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人物列錶
非馬 William Marr愛倫·坡 Edgar Alan Poe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惠特曼 Walt Whitman狄更生 Emily Dickinson斯蒂芬·剋蘭 Stephan Crane
史蒂文斯 Wallace Stevens弗羅斯特 Robert Frost卡爾·桑德堡 Carl Sandberg
威廉斯 William Carlos Williams龐德 Ezra Pound杜麗特爾 Hilda Doolittle
奧登 Wystan Hugh Auden卡明斯 E. E. Cummings哈特·剋萊恩 Hart Crane
羅伯特·鄧肯 Robert Duncan查爾斯·奧爾森 Charles Olson阿門斯 A. R. Ammons
金斯堡 Allen Ginsberg約翰·阿什伯利 John Ashbery詹姆斯·泰特 James Tate
蘭斯敦·休斯 Langston Hughes默溫 W. S. Merwin羅伯特·勃萊 Robert Bly
畢肖普 Elizabeth Bishop羅伯特·洛威爾 Robert Lowell普拉斯 Sylvia Plath
約翰·貝裏曼 John Berryman安妮·塞剋斯頓 Anne Sexton斯諾德格拉斯 W. D. Snodgrass
弗蘭剋·奧哈拉 Frank O'Hara布洛茨基 L.D. Brodsky艾米·洛威爾 Amy Lowell
埃德娜·聖文森特·米蕾 Edna St. Vincent Millay薩拉·梯斯苔爾 Sara Teasdale馬斯特斯 Edgar Lee Masters
威廉·斯塔福德 William Stafford艾德裏安娜·裏奇 Adrienne Rich大衛·伊格內托 David Ignatow
金內爾 Galway Kinnell西德尼·拉尼爾 Sidney Lanier霍華德·奈莫洛夫 Howard Nemerov
瑪麗·奧利弗 Mary Oliver阿奇波德·麥剋裏許 阿奇波德麦 Kerry Xu傑弗斯詩選 Robinson Jeffers
露易絲·格麗剋 Louise Glück凱特·萊特 Kate Light施加彰 Arthur Sze
李立揚 Li Young Lee姚園 Yuan Yao雷蒙德·卡佛 Raymond Carver
露易絲·博根 Louise Bogan艾倫·金斯伯格 Allen Ginsberg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
喬治·沃剋·布什 George Walker Bush
美國 現代美國  (1946年七月6日現今)
喬治·W·布什
開端終結
在位2001年2009年

乔治·沃克·布什
  喬治·沃剋·布什(英語:George Walker Bush,1946年7月6日-),臺灣譯作布希,港澳譯作布殊,為美國第43任總統。布什在2001年1月20日就職,並且在2004年的選舉中擊敗民主黨參選人約翰·凱利當選連任。在擔任總統之前,布什於1995年至2000年間擔任第46任的得州州長。布什傢族很早就開始投入共和黨以及美國政治,布什的父親是之前曾擔任第41任總統的喬治·赫伯特·沃剋·布什,他的弟弟傑布·布什也曾是佛羅裏達州的州長,由於與父親同樣都是美國總統,因此又常被稱為小布什以區別,而他父親就被稱為老布什。
  
  布什總統任內遭遇了2001年的九一一事件,他因此發動了一連串所謂的“反恐戰爭”。在2001年10月他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以推翻塔利班政權並鏟除基地組織勢力,接着他在2003年3月發動了伊拉剋戰爭,推翻了侯賽因政權。
  
  在經過激烈的選戰後,他連任選舉。在任內布什內推行了1.3萬億元的減稅計劃、以及對於醫療保險和社會福利體製的改革,同時也推行了社會保守主義的政策,例如禁止墮胎的法案、以及反對承認同性婚姻的聯邦法案提議。近年來,布什政府在反恐戰爭的正當性、關塔那摩灣事件、虐囚門事件、以及颶風卡特裏娜救災工作的處置上遭遇到衆多批評,他的執政民調認可度在911事件之後也有逐漸下滑的趨勢。
  
  早年生涯
  
  布什生於美國康乃迪剋州的紐黑文,父親是喬治·赫伯特·沃剋·布什、母親是芭芭拉·布什,布什的祖先是來自英國英格蘭薩默塞特郡(Somerset)的移民。在布什衹有兩歲大的時候,布什全家搬到了得剋薩斯州,並且在休斯頓與他的四個兄弟姐妹:傑布、尼爾、馬文、和桃樂西一同度過了童年,他的妹妹蘿賓則在年僅3歲時死於白血病。布什的祖父普利史考特·布什(Prescott Bush)曾經擔任參議員,他的父親曾在1989至1993年間擔任第41屆美國總統,而弟弟傑布則連任了兩屆的佛羅裏達州州長。
  擔任中尉的布什。
  
  布什就讀了位於馬薩諸塞州安多佛鎮的菲利普學院,並且選擇了和他父親一樣的大學—耶魯大學,並且在1968年取得了歷史學學士學位。在這段期間他也積極參與共和黨的許多競選活動,包括了他父親於1964年和1970年的得州參議員選舉。在大學裏,布什還成為了骷髏會的會員之一。根據他自己的描述,他衹算是成績中等的學生。
  
  布什畢業時正值越戰的高潮,他選擇加入了國民警衛隊的空軍,在訓練之後他被派往休士頓,於艾靈頓空軍基地(Ellington)駕駛F-102噴射機執勤,並獲得兩次晉升,從少尉升至中尉。在布什投入政界後,他在這段期間的服役紀錄也成為政敵的批評目標。在1973年9月,為趕上哈佛大學開學時間,布什獲得榮譽退伍的資格,提前6個月結束了他為期六年的義務兵生涯。布什在這段時間也留下了一些後來遭受批評的不良舉動,包括了“飲酒過量”以及生活放蕩,布什在1976年9月4日還因為酒後駕車而在緬因州遭到逮捕,除了遭罰款150元外,還在當地被吊銷駕照兩年,這段前科直到他在擔任得州州長期間纔曝光。
  
  布什在1975年獲得了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使他成為第一個有MBA學位的總統),畢業後布什開始從事得州的石油産業。在他人介紹下,布什認識了擔任教師和圖書館員的勞拉·威爾士,在經過三個月戀愛後,兩人於得州中部結婚和定居。布什夫婦在1981年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女兒—詹娜和芭芭拉。結婚後布什離開了原本信仰的聖公會,加入妻子的衛理宗教會。在達拉斯生活時布什全家也是達拉斯衛理宗聯合教會的成員。
  
  在1978年,布什投入競選得州的衆議員,對手是民主黨的肯特·漢斯(Kent Hance)。布什在競選中強調他的年輕活力和保守派價值觀,然而對手漢斯同樣也抱持許多保守派觀點,也反對槍械及經濟管製,他並且還批評布什與得州的鄉村脫離接觸。選舉結果布什以6,000票落敗,不過肯特·漢斯後來轉投共和黨,並且在1993年布什競選得州州長時助了他一臂之力。
  
