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 人物列錶
蘇格拉底
希臘  (前469年前399年)

  蘇格拉底(Σωκράτης;英譯:Socrates; 前470—前399),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蘇格拉底出生於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蘇格拉底具有樸實的語言和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體和神聖的思想。他在雅典大街上嚮人們提出一些問題,例如,什麽是虔誠?什麽是民主?什麽是美德?什麽是勇氣?什麽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麽?你有什麽知識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傢?如果是,關於統治你學會了什麽?你是不是教師?在教育無知的人之前你怎樣徵服自己的無知?等等。這樣提問題的目的,蘇格拉底說:“我的母親是個助産婆,我要追隨她的腳步,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産士,幫助別人産生他們自己的思想。”
  他早年繼承父業,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後來研究哲學。他在雅典和當時的許多智者辯論哲學問題,主要是關於倫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問題。他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慧的人。作為公民,他曾三次參軍作戰,在戰爭中表現得頑強勇敢。此外,他還曾在雅典公民大會中擔任過陪審官。在雅典恢復奴隸主民主製後,蘇格拉底被控,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敗壞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被判處死刑。他拒絶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下毒酒自殺而死。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幾乎與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來他被認為是反民主的、維護反動的奴隸主貴族利益的哲學家,近來已有人對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青少年時代,蘇格拉底曾跟父親學過手藝,熟讀荷馬史詩及其他著名詩人的作品,靠自學成了一名很有學問的人。他以傳授知識為生,30多歲時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許多有錢人傢和窮人傢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跟他學習,嚮他請教。蘇格拉底卻常說:“我衹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過的。他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衆場合與各方面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戰爭、政治、友誼、藝術,倫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參戰,當過重裝步兵,不止一次在戰鬥中救助受了傷的士兵。40歲左右,他成了雅典的遠近聞名的人物。
  蘇格拉底一生過着艱苦的生活。無論嚴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但他似乎沒有註意到這些,衹是專心緻志地做學問。
  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學主要研究探討的是倫理道德問題。
  蘇格拉底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有一大批狂熱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對者。他一生沒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哲學史傢往往把他作為古希臘哲學發展史的分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做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後世的西方哲學産生了極大的影響。
  蘇格拉底本人沒有寫過什麽著作。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剋塞諾芬尼著作中的記載流傳下來。關於蘇格拉底的生平和學說,由於從古代以來就有各種不同的記載和說法,一直是學術界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
  
  【哲學思想】
  要研究蘇格拉底的哲學信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由於他完全沒有留下半點自己的着作,我們衹能從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記載中加以探索,然而他們兩人的記載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對於何者的記載更接近真相一直是爭論的話題。有些人認為蘇格拉底其實沒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衹會加以盤問每種信仰;在《理想國》中他發表的冗長理論其實是柏拉圖的想法。有些人主張他其實沒有半點自己的信仰和理論,但對此又有許多爭論,因為要從記載中區分柏拉圖和蘇格拉底兩人的概念相當的睏難,同時要解釋他們的概念又更為睏難。也因此,要從柏拉圖和色諾芬等人的記載中尋找蘇格拉底的理念並不簡單——必須留意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蘇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反而更接近於這些記載者自己的看法。
  從對話錄裏得到的證據顯示蘇格拉底衹有兩個導師:文法傢普羅迪科斯(Prodicus)、以及一名女祭司狄奧提瑪(Diotima),狄奧提瑪教導了蘇格拉底有關愛的知識。一些對話錄也顯示出蘇格拉底曾受到了當時的思想傢如巴門尼德和阿那剋薩哥拉的影響,歷史記載通常也將這兩人視為是蘇格拉底的導師。古典歷史學者John Burnet主張蘇格拉底的主要導師是阿那剋薩哥拉派的學者阿基勞斯(Archelaus),有關阿基勞斯的記載其實也是蘇格拉底自己的理論。而Eric A. Havelock則認為蘇格拉底與阿那剋薩哥拉派的關係證明了他與柏拉圖的哲學理念差異。
  在蘇格拉底以前,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麽,世界是由什麽構成的等問題,後人稱之為“自然哲學”。蘇格拉底認為再研究這些問題對拯救國傢沒有什麽現實意義。出於對國傢和人民命運的關心,他轉而研究人類本身,即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如什麽是正義,什麽是非正義;什麽是勇敢,什麽是怯懦;什麽是誠實,什麽是虛偽;什麽是智慧,知識是怎樣得來的;什麽是國傢,具有什麽品質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傢,治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等等。後人稱蘇格拉底的哲學為“倫理哲學”。他為哲學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使哲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在哲學史上具有偉大的意義。
  蘇格拉底沒有著作,他的兩位弟子色諾芬和柏拉圖,都給他寫過捲帙浩繁的記述但兩人敘述的非常不同。現在關於蘇格拉底的思想的瞭解絶大多數是來自他的弟子柏拉圖的《對話錄》,《對話錄》是以蘇格拉底和別人的對話為內容展開的,但也因此我們通常很難分清哪些 思想是蘇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圖的。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心靈的轉嚮
  從智者開始,古希臘哲學由註重對自然本身的研究轉變到註重對社會倫理和人的研究。但他們衹停留在感性的階段,衹能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到蘇格拉底纔根本改變了這種狀況。蘇格拉底要求作“心靈的轉嚮”,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嚮研究自我,即後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他認為對於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感覺世界常變,因而得來的知識也是不確定的。蘇格拉底要追求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恆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於己,研究自我。從蘇格拉底開始 ,自我和自然明顯地區別開來;人不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種獨特的實體。
