都落在邪见上,严重得很!所以好多年来,我经常说佛法基础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讲尽管讲,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我们现在从文字上研究唯识宗、法相宗宗旨。实际上,唯心唯识不出因果,因是因,果是果,譬如拍桌子, “啪 ”一下,拍桌子是因,发出声音是果,因果同时,就那么快,因中含果,果中含因,几乎没有办法分辨,有这样严重。不是说,我打了他一个耳光,明天他看到我对我吐口水,果报才来,中间利息不算,不是这么回事。 “啪! ”因果就是那么快。
  这个道理要搞清楚,才能谈悟道。唯识之旨不出因果, “正因相者,由识变故 ”,因果并不是个阎王、上帝、菩萨在那里用电脑跟你算帐,是你自己的心识在变。孟子再三引用诗经的话: “自求多福 ”。反过来说,我们遭遇不好,是自求多祸来的,这是自求的、自变的,儒家、佛家、道家一样。孔孟之道强调自求多福是深信因果,一切唯心唯识是自变的,这个道理非常深刻、非常基本。
   第九章 古镜坦坦轮回长
  
  研究完四十二卷后,从四十三卷开始是关于唯识的讨论。这是研究唯心唯识学理最重要,也是学佛最基本的地方。
   夫唯识之旨,不出因果。正因相者,由识变故。诸法得生,以识为因。正果相者,由种识故。生诸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分位之果。
  到这里算一小节,现在再重复讨论这一段,因为这一段节是研究佛学、唯心、唯识,以及学佛基本观念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关系最重大的地方。
   “唯识之旨,不出因果 ”。佛法讲唯心唯识。唯心是一般总称,实际上,佛法经常用到心、意、识三具名词,尤其禅宗语录记载最多。譬如禅宗大师提到参话头,话头怎么参?离心、意、识参。对一般人而言,这个话当然很难懂。后世参话头要起疑情,起疑情后又讲离心、意、识参。这几十年在台湾大家少见,当年在大陆,问禅宗门下的老和尚,话头究竟怎么参?师父回答: “离心意识,参 ”,头一歪就不理你了。现在同学问什么叫 “离心意识 ”,他早跑掉,理都不理,问下一句意思就太笨了。和尚长袖一甩,不足道也!进去了。嗨!那个滋味真难受,不过也蛮有味道。问这么一句,被人家袖子一甩,头一歪,进去了,这个师父才像个师父,高不可测!
    佛学上经常用到 “识 ”
  一切唯心,这个心,不是西方哲学观念,或我们现在所了解思想、脑子、情绪分别的这个心。这个心的名词,代表宇宙万有本体生命本来的心,为了让大家容易了解起见,我们解释为: “体 ”。
  意,是现象,在唯识学分二大层,详细分还有更多。唯识把心的作用分为八个部分,意识在第六位,前面还有识,眼有眼识、耳有耳识、鼻有鼻识、舌有舌识、身体感受有身识。比如诸位坐在这儿看着我、看着黑板,意识、眼识、耳识,注意力集中在这儿,然而你的身体感觉是否舒适?空气冷不冷?虽然没有注意,却自然有反应,这就是身识。眼耳鼻舌身前五个识,加上意识六个部分,不仔细分析,好像只有一个作用;仔细分析,六个部分在刹那间同时作用,当然后面还有两个部分(末那识、阿赖耶识)也在用,没有觉得而已,暂时不去管它。现在讨论佛学经常提的心、意、识三个东西。
  普遍所讲唯识学,以相、用为主,透过相、用来说明一切万法唯心的作用,所以识分八识,心识者心王,心是最后的总管,在名词上要先了解这个。
  我们插一段话,年轻时调皮,研究禅宗、佛学,问老和尚话头怎么参? “离心意识参 ”,离心意识还参个什么,他这样一甩,我们也一甩。离了心意识还要我参?还要问你啊!所以禅宗有许多密法,叫 “瞒死人 ”,瞒是古代说法,瞒你,骗死人,有许多不了解的,认为话头真难参,离心意识参,打起坐来拼命想离心意识,心意识离了就不要参话头,既然参话头,心意识全体在用,又想离心意识,又想参话头,不神经分裂才怪!离心意识参是这么一回事。那么,古代大禅师错了吗?没有错,这是一种教育法,这个教育法提起你的疑情,引起你的怀疑。离心意识怎么参?难道心意识以外还有一个能参的东西吗?参的本身全体是心意识的作用,离了心意识又叫人参,离了心意识我去睡觉了,不过睡觉也是心意在作用。
  这里所提的唯识,不是只讲这一部分,包括心意识全体。拿现在新的观念和西方文化观念来说,佛法所讲的心,不是西方哲学或一般心理学所讲的心。这个是形而上的,代表宇宙万有全体,本体的那个心包括心物一元的作用的这个心,唯识也是这样。
    本体论的迷思
  所以说 “唯识之旨,不出因果 ”,换句话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宗旨,皆是唯心的作用,是唯心、唯识所变。这个道理是什么?佛法是有一个主要的问题要了解,从佛学立场讲,宇宙万有生命的来源怎么来的?因缘所生,无主宰。说有个上帝、造物主或有个第一因创造万物都是错误的。宇宙万有生命来源无主宰,并没有一个 “它 ”——对象,绝无上帝、神或佛菩萨的对象来做主宰。神、玉皇大帝所以有主宰特性,是人世间权威控制一切的观念所产生的,不要把本体论搞错了。
  那么,既然无主宰,是自然的啦!说自然来的,也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一切天地间的万有,如山、石头、太阳、月亮都是自然有的,自然有也可以说是唯物的,宇宙都是唯物变的。什么叫心?所谓心也是物的作用。那问题就来了。
  他说,不是的,不是自然来的;无主宰非自然,一切万有是因缘所生,所以叫 “缘起性空 ”。 “无主宰,非自然 ”,这两个观念在学理上是非常深的。大家千万注意,这个观念道理没有搞清楚,都偏差到唯物思想范围去了。对一切否定,这在哲学上又产生了一个什么严重的问题呢?现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出现这个大问题,有些哲学家或宗教哲学家认为佛教理论不承认有主宰、不承认有一神能创造万物,是无神论。换言之,无神论者、唯物论者是同一路线,唯物哲学也否认有一个主宰,也是绝对无神论者。研究佛学的同学,尤其是出家研究佛学的同学,你们局限在庙子的佛学中,没有接触到外界,当然不知道,对庙子外的世界不了解,这个问题有如此严重。
  所以有一批学者,乃至法师们非常反对真常唯心论,一味提倡性空缘起,其论调与著作不知不觉走上无神论。佛法是无神论吗?不是的。大家要注意!人类今天的战争、苦恼全是思想问题,现在人类文化思想问题造成这个困扰,与无神论的思想有很大的关连。学佛法的人没搞清楚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我是经常吓得一身汗。这些人怎么搞的?研究佛学的人,竟陷在这个错误中而不知,多严重啊!不过,好在一般盲目的多,不知道也就算了;一知道的,看了就发抖。因为人类文化最高的领导思想,这个一错,就不得了。
  那么,我们晓得佛法虽然讲无主宰、非自然,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然而一般只着重性空,不晓得缘起,缘起就是妙有。