  布什繼續經營石油産業,成為了好幾間企業的合夥人或總裁,包括了他自行創立的布什能源公司(Arbusto Energy)—“Arbusto”在西班牙語裏表示“樹叢”,與英文的“bush”(布什)同義,以及Spectrum 7、Harken Energy等公司。這些石油公司在1980年代時由於整體石油價格的下跌而遭受虧損。
  
  在1986年左右布什戒酒了,他接着開始研讀聖經以及基督教的刊物,並且參與教會的讀書會和討論團體。在和葛培理牧師親自交談過後,布什成為了一名重生的基督徒。布什在1988年與傢人一同搬至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以協助他父親的總統選舉。布什負責發展並協調選戰的策略,以吸引為數衆多、對選戰結果舉足輕重的保守派基督徒和福音教派選民。
  喬治和勞拉以及他們的女兒:詹娜和芭芭拉,攝於1990年。
  
  選戰過後布什回到了得州,他在1989年4月購買了一部份得州遊騎兵棒球隊的股份,並且擔任了球隊的合夥管理人長達5年。布什代表球隊處理公關事務,也負責管理新球場的建造。布什積極的投入球隊的訓練計劃,並且經常參與球隊比賽,與球迷一同觀看比賽過程。與得州遊騎兵球隊的關係使布什的媒體曝光度和名聲逐漸增加,也使他獲得越來越多公衆和商業團體的支持。在布什管理下球隊的表現相當不錯,還成功招攬了知名投手諾蘭·萊恩。布什也是第一個曾經跑過馬拉鬆賽跑的總統,在競選得州州長之前,布什曾於休士頓參與一場馬拉鬆比賽,在全長8:36/英哩的比賽中得到3:44:52的成績。布什自從26歲開始便持續練習長跑,直到他擔任總統之前每周固定要跑15至30英哩。
  投入政界
  得剋薩斯州州長
  
  隨着布什父親在1988年當選總統,共和黨人之間也推測布什是否會參與1990年的州長選舉,但布什本人則由於購買了得州遊騎兵隊股份、同時也是擔心自己的不良紀錄影響,因而沒有參與選舉。隨着他辭去遊騎兵隊管理者和擁有人的身分,布什宣佈他將會參選1994年的州長選舉,同年他的弟弟傑布也投入競選佛羅裏達州的州長。布什輕易贏得了共和黨的提名選舉,他面臨的對手是民主黨籍的時任州長安·理查德(Ann Richards),當時理查德支持度和名聲極高,使布什的選情相當不樂觀。
  
  協助布什選戰的政治顧問還包括了一名前記者卡倫·休斯(Karen Hughes)、布什他的競選助手John Allbaugh、以及說服布什投入選舉的密友卡爾·洛夫(Karl Rove)。布什的競選策略是攻擊州長理查德在執法效率、政治職務指派、以及她對自由派政策的支持等議題,並且將自己形塑為強調“個人責任感”和“道德領導者”的形象。布什陣營主打的議題還包括了教育(強調學校應該對學生的課業表現負起責任)、犯罪、經濟的放寬管製、以及司法體製的改革。布什陣營被批評在選戰中過度抹黑理查德陣營。布什在選舉辯論會上表現的相當傑出,他的支持度也因此上升。但是這些因素的作用可能都比不上政治大環境的因素,由於剋林頓在1992年入主白宮之後過度急躁的想要施展自由派的政治理想,試圖推動允許同性戀參軍、全民健保、提高個人所得稅等爭議極大的政策,不僅大多最終失敗或草草收場,剋林頓的施政不當也嚴重影響了民主黨的選情。1994年選舉日,民主黨兵敗如山倒,拱手讓出了參衆兩院的控製權以及大多數的州長席位。布什以52%對47%的選票擊敗了理查德。
  
  在州長任內,布什成功的推行了司法制度改革、增加教育資金、提高公立學校的教學品質門檻、並且改革了執法部門體製。在州長任內布什批準了152次死刑執行,超過現代美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州長,這也使得遭受一些反死刑人士的批評。學校的預算在當時仍是敏感的政治議題,原先得州以房地産稅的收入作為教育經費來源。布什希望在增加教育預算的同時也不影響到一般家庭的稅率,於是他提出了商業稅的構想,但卻遭到共和黨內部以及民間的反彈。而在稅政方面,儘管無法達成政治上的共識,布什仍成功以剩餘的預算作為替補,推行了20億美元的減稅計劃,成為得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同時也確立了布什奉行經濟保守主義的形象。
  
  布什也提議了一個稱為信仰和社區行動(Faith-Based and Community Initiatives)的政策,擴展政府對於宗教組織的補助,以此提供教育、酒精和毒品防治輔導、家庭暴力防範等功能。身為州長的布什還在2000年4月17日簽下備忘錄,將得州每年的6月10日訂為“耶穌日”,宣稱他鼓勵所有得州人在這一天“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雖然布什被批評違反了憲法規定的政教分離原則,但他的舉動被大多數得州的人民所支持,尤其是宗教和社會的保守派。
  
  在1998年,布什以接近69%選票的壓倒性勝利當選連任,成為第一名在四年任期製下連任兩屆的得州州長(1975年前得州州長任期衹有2年)。
  2000年總統選舉
  
  身為當時最受歡迎的美國州長之一,媒體和共和黨內部都將布什視為是非常可能出綫2000年選舉的總統候選人。布什在當選州長連任後便表達了參選總統的意願,不久後就宣佈他正式角逐參選,很快他便成為共和黨提名候選人中最領先以及競選募款最多的一人。
  
  布什將自己描述為一個“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者”(compassionate conservative),他提出的政策宣稱將要“恢復白宮的榮耀和自尊”。布什主張要大幅減稅以解决剩餘的預算。他支持宗教慈善團體參與聯邦政府籌備的慈善計劃,並且承諾將推行教育的學券製和教育體製的改革,布什也支持開放在北極國傢野生動物保護區(Arctic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進行石油探測鑽孔,布什的外交政見則強調與拉丁美洲尤其是墨西哥保持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繫,同時也支持自由貿易。
  初選
  