  靈魂不滅說
  蘇格拉底關於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學家對於靈魂的看法還比較模糊,有的還將靈魂看成是最精細的物質,因而,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界限還不明確。到蘇格拉底纔明確地將靈魂看成是與物質有本質不同的精神實體。在蘇格拉底看來,事物的産生與滅亡,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將精神和物質這樣明確對立起來,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哲學的奠基人。
  尋求事物的普遍定義
  據亞裏士多德記載,蘇格拉底放棄了對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倫理問題上求得普遍真理,開始為事物尋求定義。他反對智者們的相對主義,認為“意見”可以有各種各樣,“真理” 卻衹能有一個;“意見”可以隨各人以及其他條件而變化,“真理”卻是永恆的,不變的。在柏拉圖早期對話中,討論的主題幾乎都是如何為倫理道德下定義的問題。蘇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認識“美自身”、“正義自身”,這是美和正義的普遍定義,是真正的知識,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美的理念”、“正義的理念”。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理念論”的最初形式。蘇格拉底還進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係列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哲學衹去尋求這種因果,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最終原因。他認為事物的最終原因是“善”,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論代替了對事物因果關係的研究,為以後的唯心主義哲學開闢了道路。
  助産術和揭露矛盾的辯證法
  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産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蘇格拉底承認他自己本來沒有知識,而他又要教授別人知識。這個矛盾,他是這樣解决的:這些知識並不是由他灌輸給人的,而是人們原來已經具有的;人們已在心上懷了“胎”,不過自己還不知道,蘇格拉底像一個“助産婆”,幫助別人産生知識。蘇格拉底的助産術,集中表現在他經常采用的“詰問式”的形式中,以提問的方式揭露對方提出的各種命題、學說中的矛盾,以動搖對方論證的基礎,指明對方的無知;在詰問中,蘇格拉底自己並不給予正面的、積極的回答,因為他承認自己無知。這種方式一般被稱為“蘇格拉底的諷刺”。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是由愛利亞學派的邏輯推論和愛利亞的芝諾的反證法發展而來的。在蘇格拉底的諷刺的消極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辯證思維的積極成果。蘇氏自比産婆,從談話中用剝繭抽絲的方法,使對方逐漸瞭解自己的無知,而發現自己的錯誤,建立正確的知識觀念。這種談話也有幾個特點:第一、談話是藉助於問答,以弄清對方的思路,使其自己發現真理。唯在談話進行中,蘇氏則偏重於問,他不輕易回答對方的問題。他衹要求對方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他以謙和的態度發問,由對方回答中而導引出其他問題的資料,直至最後由於不斷的詰詢,使青年承認他的無知。在發問的過程中,蘇氏給予學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蘇格拉底反詰法(Socratic irony)。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在西方哲學史上,是最早的辯證法的形式。
  從哲學思想的發展看,蘇格拉底提出精神實體和物質實體的區分,使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脫離了早期哲學的樸素狀態,進入更加成熟的階段;他將早期希臘哲學家們格言式的倫理思想提到了哲學的高度;他以邏輯辯論的方式啓發思想、揭露矛盾,以辯證思維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質。這一切對哲學思維的發展都有貢獻。但是,他作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係統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開始了誇大主體和理性、誇大抽象思維,以哲學唯心主義的神話代替宗教神話的時代。
  
  【教育思想】
  蘇格拉底終生從事教育工作,具有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並有自己的教育理論。但是他並沒有創辦自己的學校。那麽他在哪裏施教呢?他怎麽施教呢?廣場、廟宇、街頭、商店、作坊、體育館,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場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錢人、窮人、農民、手藝人、貴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對象,不論是誰,衹要嚮他求教,他都熱情施教。當時的其他教師──智者,是收取學費的,他們以當教師作為賺錢的手段,而蘇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學費的,他是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義務教師,因此蘇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貧。
  他認為,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他認為,無論是天資比較聰明的人還是天資比較魯鈍的人,如果他們决心要得到值得稱道的成就,都必須勤學苦練纔行。
  蘇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國人才。伯裏剋利死後,雅典由於沒有好的領導人,民主制度變成了極端民主化,變成了無政府主義,連國傢領導人都用抓鬮或抽簽的辦法選出來。蘇格拉底對此十分痛心。他認為治國人才必須受過良好的教育,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治國人才。為了培養治國人才,他付出了畢生的精力。
  關於教育的內容,他主張首先要培養人的美德,教人學會做人,成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學習廣博而實用的知識。他認為,治國者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他說,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贊揚的人都是那些知識最廣博的人,而受人譴責和輕視的人,都是那些最無知的人。最後,他主張教人鍛煉身體。他認為,健康的身體無論在平時還是在戰時,對體力活動和思維活動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體不是天生的,衹有通過鍛煉才能使人身體強壯。
  在教學的方法上,蘇格拉底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教學法,人們稱之為“蘇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則稱之為“産婆術”。他母親是産婆,他藉此比喻他的教學方法。他母親的産婆術是為嬰兒接生,而他的“産婆術”教學法則是為思想接生,是要引導人們産生正確的思想。
  “蘇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終是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的,所以又叫“問答法”。蘇格拉底在教學生獲得某種概念時,不是把這種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嚮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他也不直接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的結論。
  蘇格拉底倡導的問答法對後世影響很大,直到今天,問答法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
  
  【倫理學說】
