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garet Thatcher | |||||
撒切爾夫人 | |||||
撒切爾女爵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 | |||||
閱讀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 Margaret Hilda Thatcher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閱讀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 Margaret Hilda Thatcher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
撒切爾女爵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 LG OM PC FRS FRIC(英語: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1925年10月13日-2013年4月8日),婚前姓羅伯茨(Roberts),通稱撒切爾夫人,英國政治傢,1979年至1990年為英國首相,1975年至1990年為保守黨黨魁,是英國第一位女首相,亦是20世紀英國連任時間最長的首相。撒切爾曾被一位蘇聯記者描述為“鐵娘子”,此綽號反映了其保守頑固、拒絶妥協的政治立場和領導風格。撒切爾在首相任期內的一係列政策與主張被後世稱為“撒切爾主義”。
撒切爾原於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從事化學研究,後於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屬下的城市法學院修讀法律而成為一位大律師。1959年,撒切爾當選為下議院議員(芬奇利選區)。1970年愛德華·希思組建政府時任命其為教育及科學大臣。1975年,撒切爾在1975年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中擊敗希思,成為反對黨領袖,亦為英國歷史上首位領銜主要政黨的女性。在1979年英國大選中,撒切爾當選英國首相。
入住唐寧街10號後的撒切爾推行了一係列政治和經濟舉措,旨在控製失業率和緩解“不滿的鼕天”期間英國的蕭條狀況。其政治哲學和經濟政策強調自由化(尤其於金融領域)、靈活勞動市場、國有企業私有化及控製工會的影響力。撒切爾在任前期經濟蕭條持續,失業率居高不下,其支持率持續下跌,但在1982年福剋蘭戰爭勝利及此後經濟狀況好轉的局勢之下其受歡迎度回升。1983年,撒切爾當選連任首相。
1987年撒切爾再次獲得連任。在其第三個任期內,她推行的社區稅(通稱人頭稅)非常不受歡迎,其對歐洲共同體的觀點亦不受其他內閣成員的支持。1990年11月,在邁剋爾·赫塞爾廷對其黨內地位提出挑戰之後,撒切爾宣佈同時辭去首相和保守黨黨魁職位。1992年她自下議院退休,後被授予終身貴族爵位,稱撒切爾女爵(封邑於林肯郡凱斯蒂文),在上議院擁有席位。2002年,在一連串輕度中風之後,撒切爾被勸告不要再參加公開演說,但仍在2004年美國前總統羅納德·裏根的葬禮上緻了悼詞。2013年撒切爾夫人於倫敦再次中風並逝世,終年87歲。
出生地:英格蘭肯特郡的格蘭瑟姆
學歷:牛津大學理學士、文科碩士學位
職務:前英國首相
稱謂:鐵腕夫人
鐵娘子
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 (Margaret Hilda Thatcher) 1925年10月13日生於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市。
1943年進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女子學院攻讀化學。大學時代參加保守黨,並擔任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主席。
1947年至1951年任兩傢化學公司的化學研究員,利用業餘時間攻讀法律。
1953年林肯律師協會批準她為律師。
1959年當選為保守黨下院議員。
1961年任年金和國民保險部政務次官。
1964年任下院保守黨前座發言人。
1970年任教育和科學大臣。
1975年2月當選為保守黨領袖。
1979年5月3日保守黨大選獲勝,撒切爾夫人出任首相,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上臺便拋棄了“共識政治”。撒切爾信奉貨幣主義理論,上臺後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項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製貨幣,三是削減福利開支,四是打擊工會力量。
1983年6月和1987年6月連任首相。
1990年11月辭去首相職務。
1992年6月被封為終身貴族。