  替布什總統選戰操盤的顧問除了那些經歷得州州長選舉的助手外,還包括其他布什在擔任州長期間結識的人。布什獲得高達38個州的共和黨州議員的背書。在贏得了艾奧瓦州的提名初選後,布什卻意外的在新罕布夏州的初選中遭到亞利桑那州參議員約翰·麥凱恩擊敗。在提名選舉期間,布什相當具爭議性的參訪了包伯瓊斯大學(Bob Jones University)—那間大學被指控有反天主教傾嚮以及反種族融合,布什也因此遭受批評。布什接着贏得了南卡羅來納州的初選,重振了布什陣營自從在新罕布夏州遭麥凱恩擊敗以來的低迷士氣,不過麥肯恩也贏得了密歇根州的初選。在維吉尼亞州進行初選前夕麥肯恩批評了幾名福音教派的政治評論員,使得宗教保守派人士對他感到不滿。布什趁機贏得了維吉尼亞州的初選,並且在接下來一周的初選高峰期裏一舉拿下13個州中的9個,等於贏得了整場提名選舉。布什挑選了共和黨的前衆議員和國防部長迪剋·切尼作為競選搭檔。布什也獲得了幾名突出的共和黨人如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和剋林·鮑威爾的背書,這兩人也成為布什在國防政策和外交關係上的顧問。在大力宣傳得州州長任內政績的同時,布什也攻擊民主黨的候選人—當時任副總統的艾伯特·高爾,批評他在槍械管製和稅率上的立場。布什也大力抨擊在政壇相當不受歡迎的、但卻被戈爾支持的京都議定書(參議院曾於1998年進行表决是否簽署,結果是0票支持95票反對),他批評那將會造成美國中西部産業的衰退,並會造成整體經濟發展的遲緩。
  
  總統選舉的辯論在1999年12月13日於德梅因進行,在辯論中所有參與者都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你最認同哪個政治哲學家或思想傢?為什麽?”其他候選人的回答都是之前的總統或其他政治人物,但布什則回答:“耶穌基督,因為祂改變了我的心靈。”布什訴諸於宗教價值觀的策略被視為是他選戰勝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次蓋洛普民調中,那些宣稱自己“每周固定上教堂”的受測者有56%都選擇投給了布什(在2004年這個數字增加到63%)。
  大選
  
  在大選日2000年11月7日那天,布什贏得了幾個關鍵的中西部州,包括了俄亥俄州、密蘇裏州、和阿肯色州。布什也贏得了戈爾的老傢田納西州和新罕布夏州,以及以往都是民主黨地盤的西維吉尼亞州。主要的電視媒體最初報道佛羅裏達州由高爾勝出,但差距隨着開票進展逐漸的拉近,接着被認為是由布什勝出,到最後佛羅裏達州的結果由於太為接近而被宣佈無法判定。曾有一小段時間裏媒體報道布什贏得了佛羅裏達州,戈爾於是打電話嚮布什認輸並祝賀他當選了總統,但在一個小時後便收回了認輸决定。佛羅裏達州在最初的重新計票中顯示布什獲勝,但隨即被指控在投票過程和選票處理上有所瑕疵。由於佛羅裏達州的地方法規定,最後全州的選票都由機器進行重新計票。雖然第二波重新計票結果拉近了兩人的差距,但結果布什依然獲勝。最後,出現了大量廢票的四個郡展開了人工的重新計票。在12月8日,佛羅裏達州的最高法院宣佈所有出現大量廢票的郡都必須進行人工的重新計票。到了隔天的12月9日,美國最高法院的判决停止了全州性的人工計票。機器計票的結果顯示布什贏得了選舉,這使得布什贏得了50個州裏的30個。選舉的合法性引發了衆多爭議,而且至今依然是爭論的議題。儘管在普選中布什獲得的選票比戈爾少了超過50多萬票,但在選舉人團獲得271張選舉人票,比戈爾的266張多,這使得布什成為自本傑明·哈裏森在1888年的選舉以來第一個得少數選票而勝出的總統。
  內閣任命
  
  由於沒能贏得普選,總統布什被他的政敵和許多媒體批評為是沒有正當性的總統。在接掌白宮後,布什任命了Andrew Card擔任白宮參謀長,任命總統選戰中的助手卡爾·洛夫擔任政治顧問、卡倫·休斯擔任白宮公共事務主任。他並任命剋林·鮑威爾擔任國務卿、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擔任國防部長。
  
  而布什任命前參議員約翰·艾希剋羅(John Ashcroft)擔任司法部長的决定則遭到民主黨的激烈批評,因為艾希剋羅對於墮胎的反對、對社會和宗教保守主義的支持,以及他在同性戀權利和死刑等議題上的立場。儘管如此,布什的內閣任命依然被國會通過了,同時也被保守派所贊許。
  2004年總統選舉
  
  在2004年的總統選戰中,布什獲得共和黨內部的廣泛支持,在初選中也沒有遭遇任何對手。他指派了肯·梅爾曼(Ken Mehlman)作為他的競選負責人,並且由卡爾·洛夫擔任選戰策略的顧問。布什在2004年提出的政見包括了持續進行伊拉剋和阿富汗戰爭、延長美國愛國法(USA PATRIOT Act)、將2001年和2003年的減稅稅率永久化、消除半數的預算赤字、促進教育、社會福利、以及稅製的改革。布什也強調他的社會保守主義立場,提議一個否認同性婚姻的憲法修正案。在布什的每次演講裏,他也強調他對於在全世界散播自由和民主的理想和實踐。
  布什在2004年連任選戰的一場造勢活動上進行演講。
  
  布什在選舉募款上大獲成功,接着在全國各地的電視和廣播上展開了大量的競選宣傳,批評民主黨的候選人—來自馬薩諸塞州的參議員約翰·凱利。剋裏和民主黨則批評布什在伊拉剋戰爭上的表現、指稱美國愛國法遭到濫用,並且宣稱布什的政策沒有成功的刺激經濟成長和增加工作機會,同時也圍繞布什在兵役紀錄上的爭議大肆批評。布什強調他的領導能力以及美國所面臨的國防安全挑戰,並且訴諸自911事件以來浮現的愛國主義和情緒。布什陣營則將剋裏描繪為刻版的民主黨人—會提升稅率、膨脹政府規模、並且無法使政府繼續否認同性婚姻。布什陣營繼續批評剋裏在伊拉剋戰爭上的矛盾態度、並宣稱剋裏的優柔寡斷和短視近利將會使美國輸掉反恐戰爭。突出的政治人物包括了魯迪·朱利安尼、阿諾·史瓦辛格等人都積極的支持布什,同時保守派的民主黨人Zell Miller也倒戈支持布什,甚至還在全國四處演講替布什造勢。布什陣營組織了龐大的自願義工團體以協助選戰,並且專註於奪下幾個選情僵持不下的州份,例如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佛羅裏達州、威斯康辛州、密歇根州、以及明尼蘇達州。最後布什奪下了50個州中的31個州,這次布什也贏得了普選,獲得總共286張選舉人票,順利當選連任。
  就職典禮
  