  讲一这里,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我们不管人只对事而言,研究佛学的大师们认为这些禅宗是真常唯心论、外道;真常唯心论,意思是有神论者,他们认为是错的(当然像对《宗镜录》这些东西,他们没有明确提出来,他们也没有这个学问和本事提出来)。换句话说,他们是完全主张无神论者。这还不说(这个学理恐怕有许多同学不清楚,我只提一下),这几年对《楞严经》批驳得不得了。所以,真常唯心论,被搞佛法、挑佛法担子的人批得一塌糊涂,而不知道《楞严经》更进一步连离因缘、离自然都批掉了。你们翻开《楞严经》看看,经上说万有生命的来源既非因缘也非自然性,更严重。《楞严经》说既非因缘也非自然性,但是就是有个东西,这个东西不能叫它神,也不能称它为主宰,勉强叫它为 “心 ”,是个代号。那么中国禅宗什么都不讲,就讲 “这个 ”。 “这个 ”很难讲明,你叫它佛也可以,宇宙万有来源有这么一个作用。所以《楞严经》 “非因缘非自然性 ”的批判,比 “无主宰非自然 ”还要更进一层。
  曾经有一次在佛光山打七,我也提到这个问题,当时也有几位居士在背后大加反对,说老师讲错了,怎么讲非因缘非自然?有人告诉我,我笑笑,没有时间管他们。我说你叫他去看《楞严经》, “非因缘非自然, ”又不是我讲的,是佛说的,什么理由?要好学深思啊!为什么 “非因缘非自然 ”?这些都要注意。
  佛法讲宇宙万有的创造。譬如我们讲到因果,中国一般民间的观念,认为因果是有一个主宰的,什么主宰?人死了之后去见阎王,阎王坐在那里审判,你不能扯谎,他那里有个测谎器叫 “秦镜高悬 ”,秦朝留下来的,一扯谎镜子就看出来了。如果再审判不了,十殿阎王有十级审判,比我们法院严格。
  十殿阎王,刚开始第一殿是包公,现在阴间司法行政部把他调了,为什么?因为包公判案太严厉,每个鬼来差不多都下地狱,觉得不大好,地藏王菩萨讲人情,如果让包公管第一殿,世界上没有一个鬼不被他关起来,现在好了,地藏王菩萨循情把包公调到十殿管最后一级审判,最后一级也审不了的,去见地藏王菩萨。
  地藏王闭着眼睛坐在那里念佛,他的座下有一只小狗样四不像的怪兽,坏人一过来,哪个对、哪个不对、有说谎、没说谎,一碰他,别再辩了,在这里没得理由。大案子最后由地藏菩萨决定了,呈报玉皇大帝,大官司要等玉皇大法官审判,玉皇大帝如果审判不了,不晓得要找谁了,可以说从东汉以后一直到现在,中国人这一套民间因果报应,是有主宰,绝对有主宰。比如做坏事杀了人,临死时就看到此人来索命。《三国演义》提到曹操临死前看到鬼魂来索命,有无此事?真有因果报应啊!我就晓得有位朋友,活着迷迷糊糊几十年当中,经常看到有人向他索命。
  现在带领大家到西方看看。西方文化有主宰,你的善恶逃不出上帝那里的登记,死后不过让你休息一阵子,等到世界末日复活,灵魂到上帝前受审判。
  印度主宰更多,像我们一样,供众神,有马头明王、牛头明王啦!等于我们民间养马养牛的地方有各种神。印度的宗教哲学有一神教、多神教,比我们更复杂。佛法本来不主张神教,但佛法也吸收了多神教,各种菩萨、各种神,一概都拜。我常讲,我们中国文化最好了,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几千年来这个民族文化的宗教信仰自由,所以任何教来都可以,是好人,请上座,泡好茶。现在是五教教主排排座、吃果果,凡是好人都好。过去是三教同源,现在有五教同源论。这些属于宗教哲学的问题,暂时不管,因果是这样来,都有主宰。
  然而佛法说无主宰。果报,没有个阎王、上帝主宰你,那是自然啦?又非自然。为什么?一切唯自己心识所变。唯心的,绝对的唯心,不是唯物的,换句话说,绝对的反唯物,因果绝对的存在,唯心的。所以说 “唯识之旨,不出因果;正因相者,由识变故 ”,一切正因的现象是识变,怎么变呢?下面原文讨论很多,暂时不说。
   第一难信之法
   “诸法得生,以识为因。 ”法包括一切事、一切物,在学理上综合言之称法。千万注意,不要看到一个法字,以为是手里拿个牛角呜呜地吹,或摇个铃子,画张符叫做法,那就糟了,那叫魔术,不是法。法者,一切事、一切物,万有的总代名词,精神的、物理的都概括在内。 “诸法得生 ”,万有一切事物的产生; “以识为因 ”,唯识所变、唯心所造的。万有包括中东石油、包括四大洋海水,都是唯心变的,你看佛法讲这个。
  年轻时碰到某所大学老一辈心理系系主任,在他家里吃饭,一起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他研究心理学很久,相信佛学,也最欣赏佛学。 “你们专修佛学,我很赞成,可是有一点我问你,是不是一切唯心? ”“对啊! ”我还记得在他家客厅的景象,他一边讲一边把桌上的东西拿走。 “万法都是心造,你造个东西出来给我看,不能,有问题。科学嘛!要求证据,能,你给我造出来。 ”他是认真的,真心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不是唯物论者,绝对相信唯心,而且相信佛法最高。 “你叫我求证,如何求证进去? ”这是科学家的佛学研究。
  但是,学宗教的说科学家脑子笨,你不要轻易取笑。绝对的学佛的,你拿证据来。一切唯心,两腿一盘在这入定,坐它一天不动做得到?做不到不是一切唯心。是一切唯腿,不可以嘛!腿麻了坐不住。你说腿麻了还坐得住,心里不想坐,又如何?你说脑神经的关系,但是除了脑神经以外还有什么?这个问题很大,所以要注意。
    三世唯心
   “正果相者,由种识故。 ”他说一切现象,譬如房间的现象,坐那么多人看着黑板,看得见的现象、作用,这是因,以识为因。正果呢?今天晚上大家凑拢来坐在这里的现象,是后面有个力量,因为我们要共同研究佛学,所以我自己不揣冒昧,脸也不红站在这里乱吹,诸位则坐在这里看这个家伙吹得究竟如何。为了一个研究佛法的因,想求得了解佛法、如何修证的目的,这个是因果的果,所以构成今天的相、现象。
  换言之,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共同研究《宗镜录》,由《宗镜录》的理懂了佛法,并懂得如何修证成佛、成圣,这是果。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因,未来由此理达到成佛是果,所以说正果的相,由种识故。唯识有所谓种子识,以物质世间植物稻、麦、水果来比方心的作用,心识含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种子。近一点说,现在坐在这里想一想昨天的事,一定想得起来。把昨天当过去、当前生;明天准备怎么办事当然想得起来,把明天当未来、当来生;现在坐在这里当今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种子,脑子念头一动一切都出来了。一下想明天的事,一下想昨天的事,一下想现在的事,都是这个心识在起作用。
  昨天你在街上跟人打了一架的事已经过去了,可是今天越想越难过,昨天这个人讲了我一句话,现在想想不舒服。昨天的事过去了,它过去的种子还留在心里头。过去的种子生出现在的作用叫现行,起现行的作用。所以人的一生都是前生的业果,像我的长相是个瘦子,瘦得像竹杆一样,长不满三尺,重不满半斤的样子,是前生的业果;有些人长得又大又胖又壮,走不动,也是过去的种子带来现在的现行。现在的行为变成未来的种子。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一切唯心,无主宰,谁都做不了你的主宰。