1993年5月任威廉-瑪麗學院第二十一任名譽院長。
曾4次訪問中國,1984年在北京代表英國政府與代表中國政府的趙紫陽簽署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為香港回歸中國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二、生平簡介
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 (Margaret Hilda Thatcher) 1925年10月13日生於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市。
1943年進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女子學院攻讀化學。大學時代參加保守黨,並擔任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主席。
1947年至1951年任兩傢化學公司的化學研究員,利用業餘時間攻讀法律。
1953年林肯律師協會批準她為律師。
1959年當選為保守黨下院議員。
1961年任年金和國民保險部政務次官。
1964年任下院保守黨前座發言人。
1970年任教育和科學大臣。
1975年2月當選為保守黨領袖。
1979年5月3日保守黨大選獲勝,撒切爾夫人出任首相,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上臺便拋棄了“共識政治”。撒切爾信奉貨幣主義理論,上臺後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項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製貨幣,三是削減福利開支,四是打擊工會力量。
1983年6月和1987年6月連任首相。
1990年11月辭去首相職務。
1992年6月被封為終身貴族。
1993年5月任威廉-瑪麗學院第二十一任名譽院長。
曾4次訪問中國,1984年在北京代表英國政府與代表中國政府的趙紫陽簽署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為香港回歸中國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三、政治手腕
1925年10月13日,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出生。
1943年,她在凱斯特文—格蘭瑟姆女子中學畢業後獲得奬學金,進入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女子學院攻讀化學,先後獲得牛津大學理學士、文科碩士學位。1983年6月,她被選為英國皇傢學會會員。
離開大學後,她在一傢工業公司任化學研究員四年,並利用業餘時間攻讀法律,後成為精通稅務法的律師。
大學時代,她參加保守黨,並擔任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主席。1950年和1951年,她兩次參加競選。1959年,當選為保守黨下院議員。1961年,她首次出任保守黨政府年金和國民保險部政務次官,至1964年保守黨下臺。1964—1970年,她在下院任保守黨前座發言人。1967年,進入保守黨影子內閣,先後擔任社會保險、住房和土地、財經、燃料和動力、運輸和教育等方面的發言人。1970年6月,保守黨上臺執政,她在內閣任教育和科學大臣,並擔任樞密顧問官。1974年2月,保守黨又告下臺,她在影子內閣先後任環境、財經事務的前座發言人。
1975年2月,她競選保守黨領袖獲勝,成為英國政黨史上的第一位女領導人。1979年5月,保守黨在大選中獲勝,她遂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1983年6月,保守黨再次在大選中獲勝,她連任首相。
撒切爾夫人是英國保守黨政治傢和首相(1979-1990),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在1987年保守黨贏得大選後,她成為英國在20世紀連任3屆的首相,在她辭職時成為1827年以後英國任期最長的首相。
父為雜貨商,後任市長。她先後在出生地和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受教育(1946年獲文學士;1949年獲理學士;1950年獲碩士學位),是第一位任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主席的婦女,從牛津大學畢業後,從事化學研究工作。由於她嫁了一位富商,使她能夠學習法律,準備當律師,並專門研究稅法。1950年第一次競選議員,雖然地方保守黨選票增加了 50%,她仍遭失敗。直至1959年纔由北倫敦芬奇利的保守黨選區選入下院。1961-1964年任年金和國民保險部的議會秘書,後在希思內閣 (1970-1974)中任教育和科學大臣(是第二位進入保守黨內間的婦女閣員)。1974 年保守黨在兩次大選中失敗後,撒切爾夫人於1975年繼希思為保守黨的領袖。1979年保守黨在選舉中取得决定性勝利後,使她上升到首相的地位。保守黨之所以取得這次勝利,部分是由於撒切爾夫公開譴責工會發動的鼕季罷工造成了混亂。