  在贏得了激烈的2004年連任選舉後,布什成為16年來第一個獲得過半數民衆支持而當選的總統。布什在2005年1月20日於首席大法官威廉·倫奎斯特的主持下進行了連任的就職典禮。就職演說中布什闡述了要在全世界散播自由和民主的理想:
  依據歷史的教訓和常識,我們有着一個共同的理念:在我們領土上的自由之存亡,取决於世界其他地方自由之存亡。我們對世界和平的盼望之成敗,取决於世界其他地方之和平…終結世界各地的暴政是我們數個世代以來所共同努力的偉大目標。這項工作的睏難程度並不是逃避的藉口…從數個世紀的角度來看,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已經相當明確而一致。我們這個世代是否會促進自由的理想呢?而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是否促進了這一理想呢?
  內閣
  
  在第二屆任期裏,布什挑選的內閣人員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多元的內閣之一,包括了首次出現的拉美裔司法部長以及商務部長,以及第一名成為政府高階首長的非裔美國人康多莉紮·賴斯。而遭受了大量批評、同時還被許多國會議員要求下臺的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則被布什輓留。
  
  在2005年8月,布什極具爭議性的提名了約翰·博爾頓出任美國駐聯合國的大使,這項提名遭到參議院民主黨人的阻撓。布什於是使用了相當罕見的休會任命手段,使博爾頓得以順利就職。民主黨人則批評這是濫用總統職權的作法。
  
  在2005年10月24日,布什提名了本·伯南剋取代阿倫·格林斯潘作為美國聯邦儲備係統的主席。參議院的銀行業委員會在2005年11月16日以13-1的票數通過推薦伯南剋的提名,並且在2006年1月31日通過參議院的正式批準。伯南剋在2006年2月1日就職。
  
  在2006年11月的期中選舉失利後,布什辭退了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提名中央情報局局長羅伯特·蓋茨替代之,蓋茨在12月6日獲得參議院通過,並在12月18日正式就任。
  總統任期
  國內政策
  教育
  
  自從擔任得州州長開始,布什一直強調要增加公立學校對於教學成果所負起的責任。在上任總統後他便開始積極籌措一項名為“不讓任何孩子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育法案,這個法案也受到民主黨參議員泰德·肯尼迪(Ted Kennedy)的支持。這個法案以監督學校的教學水平為目標、統計學生的學業表現、並且替那些在教育水平較低學校就讀的學生家庭提供更多元的教育選擇,並且對低收入的學校提供更多聯邦政府補助。“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政策所引發的爭議一直持續至今,批評者認為布什並沒有對這個法案提供足夠資金,泰德·肯尼迪批評道:“悲慘的是當這些遲遲未兌現的改革終於開始進行時,資金卻沒有到齊。”許多教育專傢也批評這項改革,認為“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政策衹會讓一些學生有藉口離開不及格的公立學校,但卻沒有真正改進那些學校。其他人則批評這項政策是專註於一些“高風險的實驗”,並認為其造成的後果是相當負面的。布什在第一年任期裏增加了對國傢科學基金會(NSF)和國傢衛生研究院(NIH)的資金援助,並且開辦了一些用以增強美國高中學生科學和數學學科能力的活動。不過,對NIH的資金援助由於2004年和2005年的通貨膨漲而無法維持,不得不在2006年扣減了其中一部份預算。布什也指派第一夫人勞拉拜訪各州,以監督“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政策改進貧窮家庭子女教育的實行狀況。
  社會福利和醫療
  
  布什提倡對於社會福利機製進行逐步的撤銷管製,並主張將社會福利民營化以提供人們更多元的選擇。共和黨在2003年通過了醫療保險法案,將更多處方藥品劃入醫療保險計劃(Medicare)的保險範圍,並且創設了健康儲蓄帳號(Health Savings Account)制度,使人們可以選擇省下醫療保險的一部分資金以投資在其他“重要的地方”。代表退休人口階層的組織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也支持布什政府的計劃並且替其背書。這個新的制度預估會在未來十年耗資4000億美元,布什稱這能使年長者“有更好的選擇、以及對他們自己的醫療保險更多的掌控。”
  總統布什和勞拉在911恐怖攻擊事件五周年時參觀紐約市世界貿易中心的遺址。
  
  布什在第二屆任期裏開始了大規模的社會福利改革,當時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已面臨空前的預算赤字。國會和媒體都把社會福利改革視為是一項棘手的議題,由於擔憂遭緻公衆的反彈,很少有人會想試圖改變之,然而布什仍展開了改革,並將其作為第一優先處理的議題。社會福利一直被視為是民主黨的領域,共和黨則被指控曾在過去試圖將之解散或民營化。在2005年的總統就職演說中,布什討論到了社會福利制度即將破産的可能性,並且批評政治的偏見妨礙了改革的進展。他提議應該讓人們有機會選擇從他們的社會福利稅款理挪出一部份來投資其他領域,讓那些錢“花在更有意義的地方”以促進經濟成長。儘管布什不斷強調改革擁有萬全的預防措施和配套計劃,他的提議依然被批評為花費過高,民主黨則批評這是企圖民營化社會福利制度的舉動。布什為此展開了60天的全國性巡視,在媒體上積極宣傳他的政策,但這些努力並沒有獲得太大的公衆支持。依據最後一次民調的結果,布什依然沒有成功說服公衆相信社會福利制度已經深陷破産的危機。
  
  布什反對任何針對胎兒的幹細胞研究,並且在2001年8月9日宣佈停止聯邦政府對那些利用胎兒進行的幹細胞研究的補助。而對於研究的限製則引發了一些爭議。不過,針對成人的幹細胞研究補助並沒有被限製,並且也被布什總統所支持。
  移民
  
  在2006年,布什逐漸開始強調移民改革和移民政策的重要性。除了處理共和黨人和保守派希望穩固邊界安全的聲浪之外,布什也要求國會創設一個“暫時就業旅客計劃”,允許超過1,200萬的非法移民保住合法的居住身分。布什主張缺乏合法身份保護的數百萬人們會因此遭緻貧窮和遭受剝削的危險,而急需移民勞工的雇主也會因此失去許多雇傭機會。在2006年5月15日,布什還提議一個稱為“身分驗證”(Basic Pilot)的綫上係統,使雇主能夠輕易的證實新員工的工作資格,並嚮所有外國勞工分發身分驗證卡片,同時增加對於違反移民法的雇主的懲罰。布什要求國會提供更多資金以增強邊界的安全,並且部署6,000名國民警衛隊至美國—墨西哥邊界以阻止更多非法移民的滲透。
  經濟
  布什總統在2003年11月4日嚮消防隊員發表演講,站在他身旁的是剛當選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的阿諾·史瓦辛格、以及即將卸任的州長Gray Davis。
  