  蘇格拉底建立了一種知識即道德的倫理思想體係,其中心是探討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強調人們應該認識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和“認識自己”,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各種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規範都是相對的,衹有探求普遍的、絶對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識,纔是人們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要有道德就必須有道德的知識,一切不道德的行為都是無知的結果。人們衹有擺脫物欲的誘惑和後天經驗的局限,獲得概念的知識,纔會有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等美德。他認為道德衹能憑心靈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認識心靈和神,聽從神靈的訓示。這種禁欲主義和神秘主義倫理思想,後來被安提斯泰尼繼承和發展,形成以強調禁欲為特徵的犬儒學派;而蘇格拉底倫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樂論思想 ,則被亞裏斯提卜繼承和發展,形成主張享樂的居勒尼學派。柏拉圖全面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倫理思想體係,並進一步係統化、理論化。蘇格拉底強調知識的重要性,認為倫理道德要由理智來决定,這種理性主義的思想,在以後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中,起了積極作用。
  
  【軼事】
  辯論
  蘇格拉底經常和人辯論。辯論中他通過問答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並幫助人産生新思想。這種問答分為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他認為這是使人變得聰明的一個必要的步驟,因為除非一個人很謙遜“自知其無知”,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真知。第二步叫定義,在問答中經過反復詰難和歸納,從而得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第三步叫助産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正如蘇格拉底自己所說,他雖無知,卻能幫助別人獲得知識,好象他的母親是一個助産婆一樣,雖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夠幫助新的生命誕生。
  蘇格拉底教學生也從不給他們現成的答案,而是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的思想影響。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學生:蘇格拉底,請問什麽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準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學生: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並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這種教學方法有其可取之處,它可以啓發人的思想,使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他用辯證的方法證明真理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嚮自己的反面轉化。這一認識論在歐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義。
  治國
  蘇格拉底主張專傢治國論,他認為各行各業,乃至國傢政權都應該讓經過訓練,有知識才幹的人來管理,而反對以抽簽選舉法實行的民主。他說: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權柄、以勢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衆選舉的人,而應該是那些懂得怎樣管理的人。比方,一條船,應由熟悉航海的人駕駛;紡羊毛時,婦女應管理男子,因為她們精於此道,而男子則不懂。他還說,最優秀的人是能夠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於農耕便是一個好農夫;精通醫術的便是一個良醫;精通政治的便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傢。
  處死
  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儘管他曾獲得逃亡雅典的機會,但蘇格拉底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衹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同時也是因為擔心他逃亡後雅典將再沒有好的導師可以教育人們了。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個傍晚,雅典監獄中一位年屆七旬的老人就要被處决了。衹見他衣衫襤褸,散發赤足,而面容卻鎮定自若。打發走妻子、傢屬後,他與幾個朋友侃侃而談,似乎忘記了就要到來的處决。直到獄卒端了一杯毒汁進來,他纔收住“話匣子”,接過杯子,一飲而盡。之後,他躺下來,微笑着對前來告別的朋友說,他曾吃過鄰人的一隻雞,還沒給錢,請替他償還。說完,老人安詳地閉上雙眼,睡去了。這位老人就是大哲學家蘇格拉底。
  青年之友
  蘇格拉底很喜歡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認為,一個人接受教育之後,不僅自身會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傢務,而且還能使別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據不同情況,對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對於遺傳條件優越而輕視學習的人,蘇格拉底告訴他們,越是稟賦好的人越要受教育。這好比烈性而桀驁不馴的良種馬,如果在小時候加以訓練,就會成為最有力、最驍勇的千裏馬;否則,將始終是難以駕馭的駑馬。一個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堅強,就越容易犯罪。對於那些以財富自誇、認為不需要受教育、財富會成就他們的心願、給他們帶來幸福的人,蘇格拉底就教導他們,衹有愚人才會這樣想。他指出,幸福不在於財富,而在於知識,在於對人類做出貢獻。人衹有這樣,才能獲得人們的尊敬。
  據說,柏拉圖的堂弟格老孔,在不到20歲的時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領袖,非常榮耀而瀟灑地面對衆多的人進行演講。按理說,一個青年人有這樣的理想,並非壞事。遺憾的是,格老孔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和才能都很欠缺。傢裏人都明白他這是好高騖遠,想入非非,真怕他冒冒失失地闖上講壇,弄得不好被人拖下來,落下笑柄。可是沒有一個人能說服他不要這麽做。這件事被蘇格拉底知道了,鑒於和柏拉圖的關係,他决定開導開導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
  一天,蘇格拉底看見格老孔迎面走來,老遠就喊;“喂,格老孔,聽說你决心做我們城邦的領袖,這是真的嗎?”為了使格老孔樂意聽自己的話,蘇格拉底故意裝出十分熱情的樣子,選擇了格老孔最感興趣的話題。
  “是的。我的確是這樣想的,蘇格拉底。”格老孔回答。
  “那好極了。如果人間真有什麽好事的話,這又是一樁好事了。因為,倘若你的目的能夠實現,你想有什麽就會得到什麽;你將能夠幫助你的朋友;為你的家庭揚名,為你的祖國增光;你的名聲在傳遍全城之後,還會傳遍整個希臘,甚至在異邦中享有盛名。那時,你無論到那裏去,都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果然,格老孔聽了這番話,大為高興,就停下來同蘇格拉底交談。
  看到格老孔留下來,蘇格拉底接着說:“看來很明顯,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們的尊敬,你就必須對城邦有貢獻。”
  “正象你所說的。”格老孔回答。
  於是蘇格拉底請格老孔談談做貢獻的打算。正當格老孔思考的時候,蘇格拉底問他是不是首先讓城邦富裕起來,實現富裕的途徑是讓稅收增多。格老孔表示同意。蘇格拉底又問,稅收從何而來?總數多少?不足的補充來源是什麽?格老孔回答對這些問題沒有考慮過。之後,蘇格拉底又問他對治理國傢所必須考慮的問題的看法,如削減開支、國防力量、防禦戰略、糧食供應等。格老孔要麽回答沒有考慮,要麽說不清楚,要麽推托這類事沒必要親自照管。
  看到格老孔為難的樣子,蘇格拉底進一步開導他說,“國、傢一理。國傢人口多,一些問題確實很難說上來,但如果能幫助一傢,就可以着手幫助更多的人傢,你為什麽不從增進你叔父傢的福利試一試呢?”