英國人認為撒切爾夫人屬於保守黨的新活力右翼。在她任職期間,該派被稱為“幹派”,以與稱為“ 濕派”的老式和自由主義的托利黨人相對。她主張個人應有更多的獨立,少依賴政府,政府對經濟不作過分的幹預,減少公共開支(能減少個人負稅)和貨幣印製 (反映貨幣主義政策)。在70年代後期,失業人數增加不快,但在她前兩屆任期內幾乎增加3倍,即已由110萬人增加為300萬人,同時人數衆多的下等階級在擴大。而且,她為了減少通貨膨脹所實行的緊縮政策,使得商業損失和破産均有增加。雖然保守黨在議會中占大多數,但在1987年選舉中衹以稍稍超過40% 得勝,這一數字是1922 年以來保守黨在選舉中的最低份額。
海外方面,在津巴布韋(前羅得西亞)由少數白人領導非法脫離英國殖民統治15年之後,撒切爾夫人於1980年督導其有秩序地建立為獨立的國傢。1982年福剋蘭群島在被阿根廷占領10周之後,英國成功地將它奪回。選民對撒切爾夫人在福剋蘭群島衝突時表現的果斷領導的記憶,使她在1983年6月的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
在她整個任期內,她切實執行的政策使她獲得“鐵娘子”的稱號。這些政策為嚴密支配內閣閣員,嚴格執行金融政策,促使工會服從法律的約束,以及國有企業的民營化。在她執政後期,她經教育、衛生保健和住宅的民營化,把“撒切爾革命 ”由財經和工業擴展到新的社會政策領域,她保證英國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強有力的承諾,並主張英國要有獨立的核武器威懾力量。此一立場深受選民歡迎,使得工黨棄絶英國傳統的核武器及防禦政策,雖然1984年在薩塞剋斯郡布賴頓發生的爆炸案幾乎炸死她和數名高級官員(此案疑為北愛爾蘭分離分子所為),但她仍主張北愛爾蘭繼續留在聯合王國內。1990年末保守黨內部關於她的歐洲貨幣和政治一體化政策的分裂,導致她辭去黨內領導職務。
四、社會評價
1979年5月4日,瑪格麗特·撒切爾率領保守黨在競選中獲勝,她踏上唐寧街10號的臺階,對其支持者說出了著名的一段話:“混亂處我們帶來和諧,錯誤處我們帶來真實,懷疑處我們帶來信任,沮喪處我們帶來希望。”
當年意氣風發的“鐵娘子”也許不會想到,2004年5月在英國人紀念撒切爾上臺25周年之時,英國《衛報》在回憶那歷史性的一刻中用嘲諷的語氣寫道:“即使是她最堅定的支持者恐怕也很難舉出一個例子,可以證實她執政11年中給我們帶來的‘和諧’。”
雖然布萊爾在2000年11月22日,也就是撒切爾下臺10周年之際就宣佈“撒切爾時代已經結束。”但他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我們今天是在一個新的時代……但是我們必須要對付從過去那個時代延續下來的問題。”時至今日,不少英國人仍然感到,他們的生活和這個現在常年深居簡出的老婦人息息相關——她仍然影響着這個國傢。
“她分裂了英國”
“布萊爾的新工黨和撒切爾的遺産——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塑造了今日的英國。”一傢英國媒體這樣寫到,“儘管撒切爾執政衹有11年,但她的影響會一直持續數十年的時間。”把“撒切爾的遺産”歸為英國發展中的負面因素源於她保守主義的經濟思想,這也是撒切爾最受爭議的政策。撒切爾上臺前,英國在工黨卡拉漢政府領導下,很多地區不斷出現罷工而癱瘓。
25年前,當“鐵娘子”面對這樣的一個英國時,她開出的藥方是:限製工會力量、推行私有化。之後英國經濟果然有了起色,但是用英國《獨立報》撰稿人約翰·雷圖的話說:“在那些年裏,英國的貧富差距急劇加大。有些人生活的確得到很大改善,但英國社會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犯罪率上升,社區破裂和分化。”
撒切爾帶來的不僅是英國人社會的分裂,還有英國人思想的分裂。她離開唐寧街10號時的眼淚在英國民衆中掀起一場軒然大波:支持者認為她帶領英國走出了經濟睏境、提高了英國的國際地位;反對者認為她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獨裁者、自大狂、幾乎毀掉了英國的福利制度。演員、社會活動傢Ricky Tomlinson至今仍然記得那一刻“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之一。”
十幾年過去了,撒切爾在普通民衆中的分裂形象依然存在。2002年,在BBC舉辦“100名最偉大的英國人”評選中,她名列第16位——排在她前面的包括邱吉爾、黛安娜和莎士比亞。
僅僅一年後,英國電視臺Channel 4舉辦了一場“你最痛恨的100個最壞的英國人”的民意調查。參選條件是“目前還活着而且沒有關在監獄中或者正被起訴的人”。撒切爾夫人榮登探花——排在她前面的是現任首相布萊爾和以胸大出名的豔星喬丹。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記得這個“判决”——“她辜負了英國人”。
“男人也能當首相嗎?”
