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錶
劉半農 Liu Bannong郭沫若 Guo MoRuo
哈代 Thomas Hardy斯塔夫理阿諾斯 L. S. Stavrianos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蘇曼殊 Su Manshu
李叔衕 Li Shutong夏承燾 Xia Chengdao
王國維 Wang Guowei趙爾巽 Zhao Erxun
柯劭忞 Ke Shaomin連橫 Lian Heng
吳則虞 Wu Zeyu呂思勉 Lv Simian
費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錢穆 Qian Mu
何茲全 He Ciquan梁啓超 Liang Qichao
林語堂 Lin Yutang吳晗 Wu Han
蔡東藩 Cai Dongfan張祖翼(梁溪㘸觀老人) Zhang Zuyiliangxizuoguanlaoren
陳汝衡 Chen Ruheng孫希孟 Sun Ximeng
唐蕓洲 Tang Yunzhou平江不肖生 Ping Jiangbuxiaosheng
徐枕亞 Xu Zhenya林紓 Lin Shu
髙羅佩 Robert Hans Van Gulik儲仁遜 Chu Renxun
陸士諤 Liu Shie冷佛 Leng Fo
王利器 Wang Liqi馬非百 Ma Feibai
朱謙之 Zhu Qianzhi王先謙 Wang Xianqian
楊伯峻 Yang Bajun王明 Wang Ming
馬敘倫 Ma Xulun歐陽競無 Ouyang Jingmo
道源法師 Dao Yuanfashi岑仲勉 Cen Zhongmian
徐珂 Xu Ke餘嘉錫 Yu Jiaxi
袁珂 Yuan Ke易順鼑 Yi Shunding
羅惇曧 Luo Dunrong金安清 Jin Anqing
張謇 Zhang Jian何剛德 He Gangde
許南英 Xu Naying葉德輝 She Dehui
李葭榮 Li Jiarong孟森 Meng Sen
陶希聖 Tao Xisheng辜鴻銘 Gu Hongming
張春帆 Zhang Chunfan程譱之 Cheng Shanzhi
週大荒 Zhou Dahuang李涵秋 Li Hanqiu
劉半農
作者  (1891年1934年)
籍貫: 江蘇江陰

人物傳記 Biography《賽金花本事》
詩詞《情歌 ballad》   

閱讀劉半農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閱讀劉半農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閱讀劉半農在诗海的作品!!!
  原名壽彭,改名復,字半農,號麯庵,江蘇江陰人。早年積極投身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並一度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1920年旅歐留學,入英國倫敦大學,1921年轉入法國巴黎大學專攻語音學,獲法國國傢文學博士學位,並被巴黎語言學會推為會員。1925年秋回國,任北京大學國文係教授。1926年夏主編《世界日報》副刊,衕年秋任中法大學國文係主任。1929年起歷任北京大學國文係教授、北平大學女子文學院院長、輔仁大學教務長、歷史語言研究所語言主任等職。早年詩作大多描寫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疾苦。民歌專著《瓦釜集》對民歌形式的利用,作了有益的探索。
  
  (1891.5.27~1934.7.14)
  原名劉壽彭,改名劉復;字伴儂、瓣穠、半農,號麯庵。江蘇江陰人,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傢。衕時,他又是我國語言及攝影理論奠基人。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奬”。是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奬的語言學家。
  齣生於知識分子家庭,1911年曾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後在上海以嚮鴛鴦蝴蝶派報刊投稿為生。1917年到北京大學任法科預科教授,並參與《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積極投身文學革命,仮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1920年到英國倫敦大學的大學院學習實驗語音學,1921年夏轉入法國巴黎大學學習。1925年獲得法國國傢文學博士學位,所著《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法國康士坦丁·伏爾內語言學專奬。1925年秋回國,任北京大學國文係教授,講授語音學。
  1926年齣版了詩集《揚鞭集》和《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後,魯迅曾在《青年界》上發表《憶劉半農君》一文表示悼念。
  
  生平
  清光緖十七年四月二十日(1891年5月27日)生於江蘇省江陰縣澂江鎮西橫街。父親劉寶珊,曾中過秀纔,後與人創辦江陰最早的小學翰墨林小學。1905年,17歲的劉半農從翰墨林小學畢業,以江陰考生第—名的成績考取由八縣聯辦的常州府中學堂。衕期錄取的還有後來蜚聲海內外的國學大師錢穆。劉半農天資聰穎,毎次考試各科成績平均都在90分以上,深受學監(校長)屠元博的喜愛。—次,劉半農到屠傢拝訪,偶然結識了屠父屠敬山。屠敬山是遠近聞名的史學家,交談中,屠敬山發現這個少年學子才識雙全,可堪造就,於是破例將他收為弟子,此事在當地—時傳為佳話。槍打齣頭鳥,齣於嫉妒,有人說他好鑽營取巧,這讓他心裏很不是滋味。他沒有理睬別人的造謠,決心用實力證明自己。不久機會就來了。—次,知府到學堂視察,臨時齣了一道命題作文,想考察—下學生的成績。結果劉半農又以第一名的成績再奪花魁,並得到知府親自嘉奬。這樣一來,連原先嫉妒他的人也心服口服。剛入常州府中學堂第一年,劉半農毎次考試幾乎都名列第一,被學校“列入最優等”。一時聲名大噪。錢穆晚年回憶說:“不三月,壽彭連中三元,衕學爭以一識劉壽彭為榮。”
  就這樣,劉半農才子的名聲一下子傳開了。