  阎王不能干涉你,上帝也无法干扰你,一切是自我,这个真我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生下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说两句话: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釋迦牟尼佛讲 “唯我独尊 ”,不是讲他的 “我 ”,他告诉我们大家,人世间就是你,唯心。这也同中国文化一样,讲天地人三才,上是天、下是地,人在中间顶天立地,唯我独尊,人的生命价值有这样高。佛生下来的两句话跟你讲完了,谁都做不了你的主。
  种子起现行,现行生种子,互为因果。因果是自心、自体所变,所以说 “正果相者,由种识故。 ”
   “生诸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分位之果。 ”一切唯心,因果是由此心的转变,生出一切分别,这个分别指心理作用、现状,我们心理第六意识在分别。譬如听了一句话,对这句话懂或不懂、对或不对,起了分别心的作用。一切分别法体之果,由诸法的体,形而上的本体造成种种差别现象。
   “异熟 ”,是唯识学的专有名词。在学理上、人的本位上,一般把在座的诸位叫人类,我们人类是个种类,假使在座中有只猴子,它看我们是怪物,猴子是一类。广言之,人类也好,猴类也好,狗类也好,动植物等等都叫 “众生 ”,众生这个观念是佛法翻译的名词,它出自《庄子》的 “群生 ”,佛教几千年用惯了众生这个名词。 “众生 ”是依中国文化习惯,方便的翻译;到了唐朝玄奘法师不满意,但是也没办法。后世翻成 “异熟 ”,异熟就是众生,以中国文化言,众生固然翻译的不大忠实,可是在观念上很清楚,大家一看就懂,如果讲我们都是异熟,我才不干呢!我还让你别放到蒸笼里蒸熟?我宁可当 “众生 ”,不当 “异熟 ”。
  什么叫异熟?就是果报,一切万有、生命、人生的道理等等,是种子生现行,在种子识中,过去的因,出生现在的果,现在的行为构成未来的因。那么,种子识中,现在的因是未来的报。譬如大家今天晚上到三点才睡,包你明天上午头昏脑胀,就得那样的果,不要上帝跟你算帐,我都知道,如果今晚不来上课,八点就睡觉,包你半夜三、四点就醒来。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一切果报是很明显的现象。
  果报之来,构成生命,前后清楚,但是我们现在自己的果报搞不清楚。我们这一生,同样是人,或同是女性、同是男性、同样的年龄,受同样的教育,出自同样的家庭,同一父母,一辈子的遭遇却统统不同,为什么?异熟,作用不同;怎样来的?果报来的。所以佛说: “欲知前世事 ”,我们要了解自己前生做了些什么事, “今生受者是 ”,从这一辈子遭遇的环境,就晓得自己做了些什么。同样的道理, “欲知来生事,今生做者是。 ”
    有因有果 不要昧却
  前两天讲个笑话,大家看济公和尚传,宋朝有位太后信佛,夜里梦到杭州庙子有个大彻大悟的圣僧。太后形容梦中和尚的样子,要问她来生做什么,庙子当家不敢说,这个和尚一天到晚疯疯颠颠,衣服破烂不堪,怎么见皇太后?结果济颠和尚不晓得从哪里钻出来了,皇太后一看就知道是他,他在皇太后面前笑一笑,里面没穿裤子,翻个跟头就逃走了。这还得了!如果皇太后发了脾气,庙子里的和尚都没命。皇太后说: “我懂了,圣僧已经答复我了,就是来生要变男的,因为这生做了很多好事。 ”济颠用 “现身说法 ”,翻个跟头就是来生翻个身。管他是小说、真事,小说写的很好玩,这说明因果现象。等于我们几个同学讨论, “你的前生是女的。 ”“以何为证据? ”“你看看,一出来这样的扭两下,又进去了。 ”这是比方啦!讲笑话。因果的道理一切唯识、唯自己的变。
  但是因果不是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腿,不一定,所以叫 “异熟 ”,异世而熟、异地而熟。今天做了坏事,种了恶因,并不一定明天受果报,也许三十年后,也许来生受果报,这个为什么不能定?用电脑计算,它是因缘生法。戒律方面有个偈子:
  纵经千百劫,所做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这个果报是异熟的果报,所以构成一切众生的现象是异熟果报。佛法不是讲唯物思想的空,我们所做的善业、恶业,永远不会掉,不会亡失。 “纵经千百劫 ”,你今天讲了一句话,乃至对他瞪一眼,这么一个因,既便经过百千万亿劫,只要因缘凑合,果报还自受,因此叫 “异熟 ”。戒律上经常提到这个偈子(不是戒本,戒条本子上看不到),这个来由是某人犯了罪,问佛为什么犯这种错误,佛才说出这首偈子。
  自受不是谁作你的主宰,无主宰非自然。 “生诸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分位之果 ”,什么叫 “异熟分位 ”?例如在座的,很明显有四种异熟分位:男人、女人、老的、少的,其实详细分还很多。譬如有人活二百岁才死,有人活二、三岁就死,有人变成中国人,有人变成外国人,这些都是业力上的异熟分位。
  这一节答案还没有完。这些都是答复第一个问题 “缘生 ”的,因果是缘生;反过来说,因果既是缘生,缘生就性空嘛!性空怎么有因果呢? “大乘圆顿,识智俱亡 ”,大乘佛法讲空嘛!无所谓唯心唯识,离心意识了嘛!般若心无所谓知,既然是空的,怎么还有因缘生法,怎么还有因果呢?现在就从这个问题开始答复,我们把它分成两节,现在接下去看:
   所以上至诸佛,下及众生,皆因果所收。何得拨无,堕诸邪网?
  所以说一切唯心,无主宰非自然,上至一切佛,下到一切众生,站在因果的立场,可以说没有跳出这个因果。他之所以成佛,是他多生累劫种了成佛之因,这生得成佛之果;我们这生不能成佛,是因我们种了不能成佛之因,得未能成佛之果,不过我们现在开始种因,慢慢修这个果。
  所以说: “上至诸佛,下及众生,皆因果所收。何得拨无,堕诸邪网? ”你怎么认为佛法讲空就是没有因果呢? “拨无 ”,拨开,丢开。如果认为佛法说空而把因果整个空了,是 “堕诸邪网 ”。邪网用得好极了。被邪见网住了,解脱不了。偏见也可以说是偏见之网,把你控制住了,你告诉他这样、那样,他总是在网子里转,有时碰到那些人讨论佛法,头大了,只好向他投降, “都是你的对。 ”一句话说好了,因为他被网住了,我们不要再钻进去。
    道不尽的因果
   只为一切外道,不达缘生,唯执自然,拨无因果;二乘眇目,但证偏空,灭智灰身,远离因果。
   “一切外道 ”,所谓外道者,心外求法,与一切唯心原则违背的谓之外道。外道并不一定是骂人的话,不要搞错,它指的是一个内外界线的范围。外道认为万物的发生都是自然来的。学哲学的要问: “自然怎么来的? ”种子来的。 “那种子怎么来的? ”“种子就是种子,是自然来的。 ”这是自然外道,只到自然这里为止。
  那么,相反的呢?种子是有个大神造的。在很多民族的创世传说中,不同名称的大神创造了人类,以基督文化来说,这个大神就叫上帝。那就要问上帝: “上帝怎么来的?上帝有没有妈妈?上帝妈妈怎么来的?上帝的外婆怎么来的? ”问题很多,这就牵涉到哲学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世上究竟先有男先有女的问题。据说西方极乐世界无男女相,一律都是莲花化生,不从妈妈肚子生,那又是一套理论。拿因果道理研究,问题重重无尽,佛法基础在这里,要注意!