英國人對撒切爾愛恨交加,但世界上其他國傢的人大部分對撒切爾都非常尊重,尤其是在不少國傢的女性心中,撒切爾是20世紀最傑出的女性,她證明了女人不但可以做到男人做的事,而且可以完成男人無法做到的事。所有人印象中的撒切爾都是一身職業套裝,她女兒曾經回憶說,母親根本沒有休閑衣服,因為她從來沒有“閑”過。
當年撒切爾夫人當政時,英國曾經流行這樣一個笑話:一個女孩問男孩:“你長大以後想做什麽?”男孩說:“當首相。”女孩很吃驚:“男人也能當首相嗎?”
撒切爾自己的看法是“如果你想讓什麽東西被說出來,去找個男人;如果你想讓它實現,去找個女人。”她首先是位女首相,其次纔是首相。很多媒體都喜歡用撒切爾給丈夫做早飯的一張照片來證明:女強人也必須兼顧家庭。但實際上,撒切爾從來都是個不折不扣的女權主義者。大學時代,年輕的瑪格麗特(那時她還是瑪格麗特·羅伯特)就曾經寫到:“假如伊麗莎白女王即位,真能消除反對有抱負的婦女登上最高權位的最後一絲偏見的話,那麽一個婦女解放的新時代,就真的即將來臨了。”當她當選首相後覲見英國女王時,感到非常緊張“我知道,我作為一名女性首相,要是幹得不好的話,英國就將不可能再有另外一名女首相了。”
但是,保守的英國人並不喜歡一個女人在政治舞臺上指手畫腳,女人的強硬總是比男人刺目。當年,就有人批評她漠視失業勞工的狀況,“作為一個女人,你應該具有同情心”,而對此撒切爾的丈夫丹尼斯的反應是“同情這個詞從來就沒有出現在她的字典裏”。直到現在,當英國論壇上討論撒切爾的功過得失時,仍有人明褒暗貶“有得就有失,有功就會有過。作為一個女領導人,還是非常值得欽佩的。”更有人分析撒切爾當初在香港問題上最終嚮鄧小平讓步的原因時說“與鄧相比,她衹是一個女人。”
專欄作傢帕迪·申南在紀念撒切爾上臺25周年時寫到:“25年前,她是英國最有權勢的女人,而現在,這個光榮已經屬於同樣有‘惡魔’稱號的安妮·羅賓森(英國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以一襲黑衣和冷硬的表情聞名於世)。”
五、晚年凄涼
儘管5月初,幾乎所有的英國媒體又把撒切爾這個名字熱炒了一遍,但是他們關心的焦點是“撒切爾主義”、“撒切爾時代”、“撒切爾經濟”、“撒切爾嬰兒”……至於那個14年前灑淚離開唐寧街的老女人現在怎麽樣了,已經不是公衆議論的話題。
2001年12月撒切爾與丈夫丹尼斯爵士赴馬得拉群島度假,但在慶祝50年金婚紀念日時曾出現輕度中風。2002年3月,在醫生的建議下,撒切爾夫人因為健康原因退出了社交圈。她的辦公室發表聲明說,由於數次輕度中風,撒切爾夫人將不再進行任何公開演講,同時退出一切社交活動。不過此後英國議院還是經常邀請她前往。大多數時候撒切爾夫人衹是坐着聽,不發表什麽看法。
中風後,撒切爾夫人的記憶力大大受損。現在她幾乎從不讀書看報,這對於她已經“毫無意義”,因為她幾乎是看了下句忘了上句,有時候甚至是一句話沒有讀完就忘了開頭。
不能通過媒體再來獲取信息,這對於撒切爾夫人來說是莫大的痛苦,畢竟她曾經擁有驚人的記憶力,能隨口說出多年前的經濟數據。不過她患上的健忘癥非常奇怪,她能清楚地回憶起半個世紀前的事情。有一次,她的一位朋友來看她,在交談中對方隨口說道:“ 哦!這簡直就像戰時的定量配給!”撒切爾夫人在聽到“定量配給”後眼睛一亮,萎靡的她忽然容光煥發,滔滔不絶地和朋友講述起了二戰時的許多往事,包括她如何將單調乏味的豬肉罐頭烹調成美味食品的每一個小細節。
自從去年底撒切爾丈夫丹尼斯去世以來,本來就疾病纏身的撒切爾幾乎就停止了在公開場合露面。從去年開始,不少有機會接觸她的人紛紛宣稱:現在撒切爾已經全無昔日叱咤風雲“鐵娘子”的風采。與撒切爾夫人有30年交情的老朋友琳達·麥剋道佳爾在《星期日泰晤士報》上寫到,她被撒切爾夫人的變化“震驚”了:“這麽多年來,我一直羨慕她的那股自信,但是現在,我從她身上看到的是恐懼和不安。她自己也感覺到了這些變化,她感到恐懼,因為她想要阻止這些變化卻又無能為力。”
撒切爾的女兒卡洛爾曾說,老了之後的母親時常看起來思維混亂,總是翻來復去地問父親同樣的問題,而且總是喋喋不休。
身體上的衰老畢竟與歲月有關,撒切爾夫人或許還能忍受,但精神上的折磨也許是她怎麽也過不去的坎。雖然開闢了一個時代,在位時也是人緣很廣,但撒切爾夫人的晚年生活很是凄慘,就連朋友都是少之又少。
喪夫之痛占據了撒切爾夫人的心靈。“失去爸爸,對媽媽而言是很痛苦的,並不因她患老年癡呆癥而好過一點,她會常常忘記他已經過世了。我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她這件令人悲傷的事情。”卡蘿爾寫道:“我必須時時提醒她,丹尼斯離開我們已有5年。”每當撒切爾夫人聽到這種回答,總是難掩失落,顯露悲哀表情。
“父親的去世更是對母親的一個致命打擊,她賴以維係生活的支柱斷了。” 卡蘿爾說。最近幾年,撒切爾夫人身邊僅有一些工作人員陪伴。她很少看電視,不大喜歡出門,甚至經濟也不算富裕,像一個普通的老年孀婦一樣,過着寂寞的日子。
