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 人物列表
班固 Ban Gu(汉代)蔡文姬 Cai Wenji(汉代)佚名 Yi Ming(汉代)
梁鸿   Liang Hong(汉代)枚乘 Mei Cheng(汉代)贾谊 Gu Yi(汉代)
淮南小山 Huai Naxiaoshan(汉代)司马相如 Sima Xiangru(汉代)王逸 Wang Yi(汉代)
东方朔 Dongfang Shuo(汉代)王褒 Wang Bao(汉代)班婕妤 Ban Jieyu(汉代)
赵壹 Zhao Yi(汉代)秦嘉 Qin Jia(汉代)班彪 Ban Biao(汉代)
班昭 Ban Zhao(汉代)张衡 Zhang Heng(汉代)蔡邕 Cai Yong(汉代)
祢衡 Mi Heng(汉代)孔融 Kong Rong(汉代)毛亨 Mao Heng(汉代)
荀悦 Xun Yue(汉代)赵晔 Zhao Ye(汉代)韩婴 Han Ying(汉代)
刘歆 Liu Xin(汉代)魏伯阳 Wei Bayang(汉代)郑玄 Zheng Xuan(汉代)
戴圣 Dai Sheng(汉代)戴德 Dai De(汉代)董仲舒 Dong Zhongshu(汉代)
何休 He Xiu(汉代)赵岐 Zhao Qi(汉代)刘熙 Liu Xi(汉代)
马融 Ma Rong(汉代)桓宽 Huan Kuan(汉代)陆贾 Liu Gu(汉代)
王符 Wang Fu(汉代)迦叶摩腾 Mahākāśyapa Matanga(汉代)竺法兰 Du Falan(汉代)
安世高 An Shigao(汉代)支娄迦 Lokakasin(汉代)黄石公 Huang Dangong(汉代)
公孙弘 Gongsun Hong(汉代)氾胜之 Fan Shengzhi(汉代)刘安 Liu An(汉代)
王充 Wang Chong(汉代)仲长统 Zhongchang Tong(汉代)应劭 Ying Shao(汉代)
李膺 Li Ying(汉代)辛氏 Xin Shi(汉代)郭宪 Guo Xian(汉代)
黄宪 Huang Xian(汉代)桓谭 Huan Tan(汉代)扬雄 Yang Xiong(汉代)
史游 Shi You(汉代)许劭 Xu Shao(汉代)京房 Jing Fang(汉代)
徐岳 Xu Yue(汉代)焦延寿 Jiao Yanshou(汉代)许负 Xu Fu(汉代)
刘熙
汉代  东汉

小学类 Primary class《释名》

阅读刘熙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或称刘熹,字成国,北海(今山东昌乐)人,官至南安太守。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生当汉末桓、灵之世,献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据陈寿《三国志》说,吴人程秉、薛综、蜀人许慈都曾从熙问学。著有《释名》和《孟子注》,其中《释名》是我国重要的训诂著作,在后代有很大影响。《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记载,韦曜(即韦昭,晋人避司马昭讳,改作曜)在狱中上书称:“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韦昭入狱在孙皓凤凰二年(273年),据此可知,其书在吴末已广为流传,为学者所重视。韦昭还提到,他见刘熙《释名》内容时有得失,所谈爵位之事,亦不免或误,于是作《官职训》和《辩释名》各一卷,为刘熙纠谬补缺。后来北齐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音辞》中也提到刘熙的《释名》,他说:
  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后有扬雄者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逮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熹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这里明确地指出了《释名》这部书“譬况假借,以证音字”的特点。
  《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对后代训诂学因声求义的影响很大,同时也是研究汉语语源学的要典。其体例仿照《尔雅》。刘熙在自序中说:“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多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这段话说明了他编这部书目的在于探讨各种名称得名的由来,书名就表现了他的旨趣。今本《释名》将27篇分为8卷,所释为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这代表了刘熙对语词所表示的事物的一种分类。
  《释名》解释事物的名称,完全从声音上去探索,它要考求语词音义之间的关系,说出事物所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如:“日,实也”,“月,阙也”,这本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但《释名》却要说出道理来,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日,实也,光明盛实也”;“月,阙也,满则[复]阙也”其它如:“冬,终也,物终成也”;“彗星,光梢似彗也”;“身,伸也,可屈身也”;“脊,积也,积续骨节终上下也”等等。诸如此类,都是以音求义,在训诂学上称之为声训,亦称音训。《释名》就音以说明事物如此称名的缘由,有些道理,如在《释水》中对“浍”字的注解是:“浍,注沟曰浍。浍,会也;小沟之所聚会也。”前四字是解释词义的。下文以“浍”的声旁“会”字说明“浍”字得名的由来;这是以声近的字来推究造这个“浍”字的缘故的。又“沦”字的注解说:“沦,水小波曰沦。沦,伦也;小文相次有伦理也”。这是以“伦”释“沦”,又是用同音字来探求词源的。这两条都解释得很自然,有道理。但《释名》的不少解释出于主观臆断,穿凿附会,没有实际的根据,也并非是经过系统的探索而得出来的,因而缺乏科学性。《释名》虽有明显的缺陷,但这部书却是我国音训词典的先河,对后代双声叠韵的词书的编撰,有不小的影响,在古汉语研究方面,也颇有用处。首先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代的语音和方言;其次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书中的词义和事物。另外,它也启发我们从语音方面去理解词义和探索义近的形声字之间的关系。一千七百多年以前就有这样具有语源性质的书,这是很可贵的。其所以能流传至今而没有亡佚,既与人们想追寻语源的心理有关系,也与它在语源学上的地位和影响有关系。
  《释名》的传本只有明代的覆宋本,缺误甚多。清代毕沅作《释名疏证》,纠正了其中的不少讹误,有朴尘之功;清末王先谦又作《释名疏证补》,这是一部集解性的书,已包括毕沅的《释名疏证》在内,又吸收了同时代人的成果,续有补正,可称善本,最便于研读。
  刘熙的《孟子注》,今已不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