   “不达缘生 ”之理,不晓得一切法是因缘所生,他们只执着是自然的,没有什么因果。唯物主义思想和很多哲学思想都是如此,认为人死如灯灭。这是个大问题,凡是这一类思想都是 “拨无因果 ”,认为不是因果来的。
   “二乘 ”,指小乘声闻、缘觉这些圣人,到了罗汉境界少了一只眼睛,一只眼睛看不见了,就是中国禅宗讲的 “担板汉 ”,一个人背着一块板子走路,只看到一面,另一面被板子挡住了。 “但证偏空,灭智灰身,远离因果 ”,二乘圣人,认为只要证到空就完了。
  讲到这里,有一个问题很严重。现代佛教有一位大师,比虚云老和尚年轻一点,已经圆寂了,他的著作几乎都落在这境界里,可是很多人恭维得不得了。当年我们在云南碰面,云南昆明最大的饭店叫商务饭店,饭店前站着卫士。这位和尚披着头发,像个女的,拄根拐杖,戴副眼镜,穿个西装皮鞋、和尚裤子,一切都很怪。这位大师来看我,却被士兵挡住,我在楼上看见,亲自把他接进来,谈这个问题。在他的见解中,认为一证了空、一进了涅槃就不来了。我说这个不得了,流到偏空外道之见,然后引经据典把他驳得一塌糊涂。可是现在我发现,他留下来的著作还是非常严重,甚至认为永嘉大师的证道歌也是伪的。你看!文化思想的力量之大,后果堪忧。讲到因果,虽然他是我的朋友,我还是很替他耽心,千生万劫不晓得哪一天再碰到他,会变成什么?这个很严重,思想以文字写出流传,一偏差便耽误了众生的慧命。
  因此 “二乘眇目 ”,证了空以后 “灭智 ”,不求深入,不求大般若成就; “灰身 ”,不是灰心,譬如白骨观修成,念头一动,三昧真火一起,身体哗一下就化掉,不用耗费一点能源。所以大阿罗汉口吐三昧真火,鼻子一吸气,火光不起即化,这是功夫,可以做到的。 “灭智灰身 ”后认为 “远离因果 ”,可以不来。小乘经典上常有大阿罗汉的四句偈: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 ”,这一生是最后一站,修行功夫到家了,清净梵行并非说善行,梵者代表清净,修清净的目的已达到,并不是讲道行已立! “所作皆办 ”,这一生所做的事,帐也还完了; “不受后有 ”,再也不来了。
  放心,这个话他自己瞎说,他不能不来,大阿罗汉、二乘圣人入定八万四千劫非动不可,就像睡觉一样,睡十夜还是会醒。醒来以后怎么办?一动念,因果又来了,动则得咎。所以说 “二乘眇目,但证偏空 ”,落在偏空; “灭智灰身,远离因果 ”,也是错的。换句话说,二乘圣人的思想, “几乎 ”与唯物哲学的 “拨无因果 ”思想相同。你看佛法做学问的偏差有这样严重,大家要特别注意。
   世间业系,无闻凡夫,五欲火烧,执著因果,尽成狂解,不体圆常,皆背法界缘起之门,悉昧般若无生之旨。
  第一层批判一切外道的观念,外道包括一切心外求法的宗教、哲学思想等。第二层包括声闻、缘觉圣人等等。第三层讲 “世间业系,无闻凡夫 ”。凡夫二字在开始的中文意思就是平凡、一般,现在全成了专称。人生在世遭遇各有不同,世间业力系缚使你不得解脱,所以叫 “世间业系,无闻凡夫 ”,智慧不够。 “无闻 ”是智慧、智慧不闻而明,虽然读了点也听到了点,但 “现许不闻 ”、 “听而不听 ”。我经常答复他多 “无闻 ”的人,他问问题,我答了,没有等我答复完,他的问题又来了,这是他没有听进去, “无闻 ”。
   “世间业系,无闻凡夫 ”,一天到晚被五欲火烧,在世间受煎熬,执著因果。有许多人太相信因果,有时我劝朋友改变,他说: “没有办法,我的命啊! ”认命也是执著因果。
  算命算什么?人家问我: “有没有算命这门学问? ”我说: “有。 ”“那成佛算得到吗? ”“算得到。 ”因为算命是算因果的定业,看你前生在什么规格中,那个规格是大致的,不是详细的。如果一点一滴都知道,那我请问最高明的算命的人,算我明天第一个念头想什么?如果他算得出来,你尽管皈依他,他已经是佛了。最高明的算命可以说出过去是什么,未来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算命算定业,可是并非完全不可转。有谓佛不可转定业,不然哦!在某一个时间,佛的方便可以转,不是不可以转。世间凡夫为什么转不了因果?我们的命为什么自己变不了?说我没办法,没有这回事。
  譬如今天有位六、七十岁朋友来看我,功夫做得非常好,一打坐半天一天的,气脉也通了。我问他: “怎么样? ”“身上长了一个包子一样的东西,也不痛,一摸里头呼噜呼噜响。 ”我说, “去看病去! ”他说: “死了都不看,医生一定说我长瘤!长癌了!然后通个管子,弄半天被他搞死了,我才不给他玩哩! ”我说: “那去看中医啊! ”他说: “中医一定弄熬水的药、解毒的药,吃了半天苦死了。 ”又接着说: “我来让老师看看怎么样? ”我说: “没有怎么样。你不是修定做白骨观观得很好吗? ”“对啊! ”我说: “你不会观太阳照钴六十? ”“嘿!我知道了!回去照钴六十,下次一定好。 ”我说: “你这么大年纪,为这个事那么耽心做什么? ”这就是在五欲火烧当中执著因果。
  这是没有跳出三界外,还在五行中。算命讲金木水火土就是五欲色受想行识、色声香味触,眼睛要好的看、耳朵要好的听,环境要舒服、思想要自由,这些都是五欲。五欲火烧因此 “执著因果,尽成狂解 ”,都是狂人。他不晓得在生命因果之中,无主宰非自然有个东西叫做道、叫做如来,叫做真如,也叫做圆常之体,也等于中国南北朝有位弥勒菩萨化身的傅大士的偈子: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就是这个东西。这句话本来出自老子,这个 “物 ”也不要解释错了,不是物质的物。很多中国哲学著作认为老子是绝对唯物的,真是冤枉了老子,我看了真替他们耽心。老子有很多地方提到物,像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以及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几千年前所讲的物,其意不是现在物质的物。这个 “物 ”代表什么?你想想看,那个地方有个什么 “东西 ”, “东西 ”是现代人讲法,你也懂,我也懂。不过,几百年后这句话变了,不用 “东西 ”,后代考据现在的人所讲的 “东西 ”是什么?东:东方;西:西方。那时,东方与西方,东西文化交流。考古学家有可能这样注解的一塌糊涂。
  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到过楚国,为什么?据说他到了湖北边境,在汉口渡江时,车子坏了过不去。孔子叫子路想办法借点工具修车,子路在汉水边看见有个女人在洗衣服,孔子的学生当然都有礼貌, “请问大嫂 ……”女人回头问: “干什么? ”“我子路想向大嫂借样东西用用。 ”这女人说: “好!你等着。 ”也不问他要什么,回头拿了一把斧头、几根钉子、几根木头给子路。子路一看吓住了!她怎么知道? “请问大嫂我还没讲要什么,你怎么知道? ”“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一定要木头、斧头、钉子啊! ”子路一听不敢想, “对了! ”赶紧回来向夫子报告。孔子说: “楚国不要去了。楚国的女人都是哲学家,学问通,五行都明白,车子修好回去了。 ”所以孔子不敢到楚国。有时跟两湖的朋友讲笑话: “你们楚国厉害,连孔子都不敢来。 ”
