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 人物列錶
譚峭
五代十國  唐末五代(873年968年)

諸子雜傢 the Eclectics, a school of thoughts flourishing in ancient China《化書》
詩詞《大言詩 big Poems》   《句 sentence》   

閱讀譚峭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閱讀譚峭在诗海的作品!!!
  譚峭(860或873——968或976)字景升,唐末五代道士,著名道教學者。泉州(今屬福建)人。幼而聰慧,博聞強記。及長辭傢出遊,足跡遍及天下名山,後隨嵩山道士十餘年,得闢𠔌養氣之術。後入南嶽衡山修煉,煉丹成,又隱居青城山。 譚峭的《化書》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傳奇與史實
  
  譚峭之父譚洙,官為國子司業,他希望譚峭熟讀儒經,將來能應科舉。而譚峭則自幼愛好黃老諸子及列仙傳記,立志修道學仙。一日辭父出遊終南山,父以終南山近京都,許之。而譚峭出去後,從終南山,到太白山、太行山、王屋山、嵩山、華山、泰山,越走越遠,不再回傢。其父馳書責之,譚峭復信說:“茅君昔為人子,亦辭父學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父知其求道心堅,亦無可奈何;而心常念之,每遣傢童尋訪,並寄以衣物錢帛。峭一無所留,衣物贈與貧傢,錢帛置於酒肆。
  
  師事嵩山道士十餘年,得闢𠔌養氣之術。寒暑無侵,夏日穿皮衣,鼕日着單衫,或整日臥於霜雪之中,人以為已死,視之,呼吸如故。後居南嶽,煉丹成,入水不濡,入火不灼,並能隱形變化,乃入青城山不復出。 每行常吟詩曰:“綫作長江扇作天,靸鞋拋嚮海東邊。蓬萊信道無多路,衹在譚生拄杖前。”
  
  思想與著述
  
  據《嘉興府志》和陳景元《化書後序》載:譚峭著《化書》,求南唐大臣宋齊丘為序問世,齊丘遂奪為己有而序之,題名《齊丘子》。後經陳摶揭露,始得糾正。《化書》共分六捲一百一十篇。
  
  《化書》以闡述道教“其道無窮”的變化為宗旨,書中從許多具體的事例論證世界萬事萬物都在變化着,由此, 譚峭認為世界起源於“虛”。
  
  道是由“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然後再由“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於是萬物復歸於“虛”。道即是“虛實相通”的精神境界,修道者經常保持此境界,就可以“無生死”,達到神化。主張無生死、黜是非、齊昏暗、忘禍福,泯滅一切事物的差別,達到“大同”。他還同情勞苦大衆,主張“均食”而致太平,期望出現一個無親疏、無愛惡的理想王國——“太和”社會。是對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等思想的進異步發揮。
    

評論 (0)