  格老孔說:“衹要叔父肯聽我的勸告,我一定能對他們有所幫助的。”
  蘇格拉底笑了;“怎麽?你連叔父都說服不了,還想希望包括叔父在內的整個雅典人都聽你的勸嗎? 年輕人,要當心,你一心想要出名,可不要弄個適得其反呀!看看現實,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贊揚的人都是些知識最廣博的人。反之,都是些最無知的人。如果你真想在城邦獲得盛名並受到人們的贊揚,就應當努力對想要做的事求得最廣泛的知識。因為衹有這樣,你才能勝過別人;當處理事務的時候,你也就會很容易地獲得你所期望的目標了。”
  高傲的、一心想做領袖的格老孔被說服了。
  蘇格拉底經典語錄
  一位醫生跑來詢問蘇格拉底,說他吃任何東西都淡而無味。蘇格拉底說:你衹需停止飲食就行了。
  蘇格拉底被處死前,朋友悲傷地說:我親愛的蘇格拉底,我是多麽不希望你被如此不公正的處死啊!蘇格拉底平靜地說:朋友,難道你希望看到我被公正的處死嗎?
  以下是蘇格拉底的故事
  最大的麥穗
  希臘有一位大學者,名叫蘇格拉底。一天,他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麥地邊。那正是成熟的季節,地裏滿是沉甸甸的麥穗。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裏摘一個最大的麥穗,衹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弟子們聽懂了老師的要求後,就陸續走進了麥地。
  地裏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纔是最大的呢?弟子們埋頭嚮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以為最大的麥穗還在前面你呢。雖然弟子們也試着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弟子們一邊低着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突然,大傢聽到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纔如夢初醒。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裏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 ;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蘇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話,悟出了這這樣一個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見了那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錯失良機。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麥穗拿在手中,纔是實實在在的。
  蘇格拉底和他的房子
  從前,在希臘有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名叫蘇格拉底。全國各地的年輕人都來投奔他,嚮他學習聰明智慧。他講了許多開心的事情。他講述的方式非常生動,所以聽的人都不感到厭煩。
  一個夏天,他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鄰居都很納悶,這房子怎麽會使他滿意呢?
  “您這麽一個大人物,卻把自己的房子蓋成這麽一個小盒子,有什麽道理嗎?”
  “確實沒有什麽道理。”他說,“不過這個地方雖小,但是如果我能使它容下真正的朋友,我將會認為自己是快樂的。”
  
  【死亡】
  公元前399年,在雅典的荒煙蔓草裏仿佛遊蕩着一個光輝的身影,蘇格拉底,這個不死的靈魂在永不疲憊地捎帶着神的聖諭,不住地嚮來去匆匆的人們發送着理性的光環。他是一個出身於雅典中産之傢的公民,父親是雕刻匠,母親是助産婆。他出生在希波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時刻,成長在伯裏剋利的盛世,當時正值智者從全希臘各地雲集雅典,給民主制度雅典帶來了許多新知和自由論辯的新風尚的時期。年輕的蘇格拉底嚮著名的智者普羅泰哥拉和普羅第柯等人求教,討論各種重要的社會人事和哲學的問題。他以一種對哲學的嶄新理解開創了希臘哲學的新紀元,通過他的教誨産生了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産生了犬儒派等新學派,並通過他們一直影響到希臘化羅馬時代。他貌不出衆,但言談話語富有魅力,他在辯論之中度過了一生,並嚮青年們教授哲學,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兩項:不敬城邦所敬的諸神而引進了新神,並敗壞了青年,結果被判刑。朋友們打算營救他逃離雅典,但他拒絶了,他認為自己必須遵守雅典的法律,因為他和國傢之間有神聖的契約,他不能違背。蘇格拉底認為雖然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從它們,但是如果你違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須服從懲罰。蘇格拉底就正是絲毫不差地這樣做的,他感到有一種服從城邦的合法權威和城邦法律的義務,所以他十分自覺地接受了死刑,在臨終前仍同朋友們討論哲學問題。在時間到來時,他安詳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學報答了祖國城邦,終年70歲。在蘇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捨身取義的偉大哲人,另一方則是以民主自由為標榜、被視為民主政治源頭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誰善誰惡,不那麽涇渭分明,感情上的取捨則成為一種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劇色彩愈加彰顯。
  蘇格拉底的哲學是同他的生活實踐融為一體的,而他個人的命運同雅典的命運是不可分的。他為了祖國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國則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貢獻,成全了他的哲學。蘇格拉底沒有絲毫的激憤、畏懼或是悲哀,而是依舊用他智慧的語調誠摯地奉勸着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還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給他一個完美的結局。
  在古希臘,法律被視做城邦安全的基礎,具有女神般的尊嚴,可以說是城邦真正的保護神。在此神靈的保護下,古希臘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於法律。蘇格拉底認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們一致製定的協議,應該堅定不移地去執行,衹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協力,使城邦強大無比,嚴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強大的根本保證,他的價值遠遠高於個人的生命。