  我们现代语言讲 “什么东西 ”,几千年以后考证可能也会认为是五行。老子说的物不是物质,为什么几千年后硬说他是唯物思想,奇怪!那傅大士也是唯物思想?这个物等于我们现在所讲的 “东西 ”,禅宗讲 “这个 ”, “这个 ”就是 “那个 ”, “那个 ”就是 “这个 ”,讲不清楚只好用这个代号。 “不体圆常 ”,常是这个,但莫执常。
  因为凡夫不知道缘起性空的道理, “皆背法界缘起之门 ”,不晓得这个功能,一切果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自己那个道体本性。法界是个名称,法界非物质非精神,超越物质、精神世界。缘起即《华严经》说的一句话: “一切皆是缘生 ”。同时,凡夫 “悉昧 ”,完全忘记了,不知道般若大智慧心性的本体,本来 “生而无生 ”之旨。
  这便牵涉到不昧因果、不落因果、不住因果的重要课题,禅宗最有名的公案:百丈禅师说法的公案,再向大家提一下:
  百丈禅师每天上堂,上堂即说法,现在讲上课。老和尚规定每天下午上课,这是佛的制度,佛在世时都在下午说法,大约现在的下午三、四点。《金刚经》说,佛化缘、吃饭、泥巴沾在脚上,回来洗脚,并不是步步莲花,如果步步莲花出去化缘,那个佛就不稀奇啦!他是普通人,脚也踩在泥巴上,回去还是洗钵、洗足、敷座而坐,自己把座位摆好,衣服一拉坐上去,《金刚经》描写的佛多平实啊!别的经步步莲花、顶上放光,一出来要把人吓死了!佛每天饭后打坐,大约二点多出定说法,后来成为佛教规矩,上堂说法多半在这个时候。
  百丈禅师每天上堂,一位白发、白眉、白胡子老人家在旁边听了好几年。百丈说法,在家、出家听的人很多,也没管他。有一天老和尚兴致来了,大概这位老人家最后走,百丈问: “你好像听了好几年,有什么心得? ”老人家跪下来说: “师父啊!我不是人,我是狐狸精、狐仙。 ”据说动物修道要先变成人身,变人身要经过好几个转折,很可怜!他说: “五百世前我是个和尚,人家问我一句法: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换句话说,跳得出因果否?)我当时答复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这句话错了,我也不晓得错在哪里,可是所得的果报就变狐仙、野狐精,(所以后世骂人 “野狐禅 ”,由此而来)解脱不了畜牲道的果报,求老和尚慈悲给我解脱。 ”百丈笑了,他说: “这样啊!你问我。 ”老人家问: “师父啊!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 ”百丈答: “不昧因果。 ”此即《宗镜录》所言: “上至诸佛,下及众生,皆因果所收。 ”可是不能困在因果里。但是受不受果报?受,大彻大悟乃至成佛也要受。
  佛经上讲佛有一天坐在地方说法,地上忽然长出一根刺刺到脚心(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光脚的,不像我们出家人穿袜子把脚包得好好的),他跳起来移开脚,刺跟着长,佛就用神通跳到空中,刺也跟着长到空中,一直刺到脚流血,没事了。佛的弟子就问怎么回事,佛说是果报,过去那一生做了某一件事,虽然现在成佛,果报转轻,但是应该流血还它,所以这次要流血。流血也同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流红血一样会痛,到了四禅定的人,血流出来是奶油色的不痛。佛也不昧因果。
  那么,这个老人家一问,百丈一答,哦!悟了,他要求百丈禅师第二天带领弟子、带着袈裟到后山洞找他的肉体,不要把他当畜牲看待,而要把他当老和尚死了那么烧化。百丈第二天带领全体弟子,果然在后山洞看到一只小牛般大的狐狸,也不管它五百世野狐身的果报,披上袈裟,还是把它当成老和尚烧化了。
  禅宗这个故事包含了多少意义,大家以中国文化、佛法的角度研究看看!所以我们知识分子要特别注意!迷惑后代种了这种因还了得?如果讲因果,害的是众生的慧命!精神文化的寿命被断,那不得了的!所以 “一字之差,五百世野狐身 ”就是指这个公案。大家喜欢写文章、写书的小心啊!好多人说我写了很多书,我说: “著作等身,罪业等身 ”,不只这一生,只要你有身,罪业就跟着来,所以不能乱写,千万注意!
   “悉昧般若无生之旨 ”,不昧因果的昧字,一般凡夫都 “昧 ”去了。我们讲昧良心是这个昧,一般白话错写成没有的没。黑影遮住了, “悉昧般若无生之旨 ”,就是这个道理,忘记了因果生而不生、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道理,所以谈空不是那么简单。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后来演变出答即不答,不答即答的笑话,不必讲了。
    因果与般若
   今所论因果者,唯以实相为因,还用实相为果。但了平等一心故,终不作前后同时之见。若能如是信入一心,皆成圆因妙果。
  永明寿禅师写这本书,集中了佛教经律论的精华。他说我现在所讲的因果以实相为因。实相无相,实相是什么?前面讲 “般若无生之旨 ”,我们始终不把般若翻成中文,中文意思是智慧,实际上智慧二字的含义不足以代表般若,般若有三重、五重意义:第一重意义是实相般若;第二重是境界般若;第三重是文字般若;第四重是眷属般若;第五重是方便般若。古德对般若有几个不同的归类,观照般若也包括在内。
  换句话说,真有智慧的人一动,原则上五个意义都出来了,五、五二十五,变化百千万亿,这叫般若智慧。实相,明心见性,悟道是证得实相之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实相般若。同时般若也可有境界。一般人打坐,哟!我还在空的境界里,又想把境界空掉。他忘记了般若(智慧)到了,是有境界,有你的意境,为什么要把意境空掉?经常有人以为入定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你去学死,不要学入定,对佛学都没有搞通。定修得好自然有文字,文字并不一定是诗文作得好,而是真善美,那个美的境界就出来了。心境宽了,布施持戒,对人一切慈爱都来了,这些都是它的眷属,附带的都来了,方便般若,讲话等方法多得很,自然出来了。
  般若包括五般若或三般若、二般若几种的分类。因果以实相为因,用文字答复,实相是空相,就是禅宗六祖说的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至于六祖师兄神秀说的偈子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也对,那是观照般若,不完全错。六祖认为他错了,是说同实相般若不相干。六祖 “本来无一物 ”就是空而不空。
  讲禅学的人一提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就拿六祖的偈子打人,对不对呢?六祖只讲了一面,你不要被他瞒过去。那个时候他是讲这一面,但是只悟一半,没有大悟,是偏空之果,后来大悟还有偈子。后来的黄龙死心禅师悟道作了首偈子幽默六祖:
  六祖当年不丈夫,请人书壁已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衣钵盂。
  自己不会写字请人代笔,不是讲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吗?文字是有物嘛!结果还接受人家的衣钵,还分明是有物嘛!一语双关,很妙!