  通貨膨脹在布什任內一直保持每年約2-3%的歷史新低紀錄,2001年的經濟衰退以及物價下跌甚至引發了對通貨緊縮的顧慮。在布什任內,失業率於2003年6月曾達到了6.2%的高峰,及後曾經下降至4.4%。儘管在2001年3月至2001年11月間曾經歷了一場衰退,後來美國經濟仍能保持相當茁壯的成長,華爾街股市的許多表現達到了歷史的最高紀錄,而國內生産總值也維持穩健的增長。 然而,到了2007年美國樓市泡沫爆破,引發次按危機,多間銀行出現資金緊拙問題相繼倒閉或需要政府出資拯救。直至2008年9月,美國政府拒絶拯救雷曼兄弟從而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美國失業人數大增,美國勞工處同年十一月數據顯示失業率為6.7%,並預計數字會持續上升。
  
  在第一屆任內,布什嚮國會提出了數次主要的減稅提案。在接獲聯邦儲備係統主席阿倫·格林斯潘提出可能的經濟衰退威脅後,布什認為衹有減稅才能成功的穩固經濟成長。儘管遭遇許多人反對,在拉攏了幾位民主黨參議員的支持後,布什仍成功於2001年通過了高達1.35萬億美元的減稅案,成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減稅之一。這些減稅政策降低了幾乎所有納稅人的稅額,包括了針對最低的納稅級別階層的減稅、增加孩童的扣抵稅額、削減遺産稅、並且減少婚姻帶來的稅率負擔。布什主張不必要的政府經費應該歸還至納稅人手上,認為減稅能夠促進經濟成長、並且創造工作機會。
  
  聯邦政府的開銷在布什任內增加了26%,減稅以及之前2001年的經濟衰退、加上軍事和國內政策的開銷增加,使得布什任內預算赤字飛漲到達了歷史紀錄。在布什任內,政府的國債從原先的5.7萬億元大幅上升至8.3萬億元。
  
  布什通常支持自由貿易的政策和法案,但偶爾也會支持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白宮在2002年3月嚮進口美國的鋼鐵以及來自加拿大的針葉樹木材施加額外的關稅,使得布什遭受保守派支持者的批評,不過這些關稅在被世界貿易組織判定非法後便取消了。在2005年8月2日布什也與中美洲各國簽下了自由貿易協定,協定中指明將設立類似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自由貿易區。
  司法
  
  在2006年8月17日,一名底特律市的地方法院法官將聯邦政府為了反恐而進行的電話監聽判屬違憲,因為那沒有經過國會的授權和批準。法官同意將她的裁决暫停以等待進一步上訴。到了2006年8月28日,國會通過了一項法案合法化了聯邦政府的反恐審訊政策。這項法案也是為瞭解决最高法院在6月判定審訊政策違憲的决定,這是第二次布什試着透過國會通過審訊政策。布什在2006年10月17日簽署了這項法案。
  卡特裏娜颶風
  
  2005年8月的卡特裏娜颶風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慘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卡特裏娜颶風是是歷史紀錄上第三大的登陸颶風、第六大的大西洋颶風。卡特裏娜颶風橫掃了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北部,尤其重創了新奧爾良市。
  
  早在卡特裏娜的颶風中心於8月29日登陸前,布什總統於8月27日和28日相繼宣佈沿岸各州進入緊急狀態。在颶風登陸後,布什也動員了周遭的國民警衛隊和海岸警衛隊以救出受睏於新奧爾良的60,000名居民。
  
  不過,地方和聯邦政府在救災進度上都遭受衆多的批評。布什之前對於聯邦緊急應變中心(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的人事指派遭受了兩黨的批評,一些人也批評聯邦政府在救災上的進度遲緩是由於伊拉剋戰爭的龐大開銷造成的,。
  反恐戰爭
  
  九一一事件是布什總統任內的轉折點。當紐約市的世界貿易中心被恐怖份子挾持的客機撞擊時,布什正在參訪佛羅裏達州的一間小學。在得知第二波撞擊的消息時,布什仍繼續嚮班上的小學生們朗讀故事書。在那之後布什搭乘空軍一號飛往了路易斯安那州和內布拉斯加州的空軍基地躲避攻擊,接着纔飛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在晚上布什於白宮的總統辦公室嚮全國發表演說,承諾將對恐怖份子做出強力的反擊,但也強調全國必須團结起來並且協助受難者的傢屬。在9月14日,布什參訪了世界貿易中心的遺址,與紐約市長魯迪·朱利安尼和消防隊員們、警察、以及自願救難者們相聚。在一段為媒體所捕捉到的鏡頭中,布什站在廢墟瓦礫堆上,以擴音器嚮在場的救災人員和民衆們發表演說:
  我聽見你們的聲音了,全世界也聽到你們的聲音了。而把這些建築物摧毀的恐怖份子們,很快也將會聽到我們所有人的聲音!
  
  在2001年9月20日的演說中,布什譴責了奧薩瑪·本·拉登和基地組織,並且嚮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提出了最後通牒,要求他們“交出恐怖份子,否則……與他們一同接受製裁。”
  外交政策
  
  在外交政策上,布什政府撤回了美國對幾個國際協議的支持,包括了京都議定書、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以及與俄羅斯之間的反彈道導彈條約(ABM)。布什政府並且着手進行之前遭到ABM條約限製和國會反對的國傢導彈防禦計劃(National Missile Defense),希冀以這套係統反製“流氓國傢”的攻擊。布什公開譴責朝鮮的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將它和其他兩國稱為所謂的“邪惡軸心”,布什並稱美國“不會容忍這些世界上最惡劣的政權取得毀滅性武器,以免威脅世界和平”。在幾個月內,美國和朝鮮都退出了之前在1994年10月簽訂的“朝美基本協議文”。在2001年3月發生美國軍機EP-3E與中國大陸軍機撞擊以及飛行員遭拘禁的事件後,布什也明確的表達美國協防臺灣的决心。在2003年至2004年之間,布什授權美國軍隊嚮海地以及利比裏亞發起軍事干涉行動,以恢復當地的民主政治。由於擔心對於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布什拒絶簽署京都議定書,他宣稱道:“我認為經濟發展纔是問題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問題本身。”
  
  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上,布什強調美國應采取“不幹預”的態度,以矯正剋林頓總統任內的談判疏失。布什也譴責巴勒斯坦領導人亞西爾·阿拉法特對於暴力和遊擊行動的支持。在歐洲國傢領導人的支持下,布什成為了第一位在以巴衝突上采取國與國解决方案的總統,讓巴勒斯坦以獨立國傢的身分與以色列進行談判。布什也協助以色列總理阿裏埃勒·沙竜與巴勒斯坦的馬赫姆得·阿巴斯之間的對話,但仍繼續抵製阿拉法特。布什也支持阿裏埃勒·沙竜單邊的停止軍事行動的計劃,並且贊揚巴勒斯坦在阿拉法特死後進行的民主選舉。
  在2003年10月的一次元首出訪中,菲律賓總統格洛麗亞·阿羅約與布什總統一同校閱總統官邸的衛兵。
  