琳達傷感地寫道,去年拜訪的那天離撒切爾夫人77歲生日衹有3天,可這位昔日結交廣泛的政治強人衹收到了4張生日賀卡。這個孤獨的老人把這可憐的幾張生日卡仔細地擺放在壁爐臺上,雖然她曾經期望過起碼可以收到幾十張。
琳達在結尾寫到:“瑪格麗特·撒切爾的大名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在報紙、雜志和電視屏幕上,但這個名字的主人卻極少地被人關註,人們衹是用它來代指‘撒切爾主義’,或者代指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那段歷史時期……撒切爾夫人雖然被奉為大衆偶像,但真正的撒切爾夫人卻早已被人們遺忘了。”
在2005年10月13日80大壽時,她大擺宴席為自己力輓頽勢。
撒切爾夫人把壽宴地點選在倫敦海德公園附近的文華東方酒店,媒體分析稱,選擇如此高級的酒店,足以證明她對這次生日壽宴非常重視,想藉這次大壽證明自己人氣不減當年。當時的壽宴確實讓撒切爾夫人很欣慰,包括很多政要和各界名人在內的650多人前來捧場,英國女王、王子,時任首相布萊爾及其夫人都位列其中。當然,最讓她高興的是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到來,要知道,伊麗莎白二世繼位後衹參加過一位首相的生日宴會,那就是1996年前首相愛德華·希思舉行的80歲壽宴。
在80歲壽宴上,撒切爾夫人靠鐵風為自己輓回了面子。但這樣刻意製造出來的 “輝煌”,畢竟是曇花一現。其實,在她的晚年生活中,她的鐵風並沒有消逝,衹是有時表現得有點力不從心。據卡蘿爾介紹,母親經常說自己永遠不會忘記也不會原諒將她趕下臺的人。卡蘿爾在替母親整理衣櫥時,發現一大堆落上灰塵、沒有熨燙的正式套裝。“媽媽,您平常穿的衣服呢?”“我平常就穿這些,我永遠不會買一件休閑款式的衣服。”她蒼老、消瘦,卻回答得斬釘截鐵。
此外,精神上很受傷害的她還不得不為自己的孩子操心。無論是昔日叱咤風雲的政壇人物,還是今日深居簡出的老婦,撒切爾夫人始終不變的角色是母親。撒切爾夫人有一對雙胞胎兒女——姐姐卡蘿爾和弟弟馬剋。女兒卡蘿爾·撒切爾2005年在澳大利亞參加了一個野外生存挑戰節目後,獲得“叢林女王”稱號,成了另一個“鐵娘子”。兒子馬剋曾經宣稱在一生中他衹對母親撒切爾夫人、他自己以及上帝負責,然而他非但未能對母親負責,相反給“鐵娘子”帶來了很多麻煩。
2004年3月29日,赤道幾內亞發出了全球通緝令捉拿馬剋,這個西非國傢的總檢察長何塞·奧洛·奧博諾氣惱地說:“我們有證據,4年前他在我國煽動了一場未遂的政變。可我問過國際刑警組織,沒有人知道他現在在哪裏。”
話音剛落,英國記者就在西班牙的太陽海岸發現了滿不在乎的馬剋。他拍拍記者的肩膀:“我結婚了,就在兩天前,在英屬直布羅陀的一個政府辦事處裏,是秘密婚禮。”“撒切爾夫人不知道你再婚?”“哦,你登報了,她就知道了。”
第二天,馬剋遠在瑞士的姐姐卡羅爾看見了報道,她氣急敗壞地說:“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我這個不爭氣的弟弟脫不了幹係。” 8月馬剋就因涉嫌參與赤道幾內亞未遂政變在開普敦傢中被捕。2004年聖誕節前夕,撒切爾夫人不得不拖着病體遠行,為其籌措了16.7萬美元的保釋金。官司2005年1月13日告結,馬剋獲準保釋離開南非。2006年,馬剋因另一起官司又再次入獄。
六、有關於撒切爾夫人的故事:
這天清晨,弗格斯傢的電話鈴聲驟然響起。他剛握起話筒,一個陌生而嘶啞的男中音便在電話那頭響起:“弗格斯先生您好,我是傑剋法官。剛剛有人指控您偷了一傢商店的兩本書,請您於下午一點鐘到達法庭接受審理,希望您積極配合我們。”
弗格斯一頭霧水,他已經有段時間沒有去過商店了,再說以他的地位與經濟實力,還用得着去偷書?很顯然,這是有人設計陷害他。
弗格斯剛剛被上司任命為私人秘書,這項工作雖然纍人又費時間,但卻是事務總管,是一個人人羨慕的職位。雖然對於弗格斯的當選,很多人都贊同並給予了充分支持,但並不代表沒有人嫉妒甚至希望他身敗名裂。弗格斯實在是懊惱極了,原本愉快而輕鬆的早晨就這樣變得愁雲慘淡。
下午一點鐘,弗格斯準時到達法庭。指控人是個英俊的年輕人,語句如鋒利的刀劍,弗格斯也不是任人宰割的軟餅。二人你來我往,互不相讓。法官一時難以判斷,衹好休庭宣佈第二天再審。
弗格斯很氣憤,他的上司是個精明能幹的女人,對人對事一嚮要求嚴格,就在清晨還因為他的事假而不悅。而直覺告訴他,明天的審理也肯定不會有什麽結果,真不知道要這樣到什麽時候。
第二天清晨,弗格斯還沒想清楚該以什麽樣的藉口再次嚮女上司請假,女上司就打電話過來,急於要知道他這天打算怎麽辦。言外之意是她已經知道了這件事。
想不到單位的人這麽快就知道了這件事。弗格斯紅了臉,仿佛他真的做了賊。他告訴女上司,他要去法院,然後直接回傢,因為他沒臉見其他人了,一個堂堂正正的事務總管卻被別人指認為賊,想想都覺得丟人,真不知道同事們會怎樣看他。