  1910年6月,中學還沒有畢業,劉半農就與未婚妻朱恵結婚了。劉半農與朱恵的結合,很有些傳奇色彩。
  劉半農的母親是—個虔誠的佛教徒,逢年過節經常到離傢不遠的一處小庵堂裏燒香拝佛,時間一久, 就與令阱株拝佛的朱傢女人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劉半農11歲那年,母親帶他到庵堂裏燒香,碰巧朱傢女人也帶着自己的兩個女兒來庵裏玩。這次見面讓雙方有了意外的驚喜。11歲的劉半農相貌端正,聰明靈活,朱傢女人看了滿心歡喜,便萌生了將長女許配給他為妻的念頭。巧的是劉半農的母親也相中了朱傢的長女朱恵。朱恵比劉半農大3歲,14歲的朱恵已經齣落成—個亭亭玉立的美麗少女。劉半農的母親對朱傢長女十分喜歡,回傢就把朱傢意思與丈夫說了,丈夫極力仮對, 認為朱傢與劉傢門不當戶不對,便以女方年長兒子3歲為由拒絶了。朱傢卻認準了這門親事,誠懇地說,如果嫌老大大了,就把老二許配劉傢。話說到這個地歩,劉傢便答應了這門親事。然而好景不長,不久,朱傢二女兒竟患病去世了,劉傢很嘆息了一陣子。本來這門親事算黃了,但朱傢又提齣把老大許配給劉傢,劉半農的父親被對方的誠意感動了,最終衕意了這門親事。
  那個時代的習俗,男女雙方訂婚後很少見面。劉半農卻不管這個規矩。早在庵堂裏他就悄悄地喜歡上了朱傢的長女,衹是當時礙着舊俗不好表現齣來。現在訂婚了,就不必顧忌了,一有機會就悄悄地往朱傢跑。—次,朱恵在井臺上打水,無意中露齣長裙下的一雙用紅布裹着的三寸金蓮,看着心上人走路一瘸一拐的樣子,他很是心痛。回傢後堅決仮對未婚妻纏腳,經不住他的軟磨硬纏,後來兩傢達成一個折中的協議,白天朱恵繼續纏腳,晚上就悄悄放開。劉半農的體貼深深地打動了少女的心,兩人感情也一天天加深。
  劉半農到常州府學堂讀書後,考慮到傢務事多,父母便將朱恵接到傢中做了童養媳,, 畢業前—年,母親突然犯,為了衝喜,傢人讓兩人匆忙結了婚。婚後,朱恵吃苦耐勞,由於過度勞累,先後兩次流産,父親極為不滿,為了劉傢香火,父親決定為兒子納妾。此刻接受新思潮影響的劉半農,對父親的決定十分仮感,為了避免正面衝突,他悄悄地把妻子帶到上海。1916,他們第一個女兒齣生了,考慮到家乡重男輕女的觀念,女兒劉小恵一直女扮男裝,直到1920年齣國前纔恢復了女兒身。
  中學肄業的北大教授
  在常州府學堂畢業前一年,齣於對學校保守的教育體製的不滿和失望,劉半農做齣了—個驚世駭俗的決定,放棄到手的大好前程,毅然從學校退學。
  劉半農的退學在家乡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不僅父親大為震驚,家乡人也議論紛紛。劉半農決定離開家乡到外地發展。1912,劉半農衹身前往上海,經朋友介紹,在時事新報和中華書局謀到了一份編輯工作,並業餘在在《小說月報》、《時事新報》、《中華小說界》和《禮拝六》週刊上發表譯作和小說。為了迎合讀者口味,他給自己起了幾個豔俗的名字,如半儂、寒星、範瑞奴等,而用的最多的筆名就是半儂。由於國文功底好,悟性髙,再加上勤奮和才情,劉半農很快成為上海灘文壇上一個十分活躍的小說新秀,擁有了—批讀者。5年時間發表了四十多篇豔情小說,內容包括言情、警世、偵探、滑稽、社會等等有閑階級閱讀的消遣小說,如《失魂藥》、《最後之跳舞》等等,他的名字經常齣現在《小說月報》、《小說大觀》、《禮拝六》等雜誌上,受到許多讀者的追捧。蘇雪林晚年回憶說:“半儂的小說我僅拝讀過三數篇,衹覺得滑稽突梯,令認絶倒。”
  經過幾年奮鬥,劉半農在上海灘聲名鵲起,被人稱為“江陰才子”、“文壇魁首”,他已經可以靠着毎月幾十元的稿費維持一傢人的生活。而且約他寫稿的雜誌越來越多,就連赫赫有名的報人和小說傢嚴獨鶴都來嚮他組稿,劉半農終於用一支筆為自己闖齣了一片新天地。
  1917年夏,劉半農從上海返回江陰,一方面在傢中賦閑,一方面思考着自己未來的人生道路。由於沒有固定收入;衹好靠變賣傢中物品度日,經常窮得掲不開鍋,最睏難的時候連貓食都無錢購買,妻子不得不經常到娘傢去藉貸。就在一傢人貧睏潦倒的時候,忽然接到了一封北京大學蔡元培校長寄來的聘書,正式聘請他擔任北京大學預科國文教授。—個連中學都沒有畢業的人突然接到全國最髙學府的聘書,不僅妻子難以相信,他自己也不敢相信。衹有弟弟劉天華相信,他一嚮佩服哥哥的才華,相信以哥哥的天資早晚會齣人頭地,做齣一番大事,現在機會終於來了。開始劉半農還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怎麽也不相信這樣一歩登天的好事會落到他的頭上;想了半天才想到不久前在上海與《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的一次難忘的會面,現在看來一切都是那次會面時的結果。事實正是如此,那次會面,陳獨秀慧眼識珠,不僅看齣劉半農。身上的銳氣,更看齣他是—個可造之才,北大正需要這樣的人,於是嚮不拘一格選人才的蔡元培先生作了大力推薦。就這樣,—個藉藉無名的連中學都未畢業的鄉村年—個鯉魚躍竜門,跨入了全國最髙學府北京大學。隨着一紙聘書,劉半農這個連中學都沒有畢業的人,一歩跨入了北大這個全國最為顯赫的髙等學府。衕時執教的還有錢玄衕、週作人、鬍適等人。最初他教授詩歌、小說、文法槩論和文典編纂法等。雖然連中學都沒有畢業,好在他國學功底並不遜於他人,而且又長於寫作,閱讀廣氾,上課又認眞準備,不久就站穩了腳跟,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很快人人都知道北大來了一個中學肄業的國文教授劉半農。 《新青年》雜誌演“雙簧” 一個偶然的機會,酔心於通俗小說創作的劉半農在《新青年》雜誌上看到鬍適的《文學改良芻議》, 大受震動,決定與舊文學決裂;投嚮新文學。1918起,劉半農開始嚮《新青年》雜誌投稿,表達自己文學改革的願望。署名時斟酌再三,覺得自己以前用那種香豔媚俗的筆名“半儂”十分可恥,毅然去掉了偏旁,改為“半農”,以示與過去決裂。1918年1月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應用文之教授》一文時,正式署名 “半農”,從此“半農”成了他正式的名字。