  在2003年1月的國情咨文演講中,布什提出了一個為期五年、以遏止全球愛滋病蔓延為目標的計劃,稱為“美國總統防治愛滋病緊急救援計劃”(PEPFAR)。布什承諾將替這個計劃籌措150億的預算—每年30億並且維持五年,不過布什在年度預算審核上並沒有要求這麽多,雖然一些國會議員也提出修正案以增加計劃的經費。在布什發表演講後不久,美國便撥出了90億元的救援經費給世界上愛滋病情最嚴重的15個國傢,並撥出50億元支援其他100個原先已經與美國建立合作計劃的國傢,同時也撥出10億元支援全球各地對結核病和瘧疾的救援。這些預算還超過了世界上其他所有國傢在愛滋病救援上的援助資金總和。
  
  布什也譴責蘇丹的武裝部隊對於達爾富爾人民的攻擊,認為這是一場種族滅絶的行徑。布什強調國際間的維和任務是解决達爾富爾衝突的關鍵,但他反對將衝突訴諸於國際刑事法院解决。
  在2006年,布什總統與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一同走過白宮的門廳前往東廳參加記者會,以討論有關在中東以色列與黎巴嫩之間爆發的危機。
  
  在第二屆任期開始時,布什強調要改善與歐洲國傢之間的關係。他指派了資深的顧問卡倫·休斯(Karen Hughes)主掌改善美國在國際間的公共形象,並且強調美國在全球推廣民主和人權的理想。布什也大力贊揚在格魯吉亞和烏剋蘭的民主運動,並且支持馬赫姆得·阿巴斯擔任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主席。在他領導的國際施壓下敘利亞也從黎巴嫩撤軍。在2006年3月布什拜訪了印度,重新聯繫了兩國間的關係,尤其是在核子能源和反恐行動的合作上。 同樣,布什以他與美國昔日扶持的基地組織一樣,成為全球國傢恐怖主義的代表,懷疑犯下多宗反人類罪及戰爭罪行。
  
  美國國務院以及國際開發援助署(USAID)發佈了一份2004年至2009年之間的國際發展計劃。計劃的原則是以實現布什總統所立下的“國傢安全戰略”為指標:亦即外交、發展、和國防三者。布什總統的新計劃將會增加美國對那些“由正當政府統治、正確投資在他們人民身上、並且鼓勵經濟自由”的國傢的補助達到50%,這些國傢必須遵守美國的外交政策,這表示USAID衹會支援那些“貫徹了民主政治、開放經濟,並投資人民教育、健康、和發展潛力的國傢”。
  朝鮮
  
  朝鮮在2006年10月9日試爆一枚核子武器的舉動進一步復雜化了布什總統的外交政策。布什的外交政策所設定的主要目標為“捍衛美國和全世界免受恐怖份子以及那些試圖取得生物、化學、或核子武器的政權威脅。”布什總統譴責朝鮮的舉動,再次重申美國致力於維持“一個沒有核武器的朝鮮半島”的决心,並且指出“若北韓嚮其他國傢或非國傢組織轉移任何核子武器,都將被視為是對美國的死亡威脅”,並且警告朝鮮必須對這種情況負起責任。
  阿富汗
  
  在2001年10月7日,美國和英國軍隊開始對阿富汗進行軍事轟炸,接着反塔利班政權的北方聯盟軍隊於11月13日攻占了喀布爾。到了2001年12日,聯合國通過了重組阿富汗的波昂協議,任命哈米德·卡爾紮伊領導阿富汗臨時政府,並且建立了一支由多國軍隊組成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nternational Security Assistance Force)以協助阿富汗的重建工作。
  
  2003年,在獲知塔利班政權殘黨正試圖聚集新的資金和人員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重新取代了國際安全援助部隊以控製局面。到了2005年,北約開始駐防阿富汗的西部和南部,並在2006年請求增加國際間的維和任務合作,同時也在阿富汗東部增加任務的數量。
  
  2006年聯軍則發起了如山地猛攻行動(Operation Mountain Thrust)等大規模的任務以對抗越來越多的塔利班餘黨叛亂和暴動,但賓拉登和許多塔利班政權的前領導人直到2006年底也依然逍遙法外。北約在2006年10月將維和任務的範圍擴大到整個阿富汗,駐阿富汗的多國部隊數量到2006年10月時也已纍積至超過41,000人了。在2006年9月一場對聯合國的演講中,布什總統承諾他將繼續支援阿富汗的人民:“我們會幫助你們擊敗那些敵人,並且維持一個永遠不會再壓迫你們、也不會再有恐怖份子的自由阿富汗。”
  伊拉剋
  
  在推翻塔利班政權後,布什總統承諾將對伊拉剋做出立即的製裁,他點名伊拉剋的總統侯賽因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並且主張在911恐怖攻擊事件後,美國不能容忍那些政權不穩定的國傢繼續保有可能“流入恐怖份子手中”的武器。布什指出侯賽因持續違抗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决議,包括了第687號、688號、707號、715號、986號、1115號、1134號、1137號、1284號、和1373號,並認為侯賽因治下的伊拉剋是對美國安全的威脅,同時也指控侯賽因威脅中東的和平、惡化以巴衝突、並且支援各種恐怖份子組織。中央情報局的報告中認為侯賽因曾試圖取得核子武器材料,並曾透過不正當管道取得生物和化學武器的材料,違反了聯合國對伊拉剋的製裁,同時一些伊拉剋的彈道導彈射程也遠高過聯合國的製裁規定。
  
  布什要求聯合國貫徹伊拉剋裁軍的决議,造成了一場外交的危機。2002年11月13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1441號决議之下,穆罕默德·巴拉迪代表聯合國前往伊拉剋檢查裁軍情況,這趟裁軍檢視的效率低落和疏失則引起了極大的爭議。聯合國的檢查隊伍在美軍發起攻擊前4天終於離開伊拉剋,儘管他們曾要求更多時間以完成裁軍檢查。美國最初希望透過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决議獲得授權,依照聯合國憲章第七章節的規定對伊拉剋進行軍事製裁。儘管美國遭遇了幾個國傢的反對(主要是法國和德國),最後美國選擇放棄爭取聯合國的授權,開始準備入侵伊拉剋。布特羅斯·加利和科菲·安南以及其他一些國傢的領導人則大力抨擊布什的决定,甚至批評布什已經構成了戰爭犯罪。儘管未獲得聯合國授權,美國依然獲得超過20個國傢的派軍支援,組成了入侵伊拉剋的多國部隊。
  在2003年,穿着飛行員裝束,即將飛往林肯號航空母艦嚮全國發表電視演說的布什總統。
  