女上司告訴弗格斯:去過法院之後,一定要到單位來,事情再糟糕,一個大男人都要拿出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她還特別要求弗格斯在處理完法院的事情後去見她。
弗格斯很沮喪,幹了這麽多年,辛辛苦苦得來的職位可能就要這樣沒有了。
正如弗格斯預料的那樣,法庭審理還是沒有結果。
下午,弗格斯不得不假裝什麽事也沒有發生過,硬着頭皮回到單位。推開單位的大門,同事們都不約而同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不過一秒鐘,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弗格斯的臉上,弗格斯的臉一陣陣發燙,他一遍遍在心裏說:我不是賊,不是,我是清白無辜的,是被人陷害的。可是沒用,他的聲音別人聽不到。他成了“過街老鼠”,同事們不是斜眼瞄着他,就是繞他而行。弗格斯實在受不了這樣的難堪,徑自來到女上司的辦公室,他想還是自己請辭吧。
女上司先開了口:“來,我們去散散步。”弗格斯還沒明白是怎麽回事,女上司已經出了門。
弗格斯跟隨女上司來到走廊,女上司並沒有和他說什麽偷竊的事情,不過是讓他聊聊他的孩子。提到孩子,弗格斯的緊張情緒立刻輕鬆下來,孩子的諸多趣事讓他的臉上不自覺地露出笑容,一嚮嚴肅的女上司也不時地點頭微笑。
女上司同他走遍了這座辦公大樓的所有走廊,很多同事都看到了他們愉快交談的情景。在走完了所有走廊後,女上司帶弗格斯進了茶室,這裏的門時刻敞開着,女上司選了臨近門口的座位坐下,並示意弗格斯坐在她的對面,使得經過和進入茶室的人第一眼就看得見他們。在這裏,視時間為金子般珍貴的女上司居然同弗格斯閑坐了一個多小時。
事情很奇怪,當弗格斯再次推開辦公室大門的時候,同事們的態度竟然有了180度的大轉彎,他們的眼睛裏盛滿了友善,臉上挂滿了笑容……
當弗格斯終於被宣判完全無罪,和他的妻子離開法院準備回傢的時候,他看見他的女上司正穿過人群大步嚮他走來,與他及他的妻子一一擁抱。
“我想我不必對你說什麽了,是吧?”女上司故意板着臉。
是的,還用說什麽呢?在這一令人傷心煩神的事件中,女上司始終是弗格斯的朋友。她毫不吝嗇自己的信任並巧妙機智地維護住弗格斯的尊嚴,使弗格斯能夠勇敢地面對鄙夷,最終走出睏境。
這位女上司就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被稱為政壇鐵娘子的撒切爾夫人。她憑藉真誠與智慧,贏得了民衆的支持與信任。
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 LG, OM, DStJ, PC, FRS, HonFRSC (née Roberts; 13 October 1925 – 8 April 2013) was a British stateswoman who served as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from 1979 to 1990 and Leader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 from 1975 to 1990. She was the longest-serving British prime minister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first woman to hold that office. A Soviet journalist dubbed her the "Iron Lady", a nickname that became associated with her uncompromising politics and leadership style. As Prime Minister, she implemented policies that became known as Thatcherism.
Thatcher studied chemistry at Somerville College, Oxford, and worked briefly as a research chemist, before becoming a barrister. She was elected Member of Parliament for Finchley in 1959. Edward Heath appointed her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and Science in his 1970–74 government. In 1975, she defeated Heath in the Conservative Party leadership election to become Leader of the Opposition, the first woman