  蘇格拉底還認為,法律同城邦一樣,都來源於神,是神定的原則。法律最初體現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規律,它純粹是一種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後來城邦頒布的法律稱為人定法。雖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樣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變性,但是,由於人定法來源於自然法,人們接受和服從人定法的指導就意味着人們接受和服從自然法的約束,也就是服從神的意志。一個城邦的理想狀態必須是人人從內心守法的狀態,這既是蘇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後慷慨以身殉法的內在動力。
  蘇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處死刑之時仍大談“遵道德、重公義、法律至寶、法製為貴”,認為人生價值莫過於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蘇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識到道德理想的力量,並自覺、自願去實現它,即使為此獻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個悲劇,悲劇在於衝突雙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調和。於是蘇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軀托負起這個偉大的衝突,托負起自由人格的責任與使命。對蘇格拉底而言,他的事業就是他的精神,自覺,自願,自律從而自由的精神,通過他得到了光大。
  蘇格拉底熱愛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許最神聖的理想有絲毫的被褻瀆,因此,他毅然選擇死亡。他並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註重自己的靈魂,他相信神無處不在,無所不能,萬事萬物都是神有意識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沒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對他的召喚,他還有什麽可猶豫的呢?也許人們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頑固,執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內心世界的人,纔會為他的智慧與忠誠所折服: 智慧是他看到並一直緊緊關註着的衆人未曾察覺的美德,忠誠的是於他自己熱愛的城邦,於他一生遵從的法律,於他永恆不變的理想追求。
  《申辯篇》描繪了一幅明晰的圖畫:一個非常自信的人,頭腦高超而不介意於世俗的成敗,相信自己是為一個神聖的聲音所引導,並且深信清明的思想乃是正確生活的最重要的條件。似乎沒有任何疑問,歷史上的蘇格拉底的確是宣稱自己被神論或者命運之神所引導的。那究竟是不是象基督徒所稱之為良心的聲音,還是那對蘇格拉底來說乃是一個真正的聲音,我們就無從知道了。
  在哲學之前,荷馬史詩是希臘最膾炙人口流傳最廣的文化思想寶庫。它把英雄故事和富於人情味的諸神的活動交織一起,表現了希臘人的生活想象和世界觀。實際上希臘的神靈多數來自西亞各國和埃及,希臘人從他們那裏接受過來然後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改變,組織在自己的宇宙和人生的畫捲之中。而大約和哲學出現的同時流行於希臘各地的奧爾菲神話傳說和宗教教義,更以其靈魂轉世與淨化的基本思想,給畢達哥拉斯、恩培多剋勒、蘇格拉底、柏拉圖以極其深刻巨大的影響。
  蘇格拉底的學說的確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學定義為“愛智慧”,他的一個重要觀點是:自己知道自己無知。他結論說:“衹有神纔是智慧的,他的答復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沒有什麽價值的或者全無價值的,神並不是在說蘇格拉底,他僅僅是用我的名字作為說明,像是在說,人們啊,惟有像蘇格拉底那樣知道自己的智慧實際上是毫無價值的人,纔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無知而自豪,並認為人人都應承認自己的無知。
  蘇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賜給雅典人的一個禮物、一個使者,任務就是整天到處找人談話,討論問題,探求對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貫穿這些討論的主題就是引導人們認識:在這些對於人至關重要的問題上,其實人是非常無知的,因此人們需要通過批判的研討去尋求什麽是真正的正義和善,達到改造靈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他還把自己比作一隻牛虻,是神賜給雅典的禮物。神把他賜給雅典的目的,是要用這衹牛虻來刺激這個國傢,因為雅典好像一匹駿馬,但由於肥大懶惰變得遲鈍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隻牛虻緊緊地叮着它,隨時隨地責備它、勸說它,使它能從昏睡中驚醒而煥發出精神。蘇格拉底把批評雅典看作神給他的神聖使命,這種使命感和由此而來的思考探索,便成為他生活與哲學實踐的宗旨。他知道自己這樣做會使許多人十分惱怒,要踩死這衹牛虻,但神給自己的使命不可違,故冒死不辭。
  蘇格拉底確實主張了一個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這個宇宙理性神是蘇格拉底的哲學追求—-真正的善—-的終極根據,人能有知識,是因為人得到了神的特別關愛,被賦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靈魂,有了愛智的心靈和理智。但是人應當明白,你所具有的那點靈魂同神的智慧是無法比擬的。所以這個新的理性神的觀念和關於人當“自知無知”的教導,就成了激發和推動人追求真知與批判不真不善、偽真偽善的強大力量。
  亞裏士多德也認為最高的存在本體就是神,就是善,他的這個說法也是來自蘇格拉底的。神的觀念一直是希臘哲學的起源地和歸宿,而希臘哲學在其發展中也不斷改變和淨化了人們原先的神觀念,兩方面是彼此互動的。作為一位最具原創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從敬畏神吸取了他變革哲學的智慧和力量。他把自己看作神賜給雅典人的一個禮物,一隻牛虻,一個肩負着神的使命助人從善愛智的使者。這是他對神的敬畏虔誠,也是他對人的熱愛鞭策。衹有聯繫到他的神觀念,我們才能認識他所主張的“自知無知”命題的深刻含義。蘇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義深遠的事件,仿佛一則寓言,一個謎。他策劃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場浩大的審判,以法律正義的名義判處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餘燼,凝成一個死亡之謎,給後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學科的“哥德巴赫猜想”。蘇格拉底好像在為自己申辯,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覓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與法律的合謀。