  對伊拉剋的入侵於2003年3月20日展開,最後多國部隊於2003年5月1日控製了巴格達,推翻了侯賽因政權。在伊拉剋的勝利大為增加了布什的支持度,不過,隨着時間發展,駐伊拉剋的美軍也面臨越來越多的公共混亂,以及支持侯賽因和伊斯蘭主義的武裝團體所發動的暴亂。除此之外,在戰後不久前往伊拉剋進行查證的伊拉剋調查小組(Iraq Survey Group)衹找出了一些伊拉剋軍隊儲藏的戰備物資,並沒有找出布什政府預料中數量龐大的毀滅性武器。在2005年12月14日,當談亂到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議題時,布什指出:“許多原先的情報的確被證實是錯誤的了。”不過,布什依然堅持這場戰爭是必須進行的,並宣稱即使他當初已得知這個事實依然會發動戰爭。美國在伊拉剋的任務成為布什外交政策的主軸,希冀以此促長民主並且擊退恐怖份子,鏟除獨裁的政權並且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布什和他的政府持續強調美國應該保持在伊拉剋的任務,同時也抨擊那些反對伊拉剋戰爭、並且要求定期撤軍的人—主要是民主黨人。
  
  在2005年1月和12月,伊拉剋分別進行了通過憲法的公民投票及選舉。不過,伊拉剋依然經常爆發武裝的暴動,同時暴動還有惡化的趨勢。布什在對抗全球恐怖主義以及伊拉剋戰爭的領導上遭受越來越多的批評,許多人也要求美國應該在一定時間內從伊拉剋撤軍。在伊拉剋發生的武裝暴動以及政治上的騷動、加上超過3,000名美軍士兵以及約650,000名伊拉剋人的傷亡,也使布什政府在伊拉剋的重建上蒙上一層陰影。同時美軍也爆發了關塔那摩灣等醜聞,一些歐洲和亞洲國傢的領導人也開始要求美軍從伊拉剋撤軍。
  
  布什承認在伊拉剋的戰後重建上美軍犯下了一些戰略上的錯誤,但他強調他並不會改變他對伊拉剋的整體戰略。在2006年11月28日,面臨越來越多針對伊拉剋戰爭政策的批評,布什在於拉脫維亞進行的北約高峰會上這樣說道:“我們會繼續隨着環境調整策略,同時我們也會使這些改變獲得成功。但有一件事我是不會去做的:我絶不會在任務完成之前便將我們的軍隊從戰場上調回來。”事實上,布什因為入侵伊拉剋而涉嫌戰爭罪及反人類罪。
  
  在2008年12月14日,布什前往伊拉剋舉行一場記者會,一名伊拉剋記者敏達哈·紮伊迪(Muntazer al-Zaidi)嚮布什扔擲了一隻鞋子,並大喊:“This is your farewell kiss, you dog!”(給你這條狗的吻別!),但隨即被布什彎腰閃躲,該名記者並立即將另一隻鞋子也往布什身上丟,但依舊被布什舉手躲過,隨後該名記者被多名隨扈製止。最後這個記者被罰坐牢。
  內閣
  布什總統與他的內閣閣員在白宮開會。
  職位 姓名 任期
  總統 喬治·沃剋·布什 2001—2009
  副總統 迪剋·切尼 2001—2009
  國務卿 剋林·鮑威爾 2001—2005
   康多莉紮·萊斯 2005—2009
  國防部長 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 2001—2006
   羅伯特·蓋茨 2006—2009
  財政部長 保羅·奧尼爾 2001—2003
   約翰·W·史諾 2003—2006
   亨利·保爾森 2006—2009
  司法部長 約翰·阿什剋羅夫特 2001—2005
   阿爾貝托·R·岡薩雷斯 2005—2009
  內政部長 戈爾·諾頓 2001—2006
   德柯·坎普鬆 2006—2009
  農業部長 安·維尼曼 2001—2005
   麥剋·約翰斯 2005—2009
  商業部長 唐納德·埃文斯 2001—2005
   卡洛斯·古鐵雷斯 2005—2009
  勞工部長 趙小蘭 2001—2009
  衛生部長 湯米·湯普生 2001—2005
   麥剋·O·萊維特 2005—2009
  發展部長 梅爾·馬丁尼斯 2001—2003
   阿方索·傑剋遜 2004—2009
  運輸部長 諾曼·峰田 2001—2006
   瑪麗·皮特斯 2006—2009
  能源部長 斯潘塞·亞伯拉罕 2001—2005
   森美·W.·波得曼 2005—2009
  教育部長 羅得·佩吉 2001—2005
   瑪格麗特·斯佩林斯 2005—2009
  退伍軍人部長 安東尼·普林西比 2001—2005
   占·尼剋爾森 2005—2009
  國土安全部長 湯姆·裏奇 2003—2005
   邁剋爾·切特夫 2005—2009
  最高法院提名和任命
  
  布什提名了以下人士擔任美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 約翰·格洛佛·羅伯茨-2005年。原先被提名大法官以取代桑德拉·戴·奧康納(Sandra Day O'Connor);在威廉·倫奎斯特去世後,被布什升任為首席大法官:在參議院以78-22的票數通過。
   * 哈裏特·梅爾斯(Harriet Miers)-2005年。隨着約翰·格洛佛·羅伯茨升任為首席大法官而被布什提名。她的提名稍後被撤回了。
   * 撒母耳·艾利托(Samuel Alito)-2005年。在哈裏特·梅爾斯的提名撤回後被提名,在參議院以58-42的票數通過。
  
  暗殺未遂
  
  在2005年5月10日,當布什於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的自由廣場進行演講時,27歲青年弗拉基米爾·阿魯丘尼揚(Vladimir Arutinian)嚮布什的演講臺扔擲了一枚手榴彈,當時格魯吉亞的總統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也坐在那裏。手榴彈扔到了距離演講臺65英尺(20米)的地方,砸中了人群中的一名女孩。不過,由於緊包着手榴彈的紅色格子布阻撓了其內部的撞針活動,手榴彈最後並沒有爆炸。阿魯丘尼揚在2005年7月遭到逮捕並且承認是他扔擲了手榴彈,他在2006年1月被判决了無期徒刑。
  批評和公衆形象
  由2001年,CBS新聞頻道/紐約時報進行的布什總統認可度民調測驗指數。藍色代表“認可”、紅色代表“不認可”、灰色代表“不確定”。在2001年911事件和2003年伊拉剋戰爭開始後認可率都曾大幅提升。
  
