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列錶
月亮
月亮 
月亮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李白什麽樣的感情?思鄉之情。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憶捨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露總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為感受在今夜;月無處不明,但故鄉更明,因為憶弟思傢。詩人以幻作真,為的是突出對故鄉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傢。”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還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唐人張九齡《望月懷遠》)、“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唐人王昌齡《李昌曹宅夜飲》)等詩句,大體上也是這樣的感情。

評論 (1)

hepingdao 寫到 (2007-12-01 17:36:22):

  梳理高中語文教材所選古詩文,會發現,“月意象”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月亮作為客觀世界中存在的一種常見的自然景物,為什麽會備受文人雅士青睞呢?“月意象”的介入參與會起到一個什麽樣的效果呢?帶着這些問題,筆者仔細閱讀了教材中的詩文以及其它相關典籍資料,微有收穫。
  
   在歷史、文化的傳承、發展過程中,月亮經過一代代文人雅士的修飾潤色,形成了它獨特的價值取嚮和美學意義:
  
   (一)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兩者極為相似。“青樓君去後,明月為誰圓?”(羅鄴《秋別》)由月圓而人不圓(團圓)生出感慨;“不堪分袂後,殘月正如鈎。”(唐求《邛州水亭夜送顧非熊之官》)詩人為什麽面對一鈎殘月會産生“不堪”的感覺呢?恐怕是殘月喚起了他的孤獨意識所致。
  
   (二)月光清冷,與人的凄涼心情頗為相似。詩人喜歡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離愁別緒。“天長杳無隔,月影在寒水。”(王昌齡《送李十五》)以寒水裏的月影來襯托離人的孤寂情懷。
  
   (三)月亮與人能共存於同一時空,成為旅人的伴侶,為旅人解悶消愁。“峽裏聞猿叫,山頭見月時。”(李白《送友生遊峽中》)夜行峽中聞猿清啼,免不了要起羈旅之思,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隨,總算給人一點慰藉。
  
   (四)月亮可以作為傳情的媒介,因為分隔兩地之人都能見到天上明月,所以寄情於月。“吳洲如見月,千裏幸相思。”(李白《送張捨人之江東》)月中有詩人寄寓的情意在,友人一旦見月,便感知到了詩人的情意,從而激發起對詩人的思念。
  
   (五)月亮能夠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減輕因分離造成的痛苦。“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送柴侍禦》)不管身處何地,蒼穹之下衹有一個月亮,月亮是兩人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寄托。
  
   (六)月亮溫和、柔順,給人以歸附感。“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寓動於靜,勾畫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幽雅靜謐的美麗圖景,讓人生發出身處其中該有多好的感慨!
  
   如此等等,可見“月意象”的存在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詩文的內容。下面擬從營造意境和傳達感情兩個方面對高中教材中出現的“月意象”作一個簡要的分析。
  
   一、營造意境
  
   (一)寧靜、美好之境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
  
   皎潔的月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斑駁的影子,星星點點,特別的明淨、清幽,在這樣的月光下,在這樣的氛圍中,即使是勞動也變成了一種享受,所以浣女洗衣歸來,漁夫下河捕魚,具有詩情畫意,此所謂“人在畫中遊”,人與自然和諧的融為一體,這樣的寧靜、美好之境,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嚮往不已。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月光臨水,湖水映月,人在天上飛,影在水中遊,月人合一,月亮成了詩人夢遊的唯一伴侶,也是最親密的朋友(詩人一嚮視月為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便是最好的例子),親切、溫馨之情溢於言表。所以,“月”不僅交代了詩人夢遊的時間,還營造了一種美好、溫馨的意境。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蘇軾《赤壁賦》)
  
  “七月既望”,詩人“泛舟”遊赤壁,冰清玉潔的月亮緩緩地升上天空,那茫茫的霧氣、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在月亮銀輝的浸染下,顯得浩瀚無邊,渾然一片,一幅秋江夜月美景頓時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心曠神怡。
  
   (二)冷寂、傷感之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清冷的月光,浸在茫茫的江水之中,又被秋風吹碎,反射嚮無盡的蒼穹,兩岸的楓葉荻花也在秋風中瑟瑟發抖,滿目凄涼,此情此景,主客“慘將別”,友人近在眼前卻又即將遠在天邊,怎能不讓人傷感呢!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一麯終了,所有的一切都陶醉了,所有的一切都停止了,月亮也仿佛沉浸在優美的旋律之中,靜靜地把月光灑在江面上,泛出點點白光,隨着波紋閃閃而動,與麯調餘韻相互應和着,一同營造出麯終之後的冷寂之境。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這幾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情景,遙想不久之後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衹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挂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 ,客情之冷落 ,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
  