  讲实相的道理, “实相为因,还用实相为果。 ”这中间告诉我们,真的了了, “平等一心故,终不作前后同时之见。 ”没有时间、空间的分别观念,不是唯物思想的断见,绝对的空灵,我们只好加个字:空灵了。这个是平等一心,所以真到了明心见性的境界,看一切众生没有不慈爱的、没有怨亲不平等的。 “终不作前后同时之见 ”,因果同时、先因后果的观念都错了,你们研究佛学教理的,对这个理要多研究龙树菩萨的《中论》,非前后际,非同时。他说,假使有人真相信、真了解绝对唯心的道理,那包你成佛 ——“皆成圆因妙果。 ”
   第十章 命河推出因果浪
  
   如《贤劫定意经》云:指长吉祥,见者悦然,无不吉利,此者皆是一心之报。又云:其演光明,无所不照,多所安隐,是一心报。又云:威光巍巍,无见顶相,是一心报。
  永明寿禅师引用佛经说明,大藏经有一本经叫《贤劫定意经》。我们这个劫数叫圣贤劫,有一千位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弥勒佛第五位,下一次算不定你们哪一位是第六位。《贤劫定意经》里说: “指长吉祥 ”,成了佛的人功德圆满当教主,有三十二种与常人不同的相,有八十种随行好。佛的手指特别长,指头均匀非常漂亮,当然不是长臂罗汉,长臂罗汉是异相,也不是瘦子的手指像筷子不好看。为什么有些佛像把佛的手印画的如莲花?姿态很美,圆满吉祥,指头放光,使人看见其指而生欢喜心。见到佛的相,心中安祥得大吉利。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相?皆是前生心地果报来的。
  我们这个身体叫报身,这一生为什么多灾多难多病苦?前生自己造的业,今生受此报。你看看有些人的相,让人一看就喜欢,也讲不出来为什么喜欢他。他口袋有两毛钱你喜欢?不是的。有些人对人特别好,怎么好都令人讨厌,都想躲开他,不愿意亲近他。这都是前生多劫之报,心地法门的报应。
  我们有很多同学一天到晚吊着脸,好像可以吊十八个夜壶,这样一来搞得来生猪看到你都要躲掉,何况人!我经常叫他们多笑一点,多点笑容多好呢!虽然人家不理你也好看嘛!那个脸吊下来很难受啊!所以为了修行必须买面镜子。
  佛的 “指长吉祥 ”,见者 “无不吉利 ”,为什么得如此果报? “皆是一心之报。 ”经典又说 “其演光明 ”,身体放光,受他光芒照射,有烦恼的一念他,心里安祥了。有痛苦的一见到他,痛苦放下了, “是一心报。 ”也是他过去对人的心地果报。
  拿西方文化讲,爱心就是佛家讲的慈悲,也同中国人讲仁慈的道理一样。许多搞佛学的人没有文化基础,找佛经辩驳西方人讲爱心是不对的,说爱是业,打击爱心的不对。佛教刊物有很多这种幼稚的东西,被人笑死!他不知道西方文化讲的爱心虽然名称不同,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讲的仁慈。
  所以,注意啊!这也是一字之差五百世野狐身!你到西方文化讲到 “慈悲 ”,只好用 “爱心 ”来表达,你另创慈悲,人家不懂意思。文字般若不够,方便般若也不懂,不知道人类文化演变,这么写文章岂不是妨碍了慧命?
  佛经又说 “威光巍巍,无见顶相,是一心报。 ”年轻时看佛经看到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如 “无见顶相 ”,越想越奇怪,世界上的人,看不到头顶,一定跟水桶一样,你说好看吗?三十二相,如果我成佛只要三十一相,这一相我不要(众笑)。
  实则,这是形容高不可攀啊!把它翻译成 “无见顶相 ”,有人想不通!那样佛像头成了什么样呢? “无见顶相 ”,仰之弥高,一看肃然起敬,也是一心之报。
  这是永明寿禅师引用佛经说相好的果报、现象的果报、生命的果报,都是自己前生行为的因果来的。
  接着继续四十二卷,正式讨论因果问题。上次未加分段,现在补充说明。从开头到 “悉昧般若无生之旨 ”,是一个大段落。从 “今所论因果者,唯以实相为因,还用实相为果 ”开始,则讲唯心因果。 “指长吉祥,见者悦然,无不吉利,此者皆是一心之报。 ”又云 “其演光明,无所不照,多所安隐,是一心报。 ”这段就是说成就佛果的报身,色身光明,甚至放光照见一切。这是什么果报呢?就是心地永远在善良的境界中,是多生累劫修持所得的果报。又云: “威光巍巍,无见顶相,是一心报。 ”其意同前。现在继续讲《华手经》的经偈。
    梦幻非无
   《华手经》偈云: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能得大报。
  严重的问题来了,这可以说是因果报应的哲学问题。真正的佛法讲一切果报是唯心所造,无主宰、非自然,每一位众生都是唯心,心物一元的心。《华手经》偈首先指出我们思想、感觉、知觉的心念是生灭的心,像电一样,它一下一下跳动,跳动以后没有了。
  譬如,我们都能体会到自己,从早到晚的思想、念头,都不能永恒存在,一直生灭不停,像海上的波浪,像电光、像风吹,随生随灭。它是如幻的,佛经就常用 “如梦如幻 ”来形容。幻就像幻灯一样,如同电影影像一般;但是要注意,研究佛学看到 “如梦如幻 ”很容易犯一个错误的观念,把 “如梦如幻 ”当成没有。 “如梦如幻 ”并非没有,幻像来时,或当人在梦境中时,的确是有,不过,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
  譬如,中国文学受佛学影响,经常用一句话: “人生如梦 ”。不错,人生是如梦,但是梦也是人生。我们在刹那之间做一个梦,有时几十年的生活都反映在梦中。像有名的 “黄梁梦 ”,是中国佛道两家的名人吕纯阳得道以前做的梦,他梦到自己考功名、中状元、出将入相,四十年功名富贵、家庭儿女样样圆满,最后犯罪被杀头,头一砍醒了。醒后看到旁边有个老头在煮饭,饭还没有熟呢!四十年中一顿饭还没熟,形容人生的短暂。因此吕纯阳梦到这个就修道去了。
  实际上一个梦几十年在一顿饭里还太长,真正的梦再长没有超过五分钟的。有些梦从年轻梦到老,经历很多事,其实没有超过五分钟。梦中的时间与现实生活的时间是相对的,证明一切时间都是唯心相对。人生如梦,梦也是人生。活到八十岁的人回头看过去的八十年,仿佛昨日的事。我经常说走路可以看到人生,爬山走路看前面还有那么远,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很短,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
  生灭当中是有,但它不是永恒的存在,这个地方要细细地体会。念念是生灭,但是能够使你的念头发动、跳动的那个东西,它不生不灭。因此,我们晓得 “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 ”,它本来是空的, “而能得大报 ”,为什么最后要受大果报?不要认为念头空,无所谓,想一想没有关系。真正了解佛法的人,单独一个人坐在房间,或坐在高山顶上四顾无人,一个念头都不敢乱想乱动,一想,因果历然。
  所以中国文化儒家曾子的《大学》讲 “慎独 ”,单独一个人要小心谨慎,连念头都不敢随便,乃至曾子引用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有这样严重,所谓 “戒慎恐惧 ”也是同样的道理。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讲心的力量,成了因果有这样厉害。从现代科学的层面来说,如果这个理论成立,并且能够证明心力之强,那么,把心力用到善业上,或用到其它方面,它有无比的功能。
  所以,看佛经看到生灭法、如梦如幻,马上把它们打入空的观念是错误的。生灭法,如梦如幻。将来或可证明心的功能有无比强大的力量,甚至超越宇宙的力量。今后人类的文化会慢慢向这个方向去摸索,其实,现在已经在开始探索了。
    唯心缘起
  这是《宗镜录》引用佛经的话。接着又续引《华严经》的偈子:
     又偈云: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
  心不在缘,什么缘?老子有句名言讲的很对: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一个人没有看到过那个东西,没有习惯,心里不会乱。物质文明愈发达,人类的欲望愈高。换句话说,物质文明愈发达,犯罪的行为愈复杂,犯罪的因果也越来越错综复杂,这是当然的,因为是外缘所引起的。老子这种思想说明外缘的可怕,儒家、道家都一样,曾子也知道外缘的可怕,所以有 “慎独 ”的说法。
  我们的心本来是依外境而引起,譬如我们当年晚上看书是点一盏青油灯,后来用洋油灯已经相当奢华了,现在离开电灯不能过活了。当年出门走路、坐牛车也很好,拿把草扇扇凉,凉风习习,无比的舒服,现在好像离开冷气不能生活。这些心理状况的变化,都是外缘所引起的。但是,当外缘引起这心的功能,它的作用并不在外缘的上面,而是内在的、唯心的,所以说 “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 ”
  简单地说,外境可以影响心理,心理也可以造成外境,心理因缘很难说一定属于哪一方面。所以此心与因缘的关系不能说没有,是有。当你被外缘一引,它是起作用,不是空的,是有。当这个缘过了,好像没有,实际上还是有。譬如做一件事做过就忘了,尤其年纪大的人,几十前做过的事自己想不起来,没有了?不会的。我告诉你,到了什么时候想起来?快死的时候。为什么?因为心理的反应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几十年前的事像放电影一样,很快回转来,都会再想起来。
  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
    心的变形
   《显扬论》颂云: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灭,后变异可得,念念灭应知。
  心理的状况,一生一灭一生一灭地跳动,这是心的功能所显出来的成果,即所谓过去生种子识所带来心的果,后天的教育只能稍稍影响它一点,很难有大的变化。 “心果 ”,只管这个阶段, “生已 ”,便自然灭去了。生出来又变灭,灭去并不是没有,那个功能、那个影响还是在,当然现代科学还很难证明。
  有一点大家要小心,虽然现在科学知识进步到这个程度,有许多足以被我们证明是不错的,但如果认为科学是定论,常常会闹笑话。所以大家研究佛学著作,尽量少引用科学,非常重要,因为一引用科学,很可能三年以后,定理整个被推翻,你那篇论文因引用错误而整个失去价值。
  如拿光学来说明,譬如人在这里,两个钟头以后离开,在七小时以内照相,每个座位都可以照出每个人的影子。也就是说,生灭早过去了,人也早离开了,那个影像的功能都还在。现在科学只能到这个程度。如果拿哲学、佛学道理讲,这个影像不只七天,一直还在,但存在的是影像,影像则随时间而不停在变异,早已不是你原来的那个形态,由你原来那个功能发出来的形态,变异、变去了,变去了不是没有,而是变另一个形态,所以说 “后变异可得 ”。
  所以,尽管我们随便一个思想、行为生灭马上过去了,它的后果的功能依然存在。在念念的生灭上,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道理,思想、起心动念要特别注意关照自己,非常可怕的。我们常常在现实生活看到,一个人动了杀机想害人杀人,立刻气色就变了,如果当时把血抽出来验,血液变蓝,有毒。当然太高兴,血液的糖份就特别多,也是有问题,过份的都不对。所以心性修养与生理的关系有这样复杂的关系。这些都是借用现代科学上、医学上一点点道理说明这个东西。现在再说《显扬论》。
   论曰:彼一切行是心果故,其性才生,离灭因缘,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当知诸行皆刹那灭。
  这道理怎么说呢?我们一切行为,佛法说的 “行 ”字,在五阴中是行阴,阴也有翻成五蕴皆空的蕴,不管是阴或蕴,都有含藏的意思。行是功能,永远在动,像地球物理一样,永远转动。等于大家静坐,想一下把心念静下来做不到,做不到也不要着急,因为心理与生理功能这个机器永远在动,要慢慢地沉静下来,这就叫工夫,所谓工夫是时间的累积。此外,我们心理的思想活动也是一种行。
  前几天跟女同学讲笑话,我说: “你们女同学真是讨厌,手始终要动。 ”女孩子打电话,手喜欢摸电话线,再不然,一边讲话一边这里摸摸,那里动动的,不然无意地摸摸衣服、扯扯头发,像这些无意的动作就是行阴。当然不是天下女孩子都是这样,也有很庄重的。像这样习惯性,也不是一生的事,可以看出她前生的业力来的。有些同学没有这个动作,有些就特别厉害,叫她不要动了,讲着讲着又摸起来了,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就属于行阴,是前生心理习惯带来的果报,当然它是生灭的。
    无明缘行
   “其性才生,离灭因缘 ”,譬如动一个东西,摸一下,等一下就没有了,念头又跳动过去了。再举一个明显的道理,有人讲话喜欢摸衣服,有人喜欢抠鼻子,有人喜欢摸头发,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表演。有些人一讲话就抠,你问他怎么了?他抠大指头,问他为什么抠?他说没有啊!等于骂人骂惯了,问他为什么骂人?他又一声: “他妈的!我没有啊! ”像这些地方,就是 “离灭因缘 ”,他不知道自己当下言行是怎么回事。注意啊!这个行阴就是业果。
  所以业果在什么地方看出来?就在这些中间,只是自己不知道,它就是一股力量,促使你人生的形态自然会向这里走。譬如有人讲话、动作特别啰嗦,叫他简化一点,是是,然后又讲一大堆。叫他说结论,是是,就是结不了论,真是没办法。行阴、业力的果报,在这个地方就是始终转不过来。真正学佛修行是要注意这些地方,千万不要认为盘腿打坐念佛就叫修行。
  打起坐来念佛时很好,下坐以后,却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好讨厌 ……阿弥陀佛 ……”像这样念佛,你念再多也没有用。没有把那个东西转过来就往生西方?往北方也去不了。你那个行阴没有改正方向,加强动力,就像要开车往西方,结果却向东方走,乃至于向下方走。向东方走还好,有个琉璃世界。
  真正的修行人要确实反省的是行阴,结果我们硬是转不过来。我经常笑自己,人家讲不对了,我眼睛一瞪: “你干什么的? ”真对不起,习惯动辄训人,那个就来了,毛病大这是行阴的力量。所以 “其性才生,离灭因缘 ”,看起来才生起,自然灭了,过去了、没有了。但是要注意后面一句: “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 ”,它是变异的,怎么说?比方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有时习惯讲人不对了,头脑就烦起来了: “怎么那么讨厌,那么笨呢? ”这也是行阴的毛病!对不起。
   “当知诸行皆刹那灭 ”。佛学中对刹那有两种说法,有说这么一弹指有二十个刹那,有说六十刹那,管它多少刹那,反正刹那是很快的。我们的心理作用刹那、刹那跳动,现在是刹那生灭、生灭,那个能够生灭的功能,就像流水一样永远在行,你看流水就知道行阴。一条河流前一个浪头早过去了,后一个浪头接上来,中间在生灭,可见它这股力量是一条河流,我们的心理状况也是这样。
   云何应知诸行是心果耶?颂曰:心熏习增上,定转变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种圣教。
   “云何应知诸行是心果耶? ”我们晓得一切因果都是唯心,怎么样可以知道呢?刚才我表达得不好,但是我也只有这么大的本事,把行阴说明到这个程度。这个行阴为什么都是心的果呢?