  時代雜志將布什列為2000年和2004年的年度風雲人物,認為他是那兩年中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當布什就任總統時,他的民調認可度大約將近50%。在發生舉國震驚的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布什的認可度躍升到高過85%,並且在攻擊後四個月裏維持80-90%的比例。自從那時之後布什在處理國內和國外政策上的民調認可度就持續下跌,到2006年已經跌至大約40%了,使他創下歷史上美國總統認可度的最低紀錄之一。在2006年11月5日進行的民調中,布什的執政認可度則停留在32%。
  
  在第一屆任期剛開始的時候,由於布什在總統選戰中並沒有獲得普選勝利,加上一些圍繞着選舉弊端産生的爭議,一些人將布什視為是缺乏正當性的總統。政治行動份子以及導演麥剋·摩爾(Michael Moore)在2004年拍攝的電影華氏911(Fahrenheit 9/11)中指控布什操弄了911事件後的美國公衆情緒,並且在發動伊拉剋戰爭的動機上隱瞞大衆。
  
  布什在國際上也遭遇許多批評:他被全球的反戰和反全球化人士做為主要的批評對象,他的外交政策尤其飽受許多批評。在德國2002年和加拿大2006年的選舉中布什的政策都成為激烈爭論的議題之一。布什遭受世界各地中間派和左派政治人物的公開批評,包括了格哈特·施羅德、何塞·路易斯·羅德裏格斯·薩帕特羅、羅馬諾·普羅迪、讓·剋雷蒂安、保羅·馬丁、和雨果·查韋斯,布什在各地的外交行程也常遭遇大規模的抗議示威。
  2006年7月28日,在一場與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一同舉行的記者會上,布什總統回覆一名記者提出的問題。
  
  不過,布什獲得美國保守派選民的堅定支持,同時也獲得軍人和主戰派的支持。在2004年的選舉中,95-98%的共和黨選民都認可了布什。不過,由於布什在控製聯邦開銷和移民議題上的疏失,共和黨人對布什的支持也有所下跌。許多共和黨人開始批評布什在伊拉剋戰爭上的政策,以及伊朗和巴勒斯坦領土的議題。同時布什也與許多外國的領導人如托尼·布萊爾、約翰·霍華德、小泉純一郎、安格拉·默剋爾、史蒂芬·哈珀、艾鬍德·奧爾默特、弗拉基米爾·普京保持親密的合作關係和感情。
  
  從就任總統開始,布什的智力程度一直是許多媒體和謠言聚焦的話題,有些人甚至還質疑布什的智商過低,儘管到目前為止布什根本沒有公開正式的智商測驗指數。貶低布什的人還經常指布什在各種公開演講中犯下文法錯誤和語無倫次,布什在發音上的一些錯誤也常被反布什媒體和人士做為嘲笑目標。即使是早在2000年的總統選舉中,布什的發音錯誤和語無倫次、自造詞彙也成為電視脫口秀節目“周末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的嘲笑話題。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布什並不是第一個遭受了類似批評的美國總統。
  
  在一次針對世界上21個國傢的民意調查中,有18個國傢中的較多數人都對布什抱持反感,認為布什的外交政策對世界安全造成“負面”的影響。一次在2006年9月於美國進行的民調中,有48%的美國人認為伊拉剋戰爭使美國比以前更不安全,不過也有41%的人認為戰爭減少了美國遭遇恐怖份子襲擊的危險。另一次民調則認為大多數美國人—達到61比35的比率,認為美國在整體上並沒有因為布什的政策而變的更好。還有一次測驗則將布什名列為“對世界安全造成威脅”的第二號人物,僅次於賓拉登,超過了朝鮮的獨裁者金正日。
  
  還有一些人,例如曾經擔任紐倫堡審判主審官的美國律師Benjamin B. Ferencz,則指控布什發起了一場“侵略性”的戰爭,應該被和侯賽因一起送上戰爭法庭審判。一些人認為布什政府發動伊拉剋戰爭的决定是非法的,例如國際法的學者Francis Boyle批評道:“布什並沒有從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獲得授權…也因此這是一場破壞和平的犯罪”,他認為美軍的攻勢作戰都應該獲得這樣的授權。然而,歷史上每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會員國都曾經發動至少一次沒有經過安理會允許的戰爭,而之前美國在越南、海地、科索沃、巴拿馬、或格林納達等地發起的軍事攻勢或幹預也都沒有經過這樣的授權,連之前吉米·卡特在伊朗人質危機中發起救援美國人質的行動也是一樣。
  
  自從布什當選連任後,布什遭受越來越多的批評,包括了伊拉剋戰爭、關塔那摩灣事件、虐囚門事件、以及卡特裏娜颶風、以及美國國傢安全局(NSA)非法監聽民間通信的爭議。這些因素加起來,使得共和黨在2006年期中選舉裏,如同布什所承認的,遭受了一次挫敗的重擊。


  George Walker Bush (En-us-George Walker Bush.ogg /ˈdʒɔrdʒ ˈwɔːkər ˈbʊʃ/; born July 6, 1946) was the 43rd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from 2001 to 2009 and the 46th Governor of Texas from 1995 to 2000.
  
  Bush is the eldest son of George H. W. Bush (the 41st President) and Barbara Bush; he is one of only two American presidents to be the son of a preceding president. After graduating from Yale University in 1968, and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in 1975, Bush worked in his family's oil businesses. He married Laura Welch in 1977 and unsuccessfully ran for the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shortly thereafter. He later co-owned the Texas Rangers baseball team before defeating Ann Richards in the 1994 Texas gubernatorial election. In a close and controversial election, Bush was elected President in 2000 as the Republican candidate, receiving a majority of the electoral votes while losing the popular vote to then-Vice President Al Gore.
  
  Eight months into Bush's first term as president, the September 11, 2001, terrorist attacks occurred. In response, Bush announced a global War on Terrorism, ordered an invasion of Afghanistan that same year and an invasion of Iraq in 2003. In addition to national security issues, Bush promoted policies on the economy, health care, educ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reform. He signed into law broad tax cuts,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and Medicare prescription drug benefits for seniors. His tenure saw a national debate on immigr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Bush successfully ran for re-election against Democratic Senator John Kerry in 2004, garnering 50.7% of the popular vote to his opponent's 48.3%. After his re-election, Bush received increasingly heated criticism from conservatives. In 2005,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dealt with widespread criticism over its handling of Hurricane Katrina. In December 2007, the United States entered the longest post-World War II recession, prompting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to take more direct control of the economy, enacting multiple economic stimulus packages. Though Bush was a popular president for much of his first term, his popularity declined sharply during his second term.
  
  After leaving office, Bush returned to Texas. He is currently a public speaker and is writing a book about his presidency.
<< 前一君主: 比爾·剋林頓現代美國喬治·沃剋·布什 George Walker Bush
(2001年2009年)
後一君主 >>: 巴拉剋·奧巴馬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