  蘇格拉底被稱為西方的孔子,這是因為他們都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並不是靠軍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過理性,對人的生命作透徹的瞭解,從而引導出一種新的生活態度。雅典城並沒有因為處死蘇格拉底而重煥輝煌,也沒有任何文字記載那些法官們在審判後的心路歷程。我想,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沒辦法面對和說服自己的良知了,他們的靈魂,將籠罩在那位老人孤獨而頑強的身影下。蘇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裏去了。“哪一條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們越走越遠,但是誰都無法從他們心中抹去這個雖然虛幻的名字――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是哲學的聖徒和殉道者,至今,沒有哪位哲學家像他那樣癡迷於過一種正義的生活。他把一個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來,從他一生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獲得啓發,體認人生總是會面臨各種遭遇,會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對不義時,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關註的重點由外在轉嚮內在。蘇格拉底為希臘哲學註入了強心劑,激起了無比洶涌澎湃的浪濤,餘波甚至綿延至今。
  【蘇格拉底的法庭辯論】
  雅典的公民們!我得到那個壞名聲,衹是由於我有某種智慧。你們要問,是哪一種呢?我說就是人所能得到的那一種。也可能我確實有那樣一種智慧;至於我剛纔提到的那幾位所具有的,我想也許可以稱為超人的智慧。我想不出別的話來描述它,因為我自己根本不想要它。誰要是說我想要,那是造謠,是對我的誹謗。公民們,即便你們覺得我下面的話很誇張,也請你們安靜地聽一聽,因為那話並不是我說的。我要告訴你們,那是一位值得你們尊敬的人物說的。我要為你們引一位值得信任的證人來作證。這就是那位德爾斐的神。他會告訴你們我那點智慧是屬於哪一類的。你們一定知道凱勒豐;他是我自幼的故交,也是你們的朋友,因為他曾經同你們一道被流放,也是同你們一道回來的。這位凱勒豐的性格,你們都知道,是做什麽事都很急躁的。有一回他跑到德爾斐,冒冒失失地嚮神提出了一個問題--請不要打斷我的話--求神諭告訴他有沒有人比我更智慧。女祭司傳下神諭說,沒有人更智慧了。凱勒豐本人已經去世了,可是他的兄弟在這裏,可以證明我說的是實話。
  為什麽我要提這件事呢?因為我要嚮你們說明自己得到壞名聲的原因。我聽到這個神諭的時候,心裏暗暗地想,神的這句話能是什麽意思呢?他這個謎應該怎麽解呢?因為我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大的小的都沒有。那麽,他說在人間我最智慧,是什麽意思呢?他是神,不可能說謊,那是同他的本性不合的。我經過長期考慮,想出一個辦法來解决問題。我想,如果能找到一個人比我智慧,那就可以到神那裏去提出異議了。。我可以說:你說過我最智慧,可是這裏就有一個比我更智慧呀。於是,我就去訪問一位以智慧著名的人物,對他進行觀察。他的名字我不用說了;這是一位政界人士,我選他來試試。結果,我一開始同他談話,就不能不想到他實在不智慧,儘管很多人以為他智慧,他也自以為智慧。因此我就試圖嚮他說明,他自以為智慧,其實並不真智慧。結果他恨我了,當時在場的一些人聽到我的話也恨我了。於是我就離開了他,心裏暗想:好吧,儘管我並不以為我們人中間有誰知道什麽真正美、真正好的東西,可我還是比他好一點,因為他一無所知,卻自以為知道,而我既不知道,也不自以為知道。在這一點上,我似乎比他稍有高明之處。後來我又訪問了另外一位更加自以為智慧的人,結果也是一模一樣。於是我有樹立了一個敵人,他身邊的許多人也都成了我的敵人。
  我一個接着一個地考察人,並不是沒意識到自己激起的敵意。我也曾為此悔恨、畏懼,但我不能不這樣做,因為我應當首先考慮神的話。我心裏想:我必須把所有顯得智慧的人都訪問到,把神諭的意義找出來。我對你們不能不說實話,公民們,我嚮你們發誓,憑着犬神發誓,我看來看去,發現那些名氣最大的人恰恰是最愚蠢的,而那些不大受重視的人實際上倒比較智慧,比較好些。我要告訴你們,我到處奔波,付出了巨大的勞動,最後發現那個神諭是駁不倒的。我看了政界人士以後,有去看那些詩人:悲劇詩人,歌頌酒神的詩人,已經各種各樣的詩人。我對自己說:在他們那裏你就會馬上露原形了,就會發現自己比他們無知了。於是我就拿出幾段他們最得意的作品,請教他們到底是什麽意思,心想他們總能教我點東西。你們相信嗎?我幾乎不好意思說出真相,可是必須說,在座的諸位幾乎沒有一位不比他們強,哪一位都能對他們的詩談出些道理,就是他們本人說不出所以然。我這纔明白了,詩人寫詩並不是憑智慧,而是憑靈感。傳神諭的先知們說出了很多美好的東西,卻不明白自己說的是什麽意思。我覺得很明顯,詩人的情況也是這樣。同時我還觀察到,他們憑着詩才,就自以為在別的方面也最智慧,其實一竅不通。於是我就辭別了他們,捉摸着自己比他們高明點,正如比那些政治傢高明一樣。
  最後我去訪問工匠。因為我意識到自己確實一無所知,相信會發現他們知道很多好東西。這一點,我可沒有看錯。因為他們確實知道很多我所不知道的東西,在這一方面他們比我智慧。可是,公民們,我發現那些能工巧匠也有同詩人們一樣的毛病,因為自己手藝好,就自以為在別的重大問題上也很智慧。這個缺點淹沒了他們的智慧。所以,我就代表神諭問自己:你情願象原來那樣,既沒有他們的智慧,也沒有他們的無知呢,還是願意既有他們的智慧,也有他們的無知?我嚮自己和神諭回答道:還是象我原來那樣好。
  公民們,就是這一查訪活動給我樹立了那麽多兇險毒辣的敵人,也是這一活動使我得到了“最智慧的人”的稱號,因而受到人們的誹謗。因為旁觀者總以為我既然指出別人缺乏智慧,那個神諭的用意是說,人的智慧沒有多少價值,或者根本沒有價值。看來他說的並不真是蘇格拉底,他衹是用我的名字當作例子,意思大約是說:“人們哪!像蘇格拉底那樣的人,發現自己的智慧真正說來毫無價值,那就是你們中間最智慧的了。”所以,我就到處奔波,秉承神的意旨,檢驗每一個我認為智慧的人,不管他是公民還是僑民,如果他並不智慧,我就給神當助手,指出他並不智慧。這件工作使我非常忙碌,沒有時間參加任何公務,連自己的私事也沒工夫管,我一貧如洗,就是因為事神不懈的緣故。
  註:
  ①這是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辯。
  ②阿波羅,太陽神兼智慧神,他的廟在德爾斐。
  ③公元前404年雅典嚮斯巴達投降後,成立寡頭政府,鎮壓民主派,次年即垮臺。
  【蘇格拉底的殉難】
  古希臘卓越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公元前469-399)是柏拉圖的老師。他對西方的哲學發展起過深遠的影響。蘇格拉底一生不斷探索真理,由於善於辭令,常常把那些自認為知識淵博的淺薄之輩駁得目瞪口呆,因此他在廣大青年中享有很高威望,不幸於公元前 399年被保守派貴族以煽動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當衆受審,處以死刑。