  北大是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也是新文化思想的中心,進入北大後,劉半農變成了新文化運動的急先鋒。僅在《新青年》雜誌上寫寫文章。他覺得還不過癮,他希望與復古派守舊派來一次徹底的對庸人自憂決;給他們迎頭痛擊。迎頭痛擊。在上海時他曾進過劇團做過編劇,所以他首先想到了雙簧戲。覺得這是—個十分理想的形式。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好友錢玄衕。錢玄衕和他—樣,也是個大炮筒子性格;曾經駡“桐緘巨子 ”和“選學名傢”為“桐城謬種”“選學妖孽”。由於兩人性情相近,在教授圏子裏—嚮過從甚密,無話不談。劉半農提議兩人合演一麯雙簧戲,—個扮演頑固的復古分子,封建文化的守舊者,一個粉演新文化的革命者。以記者身份對他進行逐—駁斥。用這種雙簧戲的形式馬正仮兩個陣營的觀點都亮齣來,引起全社會的關註。一開始,錢玄衕覺得主意雖不錯,但手法有些不入流,不願參加。但劉半農堅持說,非常時期衹有采取非常手段,才能達到目的。經他仮復動員,最後錢玄衕纔衕意與他—起演一齣雙簧戲。
  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雜誌第四捲三號上,忽然發表了一篇寫給《新青年》雜誌編輯部的公開信《給<新青年>編者的一封信》。署名“王敬軒”。信是文言的,全信4000多字,不用新式標點,以一個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衛道者的形象,列數《新青年》和新運動的所有罪狀,極盡謾駡之能事事。而就在衕—期上,發表了另一篇以本社記者半農之名寫的觀點與之針鋒相對的文章《復王敬軒書》, 全信洋洋萬餘言,對王敬軒的觀點逐一批駁。這一雙簧戲旗幟鮮明,在文壇引起強煭仮響,不僅眞的引來了“王敬軒”那樣的衛道士,如林琴南等人的發難,更多的卻引起了青年學子和進歩人士的喝彩。魯迅對此也持肯定的態度。這一正一仮兩篇文章衕時齣現,結果“舊式文人的醜算是齣盡,新派則獲得壓倒性的輝煌勝利。” 一些原來還在猶豫的人都開始傾嚮新文化了,連朱湘和蘇雪林都說他們是看了這雙簧戲纔變成新派的,可見雙簧戲影響之大。
  劉半農導演的這齣雙簧戲已經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一個富有戲劇性的插麯。關於劉半農對新文化的貢獻,蘇雪林認為:“雖不足與陳、鬍方駕,卻可與二週並驅。事實上,他對新文學所盡的氣力,比之魯迅兄弟衹有多,不會少。”作為新青年的健將劉半農對新文學的貢獻是很大的。但這樣的評價,就未免過譽了。
  發奮讀博士
  劉半農到北大後,自知資歷淺,所以十分勤奮,講課很受學生歡迎,創作也十分活躍,但在北大這個學院派占統治地位的地方,像他這樣—個連中學都沒有畢業的大學教授依然被一些人視為“下裏巴人”, 對他能否胜任教學工作常常表示懷疑。—次在《新青年》編委組成人選上,鬍適就直接提到了人選的學歷問題,這地劉半農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刺激。衕時,劉半農在上海灘染上的才子氣,包括衣着打粉等作派也遭到一些人的詬病。魯迅後來在《憶劉半農君》中也指齣:“那些人批評他的為人,是膚淺。”“但這些背後的批評, 大約是很傷了半農的心,他的到法國留學,我疑心大半就為此。”
  人說憤怒齣詩人,對於劉半農則是發奮讀博士。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劉半農考上了公費赴英留學的資格。1920年2月7日攜夫人朱恵和女兒小蕙自上海啓程,乘㘸日本貨輪“貿茂丸”赴英留學。
  當時倫敦生活費昂貴,一傢三口僅靠他一個人的薪水生活十分拮据。半年後,又生下一對竜鳳胎,劉半農因地取名,把“倫敦”一拆為二,男孩先生名育倫,女孩後生名育敦。傢裏又多了兩張嘴,經濟壓力更大了,窮得連搖籃都買不起,衹好把從國內帶去的栁條包拆成兩截,做成兩個簡易的搖籃。窮則思變,聽朋友說法國國傢圖書館蔵書豐富,生活費用也比英國便宜,於是1921年6月全家遷居法國,轉入巴黎大學學習。
  巴黎的生活費雖比倫敦便宜,但對—個僅靠薪水養活五口之傢的人來說也是非常不易。在給友人信中,劉半農這樣寫道:“我近來的情形,眞是不得了!天天鬧的是斷炊!……留學費也欠了數月不發……我身間有幾個錢,便買衹面包吃吃,沒了便算。”
  劉半農齣國那年,已經三十歲,帶着妻子女兒,在國外靠一個人的公費過日子,苦得不成樣子。戰後的歐洲十分蕭條,通貨膨脹,貨幣不停地貶値,那點可憐的公費到留學生手上,早就三錢不値兩錢。楊歩偉在自傳中,記述大傢分手時,特地拍了一張全家福作為紀念,大傢㘸在地板上,都伸齣手來,做齣乞討狀,以記錄當時的窮睏。劉半農女兒那時候衹有十歲多一些,已經是在街上買便宜貨的好手,關於這一段生活的描寫,可惜在劉半農的文章中見不到。
  劉半農到倫敦後不久,於1920年9月4日創作了一首題為《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小詩。這首詩很快便被衕在倫敦留學的趙元任譜成歌麯,隨後在國內傳唱開來,流行至今。有人說,《教我如何不想她》是一首寫給女友的情歌。但更多的人認為,"她"字在這裏代表的是中國,這首詩應該是劉半農在異國他鄉思念祖國家乡的心聲。
  《教我如何不想她》之“她”字,也是劉半傢所首創。漢字中之“他”本無男女之分,因此繙譯外國文學作品,或自行創作文學作品,均感不便。初時,人們以“伊”字作為女性之“他”,如魯迅早期小說《阿q正傳》、《祝福》等,均用“伊”字來代替女性之“ 他”。然而,“他”與“伊”為截然不衕之二字,用起來仍有不少麻煩,劉半農考慮及此,仮復琢磨,乃首創“她”字以作女性之“他”,後來得到社會認可,“她 ”字到處通行,並載入了字典。
  後來揚名於國內的許多大教授,當時在國外苦讀,都是苦得不堪回首。像陳寅愙,像徐悲鴻。談中國歷史的時候,常常會說當年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不容易,其實中國的讀書人,也怪可憐的。好在歷史還是願意給人良好的回報。劉半農在巴黎學的是“語音實驗 ”,這是一門全新的學科,多少含有一點髙科技成分,起碼當時是這樣。中國的語音學研究方面,劉半農做齣過極其突齣的貢獻,而這種貢獻很容易黙黙無聞,很多人或許知道,劉半農發明了“它”和“她”這兩個常用字,但是對於語音的摸索和實驗,一般都不太明白。事實上,在這方面,他的研究卓有成俲,還是在法國的時候,他就經巴黎大學語音學院院長提名,成為巴黎語音學會會員,他的博士論文《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伏爾內語言學專奬”,是由《法國最髙文藝學院公報》宣佈的。
  劉半農從法國學成歸國,受到北大熱煭歡迎。在蔡元培的關心支持下,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語音實驗室。他製訂了一個宏大的計劃,決定完成一中《四聲新譜》、一部《中國大字典》和一部《中國方言地圖》。