to lead a major political pa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On becoming Prime Minister after winning the 1979 general election, Thatcher introduced a series of economic policies intended to reverse high unemployment and Britain's struggles in the wake of the Winter of Discontent and an ongoing recession.[nb 1] Her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economic policies emphasised deregulation (particularly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flexible labour markets, the privatisation of state-owned companies, and reducing the power and influence of trade unions. Her popularity in her first years in office waned amid recession and rising unemployment, until victory in the 1982 Falklands War and the recovering economy brought a resurgence of support, resulting in her landslide re-election in 1983. She survived an assassination attempt by the Provisional IRA in the 1984 Brighton hotel bombing and achieved a political victory against the National Union of Mineworkers in the 1984–85 miners' strike.
Thatcher was re-elected for a third term with another landslide in 1987, but her subsequent support for the Community Charge ("poll tax") was widely unpopular, and her increasingly Eurosceptic views o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were not shared by others in her Cabinet. She resigned as head of government and party leader in November 1990, after Michael Heseltine launched a challenge to her leadership.[nb 2] After retiring from the Commons in 1992, she was given a life peerage as Baroness Thatcher (of Kesteven in the County of Lincolnshire) which entitled her to sit in the House of Lords. In 2013, she died of a stroke at the Ritz Hotel in London, at the age of 87.
Although a controversial figure in British political culture, Thatcher is nonetheless viewed favourably in historical rankings of British prime ministers. Her tenure constituted a realignment towards neoliberal polic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debate over Thatcherism's complicated legacy persists into the 21st 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