  廿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姜夔《揚州慢》)
  
  月兒悄無聲息,沉浸在冰冷的湖水中,隨波蕩漾,天上地下合成一個凄冷森然的畫面,從前的熱鬧喧嘩、歡歌笑語,一去不返,冷落凄涼,令人傷懷!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半輪殘月,仍懸挂於茅店的屋頂之上,冷冷的清輝伴隨着早行旅人的腳步踏上徵途,如此,與“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霜”等景勾畫出一幅凄清有緻的商山早行圖,表現出寂靜的山村所特有的氣氛。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杜甫《詠懷古跡》)
  
  月光照耀下的茫茫大漠,傳來玉佩的清脆聲,明妃王昭君的魂魄幽幽歸來,然而“歸魂”終屬空歸、枉歸。生前失寵,死後無依,離傢去國,遺恨絶域,寫來凄極、怨極。
  
  (三)闊大、磅礴之境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懷》)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蕩蕩東流,一輪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隨着江水的流動而浮蕩着。岸上星垂,原野廣阔;舟前月涌,大江東流,形象而細緻地描繪了江上的夜景 。 “星垂”、“月涌”是以細膩寫闊大,塑造了一個宏闊非凡、寧靜孤寂的江邊夜境。
  
  (四)永恆之境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也。(蘇軾《赤壁賦》)
  
  水雖東流長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斷;月雖有圓缺盈虛,周而復始,但月亮還是千古不變的那個月亮。天地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恆的,沒有盡頭,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無盡寶藏,我們應該拋卻功名利祿,享受大自然所給予的美麗景物,陶醉於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追求一種精神上的解脫。“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問月》),亦即此意!
  
  二、傳達感情
  
  (一)離別感傷之情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春花爭豔,秋月高懸,本是自然界中難得的具有季節特徵的美景,然而在詞人的眼中,這些卻成了打開他記憶和感情閘門的導火綫,花兒無情地一次又一次地盛開凋零,月兒無情地一次又一次地升起落下,讓他的亡國噩夢一次又一次地浮現,讓他的美好憧憬一次又一次地破滅,讓他的脆弱心靈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擊,讓他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面臨崩潰,其苦之深,其愁之重,讓人不禁掩捲而泣。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作者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捨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這番癡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二)懷古傷今之情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劉禹錫《石頭城》)
  
  臨照過六朝豪華之都的“舊時月 ” 見證了這裏的徹夜笙歌、紙醉金迷、歡樂無盡。然而曾幾何時 ,富貴風流,轉眼成空 。如今衹有那“ 舊時月”仍然從秦淮河東邊升起,來照着這座“空城”,在夜深的時候,“還過女墻來 ”,依戀不捨地西落,真是多情!這裏並不衹是發思古之幽情,詩人感慨深沉,實寓有“引古惜興亡”之意。詩人通過明月這一意象,深寓着對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慨嘆,悲涼之氣籠罩全詩,讀之愴然。
  
  (三)狂放憤激之情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將進酒》)
  
  得意須盡飲,盡飲須對月,這樣纔有氛圍,纔有情調。月亮是詩人的知己,所以衹有在空曠高潔的月色下,詩人才能毫無顧忌地縱情豪飲,醉眼望月,如此,狂放之態飄然而出。然而,狂放之中卻又流露出詩人對現實世界的極大不滿和憤激之情,月是唯一的聽衆,也是最好的見證人。
  
  (四)無奈苦悶之情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面對着險要壯闊的三國赤壁,聯想到周瑜的少年得志“雄姿英發”,而自己卻一再受挫“早生華發”,詩人苦悶之極,卻苦於找不到傾訴的對象,衹有嚮“江月”一吐胸中塊壘,傾訴壯志難酬的失落,與月亮同歡同樂,隨月亮同起同落,一起融於無盡的宇宙。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月亮作為一個常見意象,一直受到文人們的喜愛,是有着深層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的。它的介入參與,塑造了許多純美的形象,營造了許多凄美的意境,給了中國文人無數的感傷、無數的慰藉,也給中國文學增添了無限的色彩、無限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