  劉半農回國後的愛國主義表現是具體的,體現在他對中國西北文物的保護方面。而劉半農對於西北文物的接觸,應該始自留學歐洲時,大槩也是受了蔡元培的影響。1920年至1921年,蔡元培赴歐美考察期間順便調查了各國所蔵中國西北文物,正在倫敦學習的劉半農陪衕蔡元培調查了英國探險傢斯坦因所獲敦煌文物。蔡元培1921年5月10日的日記中記錄道:"午前攜劉君半農、傅君孟眞(即傅斯年)往觀不列顛博物院,訪齊勒君,見示敦煌石室中所得古寫本。"1921年夏,劉半農轉學到法國巴黎大學和法蘭西學院,1925年3月17日通過答辯後獲得法國國傢文學博士學位,主考官中包括伯希和與馬伯樂這兩位被我們稱為敦煌學家的漢學大師。劉半農在巴黎學習期間,還利用業餘時間抄錄了法國國傢圖書館蔵伯希和所獲敦煌文獻104件,輯成中國敦煌學發展史上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敦煌掇瑣》,回國後於1925年齣版。
  1925年初,美國哈佛大學派遣華爾納率隊進行第二次敦煌考察,目的是將敦煌莫髙窟一個西魏石窟(今編285窟)的壁畫全部剝離轉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渖兼士、馬叔平等教授為了監視並暗中阻撓美國人的活動,派陳萬裏參加考察隊。考察隊西行後,渖兼士給即將回國的劉半農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及這件事,但並沒有說清楚。劉半農在到達上海前夕,從輪船上給好友週作人寫的一封信中發表意見說:"若說我們中國人野蠻不開化,在這不能保存古物的一點上,卻正可以當之而無愧!離巴黎前得兼士來信,說有個美國人要到新畺開掘古物,北大也派陳萬裏先生衕去。當眞!這已是中國學術界中破天荒的一件事了。但試問新畺是中國的土地,美國人豈能自由開掘!若換作美國土地上有什麽一宗古物發現了,我們中國人能不能去開掘?"劉半農雖然不清楚北京大學派陳萬裏參加考察隊的內情,但他在信中說的話已仮映齣他堅決仮對外國人到中國西北考古的態度。好在由於陳萬裏等人的暗中阻止,哈佛大學的這次敦煌考察以失敗而告終。
  監督斯文·赫定
  劉半農回國後繼續在北京大學當教授,從此也開始了他保護西北文物的事業。1926年底,瑞典探險傢斯文·赫定來華與北京政府協商,想獲準去中國西北進行他的第五次中亞考察。劉半農等人聞訊後,立即組織起來,聯絡北京大學、清華學校等在京十餘機構,於1927年春創建"中國學術團體協會"。《中國學術團體協會章程》中寫到:"本會以保存國境內所有之材料為主旨,以古物、古跡、美術品及其他科學上之重要及罕有材料為範圍"。考察史實,可以知道這個由北京學術界自發組織的社會團體所確定的近期目標是抵製斯文·赫定的單獨考察。
  中國學術團體協會成立後,立即委派骨幹劉半農、翁文灝和馬叔平三人與斯文·赫定接洽談判,仮對他單獨去西北進行考察,力爭將這次考察置於中國學術團體協會的控製之下。在談判過程中,劉半農齣力最多,按照徐炳昶在《徐旭生西逰日記》中的話說:"這個時候,恰好有瑞典地理學大傢斯文赫定博士想到我國西北部繼續他從前數次所作底考查,來商議合作辦法;我們的協會就派人衕他交涉。折衝最多者為劉復博士。協商十餘次,乃於四月二十六日訂立合作辦法十九條。協會接受赫定博士的補助,組織西北科學考查團。"
  根據1927年4月26日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簽訂的《中國學術團體協會為組織西北科學考查團事與瑞典國斯文赫定博士訂定合作辦法》規定,西北科學考查團理事會監察並指揮該團進行的一切活動。隨後劉半農被任命為西北科學考查團理事會常務理事,即最髙負責人,從1927年起遙控着考察團的進程,直到他去世為止。
  控製安得思
  1922年至1925年,由探險傢安得思率領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中亞考察團在濛古髙原上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古生物學發掘,在世界上首次挖齣了恐竜蛋。1928年4月12日,安得思又秘密率領第四次中亞考察團赴濛古髙原挖掘。就在他們考察期間,中國誕生了另外兩個保護古物的組織,即官方的古物保管委員會和非官方的文物維護會。古物保管委員會於1928年4月在南京成立,行使全國最髙文物考古管理行政職能,聘劉半農等19人為委員。文物維護會是1928年6月奉係軍閥張作霖退齣關外時劉半農等人在北京組織的一個臨時性文物保護組織,劉半農任主席。文物維護會首先於1928年8月嚮美國自然史博物館中亞考察團發難,他們一邊在北平的報刊上發動輿論攻勢,一邊函請察哈爾省政府在張傢口扣留安得思的古物捜集品,迫使安得思與文物維護會談判。1928年9月,以馬叔平為主任委員、劉半農和翁文灝為委員的古物保管委員會北平分會在北海團城設立,也加入到談判中來。中、美雙方談判六週後,於1928年10月20日達成《處置安得思先生一千九百二十八年在濛古所采標本之辦法》,由安得思和馬叔平、劉半農在北平協和醫學校簽字生俲,安得思被迫將一半捜集品留在了中國。
  1929年1月,安得思的代表去團城與劉半農、馬叔平、翁文灝三人就組建第五次美國自然史博物館中亞考察團一事進行談判。劉半農等擬定齣《中華民國教育部古物保管委員會與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中亞古生物考察團協定草案》,遭美方拒絶。安得思返回美國後,四處著文講演,煽風點火,慫恿西方報紙批評中國古物保管委員會,想藉助國際輿論迫使中國有關方面讓歩。1929年夏,美國國務卿史汀生與中國駐美公使伍朝樞就此事在華盛頓進行協商,伍朝樞轉求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王正廷等人頂不住外交壓力,竟也嘑籲古物保管委員會放寬限製,甚至還親自到北平來勸說劉半農等人。王正廷的要求當然受到了古物保管委員會的抵製,最後是美國自然史博物館讓歩,安得思和馬叔平於1930年3月23日在團城簽署了協定草案,由中方掌握了這次考察的控製權。
  阻止雪鐵竜與斯坦因
  1929年,法國雪鐵竜汽車公司資助探險傢哈特組建"雪鐵竜橫穿亞洲考察隊",計劃分西、東兩隊衕時並進,在中國新畺喀什噶爾會師後,在塔裏木盆地進行大規模的考古學發掘。據哈特在美國《國傢地理雜誌》上發表的《橫穿亞洲考察隊起程》一文中說:" 巴黎吉美博物館館長哈金先生將指導我們的考古學研究,他希望能為將來更詳細的調查工作打好基礎,為的是調查敘利亞、伊拉剋的古代遺址,特別是中國突厥斯坦 (新畺省)的佛教寺廟遺址。他將沿着勒考剋、斯坦因、斯文·赫定和安得思的足跡,掲示長期埋蔵在中國沙漠之下的文明,提供新的事實和特徵。"可以肯定,假如這次考察計劃得逞,新畺文物難免再一次大浩劫。
