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 人物列錶
佚名 Yi Ming(現代中國)朱自清 Zhu Ziqing(現代中國)易中天 Yi Zhongtian(現代中國)
嚮斯 Xiang Si(現代中國)林語堂 Lin Yutang(現代中國)閻崇年 Yan Chongnian(現代中國)
朱九淵 Zhu Jiuyuan(現代中國)劉心武 Liu Xinwu(現代中國)賈平凹 Gu Pingao(現代中國)
馬未都 Ma Weidou(現代中國)孔慶東 Kong Qingdong(現代中國)倪寶臣 Ni Baochen(現代中國)
馬明達 Ma Mingda(現代中國)李建平 Li Jianping(現代中國)王仁湘 Wang Renxiang(現代中國)
杜金鵬 Du Jinpeng(現代中國)關紀新 Guan Jixin(現代中國)劉慶柱 Liu Qingzhu(現代中國)
王世民 Wang Shimin(現代中國)齊東方 Ji Dongfang(現代中國)梁實秋 Liang Shiqiu(現代中國)
潘重規 Pan Chonggui(現代中國)歐陽蔚怡 Ou Yangweiyi(現代中國)廖文偉 Liao Wenwei(現代中國)
崔憶 Cui Yi(現代中國)李濤 Li Tao(現代中國)林文月 Lin Wenyue(現代中國)
饒宗頤 Rao Zongyi(現代中國)周簡段 Zhou Jianduan(現代中國)陳強 Chen Jiang(現代中國)
陳存仁 Chen Cunren(現代中國)董夏青青 Dong Xiaqingqing(現代中國)唐汶 Tang Men(現代中國)
白岩鬆 Bai Yansong(現代中國)古清生 Gu Qingsheng(現代中國)程然 Cheng Ran(現代中國)
何建明 He Jianming(現代中國)馮大彪 Feng Dabiao(現代中國)何躍青 He Yueqing(現代中國)
範偉 Fan Wei(現代中國)貝嘎 Bei Ga(現代中國)劉亮程 Liu Liangcheng(現代中國)
蕭乾 Xiao Qian(現代中國)宋路霞 Song Luxia(現代中國)葉渭渠 She Weiqu(現代中國)
高秋福 Gao Qiufu(現代中國)王紀卿 Wang Jiqing(現代中國)王石 Wang Dan(現代中國)
老槍 Lao Qiang(現代中國)韓秀 Han Xiu(現代中國)安部司 An Busi(現代中國)
劉枋 Liu Fang(現代中國)YOYO(現代中國)張曉梅 Zhang Xiaomei(現代中國)
賦格 Fu Ge(現代中國)尹東赫 Yoon Dong-Hyuk(現代中國)細毛 Xi Mao(現代中國)
王若冰 Wang Rebing(現代中國)熊育群 Xiong Yoqun(現代中國)蘭茨 Lan Ci(現代中國)
蘇智良
現代中國  (1956年)
籍貫: 浙江嵊州

閱讀蘇智良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閱讀蘇智良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1956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嵊州。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導,專門史博士點帶頭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地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文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兼任上海歷史學會副會長、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現代人物研究委員會主任、上海市初中歷史教科書主編等。研究方向有社會史、上海城市史、抗戰與中日關係等。著有《上海近代史》(合作)、《上海近代黑社會研究》、《中國簡史》、《中國毒品史》、《慰安婦研究》、《日軍性奴隸》、《1909年萬國禁煙會研究》等20餘種。
  近年主要著作有:《中國毒品史》、《慰安婦研究》、《日軍性奴隸》、《海上梟雄——黃金榮與上海社會》、《禁毒全書》(主編)、《中國簡史》(主編)、《罪孽滔天——二戰時期日軍慰安婦制度》(主編)、《日本歷史教科書風波真相》、《血淚慰安婦》(原著者)、《當代人類社會問題》(主編)、《日本歷史教科書評析》(副主編)、《近代上海黑社會》(合作)、《上海日軍慰安所實錄》(合作)、《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合作)、《去大後方——中國抗戰內遷紀實》(合作)、《追索——樸永心與她的姐妹們》、《日本對海南的侵略及其暴行》(合作)等,並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近百篇。所研究的毒品史、“慰安婦”問題等前沿課題,被國內外媒體大量報道,主要有:新華社、《半月談》、央視《東方之子》、《東方時空》和《新聞調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參考消息》、《中國新聞社報道》、路透社、共同社、法新社、中央社、韓國聯合通訊社、TBS、BBC等。
  專攻上海近代史、毒品史、黑社會史的蘇智良,為了開啓慰安婦這一段被抹去的歷史真相,十幾年裏他遍閱相關日偽檔案、日軍老兵回憶、戰時報刊等資料;為了採集證人證言、搜集資料,他從東瀛到上海,從白山黑水到黃土高原,從冰封北國到炎炎海南,幾乎跑遍大半個中國;他登上東京、海牙、華盛頓、多倫多等城市的講壇,追究日本政府的戰爭責任,呼籲資助曾被迫做慰安婦的老人;他不辭勞苦,每年專赴日本參加法律訴訟,為受害老人索求賠償;他寫成我國第一部全方位探討中國婦女受辱史的專著——《慰安婦研究》。被譽為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第一人。蘇智良覺得,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歷史的真相。
  曾主編上海版(滬版)高中歷史教科書,2001年末,以蘇智良為首的歷史組競標得到上海“二期課改”教材編寫項目。該教材在2003年開始在上海近百所中學試用。2006年9月1日,《紐約時報》北京分社社長周看(Joe Kahn)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評論新教科書中毛澤東領導革命、階級鬥爭的內容相對減少,摩根銀行、比爾·蓋茨、紐約證券交易所等內容進入教科書。政治英雄讓位給了經濟英雄。該文被廣泛轉載。
  2006年10月,部分北京學者開始批評滬版歷史教科書,甚至不惜上書中央,認為此書在“淡化意識形態”、 “在政治方向、理論方向、學術方向上都存在嚴重錯誤”。2007年5月,上海市教委决定本年9月入學的高一新生必須使用一套新的歷史教科書。除蘇智良外,原來的編寫組成員均未能獲批進入新的編寫組,在這種情況下蘇智良辭去高中歷史教材主編職務。蘇智良主編的歷史教科書,很有可能是新中國教育史上最短命的教科書。[2]“ 我們編寫這套新版教材的目的,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希望通過學習歷史,能夠培養既具有民族精神、又具有世界意識的社會主義新公民。”蘇智良的夢想,隨着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停止使用,碎落一地。
  與網民激動的反對意見不同,學界普遍對新版教科書表示歡迎。對於上海教科書引發的風波,餘秋雨在一個公開場合演講時批評道:“在這個文化亂糟糟的時代,我們缺乏一種鮮明的文化態度和文化選擇,這樣就很難有明確的文化形象。不能為了求穩就不敢表達自己的態度。就像前段日子上海改了歷史教科書,是個很大的進步。可是面對一些質疑聲,我們為什麽不大聲亮出我們的觀點呢?”
  教育部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研製組負責人朱漢國也覺得將教科書問題“拔到政治點上來講,跟意識形態扯上邊,根本沒有必要”。
  朱學勤也認為用文明史來代替階級鬥爭史,用社會生活的變化來代替王朝體係的演變,用文明來代替暴力,用千百萬普通人生活的演變代替少數帝王將相的歷史,這是非常大的進步。他還表示那種師生互動和學生參與的氣氛,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輸和教條式的背誦法,所以他認為在教學方法上也有比較大的突破。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