   “颂曰 ”这是永明寿禅师摘录《显扬论》中的原文。他说我们讨论心的行阴、心的果,这其中与唯识有关。我们的心是熏习的增上。 “心熏习增上 ”这句话讨论起来真要命,佛学最难懂的是 “业 ”,业很难解释,翻成中文是孤臣孽子、冤孽的 “孽 ”。善、恶、无记都是这个业,拿现在的术语讲是一种力量,无形的一条绳子,一个动力、功能。业也翻成 “习气 ”,习气是中国文化的讲法,我们习惯性构成一个气,这个气当然不是呼吸的气,也不是空气的气。气是一股力量。比方刚才有些人许多无意的动作:抓抓头、摸摸鼻子,打电话摸电线、拿东西,这是习惯,习惯形成力量,很难把它转变过来。人有许多生来的习惯很难改变,有些同学说笑话,某某同学前世大概是女人,好多动作女性化,有些女同学前生是男人,好多动作男性化。这个笑话说明什么呢?业力、种子,过去带来的习惯甚难调伏。(这里所说的过去是讲前生,看不见的那一生。)
   “熏 ”,熏腊肉,熏鱼一样,香烟抽久了指头发黄,熏出来的。佛像前点香,熏久了变黑。菩萨不好做,做菩萨一脸都被熏黑。熏习这个名词有二个说明:慢慢熏变成了习惯,过去的种子熏习惯了变异成现在的行为,变中有异,与过去生不一样。讲过去世、现在世太难啦!我们小时候都喜欢研究自己,再不然嘛,找个对象来研究。小时候在一起都晓得他的习惯,长大了,有些大学毕业、有些当博士、乃至在社会有事业成就,他童年的习惯还在,因为他那个种子熏习变成现行。现行呢?变了一个样子还是那个习惯,现行变成未来的种子,这是熏习来的。
  还有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教育的环境。很多青年人到国外待久了回来,讲话 “耶、耶! ”我说: “耶个什么?是就是。 ”但他是有意的吗?他是无意的,习惯了,这也是熏习来的。外文搞好了,三言两语夹两句外文并不稀奇,讲惯了。
  所以,说种子熏现行,现行变种子。这个心的作用接受了外境,慢慢熏习可以增加。要什么时候转变呢?大家学佛打坐修定,只有真正得定的人才转得了这个习气,才能把这个熏习转了,定到最高处才得自在,像观自在菩萨一样,才可以自由自在。
  反而言之,普通人、不修道的人、不学佛的人,他已熏习的坏习惯,久了以后,凡夫也很自在,自在就任性,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你要我转变办不到,我习惯了。 ”就是这个样子,这是凡夫的自在。你说: “你改一改好不好? ”“好。 ”过一会儿一忘记,老毛病又犯了。菩萨自在,凡夫也自在,两种自在方向不同。凡夫变成定业,修道的人变成定的功德。其定一也,定的作用一样,一个是向造业的路上走,一个是向升华的路上走,定的功能如此。定就是确定、固定、变不了谓之定。
  所以学佛为什么叫你念佛、打坐?搞修养的人总有种好的方法让你练习。天天念佛打坐不过在熏习而已!以为自己打坐做功夫有道,那还差远了。大家都在熏习,向好的路上慢慢练习久了变成定心,固定那个形态,把变异变成不变异,不追随外境转,那才能转变, “定转变自在 ”。
  譬如有朋友告诉我: “某人学佛那么多年,年纪又大,脾气还是一样坏噢! ”我说: “他佛也念得好,脾气也发得大,对啊!同我一样。 ”这有什么用?没有用。修持尽管修,坏的业力同你并驾齐驱,念佛这一念的定有没有转变熏习的习气,我告诉你,据我所知没有用,当然还有许多非我所知的。所以要深入了解这个道理,打坐也好、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熏习增上,你可以自我检查, “定转变自在 ”。
   “影像生道理 ”,什么叫影像生道理?人生一切的遭遇,是自己过去的因果所发生的一个影像而已。以这个道理来讲,我们今天活着,几十年人生,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怎么样长大、怎么样受教育、怎么样成家,这些不过是第二重生命的反映。第一重生命的反映是过去力量带来的影像。懂了这个影像,在这个中间要找出那个原理。所以,真正研究佛法,在现实人生中,透过这个现象找出它的原理,而形成三种圣教,圣教就是佛的遗教大乘、中乘、小乘三种,下面是解释这些道理的。 “心熏习增上,定转变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种圣教。 ”这四句偈含意很多,包含一切唯心业果的纲要。
   论曰:由道理及圣教,证知诸行是心果性,道理者,谓善不善法,熏习于心,由习气增上力故,故行得生。
  由上面 “影像生道理,及三种圣教 ”,我们得以知道这个唯心业果的原理,然后还要去求证知。用什么求证?上面一句话 “定转变自在 ”,靠定心去求 “证知诸行是心果性 ”,定这里面也已包含了戒。诸行,指我们一切心念思想习惯,乃至一切行为的习惯,诸行是心的果性,都是本性心的功能所带来的种子、成果,所呈现的性格。所以每个人个性不同,乃至兄弟姊妹那么亲近,彼此个性却绝对不同。一个喜欢玩弄聪明的人,你叫他规矩一点,做不到;一个笨的人,叫他稍稍学聪明一点,不行;有些讲话慢的,快一点好不好,改变不了,有些讲话快的慢不了,没有办法改变。
  现代人喜欢讲禅宗,禅宗不是 “青蛙跳下水,噗通 ”一下就开悟了,不是那么容易啊!真的禅宗是转变你的心性。所以黄檗禅师说,真正悟了道的人自己晓得: “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 ”
  人还是这个人,你自己的心性自己晓得突然转变。一个懦弱的人变得坚强;一个讲话啰嗦的人变得简单扼要。如果这些动作都没有动摇,你说悟了,那是 “误 ”了,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一点理悟到没有用,要心性的转变,这是禅宗的真义。所以达摩祖师注重行,要行到,不是理到,聪明一点的人理都会到。
  什么叫 “道理 ”?简单地说,善,不善(就是恶),两者对立,中间不善不恶叫无记,我们心理的行为经常在这三种状态。大家反省看看,思想不是向好的想,就是向坏的想,你说什么都不想,像有些人站在那里愣了半天愣住了,那叫无记。无记是什么?你看嘛!有两个朋友,一个牛、一个猪,就经常在这里头享受 ——无记。注意哦!打坐修道的人经常把在无记中当成定了。所以要特别小心,不要把无记状态当成入定,那是很严重的事,千万小心!
  道理就是这三样:善、不善、不善也不恶(停留在呆呆的状态)。换言之,从这里你要知道,心理的行为是两个相对的状态,没有中间,不善就是恶,中间那个不善不恶的好像平行在走,那是在小昏迷、不清醒的状态。一清醒的状态,心理思想作用不是善就是恶,那不善不恶是一段无明状态,佛学名词叫无明,禅宗叫黑漆桶。这其中差别很大很大,我们要注意这个。
  所以,熏习由心理作用而来。我们这一生带来过去生的个性,加上现在的环境 ——“习气增上力故 ”。所以生命这个 “行 ”,生命生生不已的功能永远不会断绝,心理的作用也永远不会停止。大家打坐学佛那么久,为什么心念不能得清净呢?行阴不能断。你说我想去妄想,怎么去得了?有意地控制妄想不起,正是行阴的功能,正是大妄想,这个理要通,我经常告诉大家,学佛用功修道,理不透彻没有用,那是大家哄自己好玩而已!在那里消耗光阴,庄子所谓 “不亡以待尽 ”,坐在那里看起来没有事,其实在等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Next Chapter >>   
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第七集第八集第九集

Comments (0)


平等、自由、开放的文学净土 Wonderland of Chinese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