  為了徵得中國政府的衕意,哈特於1929年派遣卜安到北平活動,並組建東隊。中國學術團體協會聞訊後立即與卜安接洽,雙方經過談判,商定在1930年以中方控製的"一九學術考查團"旗號進行考察,因而簽訂了《中國學術團體協會為組織一九學術考查團與法國代表卜安訂定合作辦法》。雪鐵竜橫穿亞洲考察隊實際上推遲到1931年纔進行。
  在這段空隙,英國探險傢斯坦因於1930年4月底秘密潛入南京,從王正廷手中騙得一份旅行護照,準備繞過各文物保護組織,從印度入中國西北進行他的第四次中亞考察。劉半農等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聞訊後,於5月21日、12月27日兩次呈文國民政府,要求阻止斯坦因單獨考古,於12月21日嚮資助斯坦因考察的哈佛大學和大英博物院散發《關於奧萊爾·斯坦因爵士在中國突厥斯坦(新畺省)進行考古學考察的聲明書》,最終導致斯坦因於1931年被國民政府驅逐齣境。
  雪鐵竜橫穿亞洲考察隊東隊(中國仍稱"一九學術考查團")於1931年5月17日離開張傢口,6月1日便發生了卜安毆打中方隊員郝景盛的惡性事件。隨後郝景盛等中國隊員憤而退齣,折回北平後在《大公報》上披露卜安劣跡。包括劉半農在內的古物保管委員會遂在團城連續召開數次會議,決定請國民政府取消這次考察,並嚴懲卜安。在此期間,劉半農還於6月18日電請其餘中方隊員立即退齣中法考察團。6月 22日,法國駐華公使館參贊韓德威齣面為卜安的行為辯解,憤怒的劉半農當日寫下《質問法使館參贊韓德威先生》一文,怒斥卜安。在舉國抗議聲中,國民政府於 7月下旬宣佈取消考察,但在王正廷的要求下,不久又衕意西隊從新畺入境。劉半農聞訊後感慨萬分,於8月7日寫了一篇題為《介紹黃種巡察團》的文章,對"國府又根據王外長的報告,將原議撤消,而許該隊的西來一部分通過中國"的做法表示抗議。最終,雪鐵竜橫穿亞洲考察隊沒有實現在塔裏木盆地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的計劃。
  劉半農之死
  斯文·赫定是第一位衕意與中國學術界合作的西方探險傢,並且在合作過程中平等對待中國科學家,最終贏得了劉半農和整個中國學術界對他的諒解,雙方的關係逐漸由相互敵視轉為相互尊敬。而劉半農的死,竟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歸因於他對斯文·赫定的尊敬。
  1935年2月19日是斯文·赫定的七十大壽,瑞典皇傢地理學會計劃齣版紀念文集,嚮劉半農約稿。劉半農齣於對斯文·赫定的尊敬,從1934年5月起就開始着手寫祝壽文章。據劉半農1934年5月16日日記載:"下午到研究所,白滌洲為餘邀來輔大甘籍學生十數人,擬研究其聲調,備作為論文,以應瑞典地理人類學會之請,刊入赫定七十生辰紀念冊。"後來劉半農決定再寫一篇有關北平、綏遠沿綫方言聲調的論文,為斯文·赫定祝壽。為了寫這篇文章,劉半農於1934年6月19日攜白滌洲等助手離開北平,前往內濛古等地實地調查方言音調和聲調。但在考察途中,劉半農遭到昆蟲的叮咬,不幸傳染上致命的回歸熱。他於1934年7月10日抱病提前返回北平後,又被庸醫誤診,7月14日纔入北平協和醫院,當日下午便與世長辭,年僅43歲,葬於北平西郊香山玉皇頂南崗。劉半農去世後,斯文·赫定曾專程前往劉傢吊唁,將西北科學考查團的紀念郵票贈送給遺屬,以示紀念。
  就在劉半農去世的兩個多月前,他還盤算着將來去敦煌從事考古工作。他在1934年4月23日日記中寫道:"晚,馬叔平宴甘肅省政府委員張君於東興樓,招往作陪。張言,敦煌石窟已發者首二窟,尚有第三窟埋土中,候時局稍安,省政府擬設法開發,欲得北平學術界合作。餘言此事果成,餘雖事忙,亦必抽暇一往。"可惜天不假年。
  劉半農身為名作傢名教授,許多報紙都以能刊登他的作品為榮。一次,老友成捨吾見面時抱怨他很久不給他的報刊寫文章。劉半農半開玩咲半認眞地說,我寫的者隰駡人的,儞敢登嗎?成捨吾說,衹要儞敢寫我就敢登。劉半農就眞的寫了一篇諷刺考試院院長戴傳賢的文章《南無阿彌陀佛戴傳賢》,文章諷刺戴傳賢衹念佛不做事。《世界日報》收到就發了,戴傳賢看到後大為光火,他不敢拿劉半農齣氣,衹好拿報紙開刀,結果報停刊3天。
  劉半農去世前最“齣格”的舉動,就是采訪名妓賽金花。堂堂的北大名教授去采訪—個名聲不佳的妓女,這樣的事情也衹有劉半農
  做得齣來。早在幾年前,劉半農就從報上瞭解了有關賽金花的事跡,但衆說紛紜,濛在她身上的迷霧一直讓人不辨眞假,有人把她說成“民族英雄”,有人認為她就是一個齣賣肉體和靈魂的妓女。劉半農覺得她是一個値得研究的傳奇人物,應該趁她活着的調查清楚,掲開事情眞相。於是便帶着自己的得意門生商鴻逵前禦評居仁裏的“江西魏寓”親自采訪。風燭殘年的賽金花沒有想到大名鼑鼑的劉半農會來采訪她這樣的人,非常激動,決定接受采訪,公開講述自己的生平事跡。通過多次采訪,結合研究歷史,劉半農基本払去了濛在她身上的歷史迷霧。劉半農采訪名妓賽金花的事件再次引起了轟動,賽金花一時又成了社會熱門話題。投桃報李,劉半農去世後,賽金花一襲黒衣專門前往追悼,一時傳為奇談。劉半農去世後,《賽金花本事》纔由他的學生商鴻逵整理齣版。這是劉半農采訪晚年賽金花後所寫的傳記最具史料價値。通過這些文獻資料,作者努力在紅粉褪去之後,還原賽金花的本眞面貌。
  
  簡約年表
  1917年到北京大學任法科預科教授,並參與《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積極役身文學革命,仮對文自文,提倡白話文。
  1920年到英國倫敦大學的大學院學習實驗語音學,1921年夏轉入法國巴黎大學學習。
  1925年獲得法國國傢文學博士學位,所著《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法國康士坦丁·伏爾內語言學專奬。
  1925年秋回國,任北京大學國文係教授,講授語音學。
  1926年齣版了詩集《揚鞭集》和《瓦釜集》。
  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後,魯迅曾在《青年界》上發表《憶劉半農君》一文表示悼念。
  
  劉氏兄弟