  蘇格拉底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有一大批狂熱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對者。他一生沒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哲學史傢往往把他作為古希臘哲學發展史的分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做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後世的西方哲學産生了極大的影響。
  蘇格拉底本人沒有寫過什麽著作。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剋塞諾芬尼著作中的記載流傳下來。關於蘇格拉底的生平和學說,由於從古代以來就有各種不同的記載和說法,一直是學術界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
  古希臘哲學家。
  根據當時雅典法律規定,處死犯人的方法是賜以毒酒一杯,但在處死前關押的一個月中,法庭允許犯人的親友探監。當時便有許多青年人天天去監獄探望蘇格拉底,其中有位名叫剋利托的青年問蘇格拉底有無什麽遺言時,蘇格拉底回答說:“我別無它求,衹有我平時對你們說過的那些話,請你們要牢記在心。你們務必保持節操,如果你們不按我說的那樣去生活,那麽不論你們現在對我許下多少諾言,也無法告慰我的亡靈。” 說完他便起身去洗浴了。
  在蘇格拉底即將處死的那天晚上,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兒打發開,而去同他的學生斐多、西米亞斯、西帕斯、剋利托等談論靈魂永生的問題。不久,獄卒走了進來,說:“每當我傳令要犯人服毒酒時,他們都怨恨咒詛我,但我必須執行上級命令。你是這裏許多犯人中最高尚的人,所以我想你决不會恨我,而衹會去怨恨那些要處死你的人,我現在受命執行命令,願你少受些痛苦。別了,我的朋友。”說完淚流滿面,離開了牢房。蘇格拉底望着獄卒的背影說:“別了,朋友,我將按你說的去做。”然後他又掉轉頭來,和藹地對那些青年說:“真是個好人,自我入獄以來,他天天來看望我,有時還跟我談話,態度親切。現在他又為我流淚,多善良的人呀!剋利托,你過來,如果毒酒已準備好,就馬上叫人去取來,否則請快點去調配。”剋利托回答說:“據說有的犯人聽到要處决了,總千方百計拖延時間,為的是可以享受一頓豐盛的晚餐。請你別心急,還有時間呢!”這時蘇格拉底說:“誠然你說得對,那些人這樣做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延遲服毒酒就獲得了某些東西;但對我來說,推遲服毒酒時間並不能獲得什麽,相反,那樣吝惜生命而獲得一頓美餐的行為在我看來應當受到鄙視,去拿酒來吧。請尊重我的要求。”
  一會兒送毒灑的人來了,蘇格拉底鎮定自若,面不改色,接過酒杯一飲而盡。在場的人無不為將失去這樣一位好友而悲泣。蘇格拉底見狀大為不悅,他說:“你們怎麽可以這樣呢?我為了避免這種場面纔打發走傢裏的人,常言道: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請大傢堅強點!”蘇格拉底接着在室內踱了一會兒,說自己兩腿發麻,便躺了下來。送酒的人走過來摸了摸他的身體,覺得已沒有熱氣。突然蘇格拉底又喃喃地說:“剋利托,你過來,我們曾嚮剋雷皮烏斯藉過一隻公雞,請你不要忘記付錢給他。”說完,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合上了眼,安靜地離開了人世。
  
  【名言】
  ○逆境是人類獲得知識的最高學府,難題是人們取得智慧之門。
  最熱烈的愛情會有最冷漠的結局。
  我與世界相遇,我自與世界相蝕,我自不辱使命,使我與衆生相聚。
  認識你自己(know yourself)。
  我們的需要越是少,我們越近似神。
  神靈為自己保留了那對於最為重要的東西的認識。
  想左右天下的人,須先能左右自己。
  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
  美是難的。
  德性就是知識或:美德即知識,愚昧是罪惡之源。
  無知即罪惡。
  別人為食而生存,我為生存而食。
  智慧意味着自知無知。
  我平生衹知道一件事,我為什麽是那麽無知。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
  如果把世上每一個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讓你去選擇,你可能還是願意選擇自己原來的那一份。
  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記。
  唯有理智最為可貴。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並沒有智慧,不論大的還是小的都沒有。
  教育是把我們的內心勾引出來的工具和方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訴人們答案,而是嚮他們提問。
  要想嚮我學知識,你必須先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強烈的求生欲望一樣。
  思想應當誕生在學生的心裏,教師僅僅應當像助産士那樣辦事。
  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主要是如何讓它發光。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
  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産生的産婆。
  最優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知道的越多,纔知知道的越少。
  我知道自己的無知,我知我無知。
  未經審視的生活是毫無價值的 或:一種未經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在多人之前,吾舌尤健。
  暗戀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愛情。
  不要靠饋贈來獲得一個朋友。
  告訴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麽樣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陽光、空氣、水和笑容,我們還需要什麽呢!
  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究竟誰過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我到處走動,沒有做別的,衹是要求你們,不分老少,不要衹顧你們的肉體,而要保護你們的靈魂。
  對哲學家來說,死是最後的自我實現。是求之不得的事,因為它打開了通嚮真正知識的門。靈魂從肉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終於實現了光明的天國的視覺境界。
  我衹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麽都不知道。
  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懶!