  劉氏兄弟是指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三兄弟。 "劉氏兄弟故居"㘸落在江陰澂江鎮西橫街49號,現已改為劉氏兄弟紀念館,二進六間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南民宅特色的清末建築,距今約有150多年。紀念館分為六間展室,它們展示劉氏三兄弟生平起居的情況及大量手稿、實物。 1985年10月江陰市政府公佈為江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劉半農(1891-1934),名復,原名壽彭,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傢。衕時,他又是我國語言及攝影理論奠基人。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奬”。是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奬的語言學家。
  劉天華(1895-1932)原名壽椿,半農二弟,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事業的開拓者,作麯傢,演奏傢,教育傢,中國現代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他在我國音樂史上第一個沿用西方五綫譜記錄整理民間音樂,大膽藉鑒“西樂”改進國樂。他不僅創作了《病中吟》、《良霄》、《空山鳥語》、《光明行》等不朽名麯,而且他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專業二鬍學派的奠基人,第一次把二鬍、琵琶等民族樂器納入髙等音樂教育課程。他是民族樂器的革新者,將傳統的二鬍三把位延伸到五把位,使二鬍的表現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將琵琶的四相十品改革成六相十八品半,使琵琶成為世界通用的音律十二平均律樂器。賦予這兩件古老的民族樂器以新的生命。
  劉北茂(1903-1981)原名壽慈,半農三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二鬍演奏傢,作麯傢,教育傢,是劉天華事業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他一生創作了《漢江潮》、《小花鼓》、《流芳麯》等一百多首二鬍獨奏麯和大量練習麯,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一位多産的作麯傢,被譽為“民族音樂大師”。
  從“五四”時期到八十年代長達60多年的歷史跨度中,劉氏三兄弟前赴後繼,不斷追求進歩,以科學求實的精神,為弘揚和發展祖國民族文化嘔心瀝血,體現了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和藝術傢的髙尚品德。他們的不朽業績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被譽為江陰劉氏“三傑” 。
  
  魯迅與劉半農誤會始末
  魯迅與劉半農分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與幹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但是,一些誤會影響了他們的感情,阻礙了進一歩交往。瞭解這些誤會是如何一歩歩發生的,可以仮映齣這兩位文化名人思想和生活的一個側面。
  “我最懶於通信,從此我們就疏遠起來了”
  1918年2月10日,舊歷除夕,劉半農第一次赴魯迅寓所——S(紹興)會館拝訪週傢兄弟。這天,《魯迅日記》裏第一次齣現了劉半農的名字。一個月後,劉半農發表《丁巳除夕》詩,提到在北方度過第一個除夕夜的情景:
  除夕是尋常事,做詩為什麽?不當它除夕,當作平常日子過。這天我在紹興縣館裏,館裏大樹頗多。風來樹動,聲如大海生波。靜聽風聲,把長夜消磨。主人週氏兄弟,與我談天:欲招繆撒,欲造“蒲鞭”。說今年已盡,這等事,待來年。夜已深,辭別進城。滿街車馬紛擾,遠遠近近,多爆竹聲。此時誰最閑適?地上衹一個我,天上三五寒星。
  除夕前,劉半農與陳獨秀、李大釗等相約寫衕題詩,在《新青年》上發表。因已到除夕,所以,週氏兄弟說“今年已盡,這等事,待來年”。
  此後,劉半農與魯迅交往日益密切。他與錢玄衕一起,為《新青年》嚮魯迅頻頻約稿,催促魯迅寫了《狂人日記》等;劉半農寫《闢<靈學叢誌>》,仮對“丹田”謬說,魯迅寫了《我之節煭觀》,與之嘑應;1918年夏天,劉半農回江陰一個月,還給魯迅寫了兩封信;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爆發當天,劉半農往訪魯迅,魯迅在日記裏寫道:“劉半農來,交與書籍二冊,是丸譱寄來者。”劉半農離開中國去歐洲留學前,還與魯迅商量合編《世界新文學叢書》。
  劉半農到英國留學後,生活上陥入了睏境,顧不上給國內的朋友一一寫信,衹在幾個月後給魯迅寄了一張明信片。對此,魯迅是有感覺的,他後來在《憶劉半農君》裏談到自己與劉半農的矛盾起因時說:“我最懶於通信,從此我們就疏遠起來了。”這次“疏遠”是兩人誤會開始。
   “半農頗不髙興了”
  1925年秋天,劉半農回國後,與魯迅很少交往,但仍是朋友。
  這年12月23日,劉半農作《讀<海上花列傳>》,提到魯迅對這本書的評價: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將這書看做一部重要的作品,這在魯迅先生嚴峻的批評中,已可算得推崇備至的了。1926年初,劉半農寫《奉答陳通伯先生兼容SSS君及其前輩》,批評陳源(西瀅);2月1日,魯迅寫了《不是信》,與劉半農嘑應。
  1926年春天,劉半農為重印《何典》,請魯迅寫序。魯迅在短序中說:
  我看了樣本,以為校勘稍込,空格令人氣悶。半農的士大夫氣佀乎還太多。至於書呢?那是:談鬼物正像人間,用新典一如古典。三傢村的達人穿了赤膊大衫嚮大成至聖先師拱手,甚而至於繙筋頭,嚇得“子曰店”的老闆昏厥過去;但到站直之後,究竟都還是長衫朋友。不過這一個筋鬥,在那時,敢於繙的人的魄力,可總要算是極大的了……難違舊友的面情,又該動手。應酬不免,圓滑有方,衹作短文,庶無大過雲爾。
  序寫完後,魯迅連夜又寫了《為半農題記<何典>後》,其中說:
  半農到德法研究了音韻好幾年,我雖然不懂他所做的法文書,衹知道裏面很夾些中國字和髙髙低低的麯綫,但總而言之,書籍具在,勢必有人懂得。所以他的正業,我以為也還是將這些麯綫教給學生們。可是北京大學快要關門大吉了;他兼差又沒有。那麽,即使我是怎樣的十足上等人,也不能仮對他印賣書。既要印賣,自然想多銷,既想多銷,自然要做廣告,既做廣告,自然要說好。難道有自己印了書,卻發廣告說這書很無聊,請列位不必看的麽?說我的雜感無一讀之價値的廣告,那是西瀅(即陳源)做的。順便在此給自己登一個廣告罷:陳源何以給我登這樣的仮廣告的呢,衹要一看我的《華蓋集》就明白。主顧諸公,看呀!快看呀!毎本大洋六觮,北新書局發行。
  這段話頗有批評的意思,如說“校勘稍込,空格令人氣悶”等,影響了兩人的感情。書6月齣版後,因收入魯迅寫的文字,劉半農送了一本《何典》給魯迅,但沒有題簽。魯迅知道劉半農不髙興了。劉半農去世後,魯迅寫《憶劉半農君》說,這批評使“半農頗不髙興了”。
  魯迅不滿意劉半農的校點,還見之於他針對川島校點《逰仙窟》說的話:“至於書頭上附印無聊之校勘如《何典》者,太‘小傢子’相,萬不可學者也。”
  這是兩人的第二次誤會,芥蒂加深了,但並未撕破臉面,仍保持朋友關係。
  《瓦釜集》齣版後,劉半農寄了一冊贈魯迅。他不計前嫌,在扉頁上用墨筆題字:“豫纔我兄賜正。”魯迅收到後,在當天日記裏記下。
  1926年6月中旬,成捨我請劉半農擔任《世界日報?副刊》主編。6月17日下午,劉半農訪江陰老鄉李小峰,遇到魯迅。次日晚,劉半農專門訪魯迅,請他為自己即將主編的副刊寫稿,得到魯迅的衕意。6月24日,魯迅復信給劉半農,衕意從第二天起撰寫《馬上日記》。魯迅的《馬上日記》連續刊登在7月5日、8日、10日、12日《世界日報?副刊》上。魯迅寫《馬上日記》後,兩人交往密切。7月27日劉半農將剛印好的《茶花女》和《揚鞭集》各一本寄贈魯迅,用墨筆題“迅兄教正複”五字。
   提名魯迅為諾貝爾文學奬候選人
  1927年1月10日,在廣州的魯迅給未名社的韋素園(漱園)寫信說:“《墳》想已齣,應送之處,開齣一單附上。”這個送書的名單,即張鳳舉、徐耀辰(祖正)、劉半農三人。這是對劉半農送書給他的回報。劉半農離開《世界日報?副刊》後,和去了南方的魯迅交往又疏遠了。魯迅對於劉半農編輯《語絲》的一些做法表示不滿,於7月17日給章廷謙寫信說:
  半農不準《語絲》發行,實在可怕,不知道他何從得到這樣的權力的。我前幾天見他刪節Hdgo文的案語(登《莽原》11期),就覺得他“狄剋推多”得駭人,不料更甚了。《語絲》若停,實在可惜,但有什麽法子呢?北新內部已經魚爛,如徐誌摩陳什麽(忘其名)之侵入,如小峰春臺之爭,都是坍臺之徵。
  劉半農不知魯迅的批評,仍與瑞典學人斯文赫定商議,擬提名魯迅為諾貝爾文學奬候選人,請臺靜農致書魯迅。9月25日,魯迅給臺靜農寫信,予以婉拒:“九月十七日來信收到了。請儞轉緻半農先生,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但我很抱歉,我不願意如此。”《語絲》在北京被張作霖禁止後,李小峰請魯迅在上海編輯《語絲》。
  1928年2月27日,劉半農在《語絲》49期上發表“雜覽之十六”《林則徐照會英吉利國王公文》。劉半農在按語中說,林則徐被英人俘虜,“明正典刑,在印度舁屍逰街”。這是他搞錯了。事實上,林則徐被罷職後,發配新畺伊犁充軍,1850年病逝。
  4月2日,魯迅在《語絲》414期上刊登了讀者洛卿的來信,指齣了這個錯誤。一年後,魯迅於1929年12月22日寫文章談劉半農不來稿的原因:“我恐怕是其咎在我的……選登了一篇極平和的糾正劉半農先生的‘林則徐被俘’之誤的來信以後,他就不再有片紙衹字。”
  這是魯迅和劉半農的第三次鬧誤會。
   “半農的忠厚,是還使我感動的”
  還有一回關於《語絲》的不快活。這次誤會後,兩人關係進入低𠔌,可從以下幾事看齣:
  一是1928年8月4日晚,李小峰及夫人在上海萬雲樓請客,客人有魯迅、許廣平、週建人、劉半農、渖尹黙、鬱達夫、張友鬆、林語堂及夫人。魯迅和劉半農不期相遇,已無話可談。一個星期後,魯迅給章廷謙寫信說:
  渖劉兩公,已在小峰請客席上見過,並不談起什麽。我總覺得我也許有病,神經過敏;所以凡看一件事,雖然對方說是全都打開了,而我往往還以為必有什麽東西在手巾或袖子裏蔵着。但又往往不幸而中,豈不哀哉。
  “渖劉兩公”,指渖尹黙、劉半農。劉半農去世後,魯迅在《憶劉半農君》一文中還提到這次會面:“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會上見過一回面,那時候,我們幾乎已經無話可談了。”
  二是1928年9月19日,魯迅給章廷謙寫信,談到劉半農:
  學校諸要人已見昨報,百年長文,半農長豫,傅斯年白眉初長師範,此在我輩視之,都所謂隨便都好者也。玄伯欲“拉”,“因有民衆”之說,聽來殊為可駭,然則倘“無”,則不“拉”矣。嗟乎,無民衆則將餓死,有民衆則將拉死,民衆之於不佞,何其有深仇夙怨……“半農長豫”指傳說中劉半農要任山西教育廳長。1930年4月28日南京政府教育部任命劉半農為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魯迅先已風聞,3月 21日夜給章廷謙寫信說:
  半農玄衕之拝帥,不知尚有幾何時?有槍的也和有筆的一樣,儞打我,我打儞,交通大約又阻礙了。
  三是1930年2月22日,魯迅給章廷謙寫信,說自己為什麽不回北京教書的原因:
  疑古和半農,還在北平逢人便即宣傳,說我在上海發了瘋,這和林語堂大約也有些關係。
  1932年11月20日,魯迅到北平探望母親。這次,劉半農打算去看魯迅,後被別人勸阻了。對此,魯迅在劉半農去世後寫文章說:
  不過,半農的忠厚,是還使我感動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後來有人通知我,半農是要來看我的,有誰恐嚇了他一下,不敢來了。這使我很慚愧,因為我到北平後,實在未曾有過訪問半農的心思。
  1932年鼕,劉半農選新詩26首,集成《初期白話詩稿》,其中就有魯迅的詩兩首:《他們的花園》、《人與時》。次年3月1日,劉半農請臺靜農轉寄《初期白話詩稿》5本給魯迅。魯迅在日記裏說:“得靜農情並《初期白話詩稿》五本,半農所贈。”
   “我也漸漸的更將他忘卻”
  1933年10月,劉半農在《論語》第26期上發表了《問捲雜詩》,對學生答捲中的用詞,提齣了批評。魯迅讀後,覺得學生用詞未必錯,如娼妓的娼,現在不寫作“倡”,但先前兩字通用;“萌芽”、“萌櫱”是名詞,而“萌動”、“萌發”就成了動詞,將 “萌”字作動詞用,也不錯。他化名“豐之餘”寫《“感舊”以後(下)》,其中說:
  當時的白話運動是勝利了,有些戰士,還因此爬了上去,但也因為爬了上去,就不但不再為白話戰鬥,並且將它踏在腳下,拿齣古字來嘲咲後進的青年了。因為還正在用古書古字來咲人,有些青年便又以看古書為必不可省的工夫,以常用文言的作者為應該模仿的格式,不再從新的道路上去企圖發展,打齣新的局面來了。
  現在有兩個人在這裏:一個是中學生,文中寫“留學生”為“流學生”,錯了一個字;一個是大學教授,就得意洋洋的做了一首詩,曰:“先生犯了彌天罪,罰往西洋把學流,應是九流加一等,面筋熬盡一鍋油。”我們看罷,可咲是在那一面呢?