  人可以犯錯,但是不可犯同一個錯。
  在你發怒的時候,要緊閉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氣。
  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好的婚姻僅給你帶來幸福,不好的婚姻則可使你成為一位哲學家。
  沒有人因為知道了善而不嚮善的。
  任何確實的實驗都說明,任何一種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純水而減輕病情。
  我不衹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
  想起來,我還欠某人一隻雄雞未還。
  我的母親是個助産婆,我要追隨她的腳步,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産士,幫助別人産生他們自己的思想。
  我像一隻獵犬一樣追尋真理的足跡。
  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相關歷史事件】
  * 2002年10月,歐洲機構,30個參與國以及一些高校和學術、學生組織參與了蘇格拉底一伊拉斯漠學生突破一百萬人的紀念慶典。
  * 2001年至2002年之間,有來自歐洲等30個國傢的32000名學生和6000名教師,在德國的伊拉茲馬斯和蘇格拉底項目中從事學習和任教。
  * 蘇格拉底在2000年前提出了“知識即美德”的命題,試圖把真與善統一起來。
  * 2000年前,蘇格拉底要人們認識自己,但又發 現這種認識的結果是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柏拉圖倡導理性的方法,但理念是 人事先並不知道的,人的理性遇到了根本性的難題,於是古希臘哲學走嚮懷 疑論。
  * 早在公元前2000年,印度的宗教文獻中就有關於自我意識萌芽的記載;到了蘇格拉底時代,認識自己”逐漸演變為人類的獨立宣言,標志着人類對自我的自覺認識;而人類對自我的真正研究,始於近代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笛卡爾最先提出了“自我意識”這一概念,同時也提出了“用心靈的眼睛去註意自身”的精闢論斷。
  * 協會在2000年7月至2001年5月開展的一個研究項目是《歐洲高等教育認證方案探索》這一項目得到了蘇格拉底計劃的部分投資。
  * (四)加強技術培訓,提高人員素質歐盟在1995—1999年期間,將撥款28.7億埃居,以支持實施“蘇格拉底計劃”達·芬奇計劃”和“適應計劃”等職業培訓和再培訓工程建設,大力提倡“終身職業培訓是保障終身就業”的新觀念。
  * 1995年,諾齊剋推出了《理性的本質》一書,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問題;而1997年的《蘇格拉底的睏惑》一書則是諾齊剋的隨筆、論文、評論以及哲學短篇小說的結集。
  * 1995年歐盟開始實施為期4年的“蘇格拉底教育計劃”總投資65億法郎,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積極推動歐盟國傢的語言教學,為語言教師出國培訓創造條件。
  * 自1995年起,該計劃範圍進一步擴大,被並入歐洲聯盟的新計劃—蘇格拉底計劃中,後者包括各類和各級教育,並強調“歐洲全民教育”的概念。
  * 歐盟從1995年開始,撥款28.7億埃居,以支持實施“蘇格拉底計劃”達·芬奇計劃”和“適應計劃”等職業培訓和再培訓工程建設。
  * 1995年起 歐盟實行兩項新的為期4年的教育培訓計劃 即蘇格拉底計劃和達·芬奇計劃。
  * 1995年,歐洲理事會提出了兩個五年教育行動計劃,統稱《蘇格拉底項目》(Socrates)。此項目包括《伊拉斯謨斯項目》(Erasmus)、《林瓜語言項目》(Lingua)、《誇美紐斯項目》(Comenius)等8個有關教育的項目。
  * 從 1995年歐盟開始實施的“蘇格拉底計劃”以及 1999年發表的《波隆亞宣言》中不難看出 在形成相對統一的歐洲高等教育市場或體製過程中使用英語教學、開設廣泛多樣的國際化課程、鼓勵學生和教師出國學習和授課以及建立相互認可交換的學分和學位等制度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 1995年,歐洲理事會運用整合的方式將歐盟各種教育計劃進行了係統的重組,提出了綜合性的“蘇格拉底計劃”
  * 1995年,歐盟又啓動了兩項重要的合作教育培訓計劃,即蘇格拉底計劃和達·芬奇計劃。
  * 1989年起在一些地區尤其是參加蘇格拉底一伊拉斯漠項目的學校中開始使用ECTS。
  * 葉秀山,1982年:《前蘇格拉底哲學研究》三聯書店。
  * 早在1976年 希利斯·米勒 J HillisMiller)就對兩者之間的對立作了這樣的描述 現在 已經能夠清楚地進行如下區分…一方面 是蘇格拉底式的、理論上的或者謹慎的批評傢 另一方面 是阿波羅式的 /發狂似的 悲劇性或者怪異的批評傢。
  * 1969年,科爾伯格驚奇的看到,布萊特在中學從事的一個學期的蘇格拉底式的課堂道德兩難討論取得了成功,參加討論的學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嚮上運動了一個階段,而控製組的學生仍停留在原地不動。
  * 1966年,施特勞斯發表了著作《蘇格拉底與阿裏斯托芬》解釋阿裏斯托芬的11出喜劇作品,其中花費筆墨最多的是《雲》和《鳥》兩出戲,而首先解釋的就是以描寫蘇格拉底為主題的《雲》。
  * 1930年3月,左聯”在上海成立,左翼文藝思潮很快影響到近在咫尺的杭州,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不再是蘇格拉底式的學園。
  * 尼采卒於1900年,同年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問世,年份上的此種偶然重疊,卻是象徵地表現了弗洛伊德之在客觀上繼承並實現了尼采回到前蘇格拉底時代,亦即是解放野性的企盼。
  * 1870年哈佛法學院院長蘭德爾首創的“個案研究教學法”和“蘇格拉底教學法”成為 諸大學紛紛效仿的重要教學方法。
  
  【關於蘇格拉底的書】
  《蘇格拉底這樣思考:通嚮幸福生活的16種方式》《蘇格拉底傳》《與大師相遇——真理的追求者》《回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申辯》《蘇格拉底的審判》《色諾芬筆下的蘇格拉底對話》《蘇格拉底的睏惑》《蘇格拉底之道》《蘇格拉底的最後日子》《蘇格拉底之死》《談話錄》《理想國》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