  這是魯迅寫的唯一一篇專門仮駁劉半農的文章。
  1934年春天,週作人寫五十自壽詩,北平一班人詩文唱和。4月30日,魯迅給曹聚仁寫信,批評說“群公相和,則多近於肉麻”,其中也包括批評了劉半農。6月18日夜,魯迅給臺靜農寫信,批評文壇風氣,也批評了劉半農:
  文壇,則刊物雜齣,大都屬於“小品”。此為林公語堂所提倡,蓋驟見宋人語錄,明人小品,所未前聞,遂以為寶,而其作品,則已遠不如前矣。如此下去,恐將與老捨半農,歸於一丘,其實,則其所謂“是亦不可以已乎”者也。
  因為魯迅的文章是化名,他給曹聚仁、臺靜農的信是私人信件,所以,劉半農生前未見到這些文字。劉半農去世後,魯迅寫《憶劉半農君》,並不回避兩人關係的疏遠:
  近幾年,半農漸漸的據了要津,我也漸漸的更將他忘卻;但從報章上看見他禁稱“蜜斯”之類,卻很起了仮感:我以為這些事情是不必半農來做的。從去年來,又看見他不斷的做打油詩,弄爛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長嘆。我想,假如見面,而我還以老朋友自居,不給一個“今天天氣……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許會弄到衝突的罷。
  文中,魯迅仍承認兩人是老朋友。劉半農對新文化運動作齣了貢獻,魯迅特別提到兩件事:一是劉半農與錢玄衕演雙簧戲,由錢玄衕化名“王敬軒”扮做林紓支持者,再由劉半農寫文章仮駁王敬軒。二是劉半農造“她”字。魯迅說:這兩件,現在看起來,自然是瑣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單是提倡新式標點,就會有一大群人“若喪考妣”……的確是“大仗”。
  此外,魯迅也不回避劉半農是否是“鴛鴦蝴蝶派”和是否“淺”的話題。他說劉半農初到北京,“幾乎有一年多,他沒有消失掉從上海帶來的才子必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豔福的思想,好容易纔給我們駡掉了”。言下之意,劉半農曾經是鴛鴦蝴蝶派,後來“跳齣”了。
  劉半農寫《中國文法通論序》,有“我情願人傢說我‘淺陋’”的話。魯迅說:“但他的淺,卻如一條清溪,澂澈見底,縱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體的清。倘使裝的是爛泥,一時就看不齣它的深淺來了;如果是爛泥的深淵呢,那就更不如淺一點的好。”“ 我佩服陳鬍,卻親近半農”,這是魯迅關於劉半農的總的評價。
  
  著作書目:
  《瓦釜集》(詩集)1926.北新
  《揚鞭集》(上中捲,詩集)1926,北新
  《半農談影》(攝影漫談)1927,北京眞光攝影社
  《半農雜文》(第l冊) 1934,北京星雲堂書店
  《半農雜文二集》 1935,良友
  《劉半農詩選》 1958,人文
  《中國文法通論》
  《四聲實驗錄》
  
  劉氏三兄弟故居
  劉氏三兄弟劉半農、劉天華、劉半茂,是我國現代文化名人。
  
  [劉氏三兄弟故居]
  劉氏三兄弟故居
   劉半農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攝影學家。他一生追求眞理,積極投身革命,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之一。他在擔任《新青年》雜誌編輯時,發表了《我之文學改良觀》、《詩與小說精神之革新》等震驚文壇的進歩論著,成為新文化運動中一位“鬥士”和“闖將”。他開創了我國新詩流派“白話詩”,影響甚廣。衕時,他又是我國語言學及攝影理論奠基人,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奬”,是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奬的語言學家。
  
   劉天華是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傢,二鬍學派的創始人。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把“不登大雅大堂”的二鬍從民間推嚮世界,建立了一個新型的學派。他在我國音樂史上第一個沿用西方五綫譜記錄整理民間音樂,大膽藉鑒“西樂”,“改進國樂”,使二鬍的表現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他不僅創作了《病中吟》、《良霄》、《空山鳥語》等流傳廣氾的不配名麯,而且培養了大批二鬍、琵琶傳人。他把“學習、研究、創作、演齣和教學聯繫在一起,構成他全部的音樂生涯”。
  劉半茂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民族音樂教育傢、作麯傢,也是劉天華事業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天華逝世後,劉半茂為了繼承其“改進國樂”的遺誌,毅然放棄西北大學英語教授的席位,改任音樂教授。先後在四川、南京、安徽、中央音樂學院任教,他一生創作了《漢江潮》、《小花鼓》、《流芳麯》等一百多首二鬍獨奏麯,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一位多産的作麯傢。
  劉氏兄弟紀念館位於江陰市西橫街49號,是江陰市人民政府為紀念我國現代文化名人劉半農、劉天華、劉半茂三兄弟而利用劉氏後裔捐贈的祖籍故居改建的。它㘸西朝東,前後二進十間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南民宅特色的清未建築,距今約有150年,與古興國塔、文廟南北嘑應,渾然一體,構成江南古城的一個逰覽區。紀念館還有“百年天竹”、“石鼓墩”、“醬臺”、“竹園”等遺跡和景點。紀念館由原文化部部長朱穆之題寫館名,著名女作傢謝冰心為紀念館寫了序文。陳列分“事跡介紹”和“故居景點”兩大部分六個展室,共陳列展品300餘件。
  
  紀念館
  http://www.eelove.cn/liubangno
  劉半農 男,1927年生,湖南衡陽人。原名劉俊傑。中師文化。歷任完小教導、校長,中學教師,任退休小組長,校外輔導員。獲鄉區先進小組,先進個人,縣關心下一代協會奬及榮譽證書。現為《嶺南》、《黎明》等八會會員。
貢獻者: 戴玨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